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驾崩后妃子们要殉葬,殉葬时妃子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后再下葬?

哥低调至今


人殉虽然废除比较晚,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为社会所憎恶。汉之后废除,到了朱元璋时期又得到一段时间回复。

汉之后对于殉葬的人来说,大部分都是处死后在陪葬,活人殉葬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是依然有,不过通常为地位低下的宫人,至于皇帝的妃子还是比较仁慈,自缢或者绝食、鸩酒。

明朝时期的殉葬

昔 始皇 为冢,敛天下瓌异,生殉工人。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序记载" 殷王或高等贵族的坟墓,也有不少的生殉和杀殉,……",商周时期生殉还是比较普遍。

朱元璋时期,中原一度式微的殉葬又被重新用起来。《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有人说这十几个侍寝过的宫女是生殉。

明成祖时期,有30多个嫔妃被逼殉葬。

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可见明朝时候的嫔妃殉葬,是先处死,而不是生殉的方式。有生殉情况也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宫女之类,而不是有位份的妃嫔。

人殉,其他答案说的差不多,简单介绍一下人牲、人祭与人殉

上面说的人殉,可以看出,人殉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到了阴间继续享受殉葬人的服务,所以选择的都是一些亲近的人,比如宠臣、妃嫔、宫女等。

人祭,比较容易理解,有个祭字,跟宗教肯定脱离不了关系。南蛮、羌胡、迦太基人、以色列人等都有过以头生子女或孩童作祭品的习俗,有的还要把献祭过的食物吃掉,据说可以保佑家庭获得丰收、人丁兴旺等。

圣经中上帝曾让亚伯拉罕献祭以撒。

人牲,顾名思义,就是把人当做牲畜。有些墓室有大量的人骨,很多人会认为,殉葬了很多人,实际上,可能很多事人牲而不是人殉,比人殉地位还要低。很多时候人牲也会如同牛羊等牲畜被遗弃用来祭祀先祖或者图腾等。

人牲人殉,即用人作为祭祀的牺牲或墓中的殉葬器,一般使用战争中的俘虏、被征服部落贡纳的青年男女及儿童或由此而形成的奴隶。

很多墓坑中发现大量散落不全的尸骨,不一定就是人殉,有可能是人牲进行人殉,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必考虑死的得体。

头都被砍了,肯定不是亲近人人殉


妖鬼杂谈录


古代的殉葬制度是封建社会一整套吃人环节上的重要一环。(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想要弄明白古代皇帝驾崩后,后宫妃子殉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再下葬。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哪些后宫妃子需要殉葬?因为自殉葬制度产生以来,就没有完全将后宫妃嫔统统殉葬的先例,因此这就需要做一选择,选择不是随便做的,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标准。

再一个,是先处死再下葬还是直接丢进陵寝,任其自生自灭?

先说第一个问题,哪些身份的后宫妃嫔会被安排殉葬?第一类就是被打入冷宫的后、妃、嫔,这类人几乎是殉葬的标配,因为她们是整个宫廷存在感最不强的一批人。

不但不强,还因为得罪了人,碍着别人眼了,虽然被打入冷宫的女子,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但对于她们的竞争对手来说,却仍然是骨鲠在喉,只有死人不会生事,只有死人才会保守秘密,因此这部分人基本上是必死无疑。


再一种失宠的后宫女子,这类后妃嫔虽然不至于被打入冷宫,但已经被边缘化,存在感不是很强,也可能被弄去殉葬。

其实还有一种,那就是比较得宠的。虽然一时得宠,奈何肚子不争气,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这类人在殉葬制度发生的朝代,往往也是比较危险的,生前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人若是陪着皇帝下地狱,先帝肯定高兴。

最后是宫女,宫女是皇宫中最可怜最没有地位的一个群体,他们看似是王的女人,其实就是牺牲品,宫女的殉葬数量视皇帝的喜好而定,但肯定不在少数,后宫妃嫔殉葬的越多,相应的陪葬的宫女越多。

至于说是先被杀死再下葬,还是直接殉葬。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是活人殉葬,在陵寝的氧气被消耗完以前,估计这帮怨气很重的人,能把皇帝的尸体挠个稀巴烂。

但这并不排除活体殉葬,那就是被封闭在特定的墓室。

当然大部分还是被杀死后殉葬,简单直接点的刀兵相向,温柔点的白绫三尺,还有毒酒一杯的,死人陪死人的还是比较多一些的!


