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人都看好印度經濟的未來發展,你怎麼看?

黃益坦


印度當然具有經濟發展的潛力。通常的理由主要有:

1)人口優勢

2)語言優勢

3)民主優勢

話說,這三種優勢既可以成為優勢,也可以成為劣勢。但是毫無疑問,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是顯而易見的,已經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那麼印度能否如中國一樣,保持著近40年的高速增長?

實際上從上面的GDP增長率來看,印度已經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了相對高速的增長,在1990年以後,印度的平均增長率在6%以上。與世界上其他經濟體相比,已經處在相對領先的位置。未來還將會有較為明顯的增長:

1)人口基數大

2)工業基礎薄弱

3)地理位置處於亞洲和歐洲的中端

但是我看印度很難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也很難複製中國過去的增長。

1)印度的資源十分有限,人口密度過高;

2)印度的內部問題錯綜複雜,將會在關鍵時刻扯印度人的後腿;如,性別問題,宗教問題,種姓問題,語言問題,地域差別,利益分配等;很難短期內形成如中國這樣的統一市場;

3)人口問題,印度的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匹配,這將會蘊藏巨大的不穩定風險。

4)競爭:非洲擁有和印度一較高下的潛力;


印度最大的障礙還是來自於內部,印度自建國之初就沒有徹底掃除國內的各種弊病,雖然避免了大量的人口傷亡,沒有大規模的革命流血事件的發生。但是正因為如此,傳統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既得利益者依然勢力強大,舊的社會關係和制度對既得利益者是相對有利的,想要通過不流血的溫水煮青蛙改變這個過程,必將是漫長的,這也就決定了增長潛力不能夠完全釋放,關鍵是別人還在不斷更新生產關係。


生產不是最難的,分配才是最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以股易金


世界經濟就象馬拉松,選手們只注意自己前面的對手。但如果中國人回頭看看,會發現在世界大國裡面,這些年只有印度緊咬著中國,一起超越其它國家。

現在中國人什麼事都和美國比。但在八十年代我讀中學時,老師講的是“如何通過與印度對比,顯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什麼要和印度比?因為當時中國總產值和印度不相上下。現在中國人喜歡嘲笑印度人的那些梗,比如火車有外掛,家裡沒廁所,當時中國也是這樣。

印度1947年獨立,中國1949年建國,人口排世界前兩名。所以當時經常被其他國家的人拿來比較。其實早期印度和中國一樣搞計劃經濟,靠補貼維持低價。結果人民富不起來,國家也搞窮了。一篇評論印度工業的文章稱,印度生產就是個貶值過程。工廠買來原材料不加工,將來還能賣出去,加工成產品反而賣不出去了。

中國當然更差,剛改革開放時中國GDP落後於印度,人口和印度的差距比現在還大。1983年中國GDP才超過,後來還被印度反超回來。整個八十年代中印咬得很死。不過當時中國搞市場經濟,實際生產已經超過了印度,因為在整個八十年代裡,人民幣貶值了一倍多,所以按人民幣計價的GDP實際上漲了一倍多。

1991年,中國位置沒變,印度突然掉下去四名。這是因為那一年印度匯率終於撐不住了。生產上不來,匯率就只能死撐,撐到一定時候撐不過去發生大貶值。接下來的1992年,印度經濟掉到谷底,搞了印度版的改革開放,走市場化道路。從那時起,印度基本上以三年一位的速度往上升。

1999年到2010年,中國從世界第七升到世界第二。歷史上只有三十年代的蘇聯和六十年代的日本創造過這個奇蹟。但是同期的印度也從第十三升到第九,這正是九十年代中國的速度。去年印度已經升到世界第五,超過了宗主國英國。

同期世界其它大國都在原地踏步中,任由中印兩個國家超越。有人預言,到了2050年,世界經濟前三位是中國、印度和美國。恰恰就是世界人口的前三位。其實在三百年前,世界經濟的前兩位就是中國和印度,當時沒有美國,奧斯曼帝國排第三。

三百年前所有人都務農,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最富強。後來開始工業革命,一個工人頂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農民。所以人口少的工業國可以反超人口多的農業國。但現在大家都搞工業化,中間走過彎路的國家現在也都調整了方向,最後還是人口決定排名。歐洲那些幾千萬人口的國家不可能再翻身,只能看著印尼、巴基斯坦這些人口大國超越。印度現在經濟道路是正確的,達到世界第二隻是時間問題。


科技文化鄭軍


無論從人口來說,還是從國土面積來說,毫無疑問,中國和印度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國。對於中國和印度誰更發達這個問題,答案肯定是一致的——中國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上都優於印度。不過,現在來看,印度的經濟發展也是呈現出良好的狀態。中國國民經濟總值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位的位置,而根據某些算法,印度的國民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五的位置。可以說,中印兩國都有著不容小覷的經濟發展實力。

