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怎麼處理了?

餅臉星小胖丁


受眾多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總以為古代皇帝頓頓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實際上滿漢全席108道菜只會出現在重大節日時,平日裡皇帝們吃的並沒有那麼多。

在清朝,一天分兩個時間段進餐,上朝前吃點小粥,下朝後吃第一頓飯:到了下午三點後再吃下一頓。期間若干次進食點心類食物。一般情況下,皇帝一頓餐飲標配為 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粥、湯、火鍋等共二十幾品。當然,像康熙、雍正爺兩比較節儉,減少幾品都可能。

像乾隆這種任性點的皇帝,估計對進餐也不會有太大興趣。因為在沒有特別情況下,為了保證皇帝飲食的隱秘性和安全性,皇帝都是一個人吃飯,而且在進餐過程中,舉動並不能自由,從傳膳到布膳到嘗膳,乾隆只能是一個待食的巨嬰,就連喜歡的菜,嘗過三次便被後面站著的四個太監下令撤掉。



如此缺乏情調和溫情的進餐過程,估計皇帝的食慾不會很好。再加上那些吃了三口就被撤掉的菜,會有大量的菜剩餘。

而這些剩菜,皇帝一般會吩咐給妃嬪和一些寵臣賜菜。比如在吃菜的過程中,皇帝吃到比較喜歡的菜,會吩咐給誰送去,侍膳太監會記錄下來,到時執行。乾隆南巡時,經常賜菜與隨行妃子,雖然對於妃嬪們來說食物易得,但皇上的心意才最重要,像輝發那拉皇后被提前遣回宮前一餐,乾隆就停止給她賜菜。

當然,因為古代人一來食物資源不夠豐富,二來高級廚師有限,所以賜菜還是很受人歡迎的。比如端康皇太妃(光緒瑾妃)就是個吃貨,她有自己的小廚房,大清遜位後她也經常賜菜與一些前朝王公大臣,這些人都愛吃她的賜菜。



至於溥儀,他後來自傳中描寫對用膳的各種排斥,到了後來,因為宮中開不起御膳房,廚師們出宮另尋出路,有的甚至開起大酒樓,還接起了溥儀單子,定時送餐。

而那些傳言皇帝剩菜運出宮外賺取暴利的,個人表示有待商榷,一來聖上吃過的食物再給平民吃,為大不敬,也是欺君之罪。一般人不敢自專。二來,平常皇上的菜一般不會太多,吃不完也已賜菜妃嬪,沒有多餘的飯菜。而節日這種滿漢全席,賜的不僅是妃嬪,還有很多大臣,參考《琅琊榜》賜菜。所以,宮外的皇家剩菜,大抵是不存在的。


微影窺人生


皇上用膳,那可是件大事兒。以清朝皇帝為例,每頓飯最少得一百多道菜,可以不吃,但不能沒有,為的是體現皇帝的無上皇權。皇帝一天吃兩頓,上午一頓下午一頓,飯菜都在火上煨著,皇帝一說吃飯,馬上就得端上來,晚了就得挨罰,甚至惹上殺身之禍。因此,伺候每頓飯都是誠惶誠恐的。

那麼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顯然吃不完。偶爾會賞賜大臣們陪吃,但也不是每頓都有這樣的情形,大多時候皇帝自己用膳,那麼吃不完的飯菜怎麼辦呢?倒掉嗎?顯然不會。古代京城好多高檔一點的飯館都會打出皇家御膳的旗號,到處鼓吹飯館裡請到了皇宮裡的御廚,所以到我家吃飯就等於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因為這個噱頭,生意很是火爆。但哪有那麼多御廚淪落民間呢?說白了就是御膳房的剩飯剩菜,被倒賣出宮了。

