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宋代理学家朱熹称誉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内涵。本土的道教、儒教、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这里汇聚,造就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泉州文化。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在于泉州能全民自发地组织的大型宗教祭祀活动,可以说只有两种,其一是“敬天公”,其二就是闽南“普度”。不过今天我们只聊聊关于“普度”的介绍。

那“普渡”究竟是什么?当然它并不是流于形式的吃吃喝喝的节日,这是一种闽南特有的祭祀行为。据《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普度”其实是传统汉族三节之一“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在历史长河之中融合发展,现如今这种祀神敬鬼的风俗,北方已经很少见,而闽南一带形成了一种宗教祭祀文化。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泉州普度起源于宋代,一开始是官方仪式。明、清时期,泉州的普度仍为官方仪式,但逐步民间化。

后来发展成四类:

一是官办厉坛普度;

二是铺境轮流普度;

三是水普;

四是“异常时期举行的超度”。

“普渡”持续的时间极长,每个地区“普渡”的时间也有所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泉州旧时分为多个境,每个境都有自己的守护神,称为“境主公”,也叫“太子公”。清代行村甲制,泉州城乡内外,乡一级设“都”,“都”统数“图”,“图”下设甲,甲以下再根据城墙设隅,隅之后便有铺、境。根据泉州地方志,泉州古城区共分有38铺。小小的泉州城被分为如此多的小区域,据说区域之间的信仰又有所差异,铺境之间常常发生争执甚至械斗。,每个地方的“普渡”时间都有所不同,以避免冲突。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大概在明末清初,泉州的普度已经成为一种区分于许多时代和地区的民间“轮流普度”制度。在实行轮流普度之前,泉州地区是中元节祭祖与盂兰盆施饿鬼仪式重合于同一天的复合型仪礼。实行轮流普度制度后,从整个地区角度看,祭祖只限于一天之内,而普度仪式大大延长了时间。于是祭祀祖先的中元节色彩似乎被每天轮流做普度、忙于准备普度、忙于各处去“吃普度”的“普度氛围”埋没了。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过去公普日时,需要演戏酬神和宴请。因此均会聘请木偶戏、高甲戏等戏班在镜内戏台演出。因宴请的物资需要,每个镜内的戏台周边都会形成小集市,孩童更多会嬉戏于妆糕人和画糖人摊位之间。看大戏、玩妆糕人、等家宴可以说是泉州人孩童时候对于“普度”的一种别样的记忆。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由于家庭经济好转和攀比心理作祟,从而吃喝无节制,导致“普度”成为铺张浪费和“麻龟”闹事的代名词。在一度的禁止和引导下,现在的普度已经没有以前的铺张,但还是有所保留各,今日泉州的普度,是人和祖先交流、人与鬼神交往的活动,亦是人与人交际的机会。它更多的是使人祭祖、敬老、相聚的教化功能,并且由于“吃普度”的特殊性质让今日的普度活动更多的是增进亲族感情、促进邻里友情。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普度”泉州人一年两次的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