历史三日谈


在古代封建社会,妃子,宫女,奴才的命根本就不值钱,比如在秦始皇的时候,焚书坑儒的事情大家都听过,而且在秦始皇死了之后,陪着殉葬人不计其数,其中有秦始皇在世的时候的妃子,还有很多宫女,可说是惨绝人寰。



那这些妃子陪葬的方式究竟怎样的,是先弄死呢?还是直接活埋呢?我们印象中很多事活埋的,这应该比较普遍,但是,还有比较独特的。

有一种是灌水银,这种比较残忍的手法,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这些妃子的尸体,不让他们腐化,古代的人相信天神,说人死之后还有鬼魂的,所以为了让皇帝死了之后变成鬼魂还有人陪着,就想出来这样的办法。但是对于妃子来说,这样的方式还算比较好的,因为在灌水银之前会先把妃子弄晕,之后在灌水银。



还有一种是自杀,在皇帝死了之后,宫中自然会有人去安排给每个妃子发一条白绫,作用是自己把自己勒死,但是总会有那些不想死的,那些反抗的就会直接叫人把他们弄死,然后再一起装车,带到皇帝的墓中去。

最残忍也是最无情的一种就是活埋,但是做这个要点技巧,不能让她们知道,所以就会把这些妃子用骗得方式带过去,有的聪明反抗的就直接绑过去,等放进去之后,再由那些石匠封住,这样那些妃子就活活的在里面憋死。据说有的皇帝生前还留下遗愿就是只要活人陪葬,怕死人太晦气。



据说那些古代那些建墓穴的匠师也是直接要被关在里面的,不能让他们出来,因为怕这些人知道机关,布置,让后人来盗墓。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看到殉葬,莫名想起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一块银元》来,里面曾讲过一种惨绝人寰的殉葬方式。

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生下了一双龙凤胎,这对龙凤胎长得精致漂亮,但因家境太过贫寒,长到三四岁时,受一地主家的诱惑,把一对儿女卖给了地主家,想着孩子在地主家过得要更好。

不久,这个地主去世了,葬礼办得声势浩大,隆重豪华,一条街熙熙囔囔都是围观的人,这对夫妇钻进人群一看,自己一对龙凤胎儿女也坐在灵车旁边,跟以前一样五官精致漂亮,看着那稍微红润丰盈的脸蛋,夫妇两欣慰不少。可是越看越觉得孩子不对劲,这对孩子的表情一成不变,眼光呆滞无神,夫妇两在底下叫唤,毫无反应。后来才知道两孩子已经被灌水银殉葬,母亲心痛到神经失常。



水银殉葬的操作方式是在殉葬者的头部、脚底、背部等敲开一个窟窿,然后在这些窟窿和嘴巴里灌上水银,当然,为了让水银跟随血液遍布殉葬者全身,达到最好的防腐效果,这些操作都是在殉葬者生前进行的。

据说在朱元璋驾崩时他殉葬的妃子们也被采用此法。

当然,活埋的也有,这些被下旨殉葬的妃子们在规定的时间会被一齐驱进墓室,里面会备有少量食物,当全部殉葬妃子进入墓室后,墓室的石门会被封闭起来,用铁水加固,这些妃子们会渐渐死于缺氧之中。



不过古代殉葬,活埋的方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白绫赐死或毒酒酖亡后与皇帝陪葬。比如明成祖朱棣驾崩后他的三十多个妃子被统一带到大殿前用膳,食毕即带入殿内,彼时殿内已放满三十多张小木床,木床顶上的大梁悬挂着打着活结的白绫,妃子们见状抱头痛哭,一时哭声震天。在脚下小木床被太监们踢掉的一刻,殿内又恢复死一般宁静……

努尔哈赤死后,因涉及权力的博弈和皇位的竞争,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被众贝勒强逼殉葬,当然。也许有努尔哈赤的意思,毕竟努尔哈赤生前曾因阿巴亥和自己大儿子的私情大动肝火。阿巴亥的殉葬方式也是三尺白绫。

所以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偌大的后宫只有一个男人,每个女子天天在等待皇帝的临幸中度过,幸运的生下一儿半女,老有所依;命苦的孤独悔恨大半生,最后还有可能为一个形同陌路的男人殉葬,不得不让人心疼。一叹!


