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陳炯明又是怎樣一個人?

洛雅水晶


他是南方的閻錫山,他的悲劇在於他離孫中山太近了,這是他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閻錫山的幸運就在於他離孫中山足夠遠。


所以陳炯明在國民黨敘事裡成了叛徒、野心家和反動軍閥,而山西的閻錫山則成了模範省長,內政達人,黨內巨頭。


陳炯明和閻錫山一樣,是典型的“本土派”軍閥,換句話說就是“土豪”,他們雖然也認同廣東和山西是國家的一個部分,但是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家鄉對這個國家負有什麼必須的責任,更反對為了所謂的“統一國家”而讓自己家鄉承擔不必要的壓力和超高的稅賦。


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國家是沒有,或者只有一個禮儀性質的中央,各省高度自治,財政、人事、治安力量都相對獨立;所以他們本能都反感任何認為應該武力“統一”的政治勢力,即使包括自己所在的政治派別也是如此。


陳炯明也曾經多次說過,國家要富強,第一步就是打倒大軍閥,產生一大批小軍閥;第二步才是知識分子和士紳帶領老百姓打倒這些小軍閥;最後聯省自治,國家大同。


陳炯明不僅是這麼主張的,也是這麼做的,他曾經率軍拿下過福建,進入過廣西,但是他都先後拒絕擔任這兩個省督軍的提議,他認為外省人不應該擔任本省的督軍,本省的事情應該交給本省人來做。


然而,他的悲劇在於他距離孫中山實在太近了,他的理想和孫中山的理想是嚴重牴觸的;孫中山雖然是廣東人,但是他實際上是出生於夏威夷,他對廣東的感情和他對其他省份的感情其實是差不多的;相比具體的某個省,某個城市,孫中山更愛抽象的“國家”。



在孫中山看來,國家在北洋那群人手裡肯定是好不了的,而真正能讓國家好起來的只能是他孫中山,因此,他作為國家的領袖,要求廣東在一定時間內多犧牲一點點,多出一點力是天經地義的,就像朱元璋雖然是安徽人,但是作為明朝皇帝,他必須要求同為南方省份的江蘇、浙江承擔比北方各省份高得多的多的賦稅一樣。


但是,這就和陳炯明這種土生土長的廣東人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是沒法化解的,因為兩邊的根本訴求完全是相反的。


孫中山主張是把廣東變成他“北伐”的基地,為他的“北伐”大計出錢出人出糧,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這就意味著廣東要成為孫中山的現金奶牛,這樣的話,廣東實際上就是一個被榨汁的橘子。


而陳炯明作為廣東本省人,他不願意也不想看到自己鄉親被如此殘酷的對待,他不願意看到孫中山為了籌集軍費,在廣東允許煙土和妓女合法,把廣東搜刮的天高三尺。


雙方的矛盾很快就從文鬥變成武鬥,兩邊武力衝突的導火索是當時粵軍參謀長鄧鏗被刺殺,雖然一直沒有很清晰的證據,但是從事後各方反應看,最大嫌疑者應該就是孫中山,因為鄧鏗作為陳炯明的參謀長,他是站在反孫中山北伐第一線的,曾經還因為拒絕撥給孫中山500條槍產生過嚴重的矛盾。


在孫陳交惡這件事情上,當時在廣東的英國領事館資料披露的更詳細,英國情報顯示在1922年孫中山就因為陳炯明對“北伐”消極,半公開聲稱長江以南應該消滅的三個軍閥是趙恆惕、唐繼堯與陳炯明。孫中山還多次要求陳炯明提供500萬以上的北伐經費,但是被陳炯明拒絕。


陳炯明一開始是以一種非常“北洋”、非常“紳士”的方法展開和孫中山的鬥爭的,在鄧鏗被刺殺後,陳炯明提出自己辭去一切職務“下野”;這個“下野”可不是真的徹底辭職,而是類似中唐藩鎮割據時,造反的藩鎮殺了領頭的節度使向朝廷投降,而朝廷則按照潛規則,從藩鎮其他將領裡選出一個將領成為該藩鎮新的節度使的方式。


陳炯明希望用自己個人的“下野”來平息孫中山的不滿,來解決這件事情,畢竟他也是國民黨員,也曾經狂熱追隨過孫中山;可惜,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兩人的目標是南轅北轍。


