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知」轉化爲「識」在一大堆的信息中,如何選擇自己有用的

原文: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

譯文:如果意念與思慮不能協作互動,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等待的機會也會抓不住,計謀就會發生失誤。那麼,意志就會無所依賴,也就變得空虛而不實在了。

如何把“知”轉化為“識”在一大堆的信息中,如何選擇自己有用的

所以,在計謀的開始,務必要做到實意。由此可見,意慮交會是聽取實情、靜候時機和謀劃計謀的重要環節。意慮交會要想做到位,就要養肝健脾來實現。

不過,現代社會上的信息繁雜紛亂,如果領導陷入其中思慮不止,會把人累死!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眾多信息中把握關鍵,把“知”變成“識”。要知道,在一大堆的信息中,很多是沒用的。那什麼才是有用的?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從一堆信息當中提煉出自己獨到的觀點,並梳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理論,這叫“識”。職場中有很多人,即便工作多年,在年終總結時,卻依舊沒有明確的觀點,這就是沒能形成自己的見識。所以,“識”的過程需要思考和歸納。而後,還要把見識變成自己的特殊能力,這需要時間和功夫的積累。終極目的是,我們要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本領。

如何才能把知識訓練成自己的本領,達到螣蛇一樣穩、準、狠呢?這就需要按照標準的動作一再重複,重複到變成潛意識的一種反應。就像學開車的人,剛開始手忙腳亂,不知道該怎麼開,經過嚴格的訓練,融會貫通。到後來坐上車後,根本不需要想怎麼開車,想著到哪裡去就行了。人車合一的時候,實際上開車就變成自己的本能了。所以,人的警覺直覺也是可以訓練的。比如一個有經驗的警察,他往車上一站,大致看一眼,就知道誰是小偷。

所以,鬼谷先生說“意慮之交會”,遇到事物我們需要多思考,然後把思考訓練成一種特質,再把特質訓練成本能。

如何把“知”轉化為“識”在一大堆的信息中,如何選擇自己有用的

訓練自己的警覺,訓練自己的直觀。自我反省、自我審察、頭腦清醒、思路精純,然後才能探究為政之道,達到內視反聽的神人境界。鬼谷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方法。

原文: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

註譯:本著無為之道,安靜五臟,讓六腑之內的和氣運行通暢,精神、魂魄固守不動。

一個人如果讓自己靜下來,五臟六腑得到安定,那麼神魂意志就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我們就能讓自己沉浸到屬於自己的小宇宙中,而不會輕易被外物所幹擾。正如禪學所言,關注此時的一呼一吸,清空自己,活在當下,神遊太虛,從而讓自己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狀態發揮到極致。關注事情的過程遠比關注事情的結果更重要,只要過程是對的,結果多數是對的。

如何把“知”轉化為“識”在一大堆的信息中,如何選擇自己有用的

我訓練學員的演說能力,發現很多人在舞臺下侃侃而談,頭頭是道,可當他站在舞臺上的時候,就像魂飛魄散一樣,原因就在於內心靜不下來。為什麼靜不下來?因為大家一直在關注兩件事情:我能不能把它講好?講不好了,大家會不會笑話我?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讓他一到舞臺就緊張,就會思路“斷電”,從而影響發揮。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大家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當你不關注問題的結果,而是全神貫注於當下時,發揮就從容了。所以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

無慾無求,清空自己,不要讓煩惱纏繞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內心才能夠靜下來,靜能生慧,思路也就出來了。

有人曾經問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您的事業做得這麼成功,有沒有做決策的什麼理論和秘訣?”松下幸之助回答道:“其實並沒有高深的理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秘訣,我所依靠的只是直覺而已。”你看,就是這麼簡單。很多大企業家、大藝術家,他們的決策智慧和創作靈感就是依靠直覺,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視反聽的境界。

如何讓自己達到內視反聽的境界呢? 我們明天來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