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發話!災後重建,房屋倒塌補助3萬!還有這些好政策……

省政府发话!灾后重建,房屋倒塌补助3万!还有这些好政策……

當前,抗災救災工作已經進入災後重建階段。昨天,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支持恢復重建的政策意見。為把這些政策第一時間向社會各界特別是向災區廣大群眾通報,省政府今天上午再次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有關情況。

省政府发话!灾后重建,房屋倒塌补助3万!还有这些好政策……

據介紹,目前,受災群眾全部得到安置,基本生活有保障,沒有發生疫病疫情,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電力、水利、道路、通訊、供水等已基本恢復使用,生產正在逐步恢復,大棚積水已順利排完,濰坊市已補種設施蔬菜7.3萬畝,重建工作緊張有序展開,抗災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

在前段工作基礎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災區恢復重建的政策措施,同時配套出臺七個方面的指導意見,包括恢復重建災毀房屋和配套設施、蔬菜設施、畜禽養殖業、水毀工程、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建材產品供應保障、災後保險理賠和完善農業保險政策等。總體要求是,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堅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編制恢復重建規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把生產恢復與鄉村振興、產業振興、農業設施升級換代結合起來,把重建家園與美麗鄉村建設、美麗村居建設、鄉村旅遊等結合起來,使恢復重建的過程成為群眾居住條件改善、村莊變美、產業升級、設施提檔、服務提升的過程

重點政策措施

◆全力保障受災群眾生活。持續做好受災群眾安置、生活保障、衛生防疫各項工作。對貧困受災群眾,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實行災害應急救助。在國家規定標準基礎上再上浮50%,每人每天45元,過渡期救助每人每天30元。因災遇難人員家屬撫慰金由國家規定標準每人1萬元提高到2萬元。對臨時安置人員和生活困難人員,及時籌備調撥棉被、棉衣、毛毯等物品,幫助解決臨時住所,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動員和引導糧食企業敞開收購,開展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五代”服務,政府給予相關企業適當補貼,幫助災區群眾銷售存糧。充實受災地區成品糧油儲備,綜合運用區域調劑、動用儲備、進出口調節等手段,保證災區糧食蔬菜肉蛋奶市場供應。加強災區商品價格監管,做好物價穩定工作。

◆加大災毀房屋修復重建補助力度。對房屋因災倒塌、損壞的,在國家規定補助標準基礎上再上浮50%,倒塌房屋和嚴重損壞的戶均補助3萬元,一般損壞的戶均補助3000元。對於受災地區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將倒塌房屋和經鑑定為C級(部分承重結構不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局部出現險情,構成局部危房)、D級(承重結構已不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住房整體出現險情,構成整幢危房)的受損房屋納入危房改造範圍,修繕加固和重建戶在現有危房改造資金補助標準的基礎上,分別再增加1000元和2000元。

修繕加固戶均補助不低於7000元(實際費用不足7000元的,按實際費用補助),拆除重建戶均補助1.7—2萬元。

◆大力支持災毀房屋和種養殖農業設施修復重建。對災毀房屋、蔬菜大棚、種植養殖等農牧漁業生產設施修復重建,鼓勵金融機構放開信貸規模限制,按不高於基準利率進行放貸。各級財政給予為期三年的貸款貼息,其中省級財政和市縣財政貼息80%,個人負擔20%。個人負擔部分,在還本付息後,給予返還獎勵。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公司給予貸款擔保,擔保費用全部由各級財政負擔,不再增加農民負擔。各類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按照基準利率放貸的,均按以上政策執行。

◆加快基礎設施修復重建。抓住機遇、科學規劃,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級項目資金,補足基礎設施短板。對災區水利工程、道路、橋涵、電力、供水、供暖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放開信貸規模限制,按不高於基準利率放貸。創新項目建設和投資運營方式,引導企業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與運營管理,發動廣大群眾投工投勞、捐資出力,參與工程修復重建,確保2019年8月底前完成公路橋樑修復重建任務,2019年汛前完成水毀工程隱患“清零”。對水庫尤其是頭頂庫,以及水閘、堤防、塘壩、泵站等水利設施,組織力量全面排查,逐個明確整治措施、時限、責任人,確保整治工作落實到位。全力治理洩洪通道,及時進行河道清障疏浚,打通“斷頭橋”,貫通農村河網水系,確保行洪河道暢通。

◆支持災區儘快恢復生產。加快實施土壤修復,加強農業種植養殖技術指導,選派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抓好病蟲害綜合防治,搞好農作物搶收搶種,做到應收盡收、應種盡種。加強受災畜禽場舍修繕、改造提升和搬遷重建,組織龍頭企業與受災場戶對接,利用未損毀的養殖場對畜禽優化組合飼養,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及時調撥調劑種苗、種畜禽、化肥、飼料、農藥、薄膜等農業生產物資,確保滿足災區恢復生產需要。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要向受災地區傾斜,促進受災地區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

