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堪比四渡赤水的經典戰例還有哪些?

書荒就死星人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戰術指揮的巔峰之戰,是運動戰和游擊戰的經典之作,古今中外,無人可以匹敵。如果非要找出類似戰例,彭德懷指揮的西北三戰三捷、粟裕指揮的西北七戰七捷,或許有幾分相似之處。

毛主席指揮的四渡赤水

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人也評價說四渡赤水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無疑是人類軍事史上妙到毫巔的經典戰例。

一渡赤水,尋機殲敵。1月19日,毛主席指揮紅軍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把敵人甩在身後,向扎西集中,在運動中尋覓戰機。

二渡赤水,避實就虛。2月18日至21日,毛主席指揮紅軍調動國民黨軍隊主力,轉兵東進,再渡赤水,避實就虛,再入黔北,血戰婁山關,重奪遵義城,殲敵萬餘。

三渡赤水,調動敵人。3月16日,毛主席指揮紅軍主動放棄遵義,西渡赤水河,甩掉敵人,再入川南。

四渡赤水,甩掉追兵。3月21日,毛主席指揮紅軍在敵人重兵合圍前,再次渡過赤水,向南急渡烏江天險。

至此,蔣介石被耍的暈頭轉向,手忙腳亂,毛主席指揮紅軍乘虛進軍雲南,從容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粉碎蔣介石扼殺紅軍的痴心妄想。

能如此頻繁調動敵人,將敵人玩弄於鼓掌之中,且以少勝多,以弱擊強,以寡敵眾,確實是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經典案例,足以載入游擊戰運動戰教科書。

彭德懷指揮的西北,三戰三捷(毛主席的戰役指導)

彭德懷是我軍著名指揮員,他指揮的百團大戰和抗美援朝讓他馳名中外,成為世界級名將,但在我看來,最能體現彭德懷軍事指揮水平的還是解放戰爭時期在西北戰場的三戰三捷。

一戰青化砭,兵不厭詐。1947年3月,蔣介石向陝北和山東發動重點進攻,毛主席和黨中央主動撤出延安。毛主席充分利用敵軍急於決戰心理,由彭德懷指揮西北解放軍佯退誘敵,設伏攻擊,在青化砭一帶,集中6倍於敵的優勢兵力發起猛烈進攻,1小時全殲胡宗南精銳31旅2000餘人,旅長、副旅長、參謀長全被活捉。

二戰羊馬河,妙算敵情。青化砭一戰後,毛主席神機妙算,窺準敵軍進軍動向,指示彭德懷率主力在羊馬河一帶設伏,以小部隊打援,胡宗南135旅如期鑽進我軍伏擊圈,數小時激戰後,再度全殲敵軍 4700 人,旅長、參謀主任、政治部主任全部被俘,首創全殲胡宗南一個整旅範例。


三戰蟠龍,誘敵北上。前兩次調動伏擊戰後,胡宗南及其軍隊已被打的暈頭轉向,精疲力竭。毛主席再度摸透敵軍戰略意圖,使用疑兵之計,引誘蔣介石做出錯誤判斷,然後避實就虛,直接向蟠龍鎮發起攻擊,兩天激戰奪取蟠龍鎮,全殲167旅及所屬保安團6700餘人,活捉其旅長、副旅長、參謀長,還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

西北戰場的三戰三捷,一直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徹底粉碎了敵軍的重點進攻,壯大了西北野戰軍力量(由 2.3 萬餘人發展到4.4萬餘人),也為我軍迅速轉入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

西北戰場的“三戰三捷“”,作為前線指揮的彭德懷功不可沒,但真正的戰役指揮者卻是毛主席,毛主席不在戰場卻洞悉形勢,憑藉自己驚人的天賦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創造了又一個堪比“四渡赤水”的經典戰例。

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粟裕的天才表演)