儘管莫迪政府上臺以來,印度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印度民眾的生活水準與中國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根據在印度工作多年的一些企業家的表述,在印度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的民眾就屬於上等收入階層了,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的民眾屬於中等收入。從印度民眾的收入也可以看出中印兩國經濟發展差距。

不過,對於印度,我們也切不可大意。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如中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中國的高鐵與印度的火車之間的巨大差異了,儘管如此,印度這個國家在軟件技術方面確實有著相當強的實力,其人才儲備也是相當的充足。印度目前的信息技術產業正在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在美國硅谷工作的相當一部分的印度人回到印度,也正在致力於建設本國的信息產業。此外,印度大學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的很多的經驗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元龍解局


從長遠角度來說,筆者認為未來中國必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其次是美國,再者是印度。你沒看錯,就是我們平常所嘲諷的那個阿三。

我們可以先來看幾組數據。

2017年世界GDP排名:

以2017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國家,其中美國是第一、中國第二、印度第七。

要是按照過去五年的平均增速情況,預計2020全球的經濟情況,全球到時的排名大致是這樣的:

到2020年,印度的經濟將越居全球第五位。中國這些年為啥能夠發展這麼迅猛?其實最大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改革開放,一個是人口福利。

現在印度最不差的就是人口福利,雖然很多人會鄙夷印度經濟開放程度不夠,但是是完全開放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基於這兩樣,印度可以超過中國嗎?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有兩大原因,決定印度經濟發展上限的有兩大重要點,一個是經濟結構/經濟基礎,另一點是價值觀。這兩點是最大限制印度發展的地方。印度基礎設施落後一直是制約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土地則是瓶頸中的瓶頸。以交通運輸為例,印度在英國殖民時間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鐵路、公路網,但條件差、運力低,需要大規模改造和興建,勢必涉及跨邦土地徵用,難度更大。

價值觀上就更不用提了,女性在印度完全沒地位。另外在經濟價值觀上印度人的價值觀則更重視思考但不重視生產。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的話,那就是印度的人口優勢(人口福利)可以讓印度保持一定增速發展,甚至超過絕大多數國家(比如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但是經濟結構/經濟基礎/價值觀決定了印度發展的上限。

(-東南偏北)


天天說錢


我總的看法是,印度在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大約人均GDP1萬美元)之前,經濟增速會比較快,發展過程也會比較順利。為什麼

第一,印度正在深入參與全球化,並且願意從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做起。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方向要】正確。在當前的全球化時代,不參與全球化必敗無疑。參與全球化卻找不準自己的位置也難以獲得真正的發展。前者以朝鮮為代表,後者以俄羅斯為代表。印度願意參與全球化,並且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人口紅利,這個非常重要。

大家傳統上認識的印度人口紅利是年輕人口多,事實上,印度不光是年輕人多,而是每年畢業的技能型人才也很多。雖然與總人口相比,他們的人才比率不高,但是絕對數量超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及很多發達國家。這意味著,印度在發展中低端產業的同時,也有一定的人才用來發展中高端產業。這就讓印度經濟的盤子可以伸展得足夠大。

第二,很多所謂印度經濟發展不起來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有很多人將國家狀況歸罪於“民族性”或者“種族的劣根性”,比如認為,印度落後是因為印度人都太懶,或者印度人信仰宗教,容易忍受,不願意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有很多人將印度發展狀況歸咎於氣候因素,比如印度季風氣候導致洪澇和乾旱交替,影響農業發展;氣候太熱導致人們懶散等。應該說,這些論調都站不住腳。首先,現代市場經濟制度正在向全世界推廣,這個制度所內含的激勵機制無比強大,無論基督教的歐美、儒家倫理主導的東亞、伊斯蘭世界的馬來西亞和阿聯酋,都接受了這一制度。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各種規則、激勵機制是超過宗教力量和傳統文化的。這也是全球化席捲各個國家的原因。印度的宗教傳統、文化習俗,也難以倖免。事實上,印度正在走入全球化,所有的文化、人性、宗教原因,最終都要讓位於市場經濟規則。其次,印度的氣候並非經濟發展的阻礙。印度能夠成為世界古老文明之一,就是因為其氣候非常優越,特別是體現在氣候溫暖溼潤,冬天取暖需要的能源少;印度的季風氣候雖然會導致旱澇不均,但是並非只有印度面臨這個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華北平原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地下水,否則必然長年乾旱;南方地區的農業主要依靠各類水利工程,否則幾乎年年洪澇。真正影響農業發展的並非氣候,而是水利工程的完善與否。印度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設施,非常落後,這是導致農業發展受限的首要因素。

印度如果超越了人均GDP一萬美元的大關,就進入了中等收入水平階段。眾所周知,經濟發展中存在“中等收入陷阱”,這是很多國家都尚未邁過去的,包括中國。印度能否跨過去就很難說了。


