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活检让肾病诊断更明确 哪些病人能接受?有哪些风险呢?

肾活检让肾病诊断更明确 哪些病人能接受?有哪些风险呢?

一个完整的肾脏病诊断包括三个方面: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和肾功能的评价。

临床诊断和肾功能评价可以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化验室检查综合获得,但各种肾脏病往往以类似表现发病,比如糖尿病肾病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均可以大量蛋白尿为主的肾病综合征样表现发病,如果没有病理诊断来明确,临床治疗的方向就会变得模糊不定。而实际上,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病理诊断在肾脏病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肾穿刺活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经皮肾穿刺活检是国内外采用最为广泛的肾活检技术。

原发性肾脏病的诊断首先需要排除继发性因素的存在,而继发性因素往往表现的不那么清晰,且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乙型肝炎、系统性小血管炎等,它们的临床表现可能特异性不是很高,但其病理表现却是千差万别、各有特征。那么,

明确诊断就是肾活检最重要的意义。一个肾活检结果推翻多年的老诊断在这个时代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

肾活检让肾病诊断更明确 哪些病人能接受?有哪些风险呢?

明确诊断的目的是在于把模糊不定的治疗方向清晰化,确定治疗方案

在肾功能未受损或轻度受损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利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控制疾病进展;

当肾功能明显受损、肾组织纤维化较重时我们的治疗重心转向了保护肾功能和抗纤维化治疗;

当肾功能严重损伤、大面积肾组织纤维化时我们即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还有一些遗传性肾脏病和先天畸形所致的肾损害我们可以求助外科干预或无需治疗。

由上可见,肾脏病的治疗是一种相对的精准治疗,是要建立在精准诊断基础上的,那么肾活检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指导治疗。

因此,病理诊断是明确肾脏病诊断的“金标准”,是明确治疗方案的基石,而肾组织的取材只能依靠肾活检。

肾活检让肾病诊断更明确 哪些病人能接受?有哪些风险呢?

什么样的患者可以接受肾活检?

这就要说肾活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肾活检的适应症较为广泛——凡有肾实质损害,其病因、病理改变性质和程度、治疗和预后等问题尚未解决或不甚明确者,均为肾活检的适应证。

肾活检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手段,其禁忌症与其他有创检查类似。

绝对禁忌证包括:

①明显出血倾向;

②重度高血压;

③精神病或不配合操作者;

④孤立肾;

⑤小肾。

相对禁忌证包括:

①活动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脓肿或肾周围脓肿;

②肾肿瘤或肾动脉瘤;

③多囊肾或肾脏大囊肿;

④肾脏位置过高(深吸气肾下极也不达十二肋下)或游走肾;

⑤慢性肾功能衰竭;

⑥过度肥胖;

⑦重度腹水;

⑧心功能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容量、妊娠或年迈者。

肾活检让肾病诊断更明确 哪些病人能接受?有哪些风险呢?

肾活检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

这就要提及肾活检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了。血尿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活检针对肾组织的穿刺毕竟会刺伤微小血管,血液通过集合系统混入尿液,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延长卧床时间即可。血尿伴严重血压降低者,应紧急输血,补液,或外科手术止血。

肾周血肿也是可能发生的风险之一,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肾周血肿,但一般为小血肿,无临床症状,1-2周内可自行吸收,一般术后24-48小时会邀请床旁彩超进行评估。感染、动静脉瘘形成、周围脏器的误刺等均为术后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医生操作谨慎,彩超定位准确,术后处理规范,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是较低的。

综上所述,肾活检临床价值高、安全性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已成为肾脏病诊断的常规手段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