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追求安逸,但川军为何如此彪悍?

单单单单车啊



川军在抗日战场上并不彪悍啊,当然四川为抗战胜利贡献很大,但是实事求是说,川军表现并不如何出色,最多算及格,根本说不上彪悍。


早在1930年代中期,当时人对川军的评价就不高,认为川军“三多”:老婆比军官多、军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枪杆多;四川本地人士也认为川军军事技术拙劣,只配在四川当地耍耍威风,“技艺太低劣…只能骗骗自己人”。


另外,川军在出川抗战时也不得不承认从部队开拔之日算起,部队逃兵数量日益增多,“各连故参兵逃亡甚多,沿途拉夫充数者亦复不少”。


而同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的桂系老兵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川军,还以为来了一群叫花子。


“怎么看就像一支叫花子……他们的装备,没几个人有钢盔,身上扛着的步枪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连鸟枪都有,不少人的腰上还别着一根旱烟竿。也许是长途的跋涉,这些人的精神状态很差,不少人面黄饥瘦的。行军队伍松垮垮,没有队形,三两个一群,四五个一伙。一眼看过去,队伍拉长得看不到头,不像是打仗的军队,到像是逃难的难民。”


事实上早在北洋时代,川军战斗力底下就“有口皆碑”,比如在护国战争期间,蔡锷和唐继尧等滇军将领就对川军战斗力评价很低,更别提由于四川长时间处于军阀混战,本身又远离东南发达地区,造成川军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在整个民国各派系武装中垫底。


以死守藤县的川军122师为例,全军装备低劣,不少士兵还手持冷兵器,步枪也以“单打一”的四川仿制七九式步枪为主,就连“汉阳造”都没多少,轻机枪往往一个师才十几挺,重机枪一个师才有两三挺;火炮就更是奢望,全师只有几门自造的迫击炮。


而在出川抗日之前,川军不少将领甚至为了给自己留下“东山再起”本钱,甚至还故意留下了一批武器装备,这让本来就装备就差的川军装备就更差了。



这样的军队开赴抗日前线,怎么可能表现“强悍”?正如桂系老兵回忆,面黄肌瘦,行军队伍松松垮垮才是当时川军的常态。


我们还是以死守藤县的川军122师为例子,在藤县保卫战结束后,122师代师长王志远给孙震的汇报,整个藤县保卫战期间,122师参战官兵3714人,战死111人,负伤166人,失踪476人。也就是说真实的藤县保卫战,川军122师死亡不足700人就已经全军溃败了,“官兵争相夺路,秩序很乱”。


除了战斗力很差以外,川军大部分部队战斗意志其实也不怎么样。比如抗战初期选择自杀的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他之所以选择自杀真正原因是他自己的起家部队145师好几个团不听他的命令,擅自从广德撤退,导致广德丢失,他既愤慨于自己部下擅自撤退,又认为丢失广德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在他最后的诀别信里还专门控诉了自己下面的团长不听指挥,擅自撤退,导致兵败。



抗战中后期,川军29集团军在五战区军纪之败坏,令当时军法总监何成濬中将异常愤慨,称之为“土匪式军队”、“祸国殃民之军队”,之所以何成濬如此不留情面,实在是因为川军军纪在五战区太差了,29军在襄阳等地到处抢粮,还殴打政府官员,襄阳一带因被川军抢粮而饿死的民众数以千计。


当然,川军也有表现很好的部队,比如杨森的20军,可谓是从最差杂牌军经过8年抗战的磨砺成为了国民党甲等军,再比如藤县保卫战外围的川军124表现就比122师强得多,给日军杀伤也要大得多。但是这在整个川军里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川军表现确实不佳。


陈诚在回忆录里也表示,武汉会战后川军各部几乎处于崩溃状态,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军官,并且士兵企图回川情绪严重,大批川军士兵在宜昌等地徘徊。


总而言之,四川人民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牺牲很多,为抗战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使得作为一个派系存在的川军无论从战斗力、装备和军纪在抗战各派系中都是最差的。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派系的川军和四川军人不是一回事,正如奉军不等于东北军人一个道理,抗战后期3万四川青年报名参军,加入远征军和驻印军,这些四川青年表现就非常好,战斗意志更不是老川军可以相提并论的。