萊蒙夫人


中國高速增長了幾十年,西方就唱衰了幾十年,每年都在吹中國經濟崩盤,現在看光是唱衰中國還不行,得尋找一個替代中國的國家來唱盛,印度就在這幾年被推出來了,其實印度過去幾十年經濟一直在穩定增長4-6%之間,其實做得已經很不錯了,只不過被中國光芒掩蓋,這幾年西方強力宣傳印度後發優勢,希望有一個不同於中國製度的大型經濟體崛起,來抵消西方民主制度不利經濟發展和國家穩定的論調,印度執政黨也樂於接受這樣的吹捧,也需要這樣的輿論,印度現在正處在發展的最關鍵階段,數億人湧入就業市場,沒有大規模製造業是解決不了這些人就業問題的,唱衰中國從中國分離一批製造業來印度解決就業是印度最高追求,中國和印度永遠不可能互補,一定要打消中國印度分工合作的幻想,我們在各個方面都是競爭關係,未來很長時間都是這樣,中國的優勢就是在於我們是第一大製造業國家,我們選擇在哪裡投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內製造業往哪裡轉移,中國的一帶一路就是在佈局中國製造業轉移,上路的中巴經濟走廊和下路的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把印度孤立起來了,加上中巴經濟走廊穿過克什米爾地區把印度和中亞徹底隔離,這就是印度為什麼反對一帶一路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幾年之內印度無法破局中國的發展態勢和一帶一路的佈局全面展開,印度會被牢牢的鎖死的南亞封閉之地,幾億未就業人口會成為國家負擔,未來幾年印度會越來越急躁,會有更多的動作來突破這個局,就看中國抗不扛得住。


我才是主流



印度和中國的經濟增長都很快,但中國在經濟增長潛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重要地位是印度無法動搖的。因此印度的經濟不會超越中國。

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一般在7%-8%,而我國在9%-11%,這樣速度下去,印度永遠追不上中國,而且只會落得更遠。

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佔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


激情燃燒的破爛王


不看好,前幾年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氣勢洶洶”的說是要搶佔在華投資外企,確實有不少過去了,但效果呢?有些東西是不能躍進的。

如果印度不能在目前人口紅利階段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只怕後面更難。


生活財經擺渡人


就人口結構來說也只有印度的人口紅利能長時間維持略激進的通貨膨脹,中日歐美基本上都進入老齡化社會經不起激進的通貨膨脹了,畢竟老齡化擺在那裡激進通貨膨脹得不償失。

長時間激進的通貨膨脹至少從數字上看經濟是在增長的,中國之所以超過日美歐與人口結構背後的人口紅利能夠經得起長時間的激進通貨膨脹帶來的數字增長有關,印度如今和中國也一樣。

只要印度人口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數字上增長是必然現象,不過印度和中國面臨一些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核心技術缺失 都不是各種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人才流失嚴重等等,不過印度和中國一樣有大量國外印度裔人口,他們大多數人願意回國投資加之莫迪政府寬鬆的營商環境吸引大批外資企業。

中日的例子證明儘管通貨膨脹最大的功勞是帶動數字上的增長,但是中日都積極轉化為核心技術和努力爭取行業標準的制定超過歐洲大多數國家,這是讓低通脹的歐美國家所不能相提並論的優勢所在,面對中日印的激進通脹歐洲主要國家英法德只能默默看著中日印逐步超越而無能為力。


用戶5870630010


首先!很多人看好,要搞清楚看好印度經濟未來的人是哪些?起源在哪裡?看好印度經濟的目的是什麼?先回答是哪些人看好印度經濟:掌握話語權的西方媒體!目的是:用一個政治體制和中國完全不同,並且是採用西方選舉制度的印度的成功來平衡掉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國力崛起的造成的世界性影響!因為很簡單,只有中國的崛起,不只是能夠那個物理上改變國際力量的結構,而且能夠在國際話語體系中,能夠顛覆西方的價值觀!說白了,中國是實實在在的西方霸權終結者,不要小看我們國家!好了,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所幸他們還掌握著話語權!於是,他們只好找一個和中國人口差不多,並且和中國採取截然不同的採取西方選票制度的印度來平衡中國崛起的影響力,不過還真有效果,硬是靠著話語忽悠,幫助印度拉著全世界的資金都去印度投資一輪,中國都去了不少,不過嘛,印度的尿性大家慢慢看新聞吧!!我始終認為,印度不解決土地問題,勞動力素質,以及國內市場統一,印度別想搞工業化!也別想什麼經濟崛起……一切都是幻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世界工廠更不是什麼開掛就能搞定的。作為中國人嘛,蛋定看戲,要真的認識印度,也很簡單,用我們國家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做比較,那就是:如果說袁大頭沒有做死的去稱帝,讓北洋軍閥一直這麼搞下去,理論上就沒有新中國,自然中國也不會有土改等三大改造!那麼,現在印度的鳥樣也就是北洋軍閥混到現在的樣子……滿地賤民,精英各種以權牟私,說話特不靠譜!不管人民死活還要去國際上裝大哥……沒經歷過哲學意義上進步的國家就那個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