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儿子地位应该最尊贵,为什么清朝有些皇子被过继给其他王爷?

北山录


出继,是指无嗣时,由近支适龄族人过继为子。

皇帝无子时常会过继近支嗣子承袭皇位,同样的,皇帝的儿子出继也就很正常。皇帝儿子出继,其实在很早就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子李宽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为嗣。而清代皇子出继的情况其实并不算多,但可能因为清代皇子夺嫡现象,使得大家关注皇子出继的现象。

清代皇子出继的现象一共有六例,即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允禄出继庄敬亲王为嗣;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曕出继果毅亲王为嗣(另有第三子弘时出继允禩之说,允禩本有子,且弘时很快去世,故这里姑且不论);乾隆皇帝第四子永珹出继履懿亲王为嗣、第六子永瑢出继慎靖郡王为嗣;道光皇帝第五子奕誴出继惇恪亲王为嗣。

庄亲王硕塞,为皇太极第五子,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硕塞有四子,嫡长子博果铎袭爵,嫡次子博翁果诺康熙时封惠郡王,博果铎雍正元年去世,无子,雍正遂以其十六弟允禄出继博果铎为子,承袭庄亲王爵位。其时,硕塞嫡次子博翁果诺尚有两子两孙在世,可以袭爵,但最终雍正以允禄承袭,由此还引发宗室大臣的不满,雍正帝不得不解释:

“外间妄议朕爱十六阿哥,令其承袭庄亲王爵,朕封诸弟为亲王,何所不可?而必籍承袭庄亲王爵加厚于十六阿哥乎?”(《清史稿》卷219)

但事实上,庄亲王系铁帽子王,要知道,雍正诸弟中,也只有始终陪在他身边的十三阿哥胤祥才成为铁帽子王。

果毅亲王胤礼,系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雍正六年晋为和硕果亲王,乾隆元年去世,无子。乾隆三年,令六阿哥弘曕袭封果亲王。弘曕后因事降为贝勒,不久又复为果亲王。

上述允禄、弘曕出继,均系有兄长继皇位以后出继,对他们来说,已经与皇位无缘,所以出继并且承袭亲王,相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履懿亲王胤裪,系康熙第十二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晋封多羅履郡王,时其兄雍正已经继位;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晋封亲王,其时其侄乾隆已经继位,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去世。胤裪有六子,但均早卒,其第五子弘昆于乾隆十五年卒,年十二岁。

乾隆二十八年,故以皇四子永珹为嗣孙。不仅如此,永珹长子绵惠亦无子,以皇十一子永瑆长子绵恕的次子奕纶为嗣子。这里提及一点,胤裪曾经将乾隆生母钮祜禄氏错写为钱氏。

慎靖郡王胤禧,系康熙第二十一子,生母地位很低,雍正八年先封贝子、后晋贝勒,雍正十三年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乾隆二十四年,皇六子永瑢出继胤禧为嗣孙,封贝勒,乾隆三十七年为质郡王,乾隆五十四年晉封为质亲王。

惇恪亲王绵恺,系嘉庆第三子,其生母为孝和睿皇后,但其出生时其母还不是皇后,故其地位并不如同母弟绵忻。嘉庆二十四年封为惇郡王,道光继位,晋亲王,道光十八年卒。其时,过继子的选择无外乎其三个兄弟,其同母弟绵忻仅有一子,五弟绵愉亦无子可以出继,所以只有其兄道光皇帝,但当时只有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三人,且均为成年,考虑到早夭等原因,并未立即过继,故道光帝只有发布上谕“惇亲王现无子嗣,而近支无堪以承继之人,惇亲王福晋著赏给郡王半俸,以资养赡。俟将来有可承继者,宗人府再行照例办理。” 。时隔六年,即道光二十六年,始将绵恺过继,其上谕曰:

“朕弟惇亲王绵恺尚无承嗣之人,著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于惇亲王为嗣,即袭封惇郡王。并著钦天监于本年三月内,选择吉期,移居府第,其一应章服,仍照皇子分例服用,应领俸糈,即于本年春季为始,照例支领。”