所以,孫中山打破了潛規則,並沒有任命一個陳炯明的人擔任新的粵軍總司令;其實到了這一步,陳炯明也沒有想和孫中山決裂,他還是希望採取“紳士”辦法來解決他和孫的矛盾。


這就是基層軍人鬧事。北洋時期,軍隊鬧事絕大多數時間裡並不是單純的鬧事,而且一種姿態,製造一種社會不穩定的局面來逼迫自己不喜歡的人辭職或者下野,陳炯明也是這樣,他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孫中山自己離開廣東。


目前所有史料都能證明,陳炯明從來沒有想過要殺孫中山,只是希望把孫中山驅逐了,讓孫中山去另外地方找新“橘子”,別禍害廣東。


黃埔東征軍,東征對象就是陳炯明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孫中山經過“二次革命”,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和老練的,孫中山不願意接受這種看似“紳士”實則黏黏糊糊的狀態。孫中山已經很習慣用“撕破臉”的方式讓自己支持者站隊和表態。畢竟,之前陳炯明和粵系與孫中山派系兩派有很多重疊的地方。


蔣介石以及大批非廣東籍國民黨員就在這個時間段裡脫穎而出了,畢竟對於純粹廣東人來說,孫中山“榨汁”一樣搜刮方式確實很難令人接受。


說句題外話,廣東人確實比較具有“地方主義”情節,若干年後,某葉姓將軍主政廣東時因為劃地主人數太少,對地方頑固勢力太過於“軟弱”被嚴厲批評以及被撤換了,換上了一位姓陶的湖南籍人士主政廣東,很快廣東大地就到處上演“分田分地真忙”的情景悲喜劇了。


我看現在很多學者認為陳炯明接受了英國的資助,這真是冤枉陳炯明瞭,陳炯明真的沒有;因為蔣介石在東征的時候就發現了陳炯明部隊的窘境,連機關槍都用不起,用鞭炮放在鐵桶裡冒充機關槍,試圖消耗黃埔軍的彈藥。


如果沒有外援,陳炯明很可能就成功了,而孫先生可能就會從此開始退出政治舞臺,就像參與了張勳復辟的康有為;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外援來了,有了充足的槍支彈藥,陳炯明自然就很容易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成了“叛徒、反動軍閥、陰險小人”的代言人。


從這一點,明眼人也應該看出來,近代的歷史,確實是外力決定論,而不是相反。


至於如何評價陳炯明,這要看站在什麼立場上了。


站在地方主義立場,陳炯明並沒有做錯什麼,他只是不願意看到自己的鄉親被如此盤剝搜刮,不願意看到自己家鄉黃賭毒氾濫,他有錯嗎?當然沒錯。相反,另一方才是叛徒和二五仔,因為他身為廣東人,卻背叛了廣東。


如果站在國家主義立場,陳炯明是最危險的敵人,儘管陳炯明私德操守都很不錯,但是他的主張是徹頭徹尾的分裂國家,對國家的危害比日本帝國主義還大,陳炯明的理想如果實現必將造成國家無力化,會將亞洲的領導權拱手讓給日本,讓華夏從東亞霸主變成一個大號“泰國”,因此,陳炯明就應該千刀萬剮。


蘭臺


個人借用陳炯明死時香港媒體的一句話吧:國民黨少了一個敵人,中國少了一個好人。題目竟然這麼問了,肯定想要得到一個和主流媒體不一樣的答案。陳炯明是一個好人,真實的陳炯明有著亂世英雄必有的革命情懷。他雖為清末秀才,但是痛恨八股取士,懷揣著新潮思想,乃是五四精神的忠實執行者,是辛亥革命的先驅人物,為中國新生的民主制度的元勳。

1917年,孫中山成立護法軍政府,他本人則擔任大元帥。彼時陳炯明擁護孫的主張,在當年被任命為軍政府司令。1918年陳炯明為抵制北洋軍閥的進攻,率領新建立的粵軍進駐福建。在激烈的戰爭之後,福建軍閥不敵陳炯明,被粵軍佔領了27個縣。1918年,陳炯明在福建建立閩南護法區,設漳州為首府。

陳炯明積極在漳州施行新政,搞好基礎建設,漳州面貌一新,許多商旅雲集在此,當時的媒體讚譽漳州為閩南的俄羅斯,就連列寧都派遣了特使造訪陳炯明,商討合作。

1920年粵桂戰爭爆發之後,陳炯民率軍回師廣州,討伐桂系新部,漳州卻因此再次淪為軍閥統治區。閩南護法區只存在了短短兩年,但是陳炯民對於漳州發展貢獻巨大。至今在漳州的民間還保留著當年的紀念章、證書和地契,見證了閩南護法區的歷史。

