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称为“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

竞猜达人


中国历史上,“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还真不少。如淮阴侯韩信,刘邦都承认攻城略地自己不如韩信,可是在两国相争时,韩信不仅不去做那个鹬蚌相争的渔夫,还拿热脸去贴刘邦的冷屁股,帮刘邦得天下。帮也就帮了,后来越想越后悔,又想造反,造反又没胆子,被刘邦一骗就拿下,拿下后,本也可以锦衣玉食一辈子,但还想反,最后死在吕后这样的女流手里。类似韩信这样的,还有白起、岳飞、孙立人等。

白起影视形象(图注)

岳母刺字(图注)

孙立人书法(图注)

要说“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之最”,恐怕是岳飞,下面就拿他具体解剖一下。

岳飞在军事上的天赋就不用多说了,赫赫战功摆在那儿,一目了然,这里重点说说他再政治上的白痴。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的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留下遗诏,告诫历代子孙一定要限制武将的权力,重用文人。道理很简单,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所以两宋都秉承了重文抑武的政策。

南宋开国,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武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武将的权限相对和平时期大了不少,中兴四大名将就是例子。然而,皇帝对于武将的防范意识,是深入骨髓的。

可惜,这个道理,岳飞不懂,只是一心为了国家,一心为了抗金。知道高宗皇帝不能生育以后,他上表希望早定太子,以安国本。这事儿本身没错,如果是文官上书,除了让皇帝有点丢脸,其它也没啥。问题在于,你岳飞是手握军队的武将,这么上书,皇帝就不能不起疑——有兵的将军万一和新立的太子勾结,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高宗开始对岳飞颇有微词。

接下来的“相州军事件”又是一个例子。相州军统帅刘光世病逝,皇帝口头答应把相州军交给岳飞。可是后来由于张俊劝说,皇帝后悔了——如果那么干,岳飞就几乎掌握南宋一半军队,这对朝廷来说风险太大。好在只是口头说,没有下圣旨,一切还来得及,所以皇帝并没有把相州军的指挥权交给岳飞。岳飞生气了,直接交辞职报告,撂挑子不干了,上庐山去读书去也。皇帝几次派人去请,岳飞都不搭理。站在岳飞角度,他觉得自己光明磊落:我要更多的军队指挥权,是为了将来北伐,可皇帝不信任我,不给我相州军权,我就耍个小脾气……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皇帝不这么想,结合太子的事,不得不怀疑岳飞:你要这么多军队想干啥?不给你还给我脸色看,有什么企图?或许,从这一刻起,高宗心里就播下了杀岳飞的种子。

不得不说,这几件事上,光明磊落的岳元帅确实不适合玩政治,比起另一位名将韩世忠,岳帅在政治上还是幼稚了。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袁崇焕!!!

这个问题简直是为袁崇焕设立的,其他答主说的岳飞、韩信、蓝玉等人,多少有过偏之嫌。他们都有些身不得已,但袁崇焕则纯粹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那一年发生了萨尔浒之战)。袁崇焕虽然是文官,但是酷爱讨论兵法,正值萨尔浒大败,朝廷用人之际。当时的兵部大佬孙承宗赏识袁崇焕,于是派他去了辽东,担任督军。


天启三年,受孙承宗之命,袁崇焕与满桂、祖大寿等人出镇宁远,修筑堡垒。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明军不断前进,向辽东渗透,袁崇焕所镇守的宁远从一个前线堡垒变成了中枢枢纽。

但是到了天启五年,由于朝廷里的政治斗争,袁崇焕的老上级孙承宗被斗走了,换上了阉党中的一个废物叫高第来执掌辽东。此人没有任何才能,只有胆小怕事。于是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在关外的防线堡垒全部被放弃,大踏步的后退。袁崇焕对这种不战自溃的行为愤怒之极,抗议无效后拒绝接受命令,率领本部兵马固守宁远。

天启六年正月,在明军后提之后,后金努尔哈赤开始了进攻。说是进攻,其实就是捡人头,因为明军早已放弃抵抗。结果努尔哈赤一路走到宁远,发现这里居然还有一伙明军!他劝降袁崇焕不成,两边开打。

由于宁远是袁崇焕修筑多年的堡垒,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堪称金城汤池,坚不可摧。后金经过几天的进攻,虽然伤亡惨重,但是丝毫没有进展。


