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社保提高缴费比例,激起了千层浪,大家对这个社保,有什么看法?

李保平22


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话题是:“一个月5000元工资,降税前到手4625元,降税后到手却成了4080元。”


两件大事碰到同一个时间窗口,细心的网友发现了这个题,最近说的最多的是降税,怎么到手工资会变少了?

降税是没有问题的,那社保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是:根据《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从2019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费将有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也就是五险不再由社保部门征收,而是改成税务部门征收了。

为什么呢?

因为社保部门把关不严,长期存在缴费基数不实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社保缴纳要按上年度职工实际收入为基数,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向社保本门虚报工资,而社保部门又无法核实,所以就可以少缴社保了!这是典型的少缴漏缴啊。

但是这种情况好像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从偏远的山东泗水,到发达的北京帝都,都有这种情况存才,只不过泗水收入能达到5000元算高的,北京月入7000元可能是按最低标准交的,这样木办法,谁叫帝都收入消费都这么高呢!

工资在税务部门是严格登记的,否则面临税务处罚,这样一来,无论您工资高低,都必须据实缴纳了,于是北京的网友就算了一笔账:

以5000元工资计算,从2019年1月开始,降税和社保改革共同执行后,原来每月到手4625元,单位负担5670元,今后到手变成4080元,单位负担6080元。

也就是说减了45元的税,个人多交了590元的社保,单位多交了1190元。

很多媒体出来辟谣,说这是误读!好歹我也受过高等教育,完全能读懂媒体的意思,就是说:这次,税确实少交了,社保费是由于以前少交了,现在是回归正常缴纳!

明白,举双手明白!可是我就是不明白,降税的时候,说是因为大家生活压力太大了,工资偏少,降税可以增加职工到手的实际收入,为啥少交了45元,三个月后到手却少了545元呢?

说是以前少交了社保,那么说以前要是正常交的话我的到手工资就更低了,这可骗了我若干年呢!单位是不是该补我?那么我以前交的税也不对了,因为扣除五险一金我可能不够交税的,多交的税谁退给我呀?也就是说这次降税和我也没有关系了?

税也罢,费也罢,保险也罢,反正老百姓最终是看到手的钱,对单位、对社保、对税务、对媒体,老百姓都是弱势群体,神仙打架老百姓管不了,但是降费降税是民心所愿!

关注理财,请关注天涯孤行者!


天涯孤行者


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某人工资5000元,个税起点3500元时,到手工资4625元,个税起点变为5000元时,到手工资却变成4080元,个人到手工资不升反降,企业支出也变多了,钱去哪了?

今天,爱算账的理财师就带你一探究竟。

以北京为例,职工月平均工资7706元,最高缴费基数是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即23118元,下限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4倍即3082元。

假设某企业员工小明的工资为5000元,原先企业可以打擦边球,不按照实际工资为小明缴纳五险一金,而是按照规定的下限3082元缴纳,那么企业实际缴纳1364.7元,相应的小明需要扣除684.2元,但明年1月1日起,社保费用将统一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企业就不能打马虎眼了,必须按照实际工资5000元为小明缴纳,这样就需要缴纳2214元,小明扣的也多了,需要相应扣除1110元。企业每月多支出849.29元,每年人力成本多出10191.48元,相应的小明每月到手少425.80元,每年少5109.6元。

那么原先,小明的工资扣除五险一金,纳税工资额应该为5000-684.2=4315.8元,个税起征点为3500,小明需要缴纳个税(4315.8-3500)=24.48元,实际到手4315.8-24.48=4291.32元。

而纳税起点调整为5000元以后,小明的工资肯定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了(奖金、年终奖的另算),那么他实际到手5000-1110=3890元,实际到手少了4291.32-3890=401.32元。

看起来小明确实是“吃亏“了”,但是实际真的如此吗?我觉得这要看你怎么看这件事。

表面上,你的到手工资确实是少了401元,但是五险一金相应也多了啊,咱不说五险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的上的,就说公积金从369.84*2=739.68,变为600*2=1200,多了1200-739.68=460.32元,实际上你能支配的还多了460.32-401.32=59元,而公积金的用途很广,全款买房、贷款买房、租房、装修(每个城市规定不一样)都可能用得上。

当然也有的人会认为,现在生活消费这么大,五险一金多不如少交或不交,这样到手能花的多一点,其实我也部分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所在的地区和单位,公积金缴存比例新人(1999年以后参加工作,未享受福利分房的)的过渡期内还可享受40%的缴存比例(单位25%个人15%),而我们单位缴费基数定的比较高,导致我到手的工资可能都没有我公积金每月缴存额高,可是我工资不够花啊,所以只能贷款买房每年提取公积金,很对人也是这么应对的。

但是,依法为劳动者足额缴纳五险一金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人力成本增大是理所应当的,总不能说因为企业觉得负担太重就不交少交。