兰台


其实说四川安逸,也只是极少数城市,比如成都。在30年代,40年代,绝大部分四川人(包含重庆)都是非常刻苦耐劳的。

鸡叫出门,鬼叫进门,上班下班两头黑,这些30年代四川城市民谣,都说明了当时工作的艰辛。1934年,成都45.2万人口,其中无业15万人。因此,当时只要有雇人的工作,就会有人排队去报名。

安逸实际上说的是当时的四川极少数有钱人,比如那些四川军阀:“并无何等远大思想,只求其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金钱狼藉,于意已足”。据统计,在30年代,在成都附近当佃户,可以租到20亩地,已经是中等以上人家。


抗战征兵,绝大部分四川新兵,都是农村家庭出身,首先就是刻苦耐劳,习惯在山区行走。根本没有几个新兵是城市有钱有闲家庭,每天喝茶打麻将出来的。

新兵每人发一套汗衣裤、一套单军衣裤、一顶军帽、一床灰毡。按规定由县政府粮食仓库拨给,军粮“发给新兵部队时,“每人每日八两,还要求每餐3分钟吃完,美其名曰“培养战斗作风”。

1938年11月,制定的“第二期抗战指导方针”,“侧重于整训部队,恢复和培养战斗力”。中国军队242个师、40个旅的整训内容,“主要是加强教育训练与改定部队编制两大方面”。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四川大规模征兵,所有新兵都交往各个部队。其实,抗战四川新兵,真正的川军数量非常少。90%以上的四川新兵,都是补充了嫡系部队。

这些新兵,无论什么出身,都会进行军事基础训练。野战部队实施的战地教育,受时间之制约而成绩有限。基本作战,还是依靠士官级老兵带领新兵,在排长连长监督指挥下进行战斗。

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作战期间,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费4000至7000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而当时,一个士兵一天实际供应6两米,根本没有多少热量。对战斗力限制很大。

抗战那些打得好的部队,比如第5军,一天能吃到三顿饭,还有副食。抗战精锐部队不看省份,其实主要看武器配备程度和后勤供应程度。真正的精锐部队,都是要投入大把经费的。


烽火观察


因为血性!因为我们四川人有血性!因为我们四川男儿是血性男儿!前几年我专门带孩子去看建川博物馆参观,看得我落泪。


唐伯虎点盘香9001237


我个人认为,四川人追求安逸,和川军作战彪悍,并不违和!安逸是在相对和平富裕环境中的个人追求,而战场上作战剽悍,是精诚协作与勇气的体现,说白了就是为了活命的拼死搏杀!所以我并不认为四川人追求安逸,川军作战剽悍有什么必然的不合理联系!

一、安逸生活

自古就有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说法。导演张艺谋说,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1、酷爱麻将

99年前,沿成都街道远望,一张张麻将摊摊将你的眼光遮挡的七零八落,一街麻将声。后政府下禁令,不准沿街摆麻将桌。街边的麻将桌子全部隐身到房子里了,看不见了,潜水了。不过在如今,华灯初上时,还是有三三两两的麻将桌。你沿着那些小街道闲游,一条街道必有麻将馆,如果你有兴致,也进去搓两把。

2、茶馆闲聊  

成都人传说,邓小平说过:“不进老茶馆相当于不走群众路线”。这句话的真实性我没有进行过考证,也不知真伪了。只是偶尔路过茶馆,你就会看见里面人声鼎沸,满屋是茶水袅袅的热气。我估计这里一定又是一个成都人消遣和休闲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家长里短、可以国家大事,交流思想,开心聊天,这里是成都人的最爱之一了。

3、川菜和火锅  

提到四川怎么可能漏掉川菜和火锅呢,到成都一定要去市民最爱,口碑最好的火锅店去感受感受。市民最爱,肯定是大众化的,口碑最好,肯定物美价廉的。一进门,宽阔的大厅,火锅桌子一溜摆开,热气腾腾。刚走一桌子又来一桌子,熙熙攘攘,好红火,好热闹。你不用点菜,你看旁边成都人吃啥,你就点啥,绝对的美味。到成都当然要吃吃正宗的川菜了,川菜大家品尝的多了,川菜讲究配料丰富,豆瓣酱、生姜、辣椒、花椒、料酒等等。

