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58年为50万人治病,天津82岁老中医分文不取,专开 “贱药”


82岁的何秀奎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留着雪白胡须。从24岁开始,他就利用业余时间,为周围的人免费看病。到退休之后,何老先生更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主业”。58年来,他为数十万人次把过脉,看过病,却从来是分文不取,也不收受礼品。一支毛笔、一沓废纸、一方砚台、一个脉枕,老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为人看病,一看就是50多年。

天津市西青区西北斜村,在一套布置颇为简陋的单元里,几位市民围着老人探讨着“病情”。老人说话声音轻缓、慢条斯理,墙上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及赠与的书画。一张小床上堆满了字典和书籍,有的还是线装书,小屋内颇有些古色古香。为几位市民诊脉后,老人用毛笔小楷在一张白纸上开出了建议他们服用的中成药的名字,就连记事的本子,也是自己用废纸裁好,缝线装订而成。每天都有慕名到老人家里求医问诊的人,50余年来从未间断。

58年义诊从没收过一分钱。有人质疑老人为什么要特意腾出一个单元开免费诊室,一分钱挣不着,还不如把房子出租,一个月怎么也得有好几百元的进项吧?老人说“我有吃有喝,要钱干什么。不让我干什么都行,可不让我给人看病可不行。”拗不过老人,家里人也只好随他。“我有工资,我也可以帮大家。但凡家里有病人的,哪家不苦?我再收费,他们岂不是更苦?”其实,老人说的有收入就是村里每月给的几百元补助,自己生活并不很富裕。


老人一边把脉,一边细问病情。病人来自邻村的张家窝,脊柱受过伤,已经来何秀奎老人这里看过几次病了,吃了药之后感觉症状在减轻。病人感激地说:“何大爷脉象摸得特别准,管用还不收钱。”早些年何秀奎在工厂里上班的时候,谁家有个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人们就来找何秀奎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开上一副小方子,经常是物美价廉的小草药却救人于危难。

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何秀奎,有着与身体不太成比例的长手臂和大手掌。老人反复念叨这是“穷大手”,大手发不了财。“所以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收费,我就说,我这人不能靠这个发财啊。”家里人也曾劝过老人适当收些诊疗费,哪怕够个水电费也好。但是老人坚决不肯,他说:“自己幼年习读医书的时候就立下志愿要救人于危难,我看不得别人受苦。”

老人的床上,有个小本子,他说,每天晚上他都要回忆白天来的人,把他们的名字和大概住址以及病情记上。他说:“这样,也锻炼我的记忆力,让自己的脑袋瓜好使,为大家多干几年。”曾有患者因为经常麻烦老人不好意思,想给老人一些回报,但全都被拒绝了。老人说:“床上有病人,地上就有愁人。看病救人本就是我们行医者该做的事,用不着这样,看病救人要对得起老百姓和自己的良心!


何秀奎老人所开药方,到哪个药店都能抓到药,因为他的药方是用毛笔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下的,所用药物都是常备之药。老人常说的话就是“几毛钱几块钱的药能治好,有什么必要开贵的?”病人拿了小药方去抓药,回家服用后却往往起到大作用,如今,何秀奎老人早已经声名在外,不仅附近的居民找他看病,连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人也慕名前来。老人打趣地说,“现在十里八乡的药铺都认得我开的单子。”图为何秀奎老人在用毛笔开药方。

老人58载坚持义诊,58年来已为50多万病人把过脉,看过病,从来都是钱不收、礼品不收,如今靠侄子一家赡养。在这间不大的诊室里,挂着两幅锦旗。何秀奎说,这还是他刚搬来的时候,患者送来的。“送锦旗又费钱又没什么用,但他们非要送。”于是老人想了个办法,他在屋里的墙上都贴上自己写的字帖,再有人想送锦旗时,他就说:“墙上都贴着字,没地方挂了。”

到下午一点半以后,何秀奎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天气不好,侄子就来接他回家。老人没有儿女,老伴也在9年前去世了。如今,他与侄子生活在一起。如今除了每天义诊,老人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整理祖辈留下来的医书。何秀奎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老辈留下来的书丢了一部分,我又写了一部分,争取在有生之年整理好,留给以后爱好中医的人,希望能对社会有所用处。”耄耋老人的大爱情怀,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他点赞!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