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探源:宇宙生成,五行演化

周易包氏學周易探源之二宇宙文明

易學探源:宇宙生成,五行演化

日月交替,天地變化,四季分明,萬物生、長、旺、衰、藏。大自然是神奇的,它的神秀之筆——人類,出現了。它與其它高級動物一樣,具有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覺。論體型,不大不小;論速度,不快不慢;論爪牙,不利也不鈍;似乎合乎中庸之道,故而進退自若。

在自然界中生存,高明的動物必須熟悉環境,利用環境,並且能夠適應環境。人類與高明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類又能夠改造環境;不適應的環境,把它改造的容易生存與繁衍。俗話說,就是逼不得已,不得不改變;換句話說,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人類的第一適應,就是適應了火。大火是無情的,一旦降臨,將摧毀一切活著的動植物,因此,出於本能,動植物都害怕火。人類這個中庸之物,說白了,就像一個普通的人,他不是很優秀,也不是很愚笨,因此他想要生存,就會比別人更有耐心的去適應環境,對環境足夠熟悉的時候,也是他出人頭地的時候,歷史與現實就是這樣。動物們的被燒熟了屍體,成為了其它動物們的美味佳餚,人類更有耐心去爭奪這樣的美味,並且發現了火的可利用性,大火自然無情,小火則沒什麼傷害。

從利用自然界的火,到保存火種,用柴草燃火,就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第一步。有了火種,就有了立身之地。通過火,人類就可以吃到熟的食物,進而促進大腦的進化。有了火,人類有了防禦的優勢;有了石頭和木棍,人類則有了進攻的優勢。木棍從柴火而來,熟的食物,尤其是動物的骨頭,則需要用石頭去砸碎。生活的境界變了,思維也就隨著改變。有了火、石頭和棍子,人類就可以有聲有色的在自然界繁衍下去,並且逐步形成了原始的部落。這時以女生為姓,過著洞居的日子;處於舊石器時代,以女媧氏煉製石頭,縮小了洞天的防禦範圍為文明的最高標誌。

自然界畢竟是強者的世界。提挺氏力大無窮,用他的武力讓天下的部落順服,標誌著父系制社會的到來。有巢氏,系木營造了巢穴。燧人氏,鑽木取得了火種;並且有了“日中而市”,有了“結繩之政,傳教之臺”。到了伏羲氏時,則開始刻畫文字,創造曆法。

人類改造了石頭,走進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發現了更多的火的來源和用途,用以冶煉陶器和金屬器具;人類用草、木、土、石頭,建造房屋和城池;人類由近水而居,發現了掘地為井的取水方法;人類由捕獵採摘食物,到耕種、畜牧。水,火,木,金,土,最原始的五行,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本能轉化為技術,又由技術轉化為文化,標誌著文明的真正到來。

伏羲氏從結繩記事的傳統中,用刻畫的辦法,創立了文字的雛形。《史記》從黃帝說起,《說文解字》從伏羲氏說起。許慎將伏羲氏時代視作文化的開端,而司馬遷則將黃帝時代視作文明的開端。有了文字,才能更深刻的轉化人類的愚昧的頭腦;有了文字轉化人類頭腦的作用,社會就逐步從野蠻黑暗之中,走向光明而有節制的新的時代。伏羲氏的被稱為“天皇”,就在與他開天闢地的創造了文字。而軒轅黃帝的被稱為“人皇”,就在於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的社會的形成。

黃帝的一統炎黃部落,黃帝的“治五氣,藝五種”,標誌著人類正式從自然界走進了人類社會。熟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界,奠定了基礎。中原一統,東西南北中,上下,春夏秋冬,歲月,萬物,人類,社會,組成了最原始的宇宙觀。自黃帝開始,曆法得到不斷的完善;到了堯舜時,已經發現了定四時的辦法以及北斗七星旋轉一圈為一年的現象。夏建寅歷,商建醜歷,西周建子歷。曆法的完善,標誌著易學的完善;易學的完善,又反應了人對自然和社會認知的程度;自然和社會,就組成了最早的宇宙觀。

如果將三代易學的宇宙觀,總結為形和氣的話。那麼,到了老子的時候,則將萬物抽象的概括為源於“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什麼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夠用心的去感悟得到,卻很難用言辭去形容出來。總之,“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靜甚真,其中有信。”如果強說道是什麼的話,道就像混沌,就像雞蛋。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氣功狀態下,好像“性”中的“象”,又好像“命”中的“物”,這種物就像一股精氣所化成的暖信。老子以自身為小宇宙,以小宇宙來反證大宇宙的狀況。宇宙由混沌的狀態,無中孕育著有;有了“一”的開端,就有了“二”的繼續;有了“二”,就有了“三”的發展;發展的多了,就形成了萬物。

老子的宇宙觀,可謂是自然而然。而儒家的宇宙觀,則表現在《易經》之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有三才之道,包羅萬象,它卻是“由”太極而來。太極,就是太過遙遠的古代。兩儀,就是陰陽。四象,就是老陰老陽少陰少陽。這個時候出現了陰陽的兩種單一爻象,兩種爻象相互組合,又形成了四種雙爻的形。如果要變化為三爻的形象,陰陽的組合會出現八種情形,就是八卦。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太極就像老子說的“道”,無中生有、有中還無的一種狀態;老子的“一”,就像單個的陰爻或者陽爻;老子的“二”,就像陰陽爻兩兩組合成的四種雙爻形象;老子的“三”,就像八卦的上中下所組成的三爻形象;八卦代表了萬物,因此,老子說“三生萬物”。

有與無的觀念,產生數字的邏輯,數字的邏輯,又被抽象的視作萬物的規律。太極生兩儀,本來是在講卦象的生成之理,又被抽象的概括為宇宙的規律。即,太極為混沌,兩儀為日月,四象為春夏秋冬,然後八方八氣流轉,形成萬物。不過,《周易》的作用,畢竟是為了卜筮之用,如果要建立內聖外王之業,就需要用八卦來推演事物的吉凶,從而去趨吉避凶。

老子的觀念,淺顯而易懂;儒家的觀念,則是深奧的哲理。

後人認為,“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所謂宇宙,就是上下四方,就是古往今來;可以說,宇代表了空間,宙代表了時間;由空間和時間組成的世界,就是宇宙。一定的時間,發生的一定的事物,就是宇宙的具體表現。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宇宙觀就是對曆法認識的不同。五行生剋,陰陽八卦,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皆是宇宙觀。宇宙是無限的,因此對於它的認知也是無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