所以我认为大家应该平静的看待这件事,因为任何规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的满意,我们应该想的是如何正确应对。


鑫财经


不是提高缴费比例,是按应发工资计算社保费,这个远比缴费比例提高还要厉害,比如一个工程师,工资15000,以前按基本基数3500交20%是700元,现在是要按15000的20%,即交3000元,哪个企业能承受这成本的增加?即便降率,征收15%也要交2250元,这才是企业担心的事,也是为何国务院紧急召开特别会议的原因(之前好像未试过),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税务局趁机要企业补回以前十几年的差额社保费?这些找以前员工个人是不可能的,既然没有对口个人,那即便追缴,那些钱也与企业原来的员工无关,会全部进入统筹帐户,员工有得益不?企业最后不是变成冤大头又是什么?看到有这样的情况,其他企业还不一窝蜂的去注销结业?中央应该也意识到事态严重性,才会有六号的公告,希望真能稳人心呀,企业没有了,还需要工人吗?社会是一个循环系统,一环错,环环错。


karenz346


国内的社保缴费吧是真的挺高的,发达国家大概缴费率在12到15点多点儿,我们的费率两年前也微调过一次,从39.25降低到37.75,对,好像还是全球最高。。

有人拿实际费率说事儿,说真实的缴费没那么多,很多公司有实际的偷逃情况,也就30个点不到的样子,但说真的这也够高的,基本大部分高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没这么高啊!

再说了企业为啥要逃?冒着被法律追查身败名裂的风险?因为谁都知道社保是在补欠账,现在企业交的一毛钱都进不了个人账户,所以企业没积极性,个人也没有啊!这笔钱就算打个五折发给个人,也比全部填了亏空开心吧?

但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这笔钱已经非常刚性了,没什么调降的空间。所以每次的所谓调降就是安抚。一方面本来有足额缴纳的企业,给个人的比例是真实地下降了,但大量偷逃的中小企业,在征收部门的努力弥补下,只会更进一步提高缴纳压力。

所以,社会的降级是全面性的,老实缴纳的,福利降级。不老实缴纳的,未来压力升级。怎么办?没什么办法,没有人试图对社保提什么建设性意见,眼前还足够支付,不代表未来,大家都要想想老龄化社会里自己的生存对价吧。


程蝉


社保的缴纳,主要是个比例问题。有些人说,事业单位会足额缴纳。其实也未必尽然。事业单位有一大部分是自收自支的,他们也存在难以足额缴纳的问题。更不用说是企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单位了。很多私企,按照最低,也就是100,或者150元一个月这样的比例缴纳。实际上,所有的社保不足额和最低缴纳标准都是对社保的拖欠。当劳动人口基数远远大于退休人口的时候,那社保部门还能挺过去,或者表面看还有结余。但是一旦到了劳动人口下降,或者退休人口增加的时候,它就挺不过了。

就国家来说,它所能做的就是平衡这个社会。它要能做到,必须收支相抵。或者很小的亏损,通过财政贴补。要是贴补的数额大起来了,财政也会吃不消。尽管社会学家可以跳出来说,这是计划生育的欠债。但是到了钱不够的时候,搞清楚和不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其实没有什么实际上的卵用。而如何获得再次平衡却是当务之急。

今天来说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晚了,所以加起来的欠债达到20万亿了,这个数字就不是企业界,事业单位能承受的了。我们的A股一年的净利润也仅仅只有20万亿。要是一年内补齐,说实在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了。利润都拿去缴纳社保了,企业税费就减少了,或者枯竭了。社保这个口子有钱了,财政这个口子缺钱了。那下一年度的正负预算只能赤字了。

当做出了GDP也不会有税收了,那么,其实哪个口子收钱,就这一份钱,不过是形式不同罢了。而另一方面是个人承担的部分也得补缴,那事情有点严重了。收入不缩水,账面缩水了。通过提高个调税的起征点获得的好处,不见了还不够,还得再往外掏钱。它会令消费缩水。钱少了,花钱不也得少了。难道还能掰开了花?

但是社保的钱,今天不补,今天就痛苦,明天也一样痛苦。社会管理,它就是一个平衡,失平衡,再平衡的问题。另外还是一个高水平平衡还是低水平平衡的问题。一头高一头低,这不是平衡,是创造失衡。所以我的看法,慢慢推进,分年实施,退休不增,或者两头都减。大家承担,都少一些痛苦。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就管理来说,钱全部去另一个口袋,也不是一件好事。社保有钱了,国税没钱了。明年正负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大舟财经观


现在圧在人民群众头上有四座大山1,是房子,2,是社保,3,教育,4,医辽,大家都想一下一个每月只收入三仟左右的普通人一年要缴一万多的社保和医辽保险,他还能剩多少钱,除完房子,孩孑教育,医辽费用还能剩多少?