粟裕是我軍歷史上極為罕見的軍事天才,他果斷決絕,勇於冒險,敢於堅持己見,按照自己的戰略想法作戰。毛主席對粟裕十分信任器重,他賦予粟裕十分獨立的軍事指揮權,經常讓他全權負責軍事指揮,這才造就了粟裕“盡打神仙仗”的傳奇。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譚震林指揮華東野戰軍3萬餘人,在蘇中(江蘇省中部沿江)與國民黨軍隊12萬餘人連續作戰7次,七戰七捷,取得殲敵5.3萬人的輝煌勝利。

一戰宣泰,粟裕既進攻又打援,兩天殲敵3000餘人,挫敗敵軍銳氣。

二戰如皋,粟裕集中優勢兵力,在如皋猛攻敵人,殲滅敵四十九師師部,活捉60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物資,極大改善了裝備條件。

三戰海安,粟裕主動撤出如皋,退至海安,趁敵人兵力分散之機,只率2個團連續狙擊4晝夜,最終主動撤離海安,自損200,殺敵3000餘人。

四戰李堡,粟裕趁敵軍分兵略地的機會,主動進攻李堡,不到20個小時內俘虜和斃傷敵軍8000餘人,粉碎敵人全面“清剿”計劃。

五戰丁堰,粟裕利用敵軍收縮防守之機,休整數天後,集中優勢兵力向丁堰、林梓一帶守備較弱的國軍進攻,2日激戰全殲國軍5個交警大隊5000餘人。

六戰如皋,粟裕利用敵人判斷失誤的機會,將計就計,避實就虛,直搗國民黨軍隊巢穴如皋,歷時6天戰鬥,累計殲敵1.7萬餘人。

七戰邵伯,粟裕針對敵軍對邵北地區的三路猛攻,指揮我軍頑強阻擊,以弱敵強,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最終威脅敵軍側翼,逼迫敵軍撤出戰場。

粟裕在解放戰爭初期,敵強我弱,兵力出於絕對劣勢情況下大膽決策,連戰連捷,40天內消滅幾乎是自身2倍數量的敵軍,創造了軍事歷史上的奇蹟,其戰役指揮深合毛主席軍事思想。

毛主席對粟裕的七戰七捷評價很高,他說:“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土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故能取得偉大勝利。”朱德也評價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堪稱堪比四渡赤水的經典戰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四渡赤水”聽起來複雜,其實可以用較直白的語言描述一下,即紅軍兩次往返赤水河東西岸,第一和第三次是在敵人重兵合圍上來後,迅速西渡赤水脫離戰鬥。而一旦敵人開始追擊被調動得陣型混亂時,再突然東渡殺入敵軍薄弱環節,其中第二次回師東渡時一舉打垮黔軍殘部和中央軍吳奇偉二個師,俘敵3000餘,是長征以來第一次大勝仗,不僅繳獲頗豐,紅軍更是士氣大漲,同時二佔遵義城,史稱“遵義戰役”。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

第四次向東渡過赤水時,烏江以南貴陽周邊已無國民黨軍主力,紅軍以一部偽裝主力佯攻蔣介石本人身處的貴陽,逼其調動滇軍主力救援,一俟孫渡縱隊離開滇境,紅軍則趁虛而入,從雲南北部的金沙江北渡進入四川,基本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這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運動戰的經典範例,是遵義會議後意義重大的一次戰役,主席引為平生“最得意之筆”。

蔣介石甚至由此斷定,毛主席已經重回紅軍領導崗位。



說到能與此戰媲美的戰例真心不多,因為水道本來是運動戰的障礙,而能以水為勢頻繁調動敵人的,筆者搜腸刮肚想了半天,林彪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確具有一定相似度。

這是發生在東北野戰軍在四平之戰失利後,兩軍隔著松花江對峙期間的戰役,從1946年11月跨度到1947年2月共108天,東野北滿主力以一部精銳先後三次南渡松花江,配合南滿根據地的部隊大打運動戰,讓國軍在東北的新六軍、第52軍、第71軍等幾大主力疲於奔命,顧此失彼,不僅喪失了進攻北滿的戰機,反而在戰役中損兵折將,導致東北戰場的主動權易手,這也是林彪在東北的轉折之戰。