縱觀陳炯明的一生,他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他是孫中山培養出來的將領,卻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就是因為和孫中山的政見相左,才有了後來叛徒的罵名。他與孫中山最大的政治分歧就是是否施行軍治和黨制。陳炯明反對濫用武力,在最大的限度之上保證民安,保障地方自治權,實行聯合自治,反對北伐這樣勞民傷財運動。孫中山則正好相反,他想要建立統一的國家政權,主張削平所有的軍閥。

陳炯明實質上只是一名治國安邦的儒將,他將所有的精力用來民主建國和興辦實業之中。陳炯明不喜戰爭並非不善於打仗,而是在軍閥戰事之中,他看到太多窮苦大眾的死傷,從而陷入了反思之中,對於同室操戈無比痛恨。從1912年到1922年,全國發生一定規模的戰爭179次,遍及華北、華東、西南各省。北洋政府存在的16年間,全國軍費開支24億。所以軍閥混戰,實是民國“普遍貧困”的根源。

在炮轟孫中山之前,陳炯明和孫中山也是相交多年,為幫助他實現共和大業,傭兵數十萬的陳炯明盡心盡責,幾次救孫中山於水火之中。陳炯明為抗拒孫中山的北伐計劃一怒辭職,一心防備俄羅斯的他根本看不下去孫中山的聯俄北伐的計劃。最終,陳炯明將軍艦對準了廣州市區,沒有炸死孫中山,卻造成了百名無辜百姓死傷。陳炯明擁有赫赫戰功的軍隊一夜淪為叛軍。

1925年,陳炯明退居香港,組建致公黨。1931年,陳炯明拒絕了日軍的拉攏。1933年,陳炯明死於急性腸炎。他死前寫下最後的“民主”兩字,他是一個英雄,也是國民黨的敵人。有的人覺得陳炯明的聯省自治很幼稚,而站在人類發展史來看,孰是孰非,不可就此輕易評判。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此人譭譽參半,當年的國民黨第一反叛到現在的日趨正面,總之,這個人複雜,很難用軍閥,反叛來形容他。可以說,如果他不反叛孫中山的話。別說蔣介石,就連許崇智都無出頭之日。由於孫中山是在廣東起家。因此國民黨裡粵系將領很多。陳銘樞、陳濟棠、鄧演達、張發奎、薛嶽、葉挺、、鄧鏗等等。這些人都是曾經是陳炯明的班底或者他的麾下。孫中山的革命革命一輩子。卻自己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孫中山或許注重於行政,或許沉醉於理論宣傳,所以經常看似打下了一片江山,紅紅的的很嗎,結果就他人“竊取”了。這裡最有名的就是陳炯明。

陳炯明,字競存。生於公元1878年,廣東海豐人,孫中山嫡系出身。粵系軍事將領,北洋時期粵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大一統”的政治綱領不合,後反叛孫中山。黃埔成軍後,第一個討伐的對象就是陳炯。他也由此被國共兩黨共同認定為“亂臣賊子”國共合作北伐第一槍打的就是陳炯明。失敗以後被避居香港,將成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轉化成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

陳炯明發家於廣州,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在1911年廣東軍政府成立時候。被推為代都督,在1917年正式宣佈服從孫中山領導,表示擁護護法運動,就任粵軍總司令,相繼佔領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有了自己的地盤。20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是孫中山麾下第一武將。

在1921年,被孫中山任命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在此期間強烈反對孫中山的北伐。由於和孫中山分歧巨大,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兩人的目標更是天地之別。陳炯明也拒絕前他人的調和並且拒絕與孫中山會晤,孫中山迫於無奈,免去陳炯明粵軍總司令等三個職務。陳炯明拒不執行,並於6月16日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任粵軍總司令。由此可見孫中山對軍隊和政局控制有多低,也可見孫中山的政治能力真不高。1925年,國共革命軍東征徹底擊敗陳炯明。陳炯明兵敗以後避居香港,在1933年陳炯明在貧困中病死於香港。終年55歲。也可以想見,陳炯明的還是一個相當廉潔的人。

陳炯明之所以反叛孫中山,被孫中山稱為“干戈起於肺腑,掣肘起於腋下”明面上是政治主張的分歧。孫中山主張是 大一統。主張北伐消滅北洋政府。陳炯明則主張“聯省自治”。但實際上就是陳炯明為了自己割據一方,稱霸一方而提出的擁兵割據,所謂各省而治,這完全是分裂國家的做法,根本無法實現。完全是陳炯明出於私人目的個人野心而做的。聯省自治的一套根本在中國行不通,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中央高度集權的國家,絕對不能搞聯邦制之類的。完全是分裂之舉。其實在此之前,二人的分歧就已經公開化了。在21年的,國民黨的總統選舉中,孫中山把總統的權利無限擴大。任期無限期,這一做法遭到陳炯明強烈反對。並拒絕出席孫中山的就職典禮