特別到明清時期,倒賣皇帝的剩飯剩菜竟然形成一條非常賺錢的產業鏈,據野史不完全統計,專門靠這條產業鏈掙錢的最多的時候竟然達到一萬人。從太監、宮女,到民間小販,三教九流都匯聚其中,可見其中利潤之龐大。這些剩菜剩飯裡品相較全好的,打五折賣給餐館,然後餐館隨便加工一下,再以御膳的名義賣給有錢人食用。就算食客們知道是剩菜,也不會計較,畢竟都是好東西啊,又是御廚打理,民間哪有這等美味。

而品相不好的,就轉給宮外的倒賣分子,這些倒賣分子將這些剩菜加米熬成各種各樣的粥,挑到街頭零售,最賤的時候能十個大子兒一碗,窮人都買得起,而且還能吃飽,更重要的是,味道竟然還不錯。

雖然說起來是一條灰色產業鏈,但不得不說的是,也算物盡其用,總比皇帝吃不完都扔了好。畢竟農民伯伯種糧食不容易啊!


南牆蹲在牆角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分別對待。

溥儀回憶,他每次吃飯都是很多桌的菜。雖說沒有108道,但六七十道是有的。而慈禧太后,每頓固定是108道菜。

即便後來滿清亡國了,溥儀的菜才減少到三四十道。

不過,其中的一些菜,是所謂套菜,也就是不管什麼時候吃飯這些菜都會端上來。

因為皇上傳膳以後,必須很快上菜。同時,御膳房距離皇上吃飯的地方有一定距離,需要端上來。

顯然,現燒六七十道菜,就算有十幾個廚師也來不及。況且也不是皇帝1個人要吃飯,還有皇后、皇太后、皇太妃一堆人。

所以,這六七十道菜裡面,有一大半是道具。也就是,這些菜其實長時間在廚房裡面燉著,上桌的時候一起擺上去,湊湊樣子。

這些菜,皇帝是不會碰的,廚師也不會擅自處理,因為往往這些菜要用好幾天。

等到好幾天後,菜實在不能煮了,就處理掉。

處理的方法一般是丟掉,當然也有可能被廚師或者太監拿回去自己吃。

因為這些菜是道具,所以問題不大。

另外,每次上菜的時候,都有廚師現做的幾個菜,有的是廚師自己決定做的,有的則是皇上點的。這些菜就不同了,才是真正的山珍海味。

這些御廚如果放在今天,就是所謂國家特一級廚師,水平極高。同時皇宮裡面,各種珍貴食材也多入牛毛,比如熊掌、象拔、猴腦、魚翅等等。

這樣的幾道或者十幾道菜,才是皇帝真正吃的東西。

這些菜,就有講究了。

撤下去的時候,一律需要封存起來銷燬掉,任何人不能去碰。

一來,這是皇上動過的,沒人敢吃;二來,沒人敢去查看這些菜,也就是查看皇帝喜歡吃什麼,這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準備下毒謀害皇帝。


我們看看溥儀的回憶:

皇帝喚一聲“傳膳”,身邊的御前小太監就像復讀機一樣,向守在養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監同樣說一聲“傳膳”,然後殿上太監再把話傳給立在養心門的太監,而養心門太監再傳話給侍奉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總之,皇上說了句“傳膳”後,要經過多個大小太監的口,一道門一道門傳到御膳房,然後御膳房再派出幾十個統一著裝的太監,抬著膳桌,捧著食盒,列著隊,浩浩蕩蕩把御膳送進養心殿。御膳房的太監只能到送到明殿為止,然後由皇帝身邊的專職小太監接過餐具和食物,在冬暖閣放桌擺宴。

皇帝用膳,要放滿7張膳桌——各色菜餚佔三桌,點心米粥佔三桌,外加鹹菜一桌。而且餐具也有講究,平常時節用的是繪有明黃金龍圖案、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瓷器,冬天用的則是下面盛有熱水的銀器。而且,每一樣餐具,無論碗碟,裡面都有一個銀牌子,用途眾所周知——防止有人在御膳裡下毒。並且,正如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御膳送來之前,確實都要經過一個太監一一嘗過,這就是所謂的“嘗膳”。


