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刀,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见证了大唐辉煌与没落

在古代,决定一场战役胜利的因素,除了将帅的智慧、士兵的勇猛,就是兵器了。在冲锋陷阵中,先进的武器往往能够占得先机。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件冷兵器时代的超级兵器陌刀,让我们一起回味大唐时代的胜利与辉煌。

陌刀,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见证了大唐辉煌与没落

陌刀,中国唐代长柄刀的一种。开始流行于高宗调露前后至开元十年之间。开始时使用陌刀是为了对抗突厥骑兵,给步兵配置了一种武器,后来在诸军流行则是对付以骑兵称雄的唐之“四夷”。

《唐六典》卷十六即载: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多为对骑兵作战使用,威力巨大。由于陌刀出现于隋,盛之于唐,唐时的1斤相当于现代的660克上下,唐时的15斤相当于现代的10公斤左右。

陌刀,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见证了大唐辉煌与没落

陌刀只有两种用法,劈和挥舞。先说劈,根据史书所述,陌刀如墙而进,然后一起劈杀。因为对于士兵们来说,将武器的锋锐挺在身前,能够有效鼓舞自己的士气。那么,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攻击手段是什么呢?将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弯曲,留出前刺的余力。明晃晃的陌刀如墙而进,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战士们的士气,一方面还可以非常严重的威慑敌人。宽大、锋利的陌刀给敌人带来的威慑远远不是窄小的枪头、矛头能比拟的。接近敌人后,用力刺杀,必要时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长8-9尺,前端尖锐,因此,刺应该是陌刀的一种常用攻击手段,否则无法解释为何打造那么锋利的尖端。

但是,由于陌刀制作工艺复杂,刀身达2米左右,陌刀适用于身材高大魁梧的士兵,因此,在唐代,陌刀兵规模一直不是很大,大约有5000人左右。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打击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陌刀,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见证了大唐辉煌与没落

在对陌刀使用有记载的历史中,战绩最为辉煌的就是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

这位陌刀将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今天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身长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绝众,天生就是练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军功的氛围下,从军入伍、建功边塞,成为他顺理成章的选择。天宝六年,李嗣业跟随当时的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国,在唐军的必经之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吐蕃军队依山旁水,修筑工事,严阵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须攻占连云堡,不然都得死”。战斗开始了,李嗣业身先士卒,从最险峻的地方爬上山头,陌刀挥舞,敌人鬼哭狼嚎,死尸遍地,掉下悬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军一举拿下了连云堡。

陌刀,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见证了大唐辉煌与没落

唐肃宗时,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李豫前往收复长安,当时李嗣业率领前军,郭子仪率领中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大军到达长安城西后,在香积寺北面沣水东岸结成阵列。叛军十万在北面列阵,叛军将领李归仁率领精锐骑兵出阵挑战,唐军用箭射退他们后就派骑兵击,逼近叛军阵中,叛军一齐前进,唐军退却,叛军乘机突进,唐军惊乱,阵型混乱。这时李嗣业对郭子仪说:“今天如果不拼死抵抗,全军就会彻底灭亡。”于是就袒露上身,手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声呼喊,奋勇杀敌,被李嗣业的刀砍中的敌人人马都碎裂了,李嗣业接连杀死数十人,唐军的阵型恢复严整。

陌刀,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见证了大唐辉煌与没落

陌刀制作工艺繁琐,五代宋代都是常年战争,军备制造跟不上消耗,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只有变革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成为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