二人分歧就始於此。陳炯明認為孫中山此舉太過分。

陳炯明錯就錯在將政治分歧個人化,導致私慾膨脹。加上軍閥習氣,野心太大,總想成為一方諸侯。實行地方割據勢力。陳炯明的做法徹頭徹尾的分裂國家。但一步走錯,步步走錯。最終是身敗名裂,滿盤皆輸。陳炯明的結局完全是罪有應得。而陳炯明之所以這樣想,在性質上和閻錫山差不多,就是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至於一統天下根本不在陳炯明考慮之列。而幸運的是的閻錫山自己說的算,陳炯明上面有個孫中山。陳炯明屬於自己打天下的“本土派”軍閥,鄉土觀念很重。陳炯明並不認為自己要對對這個國家負責任,各個省自己過 日子最好。而孫中山志在天下一統,最大的分歧就在於此,用自己的兵去給別人打天下,陳炯明自然是不願意,反叛就是必然的了,但陳炯明最初的希望是把孫中山驅趕出自己的地盤,讓找別人統一天下,但一旦起事性質就變了,而孫中山的確被趕出來了,但回頭第一個打的就是他陳炯明。

如果拋開政治分歧,就個人操守而言。陳炯明堪稱廉潔自律的典範。廉潔自守。私德無虧。當時的報紙對陳炯明評論曾說“陳氏為人剛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為南北權要之模範。”去世的時候居然無棺槨下葬,就人品而言堪稱民國軍閥楷模。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是一位積極尋求救國之路的人傑,一位被歷史塵埃湮沒的辛亥元勳。

作為滿清秀才出身的陳烔明,目睹了帝國主義在祖國領土上橫行的所為,他毅然加入中國同盟會,不僅廣州黃花崗起義的第四敢死隊隊長,更是廣東反清的勇敢鬥士!

他不盲從,敢於挑戰領袖的個人權威,無懼他人詆譭,無視後人謾罵,堅持自己的治國理念並一直努力的走下去。

陳烔明堅持民主、共和,他反袁稱帝,積極參加孫中山先生的護法運動,並提倡“新文化”,響應“五四運動”後新思潮的傳播。


然而讓陳炯明的一生充滿爭議,還為此背上“叛徒”、“逆黨”的帽子,主要在於他提出了“聯省自治”的救國主張,並和曾經並肩作戰的孫中山先生兵戎相見,破壞了北伐戰爭期間的廣東和平。

陳烔明堅持先在廣東搞好民主憲政,並以此為模板逐步向全國進行推進和複製,效仿美國建立一個聯邦制國家,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

但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堅持“中央集權”制的國體,堅決用武力的方式統一中國,以實現民主共和。

政見的不同,讓二人的革命友誼開始分裂。

1922年3月21日,陳烔明的親信、負責為北伐軍在後方籌劃的粵軍參謀長鄧仲元在車站遇刺身亡後,使原本已經脆弱的孫陳二人徹底走向了決裂!


北洋政府的退讓,間接導致了陳烔明炮轟廣州總統府的惡行!

1922年6月2日,總統徐世昌宣佈辭職,孫中山先生拒絕履行承諾、堅持革命,武力統一中國。

陳炯明對此十分不滿,他認為:

國民黨之所以一直鬧革命,試圖武力顛覆北洋政府,主要是因為北洋軍閥廢掉了臨時約法、蹂躪了民主憲政。
但徐世昌的退位,已經恢復了臨時約法,那麼粵軍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烔明部將葉舉炮轟總統府,將孫中山先生趕出了廣州城,從此二人徹底決裂。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被廣東革命軍打敗退到香港的陳炯明,親自為先生撰了一副輓聯:

惟英雄能殺人活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宜,全憑一寸赤心知。


但實事求是的說,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國內、國際環境下,陳烔明“聯省自治”的理念,其實是建立在承認北洋政府統治的現狀上,逐步完成國家的統一。

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同時會變相的導致軍閥割據,反而使國家更加混亂,民眾更加困苦!