薩沙


《延禧攻略》之中有一個令妃陪乾隆吃飯的橋段,基本上點出了當時皇帝吃飯的幾個重點。皇帝一般一個人吃飯;每一道菜皇帝都只會嘗一口,不會特別鍾情某一道菜而多吃;妃嬪只能佈菜,不能坐下來陪吃,更不能勸膳;皇帝吃飯要吃半個時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個小時。

每次乾隆吃過一道菜之後,小太監會規規矩矩將剩下的菜端走,然後另外端上一道菜填補。前前後後加起來皇帝一頓飯要吃一百多道菜,所以吃上一個小時就不稀奇了。而關於皇帝只能一個人吃飯並且一道菜只能吃兩三口,也是為了皇帝的隱私和安全著想。

皇帝的喜好被人發現,極有可能會被一些有心之人惦記了,容易在皇帝喜歡的飯菜上面下毒。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危險,每次傳膳的時候不僅僅要由太監銀針試毒,皇帝還必須面無表情地從頭吃到尾,不會刻意去誇哪道菜好吃。那麼皇帝吃剩下的菜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其實對於皇帝這些數目龐大的剩飯剩菜,皇帝也會覺得有些奢侈浪費。在吃到比較好吃的菜品時,皇帝雖然不能多吃幾口明顯表達自己的喜好,但是可以賞賜給自己的寵臣或者愛妃。比如有的妃子出身蒙古族,皇帝在吃到蒙古族特色的菜餚時會一時想起這個寵妃,將剩下的菜送去給她。所以對於妃嬪來說,能被皇帝惦記著,將好吃的飯菜賞賜給她們也是一種驕傲。

而賜餐給寵臣,可以參照電視劇琅琊榜之中的橋段。從這些生活的小細節之中,也能被人琢磨出皇帝的心思來。當然皇帝也有可能賞賜給手下做事的公公、宮女,對於他們來說,這可就是了不得的榮耀了。

當然,還有一些菜餚並非大菜,比如湯品,小炒之類的,賞賜給寵臣妃嬪也不大好看。有的人會想當然覺得皇帝吃不完的,手下的太監或者御廚房分分吃掉好了。其實不是這樣的,皇帝吃過的東西,他們這些人哪是可以胡亂碰的,一般這些食物搜了就直接處理掉了,並且還得是秘密處理,以免他人窺探到皇帝的喜好。

在晚清的時候,皇家制度開始崩塌,這種傳膳的規矩也是溥儀極為討厭的。後來清王朝覆滅之後,溥儀依舊每天會有幾十道膳食,但是他對自己的御膳房十分不滿,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叫外賣了。

溥儀甚至在聽說平民一天早飯能吃兩個雞蛋的時候非常震驚,因為在他的印象之中,一個雞蛋就需要5兩銀子,由此可見御廚房的油水也是非常豐厚的啊!

賺得盆缽全滿的御廚房的手藝也不是非常好,因為非常重規矩也要考慮到皇帝的養生,所以平時的飯菜一勺鹽都不敢多放,該是多少就是多少。也有人說,御廚們為了防止皇帝刁難,不大會做新鮮的蔬菜給皇帝吃,生怕皇帝在大冬天想要吃夏令時節的蔬菜。所以皇帝平時吃得更多的就是葷腥和泡發的菜、醃菜。由此看來,皇帝出門一趟突然覺得農家小炒特別好吃也是很正常的了。


木劍溫不勝


過去皇帝都是兩餐。上午約九點十點左右,早朝結束後一餐。下午三四點一餐,這兩餐是正餐。中間和晚上會上些點心宵夜。

平時,御膳房會將所有菜放在一兩百口鍋中熱好。皇帝想起來,吩咐傳膳。身邊的大太監喝一聲,傳到御膳房,小太監列隊將所有菜品都擺上。嘗菜小太監在大太監監督下將皇帝座位面前所有菜品都挑一筷子出來,裝在銀碗中並馬上吃完(吃多了可就是受罪了)。