微影窥人生


历史上,皇帝驾崩后,素有让妃子殉葬的习俗。其中,朱元璋死后,就有46名妃嫔、宫女陪葬在孝陵,其中十几名侍寝宫女全部生殉。

这些殉葬妃子的年岁,从十多岁到五十岁不等。活人殉葬,在殷、周君王死后就已经很盛行了,这一残忍的制度一直到于清代康熙年间才被禁止。

那么,殉葬的妃子到底是怎么挑选的,哪些妃子需要殉葬,殉葬妃子又都是怎样的死法呢?接下来,我们以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殉葬妃子,即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入手,来进行详细梳理。

阿巴亥是乌拉那拉氏,她是清朝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也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她本是女真乌喇部首领满泰的女儿,

12岁那年,失去父兄的阿巴亥被叔叔以“保全部落”的名义,嫁给了大自己31岁的努尔哈赤。

因为容貌清丽加上温婉贤淑,阿巴亥刚刚嫁给努尔哈赤就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宠幸。1605年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济格,1612年,阿巴亥又生下了第十四子多尔衮,两年后,阿巴亥又生下第十五子多铎,母以子贵,十年就生下三子的阿巴亥被努尔哈赤视为心肝。努尔哈赤尤其疼爱阿巴亥所生的14子多尔衮,而且大有传位于多尔衮的意思。

然而也正因为此,阿巴亥被迫卷入了宫中的权利之争波涛汹涌,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权利之争祸及阿巴亥,在党争中,阿巴亥甚至遭受过污蔑,但好在努尔哈赤一直站在身边保全她。但努尔哈赤毕竟年老了,1626年,86岁的努尔哈赤病逝了。努尔哈赤病逝时,仅有阿巴亥陪在身边,故立储之事陷入迷局。

随后,失去汗王庇护的阿巴亥被皇太极为首的诸王威逼,他们宣称先王遗诏让阿巴亥殉葬。阿巴亥当然知道汗王不可能让她殉葬,于是她拼命辩解,但皇太极等丝毫不肯退让。

前面我们讲到,

殉葬时的妃子是有选择的,并非只要是妃子就需要在皇帝死后殉葬, 那么到底是怎么规定的,身为大妃的阿巴亥是否应该殉葬呢?

我们来看王士禛《池北偶谈》里的记载,在此书中,王士禛写到:八旗习俗,多以仆妾殉葬。另外,根据记载,一般生育子嗣的妃子,一般情况下都不需要殉葬,因为她们还负有养育皇室的重任。再回过头来看阿巴亥,她是正妃,并非仆妾,同时她还生育了3个儿子。所以,按照礼制:阿巴亥不应该殉葬。

但阿巴亥最终还是在皇太极等的逼迫下,背叛殉葬了。她之所以如此,也是出于保全她三个儿子而考虑的。


古代的殉葬,一般有四种死法。

第一种是毒酒

这种死法十分温和,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她死亡,担任办事的会将受害者的遗言直接记载上去,他们会选择请他们吃饭,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选定为殉葬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多是的无声无息得死去,这其中没有恐惧感。

第二种是上吊

第二种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见到,通常上吊殉葬又被称为“白绫殉葬”,通常会有一位太监,手捧白绫走到你的面前,将其一切的妃子全部集合一处,他们下命令让妃子直接上吊,太监会去劝导她们,这是和皇帝去享福。在这期间,如果嫔妃不肯的话,太监就会直接踢掉板凳,让她们魂归西天。

第三种是活埋

这里的活埋和通常意义上的直接活埋是有区别的,它是指在下葬的时分,将殉葬的妃子们直接推入墓道里,让她们在这里等死。一般情况下,因为墓道封锁性极好,所以这些殉葬妃子没有逃脱的可能。个人认为,这种方法相对而已是非常残忍恐怖的。