陳烔明其實太過於理想化,根本沒有考慮到國家的現狀,又急於求成,造成廣東革命軍分裂,最後不得不背上惡名。

可惜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筆者曾經參與了陳炯明在惠州的紀念館的建設,對其中大量真實史料進行過研究,所以,對其還是有一定的認識。

陳炯明,字競存,今廣東汕尾海豐人(民國屬惠州),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頗具爭議。曾擔任過廣東都督、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長之職,在位期間他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政見不合,曾炮轟總統府逼走孫中山,被國共討伐後避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首任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後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為官清廉,治粵有功

陳炯明在晚清期間是是辛亥革命的積極參與者,曾率領同盟會成員光復惠州,並跟先後隨孫中山參加了護國和護法運動,擔任廣東都督、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長期間嚴禁菸賭,致力教育、發展經濟、提倡新文化運動,把廣東建成了民國發展的模範省,成為中國革命的基地。陳炯明只有一妻從未納妾,在位時不蓄私財,非常廉潔,故下臺後經濟窘迫,“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贈於他巨資企圖拉他下水,被他嚴詞拒絕。


主張聯省自治,與孫政見不合

陳炯明在廣州曾學習法科,醉心於“聯省自治”,政治上主張中國仿效美國,建立一個聯邦政體國家。他企圖先在廣東建立示範,逐步推廣到全國。而此時的孫中山主張“個人絕對效忠”要以武力來統一中國。雙方政見不合,陳炯明被迫辭職率軍退居惠州。

炮轟總統府,逼走孫中山

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宣佈辭職。孫中山拒絕履行承諾、堅持革命。陳炯明對孫中山表示不滿,孫陳間矛盾加劇。此時駐廣西的陳軍部將葉舉回到廣州。陳炯明命葉舉勿與孫中山產生衝突,撤回東江,葉舉不聽命。6月16日凌晨炮轟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孫中山躲入珠江上的永豐炮艦,陳炯明與孫中山徹底決裂。


避居香港,組建致公黨

1925年廣東革命軍隊對在廣東惠州的陳炯明進行征討。陳炯明兵敗下野蟄居香港。同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黨改組為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總理。他任致公黨黨魁期間致公黨組織遍佈亞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九一八事件”後陳炯明提出了為謀集合國民全體,共赴國難的四項主張,並募集10萬(大洋)支持東北義勇軍,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當中。


1933年陳炯明病逝於香港,各界名流紛紛致函悼唁,各種評論見諸報端,其中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而各種輓聯中有一副道這樣寫道:好權不好利,好儉不好奢,叔世才難,如公有幾;叛情不叛理,叛黨不叛國,謗滿天下,名亦隨之。(劉葉平)


最後,補充一點,廣東老百姓,尤其是惠州這邊,對陳炯明的評價非常高,懷念其功績,也為他的命運感到惋惜,更為其在歷史上得到的各種誤解感到遺憾。或許他的一生,就真的如上面那幅輓聯道出了陳炯明的一生功過是非吧。


盛唐豪歌李藝泓


反動軍閥陳炯明,在很多歷史書上,都是這麼來定義他的,因為他反對孫中山的主張,反對革命,並且被蔣介石校長親率黃埔軍兩次東征擊敗,當然在民國時期就被定義成了大壞蛋,封建舊軍閥啦!

其實,看陳炯明的全部歷史,才能瞭解和全面評價這個人。陳炯明是晚清秀才,但他即反對八股取仕,更反對清王朝。故加入同盟會,親身參加廣州暴動,全力推翻清王朝統治,被稱之為辛亥功臣毫不為過。之後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護法運動,在廣東任督軍,獲得了地方和軍隊的高度擁戴,成為由同盟會轉而成立國民黨後,最具實力的地方勢力。

隨後,邀請下野的孫中山到廣東,組建新的國民政府,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在初期,孫與陳配合默契,孫掌政、黨,陳掌軍隊和廣東地方政務,共同聲討北洋政府。隨著徐世昌辭去大總統職務,兩人對中國革命的未來走向發生了分歧,孫中山主張雖然徐世昌下野,但仍應該北伐,推翻腐敗的北洋政府,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並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而陳炯明則認為,不應再發起戰爭,而應該推行“聯省自治”,各省按各自的民主方式,推舉領導人,做好各自省的事情,區域治理,讓人民安定。這有點像是“聯邦制”。這只是限於黨內的路線之爭,也是各有擁護者。

政見不合,陳炯明選擇退出政界,回到老家惠州賦閒,變局出現在陳炯明的老部下葉舉,在廣州不聽調配,進而發生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孫中山避難中山艦。陳炯明是“鄉軍”起家,核心部隊都是惠州人,下面人與孫中山撕破臉,自是回到老家擁戴陳炯明與孫中山對峙,至此孫、陳決裂。之後,孫中山為繼續北伐,發起兩此東征,才徹底解決這個後顧之憂。

陳炯明私德不錯,與孫中山之間確就是政見不合,但從歷史眼界來說,陳不如孫多矣,如照陳之辦法,中國必是四分五裂的狀態,中國就危險啦!