努尔哈赤在过去的这些年一直是百战百胜,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亏。他怒不可遏,决定亲自上阵指挥。结果他没预料到城上有新式武器——西班牙红衣大炮,威力巨大的大炮瞄准了中军帐直接干了他娘一炮。重伤努尔哈赤,后金在主帅受伤之后迅速撤退,宁远之围遂解。而努尔哈赤,在几个月之后就伤重不治死了。


立下了这样的不世功勋,袁崇焕获得的赏赐却十分有限。因为当时朝廷里是阉党执政,魏忠贤不喜欢袁崇焕,于是袁崇焕辞官回家了。

没几年,崇祯皇帝上台,魏忠贤被干掉(被逼上吊),皇上又把袁崇焕召了回来。袁崇焕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这次召回来不同以前。由于皇帝对袁崇焕的功勋早有耳闻。所以十分器重袁崇焕。召到北京亲自接见,任命他为辽东的总负责人(蓟辽督师)。袁崇焕深感皇恩浩荡,头一热,一激动跟皇帝吹了个牛逼:“计五年,全辽可复”(五年之内,我摆平努尔哈赤)。

傻了。

本来袁崇焕只是头脑发热说了这么一句,他没想到皇上是当真的。崇祯皇帝办事儿相当急躁,恨不得一夜之间大明国富民强。于是有同僚提醒袁崇焕:“皇上虽然年轻,但是办事儿很认真的,到时候找你验收工作成绩,你怎么办?”(异日按期责功,奈何?)。袁崇焕听了之后的反应是:“怅然若失”。袁崇焕吹的这个牛,让崇祯皇帝对他的第一印象很不错。希望很大。

希望越大,失望才越大。

不管怎么样,袁崇焕依然带着皇帝的殷切希望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去了辽东。他去了辽东之后,先没有冲着努尔哈赤来,而是冲着自己的手下——毛文龙。

毛文龙是一个明军总兵,应该说是一个半独立的军阀。因为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他被明军大部队落下了。辽宁沿海,多岛屿,毛文龙自己占了一个岛——皮岛。他在这个岛上过起了日子,做生意搞走私不亦乐乎,偶尔骚扰骚扰后金。应该说正面作用也有,不过不太大,但是他的存在确实让后金很不爽。

不过毛文龙也有他的缺点,就是军纪不太好,腐化严重,而且不太听指挥。所以袁崇焕看他很不爽,他使了个计策,亲自登岛,把毛文龙咔嚓了。

崇祯震惊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



因为毛文龙虽然权力不大,兵马不多,级别却很高,他是一品武将!与袁崇焕是平级干部。袁崇焕未经任何请示,直接干掉了一个颇有军功的同级别官员,崇祯大为震惊。

不过震惊归震惊,由于要用着袁崇焕,所以崇祯并未发作,反倒是表扬了他几句。等着他五年平辽。

从天启七年开始,袁崇焕一直在跟朝廷提要求。人事上,财政上,权力上,都向朝廷要这要那。崇祯因为指望他打后金,一直也都满足他。可是这一切是有前提的——你要平辽。

在袁崇焕上任两年多以后,崇祯二年的十一月,没看到袁崇焕去平辽,后金来平明朝了。

崇祯二年年末,后金皇太极绕过了辽东方向,从河北破长城入关,直逼京城。袁崇焕大为惶恐,急忙亲自带兵回援京城。

让你去辽东是去进攻后金的,结果让后金打到了眼皮子底下?这是崇祯皇帝第一个不满的地方。

可是袁崇焕到了关内,与皇太极短暂接战几次后即放弃作战,然后径直带兵来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考虑问题从军事角度上考虑,他认为无论宁远还是京城,明军都是凭借坚城利炮来获胜的,野战打赢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他丝毫没有考虑到,你作为掌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居然未经请示带着军队来到了北京城下?!

明制,地方官不奉诏命入京罪同谋反,更不用说带军队了,袁崇焕仅仅这一条罪,就可以诛他九族了。

结果袁崇焕居然又提出了要求:部队很疲惫,请求入京修正。

他很快得到了回复:绝对不许,城外扎营。

一个地方官,向皇上保证五年平辽,结果两年多以后敌人打到了北京城下。自己带着几万军队不去跟敌人拼命,却拼了命的往京城钻,要在自己的枕头边扎营???