我始终认为,四川是上帝偏爱的地方,得天独厚的四川盆地,孕育了三星堆文明,也给了四川人爽朗与泰然自若的性格,享受生活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怡然自得,令人向往。

二、彪悍作战

川军,是对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的统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为川军首领。因此,当年川军的名声并不好,因善打内战,被其他部队所不齿。

抗战期间,共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川各地为了响应抗战,每家每户更是达到了两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的政策,才有了无川不成军的美称。

卢沟桥事变后,川军将领刘湘到南京慷慨陈词称“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并在临终前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就这样川军作为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


川军在参加的众多战役中,我个人认为作为惨烈悲壮的就是台儿庄战役中的藤县保卫战!

藤县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初期,是川军阻击日军第10步兵联队南下的一次防御战,也是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战役之一。

川军在经历了从激烈的外围作战到被日军迂回包抄,从外城守卫到死守内城,最终滕县保卫战共打三天,守城部队自王铭章以下3000官兵全部殉难。城内300多名重伤员得知消息后,宁死不落敌手,或与敌肉搏致死,或互以手榴弹自炸,全部壮烈牺牲。值得一提的是,“滕县保卫战”无一俘虏。当时整个战场尸横遍野,滕县城硝烟蔽空,一片焦土。

1938年4月21日,李宗仁在致蒋介石的电报中曾说:“该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对绝对优势之顽敌,独能奋勇抗战,官兵浴血苦斗达三日半以上,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使我援军得以适时赶到,使战役中心之徐州得以转危为安,此为国牺牲之精神,不可泯也。”又说:“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为褒扬王铭章将军,国民政府明令追赠其为陆军上将。蒋介石亲拟挽联悼念王铭章: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我始终认为,正是因为四川人骨子里的这种最求安逸,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才能锻造出他们再战场是奋勇杀敌,彪悍作战的精神,因为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就像抗战时期,清华蒋南翔校长所说的,“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一样,唇亡齿寒下,岂能有安逸的生活!

我坚信任何民族的独立与自由,都是各自民族艰苦奋斗来的,绝不是别人施设来的!

最后提供一组数字,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据何应钦的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1/5,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中匡史化”,期待您的关注!


中匡史化


关于一个地区的人民性格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地形,生存条件等诸多方面开始说起。

四川这个地方,多云,而且比较湿热,云雾气候较多,为什么辣椒这款作物在四川能够得到这么强大的应用,原因就这个地区需要辣椒,这样扛类的食物驱散天气中的阴寒,大家都有过下雨天,感到整个人很疲倦,很想睡觉的这种经历吧!实际上也有些大同小异。

所以我们看到四川人很多时候就体现出来那种闲适,安逸的生活习惯,但是如果说你认为四川人是这种作风习惯,就认为四川人好惹的话,那你可就真的大错特错。

我在大学的时候接触过几个四川的同学,他们这号人按照我的说法来说,就是不喜欢惹事,但是惹了事以后绝对不怕事!做事情敢作敢当!朋友出了任何问题,拍着胸脯就上,四川的几个同学是我认识的,其他几个同学里面最耿直,做事情最直率的几个人。

最合四川人的经历有关。大家都知道,元军入侵,张献忠的事情吧,(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当时四川遭遇了大屠杀,所有人剩的不到9万人,现如今大部分的四川居民是后来明朝和清朝下令迁徙过去的,四川这个地方当时还属于未开发的地方,很多地方交通都不便利,大多数人要跟当地的瘴气毒气,还有穷山恶水作斗争,这也就造成了四川人一个习惯,就是义字当头,大家都是一起进来混生活的,当然就是你有困难我帮你大家有事情就一起做。

事实上,这种理念一直活在四川人的心里面,保存到了现在,做事情义字当头,义包括小义和大义,朋友说的事情帮朋友这是小义,国家出的事情帮助国家,这是大义。

所以我们在抗日战争前期,四川军阀混战的时候,会发现一种奇怪的情况就是军队打仗,那不是打着的,简直就是聊天儿。两支军队互相约好干一下跑到一个城池底下,然后拿出牌九,拿出茶,大家聊聊嗑,然后喝喝茶,打打牌,酒以后晚上看太阳落山了,好各自回家,各找各妈。

按照当时四川军队的说法,就是大家都是亲兄弟,何必搞得个你死我活呢?是不是?所以我们发现其他地方掐的那叫一个死去活来。四川这个地方反而兵源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这也就保证了后来为抗日战场四川方面提供大量军队做了一个保障。如果说在这之前四川军阀混战导致四川人口大量损失的话,是不可能有这种效果的!

