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見到或感受到的物體之間的接觸是否是原子間的接觸?

清明的星空


先從原子的尺寸說起,原子的大小大約為頭髮的30萬分之一。上面是縮略圖,真正的原子核非常非常小,如果原子有足球場那麼大,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一個小芝麻,而環繞他的電子呢,就是其中的灰塵。


也就是說一個原子的幾千億分之一是有東西的,剩下都是空的,而原子核就佔據了原子99%的質量。

再來說說原子之間的距離,如果原子的直徑有一米,那麼兩個原子相距10米!人體有10^27個原子,但我們抓起一個物體時,原子彼此不會相撞,會從它們之間穿過去!

物質之間如此空曠?為什麼物體不會掉下來

原子核到原子邊緣間廣闊的空間內充滿了磁場,原子和原子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接觸不上是由於電子有負電荷,同極相斥 外層電子的電磁作用力導致的,這是僅比強相互作用力小的一種基本力,就像能量罩和能量罩相撞。

所以你摸到一個物體的時候,兩者並沒有實際接觸。而是像磁鐵同極相斥一樣的能量反彈了你。只是你接受到了一個能量給你的信息,你的大腦把他處理成一種感覺。

如果兩個原子核相撞,那就是核聚變。恭喜你會像太陽(恆星)那樣發光發熱了,不過人體核聚變的原料是碳,而太陽的核聚變原料是氫,因為我們是碳水化合物……

而碳的融合會產生氧,我們生活的必須品!而氫原子融合會產生氦,構成碳的重要材料……

核聚變過程


愛天文的大學生


1摩爾鐵,質量m=55.8克,原子數N=6.02e23個,體積V=55.8/7.8≈7.15cm³,1個鐵原子立方晶胞Vc=V/N=7.15/6.02e23=1.2e-23cm³,晶胞質點間距a=Vc^⅓=2.3e-10m。鐵原子直徑d=¼√2a=1.6e-10m。

顯然,鐵原子相互之間的最小間距:Δ=2(a-d)=1.4e-10m。問題是:電子雲到達不了Δ涉及的那個空間究竟是什麼?

粒子之間的間隙空間,是真空度非零的真空場,其能量與電子自旋勢能梯度有關。粒子之間不是電子雲之間的直接接觸,而是真空場之間的接觸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波無需介質,宇宙真空場不存在,即真空沒有致密性,其實他錯了。我這裡提出一個命題,作為對本題的建設性答案,與大家切磋:

費米子與玻色子的緻密性取決於它們所佔空間的真空度,真空度Θ與真空場體積V成正比,與真空場能量E成反比,即Θ=kV/E。











物理新視野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好答,因為,很多都是未定的。不過可以提供一種思想。

我們都知道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是由原子按一定規律或規則聚集而成。我們將物質系統用數學上的集合形象地描述。原子就是集合中的元素;某種物質的組成形式就是集合上的性質。實際上,集合上常還有運算,或叫規則;集合中的元素在其運算下還可能是自洽的、完備的,這種集合就叫做群。群是具有運算的,我們叫代數結構,集合。

物質系統其實是一層一層的,相似結構組成的體系,如,夸克系統組成質子、中子;中子、質子組成原子核;原子核、電子組成原子;最終,原子通過各種形式組成宏觀物體。這種一層一層,一個一個子系統組成全系統的形式,在數學上就是拓撲。拓撲就是子集族形成的集合,形成的群,即拓撲也是有代數結構的。所以,我們常將物質系統叫做某種時空拓撲。

因此,宏觀物體就是原子形成的某種時空拓撲,或拓撲結構,或拓撲空間,或拓撲群。宏觀物體的接觸就是其時空拓撲的接觸;就是原子子系統上的接觸。而原子子系統形成的拓撲,目前看,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形成的拓撲形式。那麼,宏觀物體間的接觸實際上是原子核外的電子雲的“接觸”。

目前看,原子核外的電子雲實際上是電子在原子核約束下的量子干涉,只不過不同於通常雙縫和多縫量子干涉器形成的平行譜線,而是一種球形譜線形式。電子雲的譜線其實就是電子能級,這就是電子幾率空間量子化的表現。這裡電子能級空間是電子有幾率可達空間,能級間隔空間是電子無幾率可達的區域。

那麼,兩原子間接觸就是電子能級譜線間的疊加。這種疊加帶來的作用力,是各自的能級譜線間插到對方能級譜線間的幾率真空區,而產生的幾率真空漂移力。

實際上,一個群上,或一個拓撲上的運算,或規則,是由其拓撲上的子集生成的,或構造的。那麼,這個幾率真空漂移力,具有原子群生成的特點。未來電磁力和引力也需這麼考察。像凝聚態物質上的超導和超流特性就是其物質拓撲上的一運算,是其子群上的一個性質。目前,在量子材料等領域經常說的一個詞就是拓撲,而且重點找的就是量子材料上拓撲性質,其實就是其上的運算,由其子群生成的運算。


譚宏21


我們平常見到的或感受到的物體之間的接觸既是基本粒子之間的能量感應、微粒碰撞,又是原子球之間的碰撞與擠壓、這是電子雲彈力在起作用,分子之間的彈射與排斥的分子張力的作用的多種現象的意識體驗。

首先說X光機的光線穿越人體或者人體觸電的時候,這是基本粒子即不可見光或電子流穿透人體的接觸,是基本粒子刺穿了器官分子的現象;當人眼看到物體的影像時,這是光子對眼細胞神經系統的接觸在起作用;當原子彈爆炸閃動時,這是中子對原子起作用,原子被撞碎時,六十二種基本粒以能量的形式被釋放出來。

每一個原子不但是由質子、中子、電子來組織,原子核的內部還飽含著無數的基本粒子,原子核的外部也飄逸著光子、微中子、電子雲等,原子內部“空隙”由暗物質來支撐,整個原子由慣性來維持,科學家說原子的內部是空洞的,這是暫時騙一騙我們而已,其實每個原子比鐵餅還要硬。

故此,當我們手拿著物體的時候,這是原子球和分子球在碰撞與擠壓,當針刺破我們的皮膚時,這是原子與分子的戰鬥。

既然看之不完,說之不盡,網友自行描繪吧!




微基因衍光子


並非直接接觸,你可以理解為兩個磁鐵同一極接近,雖然沒有接觸卻能感覺到斥力,原子之間是類似的電磁斥力。

原子不好定義直接接觸,是電子雲相互接觸呢還是原子核相互接觸呢?不過一般能級上的接觸沒啥,除非是能把原子核撞碎的那種


夢滄海891


應該是,因為一切物的生成都離不開什麼原子、份子等,問題是接觸神經源敏感度而異,胎卵生物亦有區別,這些都來源於二源介質的親和度,水與空氣之間的親和度,磁和電之間的親和度,親和度越大,感覺性更強、卵子和精子的生成亦同此關係相關,親和度的標準更是基因衍傳有力的決定。

生命的進化水和空氣在細胞形成中是形態固定,磁和電是細胞生命的延續,水和空氣長年累月變化從天入地吸收了細胞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給磁和電有了在細胞產生神經網絡從而壯大成長,進化出如此多彩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