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將真能揮著幾十斤的兵器大戰一整天嗎?

元池喜


這是小說家言,常理沒可能。

其實用鼻子想想都能想明白,咱們常練健身的去健身房做一套器械,舉10公斤、15公斤的啞鈴或者20公斤的槓鈴,就算是經常玩器械的老鐵們,您們能玩多長時間?估計連續不斷地動作半個小時,就氣喘吁吁,得停下來歇著了吧?饒是巨石強森或者泰森那種超級壯漢,也沒法一天不停地拿著啞鈴做動作——更何況重型冷兵器的發力要比啞鈴、槓鈴這種健身器械複雜的多,更容易導致肌肉疲勞。如果現代經過科學合理營養與力量訓練、天賦異稟的運動員與格鬥高手都無法做到拿著幾十斤的兵器操練一天,那麼古代營養不足、訓練也不甚系統的戰將基本沒可能做到。

實際上,對古代戰將尤其是掌控數萬人部隊的高級指揮官來說,對於協調、控制能力的要求要遠遠高於對於單兵格鬥能力的要求——古代戰爭都是戰陣戰爭,在通訊基本靠吼、傳令基本靠走的情況下,怎樣有效統轄數萬人馬有序進退、有效攻防,怎樣衝鋒的時候不亂套、撤退的時候不踐踏、駐紮的時候不炸營,是比怎樣舞著大刀、挺著長矛上陣殺敵更重要的問題——當然也有例外,在斜線戰術(也就是古代中國的雁形陣)大行其道的時代,戰將也有可能選擇親自率領一部分衝擊騎兵攻擊敵軍的一翼,以確保一部分部隊戰術的靈活性。譬如亞帝在高加米拉大戰、秦王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都是如此。但在這種情況下,戰將選擇的主要武器也都以輕便實用、攻擊距離長的原則為主,譬如亞歷山大大帝就和其直屬的夥伴騎兵一樣,隻手持騎槍實施衝鋒,古代中國的戰將則往往手持馬槊實施衝擊,另外還有可能攜帶破甲錐用於擊穿重甲、攜帶戰刀用於近戰防身等等,但是這些主副武器的重量都不重,普遍在幾斤到十幾斤上下——太重的話人的體力受不了,而且使用起來靈活性太差。


軍武次位面


不止幾十斤...你看演義小說裡面......數據簡直要爆炸。

三國時代還算溫柔,關王刀82斤,丈八蛇矛63斤。

到了隋唐時期,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雙錘800斤......裴元慶雙錘要輕些......300斤,秦叔寶的金裝鐧就差遠了,60斤。

到了宋代,岳雲也用雙錘,可能是小號的,只有80斤。

水滸裡的魯智深去鐵匠鋪打禪杖,開口就要個整數!一百斤的。被老闆質疑以後,馬上說:“關王刀82斤,俺便不及關王?”最後老闆好說歹說跟他打了個62斤的水磨禪杖才算了事。


演義說了這些,可都是說書人嘴裡跑的火車啊,哪裡是真實的呢?

(圖為天津出土的一柄重109斤的大刀)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我國常用武器都已經按標準制式製作,戰場上使用的刀槍都有長短重量標準。環手刀,槍矛,都只有幾斤;重一些的鐵鐧骨朵一般也都在10斤之內。這是總結了實戰經驗之後的舉措,也是為了最大限度上發揮軍兵的實力。再者,兩軍交戰,更多靠軍陣隊列,兩人單挑那是少之又少的情況。

重,不一定好,也不實用。幾十斤的武器在實戰中出招慢,難以格擋,一招過來就只能被對方攻擊。

那麼民間確實有一些很重的武器流傳,這其實是為了健身和習武練習之用。明清時期,武舉考試過去的策論,即軍事理論考試被取消。只剩下氣力和武術的選拔,導致應試者專注練習力量加之明清時期說書和小說流行,李元霸800斤大錘這種故事就滿街流行了

