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國人中最常見的理財方式是個人儲蓄,也就是把錢存成活期或者定期。我們的養老機制還不夠健全,不存點錢老了怎麼辦?我們的投資渠道還很有限,期貨、期權、黃金白銀風險太高不敢炒。工薪階級還要養房、養車、養孩子,尤其現在還放開了二胎政策,大部分家庭都想給自己的孩子在童年找一個伴,家庭那僅有的一點資產,怎麼負擔的起呢?

1

據媒體報道:中國的儲蓄率在世界範圍來看都很有競爭力,都快趕上科威特和百慕大群島地區了: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實際上,中國居民的儲蓄比例在GDP中佔比超過了50%,有些人似乎要開始反駁了:我怎麼感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銀行或者三方機構購買理財了呢?好吧,我承認你說的是目前的趨勢,但是事實上在60年以前出生的群體目前的理財比例僅僅不超過20%,更何況我們的儲蓄還符合二八定律:《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報告》顯示,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74.9%,而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由此可見: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儲蓄還是不夠的。要不然怎麼會冒出“月光族”、“負翁”和“啃老族”這樣的定義呢?

2

雖然“過高的儲蓄率”被詬病多年,比如高儲蓄不利於消費,高消費不利於擴大投資。但是每逢見到這種“被平均”的數據,我們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表示呵呵了。

大家都知道:“投資、消費和淨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居然都沒有人提到過要增加儲蓄,“磚家”似乎永遠都在說我們的儲蓄率太高了,要增加消費。

現在流行各種“剁手黨、買買買、海淘、代購”,各種“吃貨的自我修養”,各種“說走就走的旅行”,很明顯這麼多年的“教育”是成功的:咱們的消費意識提高上去了。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後來學習經濟學才知道這樣的政府受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認為儲蓄對經濟發展不利,妨礙貨幣循環,降低消費,所以才出現鼓勵消費的政策傾向。

我想提出一個觀點:經濟的增長促進了消費,而並非消費的增長促進了經濟增長。只談刺激消費,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3

儘管我們現在的輿論氛圍是儘可能讓大家增加消費,然而大家心底裡都清楚,錢買來的享受可能稍縱即逝,錢能生錢才是長久的王道。投資理財的第一步,是你得有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投資理財第一步,從娃娃開始。

名 人 案 例

子女眼中的巴菲特:“吝嗇”父親

他是全球最成功的投資者,是可與比爾・蓋茨比肩的富豪,是眾多商界名流擠破了頭想要與其共進午餐的股神,被稱為“奧馬哈的神諭”,他的公司年會也被業界譽為“朝聖大會”。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承諾捐出99%的個人財富。他是沃倫・巴菲特,一名鼎鼎成功的商業巨賈,也是一位平凡的父親。

超級富豪生活像路人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沃倫・巴菲特登上《福布斯》封面

儘管巴菲特如今的財富可以百億美元計,但這一家子一直堅守著低調謙遜的生活。對於巴菲特的三個子女來說,父親就跟普通人一樣。他依然住在上世紀50年代用3萬美元買來的老房子裡,家裡的電視機、冰箱、沙發都已用了多年。小兒子皮特・巴菲特說:“如果你今天走進家裡,你會看到我在1965年看到的同樣場景。”

你能想象一個億萬富豪的日常生活情景嗎?很少出席宴會,鮮有涉足豪華餐廳,不抽菸,不太沾酒,愛用折價券,會把一套保守的衣服穿到破為止,一輛福斯金龜車可以開上多年,上世紀90年代初買下一輛氣派的林肯四門新車也是出於安全顧慮。

“我不會隨便亂扔東西,直到我已經用了20年或25年。”2013年10月巴菲特接受CNN採訪時說。在那次採訪中,巴菲特拿出自己使用的手機,一款過時的諾基亞翻蓋手機。他還打開隨身攜帶用了20年的錢包,裡面的一張信用卡已經使用了將近50年。

有評論稱,巴菲特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最節儉的員工。他可以在上專機前吃著爆米花和洋芋片當午餐,可以前一刻從專機下來後一刻就坐進經濟艙,也可以放下身段在機場櫃檯處詢問怎麼搭出租車。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的車牌號就是“THRIFTY”(意為“節儉”)。就連出租車司機和餐廳服務員都表示,巴菲特的小費給得很恰當,但不夠大方。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一位如此接地氣的富豪,讓子女們完全感覺不到父親登上《福布斯》財富榜單有何不同。“我們並不是和世界上第三富有的人一起長大的,我們生活得很平常。”巴菲特的長女蘇西說,“讓我爸爸感到最快樂的事,就是在家裡晃來晃去,看看書,打打橋牌,和我們說說話,他和普通人沒兩樣。”巴菲特最愛的遊戲就是橋牌,他可以和比爾・蓋茨、《華盛頓郵報》前董事長凱瑟琳・葛蘭姆等商界巨頭一起玩牌,輸贏只不過28美元。