虽然说打自己人的时候,四川人表现得有些混帐,但是打机外部侵略者的时候,四川人绝对不会有二话!四川当时出川的士兵里面,90%是刚刚应征入伍的新兵,这种替国家作战绝对不当亡国奴的精神深深地烙刻进了这个地区人民的血液里面,国泰民安,坐下来好好享受生活。国家有难,站起来拿起枪跟敌人对抗到底。看似矛盾,但确实值得敬佩。


漩涡鸣人yy


首先纠正下题主,四川人很会享受生活,但并不等于“追求安逸”。四川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吃苦耐劳、坚韧刚烈的。至于说川军为何彪悍,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四川自辛亥革命时就成立了两个军政府,造成分裂状态。虽然之后尹昌衡时期成功合流,但内战的根源并没有根除,所以二十多年来四川一直是军阀混战的状态。刘文辉、刘存厚、熊克武、杨森、刘湘、刘成勋、赖心辉、田颂尧、邓锡侯、李家钰、罗泽州等人你方唱罢我登场,长期的战争给人民造成了苦难,但也锻造了川人的战斗精神,我们可以看到抗战时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四川人。

第二,虽然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但自古以来这里却并不安逸。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枭雄人物想在这里割据称霸,伴随的自然是无休止的战争了,这些战争练就了川人的性格,可以说川人绝不是“追求安逸”的。

第三,抗战时四川动员了超过300万壮丁出川抗日,其实他们并不是川军,而是分散编入各个抗日军队,但客观上确实给川军加了分。

第四,所谓守土抗战人人有责,国难当头保家卫国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四川是人口大省,在这方面当然是义不容辞的,四川人民也做到了最好。

最后一点,川军首领刘湘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国难当头他率军出川抗日马革裹尸,对广大四川将士无疑是巨大的激励。


林屋公子


不得不承认,四川人真的很会享受生活。川菜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享誉海内外。火锅更是四川的名片,多少人对它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还有四川腊肉,味道独特,让人垂涎欲滴。创造如此多美食的川人,尽享其美,尽享其乐。但他并未因此丢掉身上的血性,尤其在八年抗战中,川人把他勇敢、团结、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展现的淋漓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慷慨陈词:四川可提供壮丁500万,可以出兵30万,四川所有的财力人力均可贡献国家。刘湘更是不顾自己身患重病,亲率第一批10川军出川抗战。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入膏肓,留下壮怀激烈的临终遗言:日军一日不退出中国,则川军一日誓不还乡。这是遗言,更是战斗号角。350万川军,前仆后继,付出64万的伤亡代价,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川军刚出川时,装备落后,衣衫不整,表面看没有一点正规军人的样子,弄的许多部队不愿收留他们。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散兵游勇似军队,从抗战初一直打到抗战胜利 ,用劣势武器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几乎参加了所有对日大会战,付出的牺牲居全国各省之首,赢得了“无川不成军”美誉。

1937年,川军第20军在杨森的率领下,开赴千里之外的上海参战。在淞沪会战广德战场上,战斗极其惨烈,日军把成千上万吨炮弹倾泻在川军阵地上,师长饶国华率部苦战三天三夜,伤亡惨重,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必死之心,誓不后退一步。在日军发起一次又一次死亡冲击下,阵地不幸失守。饶国华率一营兵力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在弹尽粮绝之时,饶国华举枪自戕,年仅44岁。