明末大將劉挺就用一把60斤大刀,這有據可查,其實更多隻是裝飾炫耀之用。但結果實戰效果很差,自己也是死於亂箭穿身,為這個相信小說演義的武將畫上了悲劇性的句號。


文史小茶館


還是我來給出正確答案吧,終結此題!很簡單,大將上陣殺敵的時候都是騎著馬的,如果他的兵器很輕的話,人加上鎧甲加上馬的重量,高速衝鋒時加速度,一起算上,衝擊力是非常驚人的,當兵器撞擊到敵人時,武器輕了很容易斷裂,或者長久使用容易變形。第二是力學,舉個例子,1噸的汽車能把人撞飛,人卻不能把1噸的汽車撞飛。也就是說高速衝擊互撞時,哪個重量大,哪個佔優勢。大將的兵器很重,撞擊時只需要把兵器伸出去,一人一馬加上兵器的重量可以輕鬆撞殺敵軍步兵。步兵被擊中肯定會有反彈力,而大將的兵器如果都有100斤,100斤的武器前衝時的自身慣性就可以完全抵消步兵身體的反彈力,這樣大將受到的反彈力會很少。舉個例子,你拿棉花扔玻璃瓶子,棉花被彈飛,因為棉花的重量沒有反彈力大,棉花會被彈飛。而如果你用10斤的石頭扔玻璃瓶子,肯定瓶子被彈飛,因為石頭的重量和加速度產生的力量超過了瓶子的反彈力。那麼這時候瓶子的反彈力會導致石頭往後移動嗎?不會的。同理,當大將拿著100斤的大刀在馬上衝擊,刀鋒衝擊在士兵身上時,只要掌握技巧,加上自身長期訓練,大將受到的衝擊力是極小的,這樣才有體力長時間作戰。有時候大將對敵方大將,都是高質高速,如果兵器碰到兵器,那就是哪邊重哪邊佔便宜了,所以大將的兵器都會考慮到這些原因,不會特別輕,除非長槍一類的靈活型兵器。最後我們來說說體力的問題。由於電視劇和電影上的誤導,讓大家以為古代的大將對大將都是原地不動的互相砍,極其消耗體力,事實上不是這個樣子的。雙方距離很遠,互相沖過去,迎面交接時馬並不會停下來,馬會繼續前衝,大將只有在交接的一瞬間有機會出擊,如果沒有擊中或者決出勝負,那麼大家等於互換了位置,A衝到了B原先的位置,B衝到了A原先的位置,這就叫一個回合。再粗俗一點講,可以把站位大概理解為英語字母“X”,一個人左上衝向右下,另一個人從左下衝到右上,迎面衝鋒,中間交叉的地方就是大將交匯時施展武藝的時候,不管中間怎樣,雙方等於互換了位置。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謂的大戰幾十回合,其實並不是特別累,因為不需要大將一直揮舞兵器,一個回合只需要動一次兵器出擊,也就是說大老遠衝過去,動手揮刀一次,然後把馬收住,再調轉馬頭,準備好,等對方也調轉馬頭準備好,然後再來第二個回合,這個過程通常需要1分鐘以上!你要考慮到,大軍交戰,雙方會有一段距離的,這個距離至少也會有一百米,因為雙方都需要助跑,甚至會有幾百米距離。那麼大將肯定會站在自己人這邊,大將從這邊衝到那邊,然後停止,控制馬匹掉頭,再從那邊衝到這邊,這也就是說揮舞兵器的頻率非常低,1分鐘1次最多了,所以跟大家印象中的100斤不停揮舞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體力好,又武藝相當的,可以大戰幾百回合,不用擔心兵器太重累死了。我甚至猜測,兵器在沒有揮舞的時候,大將都是把兵器巧妙的擔在馬身上的,這樣就更加省力了。所以古代武將格外重視一匹好馬,至於兵器鋒利程度都是其次,畢竟一人一馬一兵器,高速衝鋒時那麼大的衝擊力,隨便一切出去,只要中了,不死也是重傷。趙雲騎著馬的時候可以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就是因為古代步兵經歷過戰爭都知道步兵擋騎兵是幾乎是沒有勝算的,一般為了保命都是閃開,因為你不閃開,馬上的大將把兵器一伸過來你可能就人頭不保了!有人會問為什麼小兵在閃開的同時不戳武將一槍呢?那麼你應該瞭解下古代一匹好馬的速度,當人騎在馬上的時候,開始跑的時候馬會吃力,速度慢,因為有負擔,但是一旦跑起來,人的體重就增加了馬的慣性,就會產生加速度,越跑越快,大將的好馬都是千里挑一的,並且嚴格訓練,所以加速度衝刺基本都能達到每小時50公里以上。