這之後皇帝才會入席,看哪個菜超過三秒,大太監立即端到皇帝的面前。傳說,每盤菜不能吃超過三口。一旦吃了三口,大太監就將這盤菜立即撤下,過後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準再出現,是以防止皇帝的飲食偏好被人窺測。

兩頓正餐的菜當然很多,幾個桌子擺不完,可距離位置遠的菜一般不會吃,而且皇帝真正喜歡吃的也就面前那十來二十個菜。

剩餘龐大的菜品主要有三種處理方法。

一是撤回去,下頓再端上來充數,這之間的巨大差額被御膳房太監及採購官員貪汙了。

二是,皇帝不時賞給妃嬪皇子公主大臣,甚至宮女太監一些菜。

三是因為餿了,得倒掉。傳說有太監賣出去的菜,這當然也有可能。

很簡單,沒有怪味的菜,只要品相好,尤其冬天是最方便,蒸幾十遍也不會壞。反正皇帝口味太監都一清二楚,遠處的菜最多也就是瞟一眼(尤其那些油膩重的菜)。

皇宮關於飲食的開支是極其龐大的。清代,皇宮太監超過萬人,宮女麼麼大約一萬人,還有數千武裝侍衛。每天大約三萬人的食品開銷是個天文數字。

而皇帝、妃嬪、未成年皇子女的飲食開銷也不少。比如妃嬪每月的牛羊肉、雞鴨、蔬菜、水果、各樣乾菜、糧食、食用油,各有標準。皇帝就更不用說了。正餐就是108道菜。

可實際上,皇帝吃的菜並不怎麼營養,味道再好也就蒸燉炸這三種烹飪方式,炒菜,想都別想了。太監一般也不敢給皇帝上應季菜,最多酸白菜豆腐豆芽這些東西。萬一要是皇帝吃順了口,冬天想起黃瓜葫蘆就要命了。

所以皇帝飲食的配菜多是發海參,幹筍,幹蘑菇這類。因此,某些電視劇說什麼皇帝對著蒸芋頭大吃肯定是假的。這些應季新鮮菜,根本上不了皇帝的餐桌。

皇帝也更不會隨便在外面吃飯。


四川達州


皇帝是王朝統治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作為衣食住行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吃飯對皇帝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排場之一,每頓飯幾十甚至上百道菜很正常。

皇帝也是一個普通人,自然不可能吃得了那麼多的菜,除了個別節儉的皇帝減少菜品,大部分皇帝都面臨剩菜剩飯的問題,悅史君認為,解決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大臣嬪妃陪吃

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影視劇中的演繹,我們都見過皇帝跟大臣、嬪妃們一起吃飯,雖然跟老百姓圍坐一桌不同,但也是多人一起進餐。

但這種吃法並不能解決剩菜剩飯問題,因為陪吃的嬪妃、大臣的菜品,是御膳房單獨製作的,皇帝吃的菜品還是跟他一個人吃的時候一樣,甚至還要更多。

雖然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可能一時心血來潮,把自己的一道菜送給嬪妃或大臣,但這也只是少量菜品的路徑,而且受賞賜的嬪妃或大臣,也不會將這道菜全部吃完,自己的菜也不會全吃完。

更何況,皇帝也我們正常人一樣,大部分時間還是自己吃飯的,這種飲宴還是少部分情況,並不是解決剩菜剩飯的辦法。

第二,賞賜大臣宮人

和我們自由自在地吃飯不同,皇帝吃飯一般都是隻吃一口,很喜歡吃的也不過多吃一兩口,這既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也是營養、排場的需要。

皇帝有自己寵幸的大臣和嬪妃,如果他吃到一道菜,覺得很好吃,他有可能會把這道菜賞賜給大臣、嬪妃或者是太監宮女,這個時候,得到賞賜的大臣、嬪妃或者是太監宮女,會把這道菜全部吃掉,以顯示對皇帝的感恩戴德。

另外,皇帝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會被負責處理的太監或宮女吃掉一部分,這個也是皇宮中半公開的秘密。