1938年徐州会战拉开帷幕,不可一世的日军气势汹汹的向藤县发起猛烈攻击。他们用飞机大炮对藤县县城进行了惨绝人寰无差别轰炸,城内军民死伤惨重。守城的川军在师长王铭章的带领下,以城墙为依托,几次打退日军疯狂进攻,阵地前到处都满日军的尸体。气急败坏的日军用重炮轰开城墙一角,日军像潮水般涌入城内。王铭章率部退到街上,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余下的官兵退到屋里,继续战斗。全师官兵5000余人,消灭日军4000多人。除200多人成功突围外,余者全部殉国。可以说,藤县保卫战为台儿庄大捷立下第一功。



在四川后方,更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的感人画面。有200多万民工参加参加了公路机场的修建。四川以一省之地,接纳无数逃难的百姓,还有政府机关与各大院校。四川在八年抗战中的起到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在和平年代,追求幸福,享受生活,在战争年代,舍生忘死,保家卫国。这是四川人的性格,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四川省有8600多万人口,如果算上重庆市的话,文化意义上的四川人有近1.2亿。人口基数大,所以川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接触到川人的人也就更多。不同人眼里的四川人也许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通点:四川人聪明,有“川耗子”之称;四川人豁达,放得开,什么不如意的事都能一晃而过;四川人勤劳,什么苦都吃得下,农民工大军里川军占了相当大部分;四川人会享受,川剧、麻将、盖碗茶代表川人的慢生活;四川人好吃,不管什么食材到了四川人的饭桌上都变成了美味,等等。四川人形成这些鲜明特点有几个原因:

一是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从李冰父子都江堰治水成功之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成为千里沃野,粮食丰收,人口聚集,是为人间天堂。大诗人李白写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优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四川人慢生活、会享受的特点,从视觉(川剧)到味觉(川菜)再到精神上的娱乐(麻将)一应俱全。

二是四川也并不是世外桃园,历史上天灾人祸从未间断。四川处于长江上游,青藏高原流出的大江大河从崇山峻岭倾泄而下,水祸不断;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沿,地质板块极不稳定,鲜水河、龙门山、攀西等大型活跃的断裂带分布较多,历史上汶川大地震那样的超大型灾害多次出现。四川虽远在西南,但并非偏安一隅,历史上战乱不止,从秦代司马错伐蜀到明末张献忠屠川,成都平原多次十室九空。大灾大难铸就了四川人乐观、豁达的习性,擦干眼泪,依靠勤劳的双手,川人照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是四川本质上属于一个移民省份。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人口锐减,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全省仅余9万余人。康熙三十三年,朝廷正式颁布了《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国家开始三线建设,大量军工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搬迁入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扎根四川。历次大移民,既是民族的融合,也是生活习性的融合,造就了川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四是川人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性格温和,讲理、讲义气,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但在大义面前,立场鲜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近代,川军突出表现就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打内战,决不赶尽杀绝,见好就收,川内几个军阀基本都能相安无事。打外战,川军毫不手软,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人的1/5还强。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建国后,搞美援朝、中印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川人均冲锋在前,战功赫赫!


斗城70兵


抗日战争就不说了,抗美援朝的川军不假吧,这个历史不会忘吧!黄继光,邱少云都算得上川军代表人物了吧!!!




我人生全靠浪


四川人是非常热爱生活,非常喜爱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这一切,受到威胁时,四川人会拼起命来保卫。

◆老四川人平和安逸的生活◆

四川人可以说是全中国最会生活、最会享受生活的族群。几百、上几千年来四川人在四川盆地悠闲的生活着。

1937年7月7日,俗称七七事变,

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当时贫弱的中国,被日寇打的溃不成军,眼看国土要尽失。在四川过着安逸生活的四川人民,感到再不举全国之力去抗击日寇,他们在四川的幸福生活,也会被日寇剥夺。

◆七七事变国土破碎◆

更何况,国土被践踏,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起来抗争,刚强的四川人,更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

别看四川人身材弱小,与世无争。但他们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会瞬时爆发出强大的反击力量。



◆壮哉抗日川军◆

四川人为了保卫国家,为了让日寇的铁蹄踏不进中国和四川的土地,为了保卫自己的兄弟姐妹,舍身抗矮。

四川人抗日从大的方面讲,是为了国家,从小的方面来讲,也是为了全川人民。


◆川军抗日纪念碑◆

川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用鲜血保卫了国家,同时也保卫了四川。

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活着的人,都应该献出无限的尊崇,向保卫我们国家的川军致敬━━永远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