杜聿明當時的戰略是“北守南攻,先南後北”,即先吃掉南滿根據地,然後在傾其所有北犯松花江;而林彪的戰略則針鋒相對,叫做“南拉北打,北打南拉”,以南滿兩個縱隊堅持內線作戰,以北滿三個精銳縱隊渡江機動作戰,總體上雖然是以弱對強,局部上卻總能以多吃少,與“四渡赤水出奇兵”高度相似。

經過三個月戰鬥,東野不僅吃掉了東北國軍機動主力40000多人,收復城鎮11座,並且一掃之前的士氣問題。東北戰場的局勢由此發生重大變化,杜聿明被迫從戰略攻勢轉為守勢,這三個月的勝利保證了松花江以北的穩定,也使休整補充後的東野主力具備了大規模反攻的能力。



(時任縱隊司令員韓先楚)

南滿我軍主力韓先楚的“旋風縱隊”就是這會打出威名的,北滿過江部隊則是李天佑、萬毅、梁興初等名將,戰役主要區域是吉林省南部和遼寧省東部的臨江、通化地區。 事實證明,林彪元帥非常擅長此類機動作戰,深得毛澤東軍事思想精髓。


度度狼gg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軍事生涯中極為出彩的一筆,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挽救紅軍命運的經典戰例,也是毛主席戰爭藝術在具體戰術上的運用。

四渡赤水是紅軍處於國民黨幾十萬大軍重重包圍時,毛主席根據戰場形勢作出的準確判斷。一渡赤水河,目的是在四川廬州以西的藍田壩、大渡口丶江安一線北渡長江,但二渡、三渡則純粹是為了四渡赤水河做調敵佈局,是戰役中的戰略考慮。如果說一渡赤水是當時戰場環境所逼,那麼二渡丶三渡則是主席事先設定的調敵讓路的刻意佈局,最終使四渡赤水河完全擺脫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的藝術性也體現在後三渡。四渡赤水被毛主席稱為"最得意之筆"。






四渡赤水非常人所能想到,也非常人所敢為。

四渡赤水的經典並非體現在殲敵多少,而是體現在紅軍處於極其危險的處境之中,幾萬紅軍被國民黨幾十萬所包圍時,能安全的跳出了包圍圈。如沒有四渡赤水,當時的紅軍能否走出來,還是未知數。因此,四渡赤水的歷史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堪比四渡赤水的戰例,我的理解題主指的是象四渡赤水那樣,紅軍調著敵人到處追,最後殲滅敵人的戰例。其實這樣的戰例還是很多的。比如說,第一丶二丶三、次反圍剿,基本都是在調敵於運動中殲滅的。游擊戰、運動戰是紅軍、八路軍作戰的主要形式,是以弱勝強的主要手段。

關注"紅色標識",有關必回。


閒庭來信步


四渡赤水是毛澤東一生中得意之筆!這個“得意”並非是神機妙算,是根據實際情況迅速做出決斷、修訂對策,然後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

也並非領導人的什麼指揮藝術和技巧,而是中國工農紅軍戰勝死亡和追求勝利的空前決心和意志!!

我認為這才是四渡赤水的經典!!!(以後會有專門的文章去分析)

說到經典戰例,符合上面兩條的簡直太多了,長征中的飛奪瀘定橋、抗戰中的反掃蕩哪次不是敵強我弱、生死存亡,哪次不是人民軍隊意志與決心酣暢淋漓的體現!!