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剩菜剩飯沒有辦法解決,那麼就輪到最後一個途徑。

第三,宮內宮外倒賣

皇宮裡實在消化不了的皇帝的剩菜剩飯,也不會扔掉,而是有一些大膽的太監或宮女,與宮外的酒樓、飯館合作,將它們低價賣出去。

品相好的飯菜,這些宮外的酒樓飯館,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繼續高價賣出;品相很差的飯菜,酒樓飯館也可以再重新烹飪,賣給普通老百姓食用。

應該說,經過這樣幾個環節,皇帝的剩菜剩飯總算是得到了解決,悅史君只是想說一句,就從吃飯來看,皇帝還真是浪費啊!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皇帝為何要擺譜?

明明吃不了那麼多菜,還要講排場,硬是一頓飯百十來個菜,下面廚師做著耗費人力物力;上面擺在桌上奢侈浪費;讓人們看著,純粹的奢靡之風啊。想那麼多民間窮人,一直得不到救濟接濟,而皇帝窮擺譜,吃不完的,成了剩飯剩菜。

北京人稱之為“派兒”。有“派兒”。這“派兒”最後形成了民間宴席,也延續了皇宮的做派,覺得這樣很有面子,浪費不浪費吧,先得讓別人瞧得起來。這種風氣助推了社會上好吃懶做的習慣,對普通人的生活沒什麼好處。可是皇帝就是過這樣的生活。

有一些皇帝是十分節儉的。

道光,很多人的第一映象應該就是節儉吧?比如常穿補丁的衣服。據說,道光整天在宮裡仔細盤算各項花費的用度,計算出最低的花費,然後交給內務府,讓他們按這個標準去辦。據說有一次,清朝對回疆戰爭勝利了,回來慶祝,道光要宴請大夥,當時大家都很開心,因為道光已經節儉到“摳”的地步了,難得他說要宴請功臣,大家瞬間覺得榮幸之至啊!結果二十個人擠在兩個桌子上,每一桌只有五六個菜,搞的大家都不敢動筷子,生怕一下子就吃光了。不過,他如此節儉,宮裡花銷依然如流水。他吃的每一樣食物都是由內務府提供的,一隻雞蛋要幾兩銀子一個,外面只要幾錢,銀兩紛紛進了內務府的腰包。他餓了自己這麼久,都沒有明白要從源頭上治理奢侈,看來餓的還不夠清醒。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皇帝裡面的一份子,這個人做皇帝的時候,那根本是不講究什麼排場的,能省的就儘量省,能不花一分錢他就不去多花了一分錢。在國家工作上面就這麼個態度如此的節儉,自己的這些個衣食住行就更不用說了,只要是吃飯的時候那是吃飽了就行,至於山珍海味這些得出高價錢購買了這些食品,那是人家根本就不會去享用的。他這個帶動下,那下面的這些個大臣們也是節儉成風,要知道就這麼一個環境下來,漢朝在他的治理下,那是真的是國富民強,沒有什麼鋪張浪費的這種情況大面積的發生過。

朱元璋出身最為貧苦,生性也最為節儉,堪稱登峰造極。當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陳梧桐《朱元璋大傳》)。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傳說在朱元璋的故鄉鳳陽,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傳說是朱元璋在給馬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皇帝吃剩的飯菜怎麼處理?

肯定是內務府來處理。各朝代處理方式不同,但肯定有一條,皇帝用過的東西,別人是不敢輕易用的,皇帝吃過的飯菜,別人也是不敢輕易去吃的;但有一條,走了小道的(被想法鼓搗到宮外去的),自當別論了。


跟我學公文


古代的皇帝生活給我們的感覺是三宮六院,吃的是滿漢全席,玩的是花天酒地。只要不是真的玩昏了頭,國家太平一點,做一個太平皇帝,日子過得就是神仙般舒服。這樣的皇帝,這樣的生活,那麼他們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會怎麼解決呢?


