倪光南院士:我國重硬輕軟 晶片基礎軟體2大短板仍待補齊

“ 第一時間瞭解國內外半導體、IC、電子行業動態,原廠動態、市場行情、行業機會、政策方向等資訊不容錯過。”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應當將自主可控作為達到技術安全和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這需要制度保證,通過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建成世界網絡強國。

倪光南認為,網信領域技術新、發展快、人才作用大,“在互聯網和新興技術方面較有可能彎道或換道超車”。但他同時指出,“中國也有明顯短板,如芯片和基礎軟件,容易受制於人。”

倪光南院士:我國重硬輕軟 芯片基礎軟件2大短板仍待補齊

作為改革開放之初第一批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科學家,今年79歲的倪光南仍然密切關注科技產業的發展和青年人才培養,他寄語“強國一代”:目前是中國歷史上最適宜創新的時期,希望年輕人勤奮工作,努力創新,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自己也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我國現在“重硬輕軟”,應該補齊兩大短板

中國青年報:我國目前在網信領域的總體水平如何?

倪光南:網信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技術新、發展快、人才作用大,可能有後發優勢。把信息和通信領域所有的公司排序,前10名中美國有7個,中國有2個——阿里巴巴和騰訊。但是,我們有明顯的短板,如芯片和基礎軟件。

中國青年報:短板短在哪兒?

倪光南:芯片的短板不在設計,而在製造工藝、裝備、材料、設計工具等方面,國內AI、自動駕駛這類芯片在設計方面可以與國外巨頭競爭。不過,AI這類芯片架構依託的是算法,而在算法方面缺乏原始創新。

芯片這個短板很清楚,國家支持力度大,集成電路發展基金一期募資1400億元,現在籌劃二期,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元,有望實現高科技含量芯片的國產替代。

目前AI芯片很熱,中國市場巨大,這是一個有利條件。不過,每個細分領域的芯片經過市場競爭後,最終能夠生存下來的往往只有少數,所以無論是AI芯片的投資者還是從業者,都要多做市場調研,減少低水平重複。

中國青年報:在基礎軟件上呢?

倪光南:我國現在“重硬輕軟”,不是很重視軟件,基本上沒有軟件產業基金。

基礎軟件大體上有兩大塊,一塊是操作系統,大概95%的電腦都是Windows系統,國產操作系統很少;手機操作系統不是蘋果就是安卓,特別終端的操作系統基本上都是外國的。

還有一塊是大型的工業軟件,比如集成電路設計軟件,還有飛機制造業、發動機製造業、傳統精密製造業等等,這些行業用的工業軟件(包括CAE、CAD、CAM等)基本上都是進口的,自己研發的比較少。

中國青年報:那怎麼辦?

倪光南:我建議把網信領域兩大短板,包括芯片產業、基礎類軟件補齊。

以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多把硬件軟件放在一起,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大量的錢是放在硬件方面,軟件很少。

中國青年報:對中小企業來說應該有什麼支持?

倪光南:國家的產業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最有活力,在政策上要給予支持。2000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軟件產業增值稅按17%的法定稅率徵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徵即退,集成電路按17%的法定稅率徵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即徵即退。因為有了這個政策,軟件產業發展很快。

中國青年報:我們有什麼長板?

倪光南:互聯網相關應用是我們的長板,比如社交、電商、移動支付。不少外國科學家都覺得我們的應用走在前面。雖然我們在算法和基礎技術方面還相當落後,但是應用可以帶動相應的核心技術發展,要發揮應用好的優勢,帶動整體技術的發展。

還有新興技術,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因為大家起步差不多,我國比較重視,人才也多,又比較勤奮,所以這方面比較活躍,就有一定的優勢。

我們沒有理由自滿,也沒有理由悲觀,實事求是地去做,爭取彌補短板,發揮長板優勢,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才能保障網絡安全。

自主可控的網絡技術目前沒有評估標準,建議主管部門出臺相應的規範

中國青年報:網絡安全的核心是技術安全,技術上如何達到自主可控?

倪光南:自主可控的技術不等於技術安全,但不自主可控的技術一定不安全。先自主可控,再達到技術安全,最後保證網絡安全,這要有制度保證。

現在的《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中明確提到要審查,既要審查可控性,也要審查安全性。但是很可惜,因為是新事物,還沒有一整套的規章制度、法規,自主可控沒有一個評估的標準。所以,建議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或者產業聯盟在這方面出臺一些相應的規範。

中國青年報:自主可控的評估要考慮什麼因素?

倪光南:一般要考慮的有知識產權、資質、能力、供應鏈和發展狀況等方面,上述這些情況比較適合CPU、OS這類產品,如果是對雲計算、大數據等雲服務,除評估這些指標,還應重點評估:所用軟硬件是否自主可控,用戶隱私信息是否不洩露,是否能防禦網絡攻擊……當然,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所用的技術是否符合構建安全可控信息技術體系的要求。

中國青年報:以後要怎麼發展?