淨月暖陽


陳炯明是一個比較陰、很倔強的人。

他有很多優點,比如堅韌、勤奮、吃苦耐勞等等。孫中山不止一次表揚過陳炯明,說他“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1.陳炯明加入同盟會。

陳炯明生於1878年,秀才,考入政法學堂。1908年加入同盟會,宣誓服從指揮。接受同盟會的錢財,發展同鄉會員。

2.陳炯明背叛黃興,臨陣脫逃。

黃花崗起義,同盟會損失慘重。很大原因在於陳炯明的臨陣脫逃。陳炯明事前是敢死隊小隊長。

黃興決定拼死一搏,把敢死隊分為4路。其中黃興帶外省人(四川、福建等)為一路,陳炯明帶海陸豐老鄉為一路,胡毅生(胡漢民堂弟)帶50人為一路,姚雨平帶廣州郊區人一路。

1911年4月27日,黃興打響發令槍。攻下總督衙門。和巡防營一陣亂戰,最終起義失敗。可悲的是,巡防營也是革命黨,只是因為黃興不認識他們也不懂廣東話,才發生了誤傷。原本迎接巡防營的應該是陳炯明。

陳炯明到哪裡去了?他一言不發,帶領手下逃出城去。路上碰到胡毅生,告訴胡毅生起義推遲一天。胡毅生因此也走出廣州城。姚雨平派人到胡毅生處領槍,胡毅生不發,姚雨平無奈,也沒有進城。所以最後只有黃興一路打響。

黃興事後說:陳炯明這個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事,看他眼眸閃爍,就知道他很陰險。

3.陳炯明一叛孫中山。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人被袁世凱通緝。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陳炯明不願入黨。出走歐洲。

4.陳炯明投靠孫中山。

1917年,孫中山在上海宣佈護法。他帶領國會議員們乘船去廣州。陳炯明主動找到孫中山,承認錯誤,表示效忠。孫中山不計前嫌,帶上了陳炯明。陳炯明表現很好,在船上寸步不離,取得了孫中山的信任。

到了廣州後,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為粵軍總指揮兼第一軍軍長。許崇智為第二軍軍長。鄧鏗為總參謀長。蔣介石為第二軍參謀長。北伐福建。

1918年,孫中山被陸榮廷逼走上海。他指示張靜江、蔣介石在上海成立股票、期貨交易所,把賺來的錢,援助在閩南的陳炯明部。

1920年,粵軍打回廣東。

5.陳炯明再叛孫中山。

打回廣東後,很快又打下了廣西。孫中山論功行賞,陳炯明身兼多個要職。陸軍總長、內務總長、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

陳炯明的兵力大約佔了孫中山總兵力的一半。

孫中山組織北伐,節節勝利。陳炯明先是充耳不聞。及至炮轟觀音山,令天下譁然!張作霖死得罵陳炯明“小人!雜種!”

6.陳炯明死不悔過。

陳炯明很會為自己找藉口。他認為背叛孫中山僅僅是政見不和。他稱孫中山為“故交”。他完全忘了上下級關係。

1925年,孫中山的黃埔軍校和三大政策,顯示出了極大的威力。隨時都能滅掉陳炯明。但是孫中山很大度,他說只要陳炯明寫悔過書,就把廣東給他。陳炯明不寫。

陳炯明竟然趁孫中山北上時,反攻廣州。終於被蔣介石擊敗。

陳炯明死後,國民黨元老吳稚輝給陳炯明寫輓聯:“十年前所索悔過書,黃泉送達,定邀師弟如初。 ”

意思很明顯:十年前讓陳炯明寫的悔過書,陳炯明一直不寫,現在死了,如果在黃泉能向孫中山先生認錯,我還認你這個師弟!