在古代,皇上吃飯可是件大事,“民以食為天”更何況皇上呢?就以清朝皇帝舉例,當時他們的每一頓飯大概都有一百多道以符合皇家的氣派,這一百多菜吃肯定是吃不完的,每次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皇帝有時候獎勵哪個大臣都會“賜他們一起吃飯”,但畢竟不是每天都有,而且一起吃也吃不完這麼多菜。

剩下的菜會倒掉嗎?當然不會,正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皇帝“愛民如子”是不會倒的

,而且宮裡面有著一些人還靠著這些東西發財呢?據野史上記載,當時宮裡面的太監宮女,京城裡面的飯店老闆,民間小販許多人都靠著這條“黑色產業鏈”發財,宮裡面的人把這些剩飯剩菜倒騰出來買給外面的菜館,菜館再把這些東西稍微加工賣給食客,食客雖說知道這些是剩的,但畢竟是皇家的東西,平常哪裡吃的到,所以內心並不牴觸。

出了出口到外面,這些菜還有別的出路,比如下頓繼續在飯桌上湊數,一百多道菜還不帶重樣的,御廚們也很為難,所以他們也會把一些菜保留下來,下頓繼續往上放,順便還能貪汙不少。此外,皇帝有時候賞賜給愛妾,皇子們的可能就是這些菜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單論“吃喝玩樂”這些事情,古人遠不如今人,皇帝也不例外。


一樹梅花一放翁


那麼,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怎麼處理了?

1.分給近臣以及皇帝親信的王公貴族等享用。皇上籠絡人心是他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賞賜美味佳餚。

2.與外面的酒樓客棧合作,將剩菜裡品相較好的,收拾好打包後,運到宮外的酒樓客棧,專門賣給有錢的富貴人。由於是御廚做出來的,味道比較獨特,所以很受達官貴人們的青睞。生意那叫一個火啊,從御膳廚總管、副管到宮女太監等,都賺了不少。

3.宮裡的皇帝啊大臣啊也喜歡養寵物,從鸚鵡貓狗到馬匹,所以也需要大量寵物飼料。會加工製成寵物們的糧食,也可以減少一部分的浪費。

4.一些品相不大好的菜餚,加工製作成粥類食品,再賣給普通老百姓,由於價錢比較便宜,賣得也很好,既不浪費食物,又可以賺錢。

5.當然了,御膳房等摸準了皇帝的喜好後,知道菜再多,他喜歡吃的一般也就是哪些,所以,剩下那些作為配菜端上來,這次撤下後,下次再端上來。也可以減少對食物的浪費。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謝謝,我是歷史壹加壹


歷史壹加壹


皇上家吃飯首先就是一個多,不但食材多,樣式也多,就拿清宮來說,皇帝每天的份例: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3只),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蔔、水蘿蔔、胡蘿蔔共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幹蕹菜各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隨膳餑餑八盤,每盤三十個。

估計很多人會想,這麼些東西,一個人能吃得完嘛?沒辦法,這就是皇家的規矩,皇上吃飯講究“吃一看二眼觀三”,每道菜最多不過三箸,除了入口的之外,還得單擺兩桌子看菜。所以說咱們中餐不是不講究擺盤,而是擺起來太過奢華,不適合當代社會。

如此霸氣外露的一頓飯肯定是吃不完的,但也不會悉數倒作泔水,那實在是暴殄天物了,皇上家再有錢也不敢這麼糟踐東西。可吃不完又該怎麼處理呢?皇上自然是不會吃剩下的了,但還可以隨賞嬪妃、臣子、太監、宮女啊,總之就是一級一級往下賞,最後還有剩的,就被內務府的人拿到地安門擺攤賣折籮去了,折籮顧名思義,就是剩菜剩飯的大雜燴。所以這麼一看,絕沒有那麼浪費。當初在地安門一帶,等著買皇家折籮的百姓可謂絡繹不絕,甭管怎麼說,能吃到皇帝的剩菜也算有口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