崇祯皇帝的愤怒可想而知,袁崇焕的命运已经注定。

由于袁崇焕对后金做战毫不积极(他等着后金来进攻北京,打守城战),致使京郊数县都遭后金蹂躏,百姓和官僚们怨声载道,人人说袁崇焕通敌叛国。袁崇焕不管不顾,依然等待后金军进攻北京。

最终袁崇焕等来了这场战斗,双方在北京城下大战一场,最终后金军撤走。但什么样得胜利,都拯救不了袁崇焕的命运了。

后金军走后,袁崇焕下狱,由于各种原因,最后被判处凌迟极刑,死前留诗:“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他死之后,尸体被北京百姓分食。

这就是袁崇焕的故事。


小约翰


我看了几个回答,比如岳飞、韩信等。我觉得很多人对政治白痴理解有点片面了。其实你政治上是不是白痴,并不能从结局看出来。影响一个人结局的因素太多。所以不能说一个人因为军事功劳太大死了,就说他是政治白痴,是错误的。
岳飞画像


就说文种吧。范蠡和文种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就逃跑了,然后留了封书信给文种,给他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劝他急流勇退。文种听从了范蠡的建议,称病不朝。其实就是想隐退。按照李世民的作风,会不准,并让他别瞎想;按赵匡胤的作风肯定是马上赐给文种金银田产,允许文种告老还乡,安享富贵。如果是朱元璋肯定是许文种隐退,保留官职然后找个借口杀了,隐退?没门儿,只有死人才不会造反。而勾践和朱元璋是一路人,他赐死了文种。所以你说文种究竟是不是政治成熟?他要是不是个合格的政客,他怎么可能会身居高位,帮勾践谋国称霸。


再说白起,都说白起是因为恃功自傲,对秦王没让他一鼓作气灭赵心怀怨恨,对秦王发牢骚才丢了命。但在他之后还有个王剪也发过牢骚,在没能领兵攻楚后托病辞朝。后来秦始皇最后还是让他带兵攻楚,立下不世之功。最后王剪也是安养天年,荫蔽子孙。有人说那是王剪情商高,舍得自黑。你换成勾践试试,再舍得自黑也难逃一死。

所以说岳飞韩信这种战功赫赫的武将下场凄惨并不是政治不成熟。军事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他们都是二百五,政治不成熟的话哪个君王敢用。他们的死并不是他们幼稚,而是有人想让他们死。岳飞如果生在安史之乱他就算不会像郭子仪一样权倾朝野,也不会死。他如果碰到了唐太宗就是李靖;

再水一点碰到宋太祖也大不了解甲归田,富贵一生,他的一生的悲剧不是政治不成熟,而是老板太差劲。

郭子仪


朱铁平


历史上军事厉害,政治弱智的将领不在少数,就随口能够说出来几位聊一聊。

第一名 白起。其从小兵干起,一生征战无数,名副其实的不败战神,真正的“一将成名万骨枯”,最著名的战役,秦赵常平之战,一战鼎定天下,把秦国最强宿敌赵国从军事超强国打成三流国家,从此再也未能翻身。秦国从此从龟缩一隅、挨打受气的状态开始大出天下。然而,因为战机、军事战略上与秦相范雎、秦王嬴稷发生分歧,导致赵国获得了喘息机会,便固执到底,即使秦王相求也拒不挂帅领兵,一直跟秦王僵持到秦王把他赐死也拒不松口。不得不敬其是百胜战神、铁骨汉子,然而其不是不懂政治,是根本不搞政治,宁愿一死,也不向错误低头。



第二名 周亚夫。其父乃汉朝名将周勃,跟随高祖刘邦南征北战,立下郝郝战功,又吕后去世后夺吕氏一族还政于文帝,因不太懂政治以谋反之名获牢狱之灾。周亚夫却没有汲取教训,也是为刘氏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平七王之乱,官至宰辅,却桀骜不驯,老跟皇帝对着干,最后丢官去爵,被活活饿死。


第三名 岳飞。他的事迹几乎是家喻户晓了,精忠报国,大战朱仙镇,打的金国名相金兀术丢盔卸甲,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其最著名的政治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与诸君痛饮耳”。死就死在这个政治口号上,不懂政治,就不要学人家搞政治口号,即便兵锋雄霸天下,最后也落得个家破人亡,惨死风波亭的下场。