草墨之家


俺海豐人,因與老陳有鄉誼之情,也想說幾句我所聽說的,讀過的陳老先生。打小就沒少聽過陳老先生的傳說,什麼隆啊隆,騎馬去海豐,海豐人姓陳。的民謠也不少唱,咱今天只說故事,不參與歷史爭論。孰是敦非還是由歷史去評判吧。古仔開鑼嘍。陳烔明,海豐縣聯安鎮(現)白町村人氏,從小家境貧寒,很小就投靠田心村親戚家為其幫工放牛。某天早上,由於是小孩貪睡,或是老陳那幼小心裡早就裝滿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致夜晚失眠,早上睡過了出工時間。親戚東主去叫老陳起身時,奇事發生了。那小床原以為該是躺著那睡懶覺的老陳不在了。換來的卻是一隻白鶴'……'可能是出之親戚東家對勤勞聰明老陳之喜愛,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東家就是覺得老陳是白鶴化身,來造福百姓了。不管你怎麼想,打那以後,親戚東主就免去了老陳的所有工作,送老陳一心讀書。老陳也的確不負東主。中了秀才,還東渡扶桑留學,並且結識了一大批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其中就有孫中山先生。在劉秉榮先生的國民黨秘史一書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孫中山日本回來準備北伐之初,在廣東潮安開辦新兵團的負責人就是老陳,當時還邀請蔣介石過來當參謀長。後東征福建,平兩廣,為北伐勝利奠定基礎。確是老陳的功勳。並且在執政其間,在海陸豐就送出了七八十位的留學生,這些人後來的確在各個領域為國人效力不小。也算是報答老東主引導教育之恩吧……小可先來個拋磚引玉,洗耳恭聽親們的古仔與高見。


39359


我是惠州人,無數次登過紫薇山,看過陳炯明墓。現在,在山下也建成了陳炯明紀念館。惠州人對陳炯明的評價還是蠻正面的。但在離陳炯明墓不遠的朝京門,有一個東征烈士紀念碑,死的大部分是黃埔一期、二期的學員,這是黃埔軍校學生一次性犧牲最多的一次戰役。

如果有人告訴你,中國的八大民主黨派中有一個是天地會的分舵,你相信嗎?不要說你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不過,這可是真的。

在惠州的西湖之畔,有成排的古榕樹,樹上有古樹保護牌,寫的是樹齡83年。牌子是05年掛上的,這樣算起來,如果栽種的是1-2年的樹苗,這些樹應當是1923—1924年種上的。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正是軍閥大混戰的時候,誰還有心情植樹造林呢?讓我們翻來歷史教科書,看看中國和惠州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情。

1922年6月16日,廣州,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登永豐艦躲避,並號召討逆。1923年1月,孫中山光復廣州,陳炯明退據惠州。1924—1925年,孫中山發動兩次東征,徹底剿滅了陳炯明。孫陳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非要進行你死我活地爭鬥?1925年,孫中山逝世,陳炯明撰寫了一副輓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在這字裡行間,似乎隱藏著很多故事。

陳炯明,字競存,1878年生於海豐縣白町鄉,前清秀才。1906年,陳炯明入讀廣東法政學堂,是第一屆學員。1909年,陳炯明當選廣東諮議局議員,後在上海加入同盟會。1911年3月,陳炯明參加黃花崗起義,是敢死隊第四隊的隊長。後來,他在海陸豐籌備革命武裝力量,佔領惠州後改稱“循軍”。惠州也因此成了陳炯明的大本營。

中華民國成立後,陳炯明歷任廣東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佈廣東獨立,受到桂系軍閥龍濟光的攻擊。陳炯明敗退後,繼續在惠州一帶組織共和軍,進行反攻。

1916年,護國運動,陳炯明在惠州成立廣東共和軍總司令部,任總司令,參加護國運動。這時,陸榮廷的桂系部隊擊敗龍濟光,進入廣東。廣東政局一度被桂系軍閥控制。陸榮廷計劃吞併支持孫中山的粵軍部隊,革命力量岌岌可危。與此同時,北洋軍從福建進攻潮汕,廣東告急。1917年11月,陳炯明組建援閩粵軍,並任援閩粵軍總司令,藉以保存革命力量。

1918年8月,援閩粵軍打敗了福建的北洋軍,佔領了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共20多個縣,建立了“閩南護法區”。1920年 8月,援閩粵軍揮師廣東,各地民軍也紛紛響應,桂軍潰退。粵軍10月22日佔領惠州,10月28日攻克廣州,廣東重新成為國民革命的大本營。11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4月,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任命陳炯明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成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在這段時間,陳炯明組織了西征,驅逐桂系軍閥,穩定了廣東革命根據地。也就在這時,孫、陳之間開始出現分歧。