你想想,如果一個人騎著摩托車,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朝你衝過來,車上的人伸出3米的大刀朝你划過來,這個人還是經常這麼砍人的慣犯,技術熟練的很,你敢冒險衝過去捅他一下嗎?而你躲開的一瞬間,這麼快的摩托車早就衝出很遠了。所以在長坂坡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不許射箭的命令,趙雲才可以七進七出。另一個細節就是糜夫人把劉禪託付給了趙雲以後就跳井自殺了,為什麼她不坐趙雲的馬一起走呢?因為趙雲的馬已經跑了很久了,體力嚴重下降,這時候再坐兩個成年人一個孩子,肯定跑的更慢,一旦馬跑的慢了,就有很大幾率被步兵捅到,而且趙雲有鎧甲,糜夫人沒鎧甲,步兵肯定優先捅糜夫人,糜夫人肯定無法活著出去,所以糜夫人託付了阿斗以後才投井自殺!跑題了,回到正題!講完了大將在馬上用重兵器的原理,輕了容易折斷或變形,抵消反彈,重了並不太費力,咱們再來講講大將沒有馬的時候重兵器的影響。大將一般至少是千里挑一以上,有些是萬里挑一,一個清朝多少人口?每年也才一個武狀元,那是多少挑一?所以大將的體力是極好的,不是什麼你鄰居二大爺能挑重物不停歇走多少里路,或者路邊挑夫一次可以挑幾百斤能比的,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古代能挑幾百斤的能人每個縣都有,但是每個縣都能出大將?舉個例子,古代有個魏武卒很出名大家應該都聽過,選拔極其嚴格,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總負重約80餘斤,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而且走完還能立刻投入劇烈的作戰!也就是說負重80斤半天走一百多里只是熱身運動。而這樣強悍的魏武卒,一個魏國就能挑出5萬人之多!可見古代人的體質什麼概念?你能想象士兵都能做到這種程度,萬里挑一的大將的要求是怎樣的?所以大將本身的體質就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再從另一個武術角度來講,其實重/長兵器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用胳膊去掄的,而是用腰力去帶動的,一旦帶動起來依靠慣性和走位,速度也是很快的。加上大將每天刻苦練習,名師傳授的武功和技巧,所以效果也是難以想象的。說個題外話,大家聽過潑水不進吧?我認識的一個老人,他說親眼見過我們當地一個人,都說他刀法快,有天他就表演,穿一身白衣,別人衝他潑墨汁,他用刀法護身,墨汁潑完,身上還是白的。具體的招式應該叫“纏頭裹腦”,是一個最普通的刀法招式,在戰場上躲避弓箭用的。所以有些東西練到極致還真的是難以想象的。重點說一下,大將的重兵器其實是極其依賴馬匹的,如果離開了馬匹,就算重兵器玩得再溜都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古代一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小時,一天的,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個細節——不管多牛逼的大將,重兵器練的多麼出神入化,腰裡都是要再配一把腰刀或者是寶劍的!所以別以為大將有重兵器就一定全程只使用重兵器!!沒有了馬,他們也是會乖乖使用輕兵器來節省體力的!最後說一句,當大將沒有了馬會怎麼樣?關羽走麥城,中了絆馬索,也是隻能say goodbye!好了,還懷疑重兵器的真實性嗎?手打不易,點幾個贊吧,哈哈。下面放圖給大家看看古代重兵器的末端(不算兵器的握把)