虽过继为嗣,但绵恺“一应章服,仍照皇子分例服用”,待遇似乎并没有减少多少,只是明确无法继承皇位。

《瀛寰之志》中姜武饰演的绵恺

永珹、永瑢、奕誴的出继,均系其父钦定,这就说明他们与皇位无缘,这一方面减少了皇储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对皇子最大的保护,上述三位皇子,在出继之后都得以封为亲王。

综上,皇室同样是一个宗族,同样面临无子嗣的情况,以嘉庆帝支系后裔奕字辈为例,十七人中有十二人无子,载字辈二十二人有十三人无子。所以,这样看来,皇子出继,意味着无法继承皇位,但其相应地位却不一定下降,如乾隆皇四子、皇六子虽出继,但在实录中多见其参与各项事务,且仍称四阿哥、六阿哥,奕誴出继后,其待遇也与皇子差不多。所以,皇子出继,本质上也与普通宗族的出继性质类似,而且,除允禄外,多数均出继近支(叔祖、叔父)为嗣,这也符合出继的基本原则,也是皇子出继的最重要原因,如奕誴出继绵恺为嗣,就是不希望其弟绵恺绝嗣,而合适的人选只有皇子。


楚邾


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是让不能继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争夺,避免兄弟相残;第二是让远支王族变成近支,拉近他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保障皇位稳固;另外还有极少的情况是可以让皇帝信任的儿子或是兄弟获得更高的爵位。分别说一下吧。

首先就是让无法继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竞争,避免兄弟相残、夺嫡斗争。

(弘时)

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是此后清朝一直严加防范的。于是自从雍正即位以后就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皇位顺利过渡。最著名的就是设立秘密建储制度,把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而不直接公布。同时,雍正也率先做了将皇子过继出去的举动。雍正四年二月,雍正将皇三子弘时过继给自己的政敌允禩。雍正即位之初,为了稳住八爷党,将允禩提升为和硕廉亲王,但此后一直不断找他的麻烦,雍正四年正月已经被革去黄带子(取消了宗室身份)。雍正把弘时过继给允禩,其实是剥夺了这个儿子的宗室身份。这是明显的贬斥。随后不到一个月,允禩就被改名“阿其那”,几个月后死于禁所。弘时也在雍正五年被正式削去宗籍,不久郁郁而终。

(荣亲王永琪)

当然,雍正这样狠命打击儿子的毕竟是极少的个案。一般把皇子过继出去还不至于这么惨。乾隆曾在乾隆二十八年将自己的四子永珹过继给自己的十二叔履亲王允祹为后,降级承袭为履郡王。而永珹过继出去之时正好是乾隆封五子永琪为和硕荣亲王,已有传位之心,此时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都已早逝,将皇四子永珹过继出去,再加上此前已将皇六子永瑢过继给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为后,等于扫清了永琪即位的障碍,可惜五阿哥没过多久也英年早逝了。

第二点,让远支王族成为近支,拉近他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

(庄亲王允禄)

这个最典型的要数雍正将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庄亲王一支。和硕庄亲王是清朝最初八个铁帽子王之一,拥有相应的八旗旗份,世袭罔替,地位尊贵。但其血脉与雍正已相隔甚远。第一代庄亲王是皇太极第五子、顺治的哥哥硕塞,第二代为硕塞之子博果铎,也就是康熙的堂兄。博果铎死后无子,但是硕塞其实还有其他后代,而雍正强行命自己信任的十六弟允禄出继为博果铎之子,就是要拉进庄亲王一支与皇帝的关系,由远支成为近支。同时也是做给其他的那些铁帽子王看,你们的铁帽子我不能废掉,但戴在谁头上却是我说了算!