第四名 袁崇焕。明朝名将,一炮轰死努尔哈赤,差点改写历史,但是其因政治理念不和,未做请示,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破坏了一直保持的当地军事平衡,也为朝廷对他的不信任埋下了祸根。其作战风格很有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势,最后因皇太极的反间计加上崇祯帝的极度疑虑而被凌迟处死。



第五名 年羹尧。为雍正登基,平定青海回乱等立下郝郝战功,然而居功自大,大言狂悖,在皇帝面前炫耀“军中只知军令,不知皇上”,而被削职,还死不认错,穿着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守城门而被赐死。

纵观历史,冤死名将虽说有点冤,但也跟自身作死有关,无论君王是昏是明,你掌握军权的总得让他放心,人家原本孤家寡人,处在深宫,一天到晚心神不宁的怕哪天位置突然被抢了,结果你还擅自做主,让他不爽、深感威胁,不收拾你才是怪事。


谢金澎


我觉得有一个人符合这样的评价,那就是项羽那我们来看看,他有什么样的表现,会得到如此评价呢?

项羽,项羽是西楚霸王,在巨鹿之战大败了章邯与王离军团,让天下诸侯王向他臣服,但是项羽在军事上自然是战无不胜,但是在很多方面却是一败涂地,具体有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鸿门宴之前,项羽都打算攻打刘邦,却因为项伯与张良通风报信,项伯反而被刘邦所说服,反过来又劝项羽要放过刘邦,在鸿门宴的时候,范增都让项伯在宴会上行刺刘邦,又是这个项伯出来阻扰。

项羽为什么没有杀死刘邦,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气愤刘邦,是因为刘邦率先进入了咸阳,而之前项羽与众人在楚怀王那边就约定,谁先入咸阳,就为关中王,刘邦的进入让项羽十分的没有面子,而如今他又看项伯的面子上,放过了刘邦,这就是养虎为患。

第二,项羽在分封的时候,过分记仇,使得齐地田荣成为第一个反对者,而第二个陈余,彭越也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赏赐,也就一并加入了反对项羽的队伍当中,也就是说项羽分封的时候,就注定他就不能安分。

也就是说项羽分封的时候,过于看重与自己的交情,而没有顾及那些诸侯王的感受,他虽然是西楚霸王,但他要面对的却是十八个诸侯王,自己在怎么强大,又怎么能敌得过强大的诸侯王联盟呢?

第三,项羽把汉中给了刘邦,范增本来都打算好了,只给刘邦巴蜀两郡,那么刘邦就铁定出不来,但是项羽又在项伯的劝说下,又把汉中郡给了刘邦,这样子就没有真正的削弱刘邦的实力。

第四,项羽竟然杀死了义帝楚怀王熊心,在怎么说楚怀王熊心是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项羽竟然派人将楚怀王害死,不仅令天下人寒心,也让各路诸侯对项羽不放心,而刘邦却为楚怀王发丧,争取了民心,这样子项羽虽然勇猛,但岂有不败之理?

第五,刘邦对各种人才都尽其所能,而项羽却刚愎自用,所以韩信与陈平纷纷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而项羽最重要的谋臣范增也被他所怀疑。


历史简单说


虽然我很不喜欢黄晓明,但是请不要在这种题目下瞎贴岳飞的图片。

再说一次,岳飞绝不是政治上的白痴,建议多读读关于岳飞真实生平的资料,绝不要网上看几个豆腐块就说岳飞政治低。

一个人,知不知道一些事是一回事,做不做一些事又是一回事。岳飞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是不知道投敌可以荣华富贵,但是岳飞是岳飞,不是那些龌蹉的鼠辈,他有自己坚持的信仰和底线。

想着像岳飞这样的大英雄,被一群傻得不能再傻的小人物胡乱评论,真的来气


人体探索者




韩信,能曲能伸,可谓军事奇才。助刘邦败项羽,尽展军事才能。只可惜韩平定北方之后挟刘邦而封王,使刘邦常怀不爽,当齐国平定楚国后,刘邦就改封韩信做楚王,暗指灭楚之意,最后找事将韩捕杀,以此可鉴韩信政治上也只是低能儿无疑。



候某人,李世明李世民麾下的大将。为李家争夺天下的时候立下大功!但最终都摆不正位置,被李世民贬斥。候君集仍不思悔改。勾结李承乾企图谋反,结果被李世民灭了九族。可见其政治见识上的白痴了。