香草天空46


其实大家都不是很懂,也把税改弄混了,我简单的跟大家解释一下,不见得完全对,但是大致是这个意思。

第一,个税起征点由3500提高到5000,这个毋庸置疑的是百分百老百姓能获得一点好处的,不过对于我们工薪阶层的老百姓,貌似不是太明显,本来你也交不了多少,一个月100元就说明工资不低了,一年12个月也就省一千多元。但是提高了可支配收人是毋庸置疑的,至于高收入人群咱不管他是高了还是低了。

第二,养老金等由社保收改为税务征收,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社保资金一直是我们自己工资里交一点,企业负担一大部分,这个是有比例的,本来很正常。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资金周转或者其他很多原因并没有足额给我们把这些钱交给社保机构,这样企业可以拿这些钱干别的了,比如你快退休了,该领养老金了,但是你在社保里交的钱不够,这个时候企业就会替你补齐本来早就该交的钱,这样你就可以正常领退休金了,但是很多没有到退休年龄的人钱还是不够,不过不着急,反正他要好多年才退休。

还有一些企业耍心眼,本来你每个月开工资7000元,但是要按这个比例给你交社保,企业负担比较重,那么他给你交的时候可能按照4000元给你交的钱,这就没交够。

第三,以前社保管不了企业,现在税务局来弄这个,直接查你工资收人,该交多少当月就要交多少,企业不怕社保处,可怕税务局啊!这样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嗷嗷叫了,其实足额缴纳社保费,对我们是个保障,但是具体企业能否承受就不好说了!


zxw8758


楼主你好,社保的缴费比例实际上并没有提高,都是按着百分之,个人8%,单位20%的比例进行缴费的,只不过从明年开始,由地税部门代维征收社保以后,那么就要严格按着自己的工资基数去交费,不能再按着当地的最低工资基数去交费了。

这样一来的话,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手的工资可能会有相应的变化,大多数情况都会减少,因为很多公司为了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都按照最低工资基弗去交纳的社保,那么如果严格按着个人工资基数去交费的话,相应的会提高社保的交费费用。

这样的话,交费费用就会变多,到手的工资就会变少,但实际上这对个人来说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虽然你社保的交费提高了,但最终受益的是你本人自己,所以说是不错的!


社保达人工作在电力


大家稍安勿躁,给大家吃个定心丸:个税那是真真儿的要降了,社保缴费和个税根本就是两回事,只是被拿来蹭了一下税改革这个热点!

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实行新的税率表来缴纳个税了!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时开始是欣喜若狂的,接着仔细研究后怅然若失,再再仔细深究社保这一块时心痛的想哭!因为新的个税的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很多人都在算,起征点提高自己能少缴多少税,结果算完之后还挺让人开心的:去掉五险一金之后,月薪1.5万元的人,原来每月缴税是1870元,起征点提高后缴税降到790元,直接省了1000多元!


也就在大家开心不到一分钟的时候,一张被热传的图刺激了我们的神经:这张图给大家演示了

提高起征点后个税下降,但社保缴费增加,拿到手的工资不升反降。

刚开始我也觉得两眼一黑,觉得个税降了,社保却上涨了,怎么这么命苦了!待我平静过后仔细研究发现,这根本就是两码子的事,个税是个税,社保缴费是缴费,是两个不搭边的问题,只不过被社保蹭了热点,又被人拿出来说事了。

从10月1日开始,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个税肯定下降。月薪比如5000,也就是之前

个税缴1800多元变成不到800元,到手的收入增加了上千元!而且从2019年1月1日起,子女教育、房租房贷、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支出都可以抵税,这样一算省下的个税还会更多。

社保缴费目前并没有新的变化,还是按照国家之前的既定政策执行,如果有新的调整,肯定会在新闻上有所报道并上到全民关注的热点,再者来说,各地都有严格的社保政策,并不会是哪个企业想缴多少就多少的。

目前的社保缴费标准的指定准则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各地的社保缴费标准是按照统计部门发布的上一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确定缴费基数的,以基数的300%作为上限,60%作为下限。对大多数人来说,上一年月平均工资都会呈现在这个区间里,所以缴费基数就是自己的实际工资,不存在“按最低工资缴费”一说。


如意岛理财


其实每年到了7月份,社保缴费会做出调整,费用略有增加,但缴费比例和原来一样,并没增加,现在交得多,以后拿得也多。看题目争论的根本,是以后社保有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下给那些从来不给员工交社保的企业来说,是打了一记闷棒。办企业挣钱没错,但剥夺员工的福利,有失公道,人家为你赚了钱,而你只顾了自己挣钱,将员工扔半道上,员工没社保以后怎么养老,是黑心无德的企业。难道这点微薄的工资,让员工自己再去买商业养老保险吗?重压之下,两个选择,一是开始为员工购买社保,二是关门大吉,不买社保你的企业绝对运转不下去。说交了社保会破产,完全是放狗屁,让无良老板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意的请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