第三点,让亲信皇子或是兄弟获得更高爵位。

这个最明显的还是允禄。虽然皇帝理论上可以任意封皇子、兄弟为亲王,但清朝除了入关后的最初因功获封的八个铁帽子王,其他皇族很难获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地位。没有办法世袭罔替,而只能降级世袭。雍正破例将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定为世袭罔替亲王(乾隆时期确认),但破例一次不好破例两次,于是,另一个亲信的弟弟允禄通过过继到庄亲王一支,让他名正言顺的成为铁帽子王,也是对他的明显恩宠。

(乾隆将弟弟弘曕过继为果亲王允礼之子)

还有个明显的例子是雍正的幼子弘曕。雍正死后,乾隆对这个幼弟非常疼爱,但是年纪实在太小,不能封予太高的爵位。但是,乾隆三年,十七叔果亲王允礼去世,无嗣。庄亲王允禄奏请将弘曕过继为允礼之子(必然是乾隆本人的意思,否则庄王也不敢提出)。乾隆欣然同意,命弘曕过继为允礼之子,按理应降一级承袭为果郡王,但乾隆又加恩生为果亲王,那年弘曕年仅六岁。六岁的孩子成为亲王,如果没有过继这一步也是不能做到的。


伊耆角木


“皇帝的儿子地位应该最尊贵”,这句话是不准确的。与臣子比,皇子当然是尊贵的。但是在皇族内部,就是另一回事了。

皇帝的儿子里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皇位,但除了康熙曾经立太子之外,其他各朝都是秘密建储制度。即使大家能够猜出来继承人,他也没有太子的封号,最高的爵位也就是亲王。

清代皇子的封爵不是只看血缘,还要考核,当然这个标准是在皇帝心里。所以皇子中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都是可能的,一些犯错误或被嫌弃的,可能更低,甚至开除宗籍。总体上并没有书面制度化的东西。

同样爵位,或爵位相近,还要看宗室辈分,不能乱了礼数。

宗室之间的过继,是为了延续香火,不断祭祀,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平衡和消化。所以部分皇子被过继出去,一般来说都是能够继承个比较高的爵位。

如雍正将十六弟弟允禄承继庄亲王爵位,这是个世袭罔替的亲王。

如乾隆将弟弟弘曕出继十七叔果亲王允礼。

如乾隆将儿子永珹、永瑢分别出继履亲王允祹、慎郡王允禧。

如道光帝将五子奕誴过继惇亲王绵恺。

清后期这种事情就没有了,因为皇帝自己都没儿子或只有一个,反而需要过继别人的儿子来继位。而宗室之间的过继,还是一直存在的,但需要由皇帝批准才行。


几苇渡


清朝的几位皇子过继,不同时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雍正帝把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其一有夺取远宗铁帽子王的意思,虽然雍正不承认;

【雍正帝剧照】

其二就是给跟随自己的小弟的酬劳,当初九子夺嫡,除开年纪小的弟弟们不说,年长的十三十六两位弟弟紧跟自己的脚步,当然要给酬劳,十三阿哥胤祥封怡亲王,世袭罔替,就不好再封十六阿哥允禄为铁帽子王,雍正够意思啊,夺一个最弱的远宗庄亲王的铁帽子王,再弱也是铁帽子。

之后过继的明显是因为皇室近宗的绝嗣率太高,为了支撑近宗而过继。

清代皇室的远宗和近宗怎么区别呢,在雍乾时代,就以康熙以下的皇室为近宗,康熙以上的皇室就是远宗了,细细看一下,就知道,康熙以下的近宗并不兴旺,远没有远宗子孙旺盛。

【乾隆帝剧照】

康熙还特别规定了近宗的子孙起名的规则,近宗子孙起名字都按字排辈,远宗并不需跟随近宗起名字,乾隆时期又定了几代,到了嘉庆更是规定近支子孙名字必须由他钦定。

知名阿哥永琪的儿子绵亿就因为给两个儿子起名字没有按照近宗规矩起,被嘉庆严厉申斥并勒令改名字。嘉庆说:奕字辈下一字用丝字旁是纯皇钦定的,绵亿你应该遵守的,你却给儿子私自取名用金字旁,你自己把你自己当远宗看待,和近宗疏远,也别怪朕不把你当亲侄子看。训斥后又把绵亿儿子的名字都从金字旁改为丝字旁,因为这事,绵亿到底吃了挂落,在嘉庆朝并不得志。