阳阳鲜花


那些在答案中提到”白起、项羽、韩信、岳飞、袁崇焕“的根本不懂政治,历史上真正“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的代表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军事天才100,政治智商为0

一、政治游戏没有公平之说,皇帝始终握有主动权。

决定一个军事天才命运的不是他自己的政治头脑,而是自己的功劳大小和对手的狠辣程度。功劳越大,风险越大;对手越狠,结局越惨。

作为一个臣属,要始终铭记这一点:“当皇帝需要你时,他可以给你一切甚至是屈尊谄媚你;当他不需要你时,他可以找一百个理由杀掉你,你再聪明也没用。”

西汉初、明初那么多杰出的军事天才,他们都是政治白痴吗?为什么几乎被屠杀殆尽?唐初、宋初那么多军事将领都是政治上的天才吗?为什么几乎很少被杀?把刘邦换成赵匡胤,把朱元璋换成李世民,那些军事天才的结局会一样吗?

大家提到的那些“军事天才,政治白痴”,个别如韩信等确实政治上不成熟,引起皇帝不满的毛病,但这些绝不是导致他们被杀的根本因素,也不代表他们在政治上白痴,

而是因为他们“功高震主”,而皇帝又是“雄猜之主”。秦昭襄王与范雎(赐死白起)、刘邦与其谋臣(打败项羽)、吕后与萧何(诱杀韩信),宋高宗与秦桧(杀害岳飞),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哪一对不是玩弄政治权谋,又喜好猜疑功臣的主?摊上这样的皇帝,就算是郭子仪这样擅长明哲保身的名臣恐怕也难逃一死。

二、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天才,一生未逢败绩,号称“战神”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有名言:“生子当如李亚子。”李亚子指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能让他老人家如此高度评价的,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这句话源自后梁太祖朱温的原话:“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李存勖,小名亚子,李克用长子。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称帝;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胆力过人。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六600余里兵临汴梁城下,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李存勖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少胜多,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遑多让。

三、李存勖是政治上的白痴,昏招迭出,几乎无一是处

李存勖的政治水平几乎为0。灭梁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对功臣却十分蔑视。伶人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还可以当刺史;宦官则被派到各处担任监军,到处监视、侮辱朝臣和将领;皇后也被允许干政,很多小人都通过贿赂皇后得到重用;李存勖还派伶人、宦官强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的妻女1000多人。这些措施完全是在开政治上的“倒车”,文武百官都怨恨不已。

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序》如此评价这位杰出的“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狄飞惊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政治低能的天才军事家,以下就说说比较典型的九位:


1、白起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据《中国姓氏地图》显示,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故又称公孙起。号称“人屠”,为秦昭王征战六国,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头号名将,先后消灭六国百万大军。尤其是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名扬天下,被誉为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这位天才军事家不仅预见长平之战必胜,而且预见邯郸之战必败。

可是,正是这位天才军事家,忽视了“功高震主”,后来被迫自杀。在这方面,王翦无疑是一流的政治人才,熟知帝王之学,从而成功躲避秦始皇的酷烈。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如果听从“领导安排”参加邯郸之战,即使败绩,毕竟白起有言在先,依旧无损白起的战神风采,而且使秦昭襄王感受到其赤忱之心。



2、李牧

李牧是战国晚期赵国头号大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出奇制胜名扬天下,并成为廉颇、赵奢之后赵军精神领袖。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李牧率军在宜安重创秦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受封为“武安君”。此后,秦国不断的派出军队攻击赵国,均被李牧击退,李牧在赵国声望大振。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趁赵国连年天灾再度发起攻击,李牧率军顽强抵抗,秦国见难以取胜,便派间谍以黄金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迁。而赵王迁由于李牧战功显赫,心存畏惧,轻信谣言,下令李牧将兵权交给赵葱和颜聚。

李牧知二人无能而拒交兵权,加重了赵王迁的疑虑,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获,随后遇害。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被秦朝灭亡。李牧是赵郡李氏的始祖,其孙广武君李左车是秦末汉初著名谋士,曾先后辅佐赵王歇和韩信。



李牧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3、蒙恬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是秦朝抗击匈奴的大将,手握30万雄兵。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在胡亥篡位时,他完全可以利用公子扶苏的名义控制政权,可是他却放弃抵抗,不仅葬送了大秦帝国,而且是自己死于非命。

兵权在握,“太子”在手,难道还担心隐患?赵襄子、田成子,哪一个不是靠兵权成就事业?作为“太子”的老师,在新皇帝眼中属于必死之人。既然退无可退,何不起而拯之!