第四种是水银殉葬

这一殉葬法,是患有焦虑型人格障碍的朱元璋皇帝发明的,大概也只有拥有此种人格障碍的人才能发明出这样残酷的殉葬法。具体是:先将殉葬妃子麻醉,再将其脑袋撬开一个洞,将其身体全部灌满水银,或许从受害者嘴巴直接灌进去,这样做的原因是:水银有很强的防腐性,此法可以让死者身体永远都不腐朽。


再回到阿巴亥殉葬时,因为她身份尊贵,是大妃且生前深得汗王宠爱,所以,她的死法也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尊严:白绫赐死。


可叹,阿巴亥死前,哭求皇太极让她见一见爱子多尔衮再走,但这一要求被皇太极当即拒绝了。一来,皇太极怕时间越长越容易生变,二来,怕阿巴亥和多尔衮说什么不该说的话。所以,在努尔哈赤新死后不久,这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可怜女子,就匆匆追随努尔哈赤而去了。当时,阿巴亥年仅55岁。


奇扒公式


活埋和处死哪个更惨?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选哪一样?我会选死后殉葬。

殉葬是一种愚昧、落后、反动、残忍的制度,历史极为悠久,尤其盛行于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时,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都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跟阿猫阿狗、锅碗瓢盆之类没啥区别,所以经常会被作为陪葬品给主人殉葬,大奴隶主的殉葬品,动辄数百人。

强迫女性殉葬,跟奴隶殉葬差不多,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因为在父系氏族社会,女性是完全的附属品,跟奴隶的地位没有两样。

到了封建社会,这种残忍的习俗多少仍有残余。比如秦始皇死时,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觉得老爹留下的女人不好处置,于是下令但凡没孩子的,全给老爹陪葬,可谓残忍至极。

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秦汉后基本就消失了,因为这种制度是反人性的。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残忍的制度居然又死灰复燃,大行其道。

明清两朝,封建专制和独裁统治达到顶峰,皇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妃嫔殉葬作为皇权的一种表现也大行其道,一向以对贪官狠辣,对百姓仁慈印象示人的明太祖朱元璋首次重启殉葬制度。

在老朱的带动下,后面的皇帝纷纷效仿,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代宗时期,每一个皇帝死了,都要让未生育的妃嫔殉葬,以至于成了“祖宗之法”,历代沿袭不变,直到明英宗死时才被废除。

有数据统计显示,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殉葬嫔妃38人;明成祖朱棣死后,殉葬嫔妃30多人;

明仁宗朱高炽死后,殉葬嫔妃5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殉葬7人;明代宗朱祁钰死后,殉葬人数不详。这5个皇帝加起来,殉葬嫔妃接近100人!要知道,这几个皇帝大多是以明君形象示人的。

清初时期,殉葬又开始抬头。清朝前几个皇帝,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睿亲王多尔衮死后都有妃嫔殉葬,因为满清要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妻妾殉夫是“烈女节妇”的表现。

这个恶劣的习俗直到康熙时期才被终结,这是女性地位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步。

明清时期的嫔妃殉葬,处死最常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毒酒。

这种死法比较温和,因为毒酒是立竿见影,死的快,没有多少痛苦,痛苦一时就解脱了。

第二种是上吊。

有时是自己拿三尺白绫上吊自尽,有时是由太监动手,直接勒死。别管哪种方法,都不心甘情愿。

第三种是活埋。

活埋是大规模殉葬的常见方式,殉葬者被推入墓道,活活饿死或渴死,不如处死来的痛快。

综合来看,嫔妃殉葬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习俗,大多数时期是被禁止的。即便偶有殉葬,也都是先处死后殉葬,活埋实在是太过惨无人道。
这正是:生前未曾承恩宠,死于殉葬不瞑目,一入皇宫深似海,香消玉殒几人怜?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殉葬是古代帝王将相等社会顶级人物的死后享受的残忍要求和实施内容。他们行将死亡时,要他们喜欢的人跟着来,一起死。凡点上名的,他的后继者"谨遵遗命",强迫那些名单上的男女死亡,然后埋在"先人板板"的主墓附近。又称陪葬。