【嘉庆剧照】

最重要的是,不允许远宗过继给近宗,其实就是皇帝要保证近宗的血脉的繁衍,不能被远宗给淹没了,说白了,还是近宗生育率不好,绝嗣率又高,才让皇帝有危机感。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再尊贵的皇子也是皇帝的儿子,古代皇帝妻妾成群,子嗣自然不少。在诸多皇子中有优秀的,也有能力较低的;有一出生便形貌昳丽的,也有呱呱坠地便相貌悚人的。人都是会偏爱帅气有才的人的。那些不被皇帝所宠幸的皇子,过继给别的王爷 ,自然也不会有太多不舍。况且即使再怎么过继,也是过继在皇亲国戚内部,反正都是在自己家 ,自然也不会心疼。


流年似水O


清朝皇帝过继皇子给绝嗣的近支叔伯、兄弟为嗣,承袭叔伯、兄弟的爵位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对于叔伯、兄弟的肯定。对于绝嗣的叔伯、兄弟,皇帝把亲儿子、亲兄弟过继给其为嗣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恩典、一种肯定、一种褒扬。也等于是明确告知天下,皇帝对这位叔伯、兄弟是非常喜欢或器重的。要知道,那可是皇帝的亲生儿子,成为某位王爷的儿子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如清圣祖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因为绝嗣,他的爵位就是由清世宗幼子弘曕承袭的,这等于是清高宗对十七叔允礼最后的恩典,是一种特殊的肯定和褒扬。



二、\t对于那些皇帝不预备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儿子,过继出去实际上就是否决了这个儿子的皇位继承权。这样既可以让这个儿子能获得一个个较高的爵位,算是失去继承权之后,物质上的一种补偿,还可以减少诸子夺嫡的风险。因为清朝皇子过继出去基本都是过继给近支的亲王,承袭的也基本都是郡王、甚至亲王爵位。而庶出的皇子,初封亲王、郡王的并不多。只要不是野心勃勃之人,对于这些皇子而言,被过继出去也未必不是好事。既可以远离权力斗争,又可以获得优厚的政治、经济地位。更何况,过继出去只是名分的变化而已,血缘关系摆在那,皇帝老子、兄弟不见得因为过继出去了就不认这个儿子和兄弟了,无非换个称呼罢了。当然,清朝皇帝过继出去的皇子之中没有嫡子,因为嫡子是有特殊含义的,因而不在此列。



三、\t皇帝对于自己比较中意、且没有野心的儿子、兄弟的一种变相的奖励。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清圣祖第十六子庄恪亲王允禄。这位庶出的皇子,如果不过继出去,顶了天也就混个亲王,后世代代降袭,最后只能落下个镇国公的爵位。但是,他四哥清世宗却硬生生跨过承泽系的小宗旁支,以过继的形式送给了他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这顶铁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整个清朝二百余年,也就十二顶不用降袭的铁帽子而已,而亲王铁帽子只有十顶。他十三哥胤祥为了四哥上刀山、下火海,到最后也不过就得了这么一顶铁帽子而已,可见这是多么厚重的封赏。



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了。欢迎补充!


農民工老楊


清朝皇族分红带子、黄带子,都属于宗人府管理!黄带子是宗室尽支,实际上都是皇室近支!皇帝一是拉拢近支取得家族多数的支持;二是过续后大多数可以袭爵王位,保持贵族的近支体系!更好的稳固政权!


飞雪60757641


从汉朝开始便有了推恩令的实行,封建社会一直流传到清朝,只是每个朝代方式不同,说清朝,首先清朝是少数民族,汉族的文化并没有全部使用,清朝使用的是清八旗制度,汉军旗最为低下,说到这皇子,如果是成年皇子,便会封为亲王,侯爵,公爵,皇子交给其他人抚养,一者为了减少皇子们的争名夺利,二者提前退出为了兄弟自相残杀。清朝不立太子之说便是这缘故!因为皇帝在小孩出身便会立刻秘密立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之后,所以清朝时期皇子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少之又少!


Jmoli


雍正一生和宗室干,和贵族士绅干,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使得国富民强,乾隆一生就是被这些人马屁拍晕了,除了铺张奢侈,就是傲慢自大,弄得国家日渐衰弱,中国近代屈辱史始于乾隆这个傻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