陳炯明認為中國軍閥割據,各省實際上都是獨立的,要尊重這一現狀,實行聯省自治,走美國式的聯邦之路。他尤其反對孫中山的“訓政”。他認為:“民國主權,在民而不在軍,尤不在黨”。“訓政之說,尤為失當。此種官僚政治,阻礙民治之進行。”這和孫中山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

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統一的人民共和國。1923年1月29日,孫中山在《申報》發表《中國革命史》一文,認為革命應分為三個時期:軍政、訓政、憲政。為打擊北方軍閥,建設統一的共和國,孫中山決定實施第一次北伐。而這次北伐受到陳炯明的強烈反對。

1922年2月,孫中山在桂林成立大本營,實施北伐。陳炯明留守廣州,不但不接濟餉械,反而與湖南軍閥趙恆惕勾結。3月21日,留守廣州的粵軍第一師師長鄧鏗被陳炯明的親信部屬暗殺。孫中山震怒,下令免去陳炯明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及內務部總長等職務。陳炯明當即離開廣州赴惠州,並密令廣西前敵總指揮葉舉回師廣州,對抗孫中山。

6月15日,陳炯明下令圍攻總統府、佔領省市機關,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得以脫險。10月,孫中山組織討逆軍,進攻廣州。陳炯明潰敗,逃回惠州,集結兵力,繼續抵抗。

1924年9月,孫中山組織第二次北伐,在韶關設立大本營。軍隊正準備向江西進發,10月,爆發廣州商團武裝叛亂,陳炯明也乘機聯合商團武裝和江西軍閥方本仁,進犯廣州。

孫中山意識到,必須消滅掉廣東根據地所有的不安定因素,才能北伐。而廣東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陳炯明。1925年2月,孫中山組織了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力的第一次東征,許崇智為總指揮。東征軍先後佔領潮州、梅縣、汕頭等地,擊潰陳軍主力,陳炯明率殘部退入江西、閩南。6月,桂軍劉震寰、滇軍楊希閔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東征軍不得不回師廣州平叛。陳炯明趁此機會,又重佔潮州、汕頭,謀攻廣州。9月,孫中山組織第二次東征,蔣介石為總指揮。10月14日,東征軍攻佔惠州,全殲陳部1萬2千餘人,陳炯明逃亡香港。

在香港,陳炯明組織了中國致公黨,並任總理。致公黨的前身是洪門致公堂。洪門,就是天地會。據說,康熙剿滅福建南少林,有五個小和尚逃了出來。這五個人被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收留。這五個人就是所謂的“少林五祖”。陳近南讓他們組織天地會的分支機構,壯大天地會。陳近南死後,臺灣也被收復了,五人就把天地會改組為洪門,繼續反清復明的大業。他們組織過小刀會、參加過太平天國,凡是反清的事情,他們沒有落下過,清廷對他們的清剿也是不遺餘力。隨著口岸開放,洪門成員紛紛到海外謀求新的發展。如在美國舊金山,那時候,當地華僑90%以上都是洪門致公堂成員。1903年,孫中山也加入了洪門致公堂,並且還是高層領導。孫中山後來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政治主張就來自洪門致公堂的章程。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自然也受到洪門的鼎力支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後來,他還把同盟會併入洪門,同盟會會員也都成了洪門致公堂成員。

1923年10月10日,致公堂總部在舊金山召開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決定改組致公堂,成立中國致公黨。1925年10月,中國致公黨的在美國舊金山宣佈成立,陳炯明擔任總理。

陳炯明有著很深的惠州情結。他在惠州起家,也在惠州失敗。惠州既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終點。1933年,他在香港病逝,仍不忘叮囑家人,將他安葬在惠州西湖之畔的紫薇山上。

陳炯明做過大官,掌過大權,但一生清貧,死後連安葬的錢都沒有。最後是蔣介石、汪精衛、陳濟棠等人捐款為他修墓安葬的。

紫薇山上的陳炯明墓掩映在湖光山色中。是非成敗轉頭空,那時的恩恩怨怨又有誰能說得清。


鳳凰花兒開


我是致公黨員。

陳炯明是洪門致公堂改組為政黨後的第一任黨首,照片和歷任黨首一起掛在黨部的。不過對他的宣傳不多,畢竟因為炮打總統府的事,歷史地位比較尷尬。不過據說陳炯明是個很不錯的人,治軍理政都有一套,早年反清,和孫中山的私交也很好,炮打總統府的事是他手下擅自行動而不是他下的令,後來下野後和國共關係都不錯。

反正對洪門而言,陳炯明和孫中山的矛盾也算是洪門內部矛盾,孫中山其實是洪門洪棍來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