据史籍记载,这一丑陋的反人类的残忍的恶习在远古经夏商周而至秦,再过汉唐宋元,至明初又成一高峰,清初康熙皇帝下诏废止才逐渐煞住,但仍沒绝迹。

夏商就不说了,殷墟里有坑为证。"春秋五霸"有关于秦穆公该不该是五霸之一。《史记》明确记载不是。因为此公大搞"人殉",又叫"从死″。他有功于秦国不假,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连周天子都叹赞而送他一个金鼓,表示纪念。

秦穆公死后,按他生前的要求,殉葬的一百七十七个。贤良能臣如奄息,仲行等都在行列。结果呢,"不为诸侯盟主",秦在长时间不能东进一寸。致使晋国又强,夺了秦河西地。秦献公(秦孝公父亲),看到从死的恶劣影响,废止殉葬。但仅是在秦国这一局部地区。

殉葬依旧根治不绝,到了明朝时,又兴盛起来,皇家的领头作用,让许多无辜陪葬,实在惨绝人寰。

这里说一个朱棣死后,宫中是怎样让殉葬嫔妃告别那些活人的。明成祖入葬长陵时,先有孝仁文皇后徐氏。后有十六位陪葬的妃子入葬陵园。据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记载,殉葬的时候,妃子们先去一个庭院内赴宴,宴毕,引入殿堂,殿堂内放有一个小木床,正对木床上的梁上系好索绳,女人们知道就要死去,立刻痛哭起来。在别人的强迫下,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小床。把头伸进绳套,之后,别人就抽去脚下小床,她们悬空系颈便一个一个地被活活吊死。朱棣的太子仁宗朱高炽在她们进殿前,还假惺惺地与她们告别。有一韩姓朝鲜妃子,哭着求仁宗,说她奶妈黑金年老,希望送她回去。仁宗连连答应。韩妃把头伸入索套,对奶妈说,"娘,吾去,娘,吾去",后半句未完,小床己抽开,双脚乱蹬……

至到宣德十年明朝才让奶妈黑金等五十三名朝鲜女婢回去。妃嫔殉葬的惨状才被朝鲜官方记载下来。而其他文献鲜有记载。





劉一千五


封建王朝里,嫔妃只是皇帝的附属品,皇帝驾崩后,妃子作为殉葬品进行人殉的事件屡见不鲜。

汉武帝、明英宗、清康熙都曾下令废除人殉制度,但是都未能彻底根除这项陋习。

至于嫔妃们殉葬的方式,每个时期都不同,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缢。皇帝驾崩后,会赐予殉葬的妃嫔七尺白绫,令其自缢后葬入帝陵。若是遇到妃子反抗,会有太监直接将其勒死,再扔进墓里。

鸩酒。有些朝代在皇帝驾崩后,会为殉葬的妃嫔准备一杯毒酒,因为嫔妃们是代替新皇帝去伺候已故皇帝的,是有功之臣,所以新皇帝会尽可能让其死前少些痛苦,一般准备的都是剧毒,须臾之间就能毙命,随先帝一起葬入地宫。

活埋。相对于自缢、鸩酒,活埋就更加残忍了。由太监将殉葬的嫔妃引入地宫,然后封闭地宫,妃子们只能在地宫里等死。随着空气越来越稀薄,妃子们呼吸艰难,最后在绝望与愤怒中窒息而死。据说,这样被活埋妃子死后怨气极重,成为盗墓贼的噩梦,间接的守候皇陵免受侵扰。

灌水银。有些朝代为了保持妃嫔、宫女的容貌,让已故的皇帝死后也艳福不断,采用了一种非常残酷的方法保存尸体,防止腐烂。把殉葬的女子聚在一起,给她们喝下了含有安眠药的茶水,待她们睡着以后,用刀切开头顶一块,顺着切口将水银灌入女子身体里,这样可保尸体千年万年不腐不烂,永生永世守候着墓主。


史论纵横



中国历史上,人殉制度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之时,就出现了人殉这一制度。在殷商周时期,人殉的习俗更是达到了一个鼎盛高峰。《墨子·节丧》中道:“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所以,人殉非王侯将相不能享受也。