彼得也說過:“他每天早上8點準時出門上班,無論多晚都會回到家裡來。從我很小時到現在,爸爸就是這樣,他沒有變化。所謂財富和名聲的遞增,在家人和他自己眼裡,都只是一種外在的符號而已。”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巴菲特如此低調,子女們也跟著一起低調。長女蘇西、長子霍華德和次子彼得都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那時巴菲特在奧馬哈的投資事業已經起步,且發展迅速。蘇西姐弟都在公立學校上學,沒有任何特權,彼得還笑說“我的英語老師和我媽媽水平一樣”。霍華德的兒子、巴菲特的長孫霍華德・W.也在奧馬哈長大,他說:“在奧馬哈我就是生活在一個繭裡,在一家非常小的公立學校上學。”中學之後,霍華德舉家搬到了伊利諾伊州,霍華德・W.表示“那裡的孩子們都恨我”。

小兒子彼得從斯坦福大學退學之後,一直過著很普通的默默無聞的生活,事業也很低調。雖然他曾參與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的音樂創作而小有成就,但他並沒有前往好萊塢,而是繼續生活在密爾沃基市。他說這是受父親影響,因為巴菲特一直留在家鄉奧馬哈,沒有隨那些一哄而上的投資者湧入華爾街。巴菲特的孫子霍華德・W.曾在白宮和國防部工作過,可後來他還是回到了奧馬哈,因為這裡是他爺爺和父親努力工作過的地方。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2006年,彼得・巴菲特的養女妮可在沒有提前通知巴菲特的情況下,就參與錄製了強生公司繼承人傑米・約翰遜製作的一部旨在揭露美國貧富差距的紀錄片《百分之一》,還在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和奧普拉的節目中為其做廣告。妮可在這部紀錄片中講述了自己在巴菲特家族中的成長經歷,並稱“離開學校後我們從家族中得不到任何錢”,“金錢是我爺爺生命年輪裡的輻條”。

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

“我給你們足夠的自由,但你們的錢卻不會用噸來計算。”這是巴菲特的教養哲學。

“你不會想到,我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我的父母常說,‘如果你有幸找到你喜歡的東西,那就立即去做吧。’”彼得・巴菲特說,“我跟我爸相處得這麼好,是因為我們從來不問對方他們不願意的事情。他讓我做我自己,而不是做我不願意的。”彼得認為自己可以給父親最好的禮物就是跟隨他的指引做真實的自己。

巴菲特並不會強迫子女們做他們不願做的事情,他的三個兒女都沒有把大學讀完,而且所從事的工作與巴菲特的投資業務也無甚交集。霍華德當了一名農民,彼得當了一名音樂家,蘇西在當過一陣媒體的行政助理後成了一名家庭主婦。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在子女們的成長過程中,巴菲特鮮少跟他們進行金融投資方面的交流,也不在意他們以後是否會傳承他的衣缽。蘇西說,她向來不知道她父親買進哪些股票,他有時要我以消費者的角度回答他的問題,例如喜歡吃那種糖果,也許過了兩三年後,你才會明白他當初為什麼要問你這個問題,而且他從來不會在家裡大聲宣佈哪支股票行情看好。

彼得說,父親談論更多的是他對人生的處世哲學。“他會說,你不必在每一個球場上揮杆。當你準備投資一隻股票,你就把它看做一個胖乎乎的、緩慢移動的球,等它接近目標時再揮杆,生活中許多事情確實如此。”

201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大會上,一名股東問:“怎樣做才能不毀掉自己的孩子?”巴菲特回答:“更多的孩子是被父母的行為毀掉的,而不是遺產。孩子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學習,這是很重要和嚴肅的工作。富人留下的財富數量並不是子女變成什麼樣子的決定性因素。”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巴菲特將大部分財富交由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來運營

巴菲特極度反感不勞而獲的地位和繼承的財產,因而這位被外界一度評價為“吝嗇鬼”的投資家在2006年做了一件極度慷慨的事情。這年6月,75歲的巴菲特決定捐出85%的個人財產,價值370億美元,成為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慈善捐贈。

隨後,巴菲特的捐贈規模不斷擴大,宣稱要將99%的財富都用於慈善。這筆捐贈不會用於修建刻有巴菲特名字的各種重要建築,大部分財富交由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來運營,一部分留給以前妻名字命名的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剩下的則交予三個子女建立的基金會來運作,他們每人將分得價值10億美元的股份。

2012年8月,巴菲特在82歲生日之際宣佈,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1200萬B類股分給三個子女的基金會。“他打電話給我姐姐,”長子霍華德回憶說,“他在電話中說,‘如果我再把10億美元投入基金會中,你認為你的弟弟們會怎麼想?’姐姐說這聽起來不錯。我的意思是,他就是這樣的人,他冒出一個想法,如果他喜歡,他就會去做。”

“吝嗇”父親巴菲特,教你從孩子的儲蓄習慣開始學習投資


對於這筆錢,巴菲特的要求是必須用於慈善事業。“我相信你們會將這筆錢用在刀刃上,以你們各自的方式。”巴菲特在給子女們的信中寫到。他認為慈善成功的唯一標準是這樣的:“每花掉一美元,就有人可以擁有一個更好的生活。”

“我想我很幸運,我的三個孩子能用他們的時間和精力為身邊的人做出些貢獻。”巴菲特如此評價三個子女,“這三個孩子都很聰明,有很好的判斷力,他們都是正派的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