4、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 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汉代不世出的将才,无论是“汉中对”还是定三秦,以及占据赵燕齐,都足以使其让任何“老板”畏惧其不世之功。所以,韩信要么不能逼封齐王,老老实实与樊哙、周勃为伍,甘为人臣,要么采取蒯通之策自立山头。可是,韩信既不想平凡一生,又不敢建万世之业,只能沦为帝王政治的牺牲品。

5、钟会

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期间,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又曾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得以成为司马氏的亲信。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

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发动伐蜀之战。

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兵变。

钟会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将才,夏侯霸叛逃蜀汉明确告诉姜维,若钟会为将,则蜀汉危矣。无论是协助司马师平定淮南之乱,还是提出伐蜀平吴之策,可知钟会眼界远在众人之上。


可惜,他太小看政治的威力,其杀人于无形远胜百万之师。明知道司马昭已有防范,除了回洛阳请罪,并无他法。毕竟,司马昭待其不薄,他完全可以帮助平吴以成千秋功业。可惜了,英年早逝,不是死于征伐,而是死于叛乱。

6、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汉族,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战,功勋卓著,在拥立李世民称帝时起了重要作用。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他出为将领,入朝参政,获得当时称誉。贞观十二年至十四年,侯君集负责对吐蕃、高昌的征伐,取得平定高昌的大捷。十七年,因参与太子李承乾政变谋反,君集被杀。

侯君集与李靖、李道宗、李绩齐名,参加过唐朝统一全国之战和唐朝征讨西北之战,是难得的将才。

可惜此人自恃参加过玄武门之变,功劳很大,飞扬跋扈而且贪污严重,逐渐失去唐太宗信任。后来,侯君集甚至策划太子李承乾兵变,为唐太宗捕杀。唐太宗是马背上的皇帝,其控制军队的能力岂是侯君集这样的大将可以比拟?

侯君集如果收敛性格,或者在失去太宗信任后仿效尉迟恭闭门不出,也许可以保持晚节。看来,业务精英还是需要熟悉自己的身份,老板毕竟有成为老板的过人之处。


7、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岳飞是南宋一流将才,无论是抗击金军南下掠夺,还是平息钟相杨幺起义,其军事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宋朝是兵变起家的朝代,历代帝王对名将的猜忌远在其他朝代之上。所以,手握重兵的岳飞,要么自解兵权归隐,要么做第二个赵匡胤。

如果真要解黎民于倒悬,岳飞需要有赵匡胤的气概——在郾城大战后,岳飞完全可以直取开封,以“迎回二圣”为口号,在中原自成体系。若事可成,则恢复汉家江山,若事不协则可西北割据。即使西北割据,也可以减少金人的肆虐。

8、蓝玉

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名将,与胡惟庸,李善长,冯胜是同乡,常遇春妻弟,汉族,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征虏大将军。二十一年拜大将军、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是明朝初年名将,其在常遇春麾下虽然屡立战功,但是难有独挡一面的机会。后来,随着常遇春、徐达、冯胜等名将凋零,蓝玉数次深入蒙古大漠追剿北元势力,尤其是捕鱼儿海之战名扬天下,被朱元璋视为卫青、李靖重生。

可是,正是这位天才军事家,明知朱元璋猜忌功臣宿将依旧不知收敛,结果死于朱元璋屠刀之下。如果蓝玉懂得功成身退,甘愿成为另一位徐达和汤和,岂能晚节不保?

9、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难得的名将,无论是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还是后来追剿明朝抗清势力,其军事才华都不容忽视。吴三桂邀请清军入关本身不属于战略错误,这种“昏招”无论是唐朝对回鹘还是五代对契丹都是用过。

可是,吴三桂在镇压抗清力量过程中,不是着眼于壮大实力,而是甘当打手,结果失去广泛支持,在其叛乱中失去民心。如果吴三桂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可以在俘获桂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云南起兵联合抗清势力,岂不可以建立不世之功?