倪光南:國家要主導,另外還要整合資源,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大家共同來做這個事。

要有長遠的計劃,不能指望三五年就做出來,要有恆心堅持下去,我相信像芯片產業這個短板,花一二十年能趕上去。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信心,通過自主創新掌握網信核心技術,達到重要領域所用網信技術設備的自主可控,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

中國青年報:10多年前,您接受本報專訪時,針對文檔格式國際標準曾提出“要對微軟說不”。如今我們在國際標準制定上,有了更多話語權嗎?

倪光南:過去我們往往用人家的標準,現在有了更多話語權,比如2G的標準都是人家的;3G時我們有自己的主導的一個TD-SCDMA標準;到了4G,我國企業主導的TDD和外國公司主導的FDD,應該說是同臺競爭。到了5G,我們有了更大的發言權。現在5G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走在前頭,在標準的制定上我們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多數專利成果尚待轉化,科技項目驗收大多對專利數量提出要求,對質量要求比較模糊

中國青年報:您一直提倡“技工貿”,現在是把“技”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時候了嗎?

倪光南:現在國家強調創新驅動,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這非常符合客觀規律,也對中國創新創業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過去關於“技工貿”還是“貿工技”之爭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高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現在國家有一整套的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各地也有不同的重點,比如貴州做大數據,天津做人工智能,無錫做物聯網……各地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尋找突破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上抓住機會發展,這種勢頭是很好的。

中國青年報:在改革開放之初,您就成了第一批進入中關村(5.520, 0.00, 0.00%)的科學家。目前的創新創業氛圍和當時像嗎?

倪光南:當時投身創業的人還是比較少的,現在的創新創業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各行各業不分地域都在做,當時還是比較侷限於一些地區,比如北京和深圳的信息領域,規模遠遠不能和現在相比。

當時能夠做起來的企業,現在看規模都是很小的。如今國家鼓勵、支持的政策也好得多,已經造就了一大批企業。所以我們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都很羨慕現在的年輕人,目前是中國歷史上最適宜創新的時期,希望年輕人勤奮工作,努力創新,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

中國青年報:您當時為什麼敢“吃螃蟹”?

倪光南:因為國家提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投入國民經濟主戰場,這對科技人員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

中國青年報:在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權上,當時是怎麼辦的,有激勵措施嗎?

倪光南:我參與計算所公司的時候比較早,當年它作為中科院計算所的一個窗口,實現成果轉化,是聯想公司的前身,它的產權百分百屬於計算所,和科技人員沒有明確的股份關係。

當時科技成果轉化還有一種提成的方式,把科技成果轉化、轉讓給企業,企業盈利以後,會回饋給學校或者研究所,再把一部分分給科技人員。但隨著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後來高技術公司大多采用科技人員持股的方式。

中國青年報:我國現在的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如何?

倪光南:我瞭解到的數據是,有的機構如中科院有效發明專利的平均維持時間僅為5.2年,維持在10年以上的佔比僅為5.5%, 維持5年以下的,佔比接近62.4%,有效維持時間多在第2~7年,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專利成果沒有進行轉化。

中國青年報:造成專利維持時間短的原因是什麼?

倪光南:首先是知識產權管理政策導向問題,高校、政府科研機構的大部分評價指標體系都對發明專利數量提出要求;國家科技項目驗收大多對專利數量提出要求。但大部分都只針對發明專利數量,對質量不做要求,或者要求比較模糊。此外,發明專利持有6年以上年費逐年遞增,這也造成了部分權利人提前放棄持有。

不過近年來,在前沿顛覆性技術領域,中國申請人佔據了3D打印機和機器人(16.320, -0.26, -1.57%)領域全球超過25%的專利數量,這說明我們非常重視前沿技術的專利佈局。

中國青年報:怎麼才能更好地發揮知識產權的激勵作用?

倪光南: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制定相應的法規很重要。在一些發達國家,科技人員往往就在成果轉化中,成為企業的領導者或者所有者,這符合現代科技發展的規律。

我國在法規方面和國際慣例越來越接近。比如,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關於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的通知”發佈,明確規定要依法對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給予獎勵,獎勵比例從此前的20%上升到50%。

今年5月29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和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提出今年7月1日起,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中給予科技人員的現金獎勵,可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中國青年報: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麼?

倪光南:為什麼科技成果轉化得少,一大原因是科研人才大部分精力用於發論文。論文數量很大,但總體質量並不高,對於我們產業和知識創新的發展都有重大隱患,需要教育部門、科技部門研究怎麼來提高人才培養的效果。至少在工程技術方面不能完全用論文導向,不能培養只能寫一些論文的人。

我覺得,基礎性研究的人才,應該更多地鼓勵按照興趣去培養、去發展。工程技術類人才培養,我覺得應該與社會需求、企業的要求更好地融合。

中國青年報:您對有志於創業的青年,有什麼建議?

倪光南:因為各種因素,創業的成功率可能並不高。但這個方向值得肯定,因為科技產業化已成一個趨勢,特別是現代科技和產業的結合越來越密切。過去創業可能要下很大的決心,因為各種不確定性和困難更多。現在創新創業的形勢非常有利,年輕人要抓住這個時機作出貢獻,自己也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