◆及時優質惠價供應恢復重建所需物資。按照“就近供應、主動銜接、優質惠價、確保所需”的原則,做好建材的生產和供應工作。線上建立“山東省抗災救災與恢復重建建材產品包供服務平臺”,線下建立工作專班,完善產供需三方重點企業、相應社會組織聯繫制度和工作機制,抓好恢復重建所需建材等物資的信息發佈、產銷銜接、物流保障等工作。暢通恢復重建物資運輸綠色通道,確保物資及時送達災區。嚴格質量管理,嚴厲打擊哄抬物價行為。

◆強化財政稅收支持。做好中央項目資金與省級相關項目資金統籌安排,重點向災區傾斜。統籌整合的涉農資金、各類轉移支付資金重點向災區傾斜。採取財政貼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恢復重建。加大政府債券資金對災區重建的支持力度。對因災納稅有困難的,按有關規定給予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資源稅減免;對個人捐贈額未超過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利用免抵調庫、留抵退稅政策,加大對災區支持力度。

◆加大信貸投放支持。銀行機構要加大災區重建傾斜力度,用好國家政策性貸款和再貸款,加大系統內信貸資源調劑力度,優先滿足災區信貸需求。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三農”和因災失業人員、特色優勢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災區金融機構開闢綠色通道,簡化貸款程序,提高貸款效率,免除對受災農戶和企業的中間業務收費。對災前已經發生的住房、蔬菜大棚、種植養殖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存量貸款,鼓勵相關金融機構不斷貸、不抽貸、不壓貸、不惜貸,不增加貸款條件,將貸款利率調整為不高於基準利率。對貸款到期後因災還款困難的,根據貸款主體意願進行展期或重新約期。對符合核銷條件的貸款,儘快按規定予以核銷。

◆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加快災後保險理賠進度,堅持“應賠盡賠”的原則,進一步向受災地區充實專業人員和設備,加快報案受理、查勘、定損和理賠工作進度,簡化審批環節和理賠要件,提高理賠工作效率,原則上於10月底前完成受災理賠工作。積極創新惠民保險品種,完善民生綜合保險試點,完善大棚保險政策,提供一攬子風險保障。對大棚造價或棚內作物價值較高的,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大棚保險商業補充產品,滿足群眾對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需求。擴大農業大災保險、市場價格保險試點範圍,探索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提高抵禦風險能力。對向災區開展“政銀保”貸款保證保險的保險公司、合作銀行,優先納入省級金融機構庫,優先給予保費補貼、超賠風險補償和貸款本金損失補償。

◆保障恢復重建用地需求。在省級審批權限範圍內,允許對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調整完善。新增建設用地在省下達年度計劃指標中單列管理,指標不足的由省裡調劑解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全力支持重建項目用地。啟動用地審批快速通道,受災地區交通、水利、電力、通訊、供排水等搶險救災設施和應急安置、醫療衛生等急需臨時使用的土地,可以先行使用,災後恢復原狀並交還原土地使用者使用的,不再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屬於永久性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在災情結束後6個月內申請補辦建設用地審批手續;涉及省政府審批權限內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的,省政府委託受災市政府行使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審批,審批結果報省國土資源廳備案。支持受災地區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優先入庫,佔補平衡指標優先調劑,所需資金從省國土資源廳與省農發行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優先考慮。

◆幫助受災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對有就業願望並進行失業登記的災區群眾全面提供免費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開展免費職業技能鑑定,用就業補助資金給予補貼。鼓勵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對有外出打工意願的災區群眾,積極組織開展勞務輸出對接活動,免費提供崗位信息和就業服務。對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並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災區就業困難人員,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對實現靈活就業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因災就業困難人員,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災區參加失業保險的企業因災停產、歇業期間,可按規定享受穩崗補貼,用於職工生活補助、繳納社會保險費、轉崗培訓、技能提升培訓。鼓勵災區企業職工積極參加轉崗和技能提升培訓,對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的,按規定給予技能提升補貼。

◆加強組織保障和物資資金監管。結合“千名幹部下基層”工作,選派優秀黨員幹部充實到災區一線,省、市、縣、鄉四級統籌聯動,指導幫助災區群眾做好恢復重建工作。選派農業種植養殖、水利工程、住建規劃、公路橋樑等專業技術人員,駐紮重災區靠前指導,幫助受災地區開展恢復重建所需的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等工作。組織國有企業落實社會責任,在保交通暢通、保通訊電力、保供水供熱、保油氣供應等方面發揮骨幹作用。組織災區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制定社會救災資金和物資管理使用規定,嚴格按規章制度要求,加強對每一筆救災資金和物資使用的監管,確保合規合理、公開透明、安全有效。審計部門全程跟蹤審計,發現違規問題,依法處理,嚴肅問責,切實做到依法有序廉潔高效重建。

恢復重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統一領導下,以受災地區市縣政府為主體,落實責任,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各項工作按既定時間節點完成,堅決打贏抗災救災與恢復重建這場硬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