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已经腐蚀,壮年的吴三桂谁人可敌?等到后来三藩叛乱,梦想“划江而治”,不敢从云南火速经湖南直出湖北、河南、直隶,从而使清朝从容调动全国力量尤其是重用汉军将其消灭。看来,政治考试,吴三桂真的不及格。


钉棺材


有人说,军事是政治的外延,任何东西都是相通的。这话看似有道理,但事实上,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对有些人来说,军事才能是政治才能的表现之一,比如刘秀,李世民。这两个人兼政治及军事之才能。然而,有些人懂得了政治,不一定懂军事;而有些人懂得了军事,却不一定懂什么叫政治。

这个最明显的例子, 就是楚汉争霸的两个男主角。

刘邦懂政治,但不懂军事,所以他当主帅,逢战必胜;项羽懂军事,不懂政治,尽管逢战必胜,却因为没有政治远见,而失去天下。

何谓军事?军事就是战术,是一门技术活;何谓政治,政治就是战略,却是一门艺术活。让我们看看项羽一生中是怎么把军事这门技术活玩得转,却玩不转政治这门艺术活的。

项羽一战成神的,就是著名巨鹿之战。

当时,秦军将领有章邯与王离。章邯是灭了陈胜吴广的秦军著名将领,手里军队不下二十万。王离是秦国名将王翦之孙,名将后裔,而他手里的二十万秦军 ,是接手蒙恬的部队,更是不得了。

而当时项羽斩宋义夺将,手里部队不过数万人,且这些部队士兵都是起义时拼凑起来的。

这么一看,以项羽的部队和秦军相比,简单是天壤地别!

但是,项羽偏打赢了这场貌似不可能的恶战。

当时,项羽先派两万人渡河,斩断章邯给王离输送粮食的通道。紧接着自己亲率将士,破釜沉舟,渡河作战。他与秦军大战九次,章邯败走,火速进攻王离,一时杀声震天,活生生将王离统领的秦军的二十万正规军给拿下了。

此战之后,天下诸侯为之震惊,无不仰望项羽之鼻息!

项羽另外一场得意之战,是彭城之战。

刘邦东出后,一路打得顺风顺水,各路诸侯也纷纷响应,等到他打到项羽的老巢彭城时,已经集结了五十六万军队。当时,项羽正在齐国,一听刘邦抄自己老巢,只亲率三万骑兵,日夜奔袭。当刘邦正在彭城筑台狂欢时,项羽如一只穿云之箭,直插入城。这场战役,从早上打到中午,汉兵十余万人就被人家当西瓜砍了。汉军见挡不住了,拾腿便跑, 项羽猛追狂杀, 汉兵落入睢水者有十余万,连水都流不动了。

最后,刘邦尽管逃脱追杀,但是他气势大挫,原来背叛项羽投刘邦的诸侯,又纷纷弃刘邦转投项羽了。

但是,这么一个用兵如神的项羽,最后却落败而逃,自杀了结,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就出在他缺乏政治远见!

首先,一个想要得天下,并且坐稳天下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争取民心。如果你内心实在不想人,做做样子也行,但项羽连个样子都不想做。他一进咸阳城,就是杀,烧,抢,搞得一塌糊涂。从此他在百姓心目中,印象大跌。

其次, 中国历史上,凡是成就伟大功业的政治人物,对首都的选择都是极其重视的。项羽准备退军咸阳城时,有人给他提建议,叫他不要回彭城老家,干脆就以咸阳为首都,从地理学上讲,有各种优势。然而项羽却轻蔑地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食,还是回彭城去了。

第三,一个想治天下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而要打造一个可用的团队,必须舍得花钱。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替你干活。但是项羽在用人这块,也没什么远见,认为活都是自己干,所以天下的权力也是占有。就是这种不成熟的政治观点将他害得一无是处,属将英布等很多人都不想跟他干活,投奔刘邦去了。

反观刘邦,项羽的优点,就是他的弱点,而他的弱点就是项羽的优点。彭越之战,双方军事才能一分黑白。而后面几件治理天下的事,刘邦却做得天衣无缝。比如,刘邦进咸阳,不伤百姓,只约法三章;后来,他定都洛阳,一听娄敬和张良说长安好,于是逼迫一帮文臣武将迁往长安;打造团队时,要钱给钱,要权给权。韩信和彭越就是满足了权力欲,才帮助刘邦一举打败项羽。

最后说一点,刘邦是有缺点,但他知错改错,举用韩信等人弥补自己的缺点。项羽有缺点,但他刚愎自用,知错不改。

一个知错都不改的人,不是政治白痴,又是什么呢?

所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要论军事的天才,政治的白痴的典型,非项羽莫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