現在說個抗美援朝時期的。

長津湖之戰

這是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由美軍第7師和陸戰第1師部隊組成的美10軍沿著咸興、江界公路向北進攻。志願軍第9兵團隨即入朝參戰,雙方以高寒的蓋馬高原長津湖為中心,展開了一場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的大血戰。

第9兵團下轄20、26、27軍,根據作戰需要,各軍下面的基層營連建制全部擴編,總兵力達到15萬人。原定是解放臺灣的主力,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隨即開赴東北。第二次戰役爆發後,迅速進入朝鮮東部。

由於軍情緊急,部隊入朝相對倉促,加上極端嚴寒的氣候讓本來就單薄的後勤保障更加雪上加霜。每個步兵班僅有1——2條棉被,夜間鋪在地上,一夥人擠在一起只能保證不被凍僵,根本談不上取暖。為了防空,還不能生火做飯,連熱水都喝不上。到戰鬥打響時,不少戰士已經好幾天沒進熱食了。

武器彈藥上,由於大雪封山和地勢險峻,重武器難以跟進,全部留在邊境線,隨軍跟進的火炮只有迫擊炮。更因為運輸不便,平均每個人僅帶了80發子彈,每門迫擊炮平均僅有60—90發炮彈。而且因為寒冷導致迫擊炮管收縮,炮彈根本放不進去,甚至很多都是啞彈!

反觀美軍,兩個師4萬餘人,擁有200多輛坦克、600多輛汽車和充足的後勤供應。

志願軍還是依靠傳統戰術——伏擊戰向美軍發起全線進攻。戰鬥進行的空前慘烈,志願軍憑藉鋼鐵意志與憑藉鋼鐵武裝的美軍展開殊死廝殺。最激烈的時候,志願軍有兩個師減員到只有100餘人的狀況下還要繼續追殺撤退的美軍,還有那豐碑一樣的冰雕連,這就是中國軍隊,中國軍魂!!

從1950年11月27日夜發起攻擊到12月6日戰鬥結束,志願軍以減員5萬人(凍死凍傷3萬餘人,戰鬥傷亡1萬餘人)的慘重代價殲滅美軍1萬餘人,粉碎了美軍的攻勢,將美軍全部趕下日本海,穩定了三八線局勢。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四渡赤水是毛澤東軍事指揮上重要的一筆,充分提現了毛澤東同志的軍事指揮能力,這一仗打出了智慧。我在說說在朝鮮戰爭的上甘嶺戰役,

打的不僅是軍隊的指揮能力,更是中國軍隊的軍魂,中國軍隊的亮劍精神!

1952年,中國在朝鮮戰爭已經逐步佔據主動權,美國軍隊為了談判獲取更多籌碼,採取了小規模突擊的方法。上甘嶺也是美國一個進攻的目標,本來是兩個連的陣地,卻去同一個絞肉機,美國投入六萬餘人,大炮300多輛,坦克一百多輛,飛機出動了3000多次,對3.7平方公里的陣地,投放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整個山頭因為炸鬆動矮了1-2米。


這場戰役以後,美國徹底放棄了斡旋的心理,美國士兵說:“中國人太可怕了,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活下來的”,這句話一點都沒有誇張,逢敵必亮劍,即使敵眾我寡也要敢於亮劍,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軍人的戰鬥意志數一數二。一隻鐵血軍隊的優良傳統永遠不會被磨滅,在電視劇裡面有一些部隊番號沒有了,士兵們的心情是我們不能理解的,每一支部隊的每一個番號都有自己背後的軍魂,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番號,而是自己的信仰,是他們的家!



自從上甘嶺戰役以後,美國本來以為一直被世界列強被日本欺負的中國能有多厲害,但是他們小看我們了,我們再也不是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在朝鮮戰爭以後,我們打敗了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看不起中國,中國在世界面前再也不是那個軟弱的清朝形象,!


