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喋喋不休地講成績如何重要,不好好學習將來沒出息,這些話也許有道理,但可能讓孩子更加挫敗;當丈夫為工作應酬,回家晚了,妻子滿腹牢騷地講自己帶孩子的辛苦、丈夫的責任時,她是有道理的,但丈夫的感覺可能是“天啊,真的很煩”。在日常溝通中,如果你總是“講道理”,也許你是對的,但很容易讓人反感。


  
  總是講道理之所以沒有好的效果,是因為忽略了溝通中的情感因素。一般來講,人的情緒和理性就像是蹺蹺板,當一端高高翹起,另一端就會壓到最低。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在強烈的情緒狀態時,其理性頻道可能處在半關閉狀態。所以,雖然你說的話很有道理,但對方還在負面情緒當中,你的“理性分析”反而更加激發了對方的消極情緒,更容易走向衝突和對立。比較聰明的做法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只有先安撫好對方的情緒,理性才會上升,對方才比較能夠聽進去。並不是完全不講道理,而是做一個有智慧的講道理的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提供了一種高情商、有智慧的人際溝通模板。非暴力溝通包含4個要素,一是觀察,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自己觀察到的結果,但不要做評價或判斷;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受傷、害怕、開心、憤怒等;三是說出自己的什麼需求導致了這樣的感受,比如妻子可以對經常外出應酬的老公說:“當你經常外出應酬時,我心裡會感到孤單和不開心,我很看重一家人在一起帶來的安全感和溫馨。”;四是具體請求,如妻子合適的說法是:“如果可以,你是否能夠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儘量少點應酬,早點回家?”

  
  回到開篇,面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媽媽可以嘗試說:“成績暫時不理想,媽媽心裡有些擔心,不是擔心成績,是擔心你不夠努力。只要學習時間再多一些,學習的方法再做些改變,成績是容易追回來的。當然,不論成績如何,你都是媽媽的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