古来帝王贵为九五之尊,上天之子,其葬礼乃是一场盛大的杀人礼宴。据记载,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周幽王墓中发现百余具尸体;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多达177人!这里面不仅有宫女、妃子,还有太监、大臣。



结束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人命如草芥,毫无人权概念的等级社会,殉葬之人最大化地为死人服务才是统治者所追求的。

砍头是最直接的结束殉葬者生命的方式,速度快,痛苦少,但是不能留得全尸,就不能完美地到另一个世界侍奉死者。

为了能让皇帝继续享受在阳间的荣华富贵,还有缢死、毒死、活埋、灌注水银、放血……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

缢死殉葬。有的宫女先被缢死,然后再装殓入棺,死状甚惨。缢死是十分残忍的,毕竟死亡的过程远远比一刀砍头痛苦一万倍。

毒死殉葬。还有些是被毒死,一碗“催生饭”之后,去阴曹地府继续服侍天子。毒死和缢死的痛苦程度不相上下,死相也惨不忍睹。

水银殉葬。

还有中民间传闻说,给殉葬之人强行灌注水银,水银毒性强烈,喝了之后会立即死亡,因水银有保持尸体不腐不烂的功效,这样就能得到不腐之身永远守候墓主。

活埋。另有一种,就是将殉葬者手脚捆住,摆成一定姿势,将其“活埋”。为了让殉葬者失去反抗能力,有时会使用麻醉剂一类的东西,让其“安乐死”。

放血刺死。后世讲究全尸,猎杀方式就是直接将其放血刺死。所以,砍头多在早期或牺祭时才出现。对奴隶社会等早期奴隶主墓穴考古中,曾发现殉葬者的头被有规则地排列在一起,而尸身则另摆一处,推测就是生前遭砍头。


在汉朝,人殉就逐渐减少了,遇见开明的皇帝,无子女的嫔妃可以直接出宫,有自封王的嫔妃,就可以到儿子的封地颐养天年。

明朝时再度春风吹又起,明太祖朱元璋开此恶例,他死之时,陪葬嫔妃四十余人,再一次掀起人殉热。朱元璋在儿子朱爽死后命其两个王妃殉葬,好让儿子有人相伴。明英宗时期,人殉制度才被暂时废除,自此后,明朝消灭了人殉制度。

在满清帝国,人殉再次盛行。最著名的当属努尔哈赤死后,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和顺治帝死之时,董鄂妃自愿殉葬两件事。

最终结束了人殉制度的是康熙大帝,他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自此,人殉这一陋习终于走到了尽头。

一个人的死亡要拿千万人作陪葬,这是野蛮,是丑陋,是人最恶劣的一面。但凡文明的国度,都不会如此践踏人的尊严。幸好,现在已然不见。


蔡骏


死后下葬的话,皇后叫合葬,嫔妃叫陪葬,而不是叫殉葬,殉葬就是把活着的嫔妃杀死埋入地下。

人殉是人类历史中最残忍最愚昧的一种祭祀先祖的方式,是一种非常迷信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起源非常的早,从人类蒙昧时期就有了,而且所有人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古代人类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重新在世界上生活,因此为了能让自己在死后还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享用荣华富贵,在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厚葬现象。

这种厚葬方式往往会消耗一个国家大量的财富,下至有钱人,上至帝王,都会将自己省钱赚取的财富和喜欢的物品带入坟墓,甚至帝王们在从继位开始就为自己修陵墓,有的短命帝王死掉的时候,陵墓都还没有修好,由此可见古代帝王们对厚葬的追求。

与此伴随的就是人殉、畜殉现象的出现,就是将大量的活人、活畜杀死,然后依照一定的规格摆放在坟墓四周,以供墓主人死后驱使。这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了极致。直到汉朝一统天下之后,才渐渐的改成由陶俑替代活人进行陪葬。

但是从古至今用活人陪葬的事情,直到明朝的时候还出现过。有些明朝的皇帝在死后,也还使用了人殉。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就要求自己的46名嫔妃陪葬。

这些美女一般会被直接杀死,然后放入棺椁跟随皇帝埋入地下,杀死嫔妃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下毒、用白绫绞死等等,据说朱元璋的嫔妃基本上都是被用白绫绞死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在葬礼上“见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