本文任何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指點,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虎賁軍huben


能堪比四渡赤水的經典戰例,我認為,就是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由朱德、彭德懷、左權簽署,中共中央批准的,實際由彭德懷負總責的,八路軍大規模對日作戰。

為了打破日寇的”囚籠政策”,回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奇談怪論,1940年8月20日,華北地區八路軍突然向日寇發起進攻,史稱“百團大戰”打響了。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下,華北地區八路軍先後出動100多個團,經過3個半月,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殲敵2.5人,摧毀敵偽據點約3000個,破壞了敵佔區許多鐵路、公路、車站和橋樑,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

我們後人在分析百團大戰,得出許多讚歎的觀點:

1.百團大戰極具突然性,隱蔽性,以致戰爭發生後,日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2.根據地軍民萬眾一心,團結抗日。光憑八路軍100多個團,在1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同時進行戰鬥,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軍民團結,方能克敵制敵。

3.彭總親臨前線,坐鎮指揮。彭總性情耿直,堅持攻打關家堖岡崎大隊,竟然在電話裡這樣命令劉伯承師長,”劉伯承,我告訴你,岡崎大隊一定要消滅。你轉告陳賡,如果總部的炮火過後,他的386旅不進攻,我就取消他的番號!”

4.八路軍廣大指戰員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共產黨員衝鋒在前。

5.八路軍各級指揮員精心佈署,指揮得當,雖然後期出現個別基層指揮員霸蠻,盲目指揮,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是,從全局來看,八路軍的領導體系還是不錯的。

百團大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打擊了日寇的“囚籠政策”,振奮了中國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遏制了國民黨妥協投降的逆流,遏制了西方國家“東方慕尼黑”陰謀。


黃常慧湖南郴州汝城縣


任何時候不可否認領袖個人的領導藝術和指揮能力。長征路上,特別是湘江戰役的慘敗,紅軍一次犧牲了五萬多人,血流成河。為什麼遵義會議後,一旦結束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先左後右再逃的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中國的革命由此轉危為安,最後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國?這就是毛澤東的領導藝術和軍事戰略天才。


向祝元


四渡赤水算是出奇制勝的經典戰例,與其相似的出奇制勝的戰爭其實還是挺多的,畢竟中外古今的的人類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1,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秦朝末,秦朝被起義軍滅掉,到了分勝利果實的時候,項羽把劉邦封了漢王,讓他去巴蜀、漢中赴任,劉邦為了向項羽表示自己只想當個富家翁,無意反對項王,入川時燒燬了五百里棧道,項羽讓章邯把守陳倉,這就等於扼住了劉邦的咽喉,所以項羽很放心。


當然劉邦這人是不會安分的,八個月後派樊噲去修棧道,五百里棧道燒燬時很容易,一把火的事,但是短時間內想要在崇山峻嶺間修復,難如登天。


所以章邯對劉邦修棧道的行為並沒有太上心。


但是另一方面,韓信率領精兵,翻閱陳倉故道,出其不意的出現在陳倉城下,並且一舉打敗了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項羽布在三秦之地的棋子悉數被拔除。


劉邦背靠三秦富庶地方,才有了進擊天下,和項羽掰手腕的實力。可以說整個大漢朝能的天下,都是這次韓信出奇兵的功勞。



2,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


歐洲有四大戰神,分別是: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率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攻打意大利,在古今戰爭史上可謂奇蹟。


元前218年的秋季,漢尼拔為了馳援和羅馬作戰的高盧盟友,在翻越這座歐洲最高山峰時,迦太基軍隊有38000步兵,8000騎兵,37頭戰象,然後迦太基軍隊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羅馬人面前。


雙方軍隊在提契諾河畔的第一戰中,漢尼拔帶去的戰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翻過阿爾卑斯山後戰象沒剩幾頭。


此後漢尼拔開始他在意大利的戰爭,最著名的坎尼戰役中漢尼拔更是以少勝多戰勝了羅馬軍隊。


不過迦太基太弱了,後來還是和羅馬人簽訂了苛刻的和平協議。


迦太基在軍事上太弱了所以即使有漢尼拔這樣牛叉的將軍,也不能挽救整體孱弱的大勢。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這沒有什麼可吹的,只是情報機構提供了國民黨軍隊的行動部署和動向,毛據此作出有利於紅軍甩開國民黨軍追剿的包圍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