床上的關羽


客觀公正的講,這個問題還真的是有可能的,但是兵器的重量要有一個嚴格的限制。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說明的是,揮舞幾十斤的兵器是有可能的,比如呂布的方天畫戟四十斤。


但是過於沉重,比如關羽的青龍刀八十二斤,就量變引起質變不合適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都有哪些大將的兵器特別沉重。隋唐系列的演義小說中,李元霸雙錘八百斤,還有宇文成都的鳳翅鎦金鏜三百二十斤,等等,純碎是小說家對武將的生猛造勢,想想過過癮就行了。再看一下傳說中的霸王項羽呢,據說他的霸王盤龍戟一百三十斤,這個也只是民間相傳罷了,根本不足取信。

再看《三國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典韋一雙鐵戟八十斤,個人認為,這也是誇大其詞,甚至說句不客氣的,這都是羅貫中出於對這幾個武將的特殊偏愛而吹出來的。


保守的講,像關羽、典韋這種猛將,讓他拿起八十斤的鐵器應該不成問題,但是隨意舞動可能不太方便,如果當初隨身兵器,就更加的負重不堪、反受其累了。

在冷兵器世代,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他們的比拼,第一看的就是力量,其次才是靈活的技巧。這就是為什麼,小說中的猛將,他們的兵器一般都有駭人聽聞的重量,比如李元霸、典韋等;只有武將的力量不突出時,才去描寫他的輕盈靈活,比如羅成、趙雲等。那麼作為第一因素的力量,要配備怎樣重量的兵器,才能發揮出最大對陣效果呢?記得曾經看到過一篇論文,其中有一個論證的觀點就是,人類負重鐵兵器的上限是四十七、八公斤,要想有一個靈活而又威猛的戰鬥效果,那麼兵器最好不要超過十七公斤。太重了的話,比如八十斤,不但笨重難以施展,而且可能兩下就把自己累的大喘氣了;太輕了的話,比如三五斤,又不能利用兵器充分傳遞、爆發自己的力量。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呂布的方天畫戟四十斤,相對來說是比較客觀真實的,既能爆發力量,又能施展技巧,對一個力量型的猛將來說,是一個比較合理德配置,這也是為什麼他是三國時期公認的第一猛將。


再說一下所謂的“大戰一整天”,其實這裡對“大戰”有個偷換概念的問題。如果讓任何一位猛將,諸如項羽、呂布,舞動四五十斤的兵器連續“單挑”一整天,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這個詞換成“大戰”就不一樣了,因為在古代的戰場上,他們在行軍作戰時,是有喝水飲食、休息準備、駐紮安歇等等一些列情況,並非一整天的都在廝殺;即便是開戰了,這些主帥、主將很少真的衝鋒在前,更幾乎沒有上去單挑拼命,大多都是坐鎮指揮之類的,所以幾乎不存在連續舞動兵器一整天的情況,即便是真的上陣殺敵,也會有戰馬幫助承重,或者有從將貼身不離左右,不會揮舞著兵器與人昏天黑地的廝殺。

所以說,在古代的勇猛大將手中,揮著三四十斤的兵器,作戰一整天甚至三五天,都是有可能的。


鳳凰西遊


演義評書中幾十斤幾百斤重的兵器當然是胡扯,實際古代戰場上使用的兵器三四斤重才算是比較正常的。

明代名將戚繼光寫的兵書《練兵實紀》中,記載了不少實際戰場使用的兵器,給大家介紹一些,可以對古代戰場所用兵器的重量有點了解。

(戚繼光兵書中的長槍)

上圖為戰爭中使用的長槍,重三斤。這裡的斤是明代的斤,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90克,三斤相當於現在1770克,摺合現在的三斤五兩多。

長槍重大約三斤五兩。

(戚繼光兵書中的大棒)

上圖為戰場中使用的大棒,主要是對付甲冑齊全的對手,作為重武器用來破甲,是戰場上使用的比較重的武器。大棒重三斤八兩,換算成現代單位是2065克,四斤一兩多一點。

四斤多的兵器在古代戰場上已經算比較重的。

(戚繼光兵書中的腰刀)

上圖中的腰刀就更輕了,重一斤十兩,摺合成現代單位是約959克,一斤九兩多。

比較輕便的腰刀只有兩斤左右。

上面所說的兵器都是在實際作戰中的使用的兵器,平時用來作為鍛鍊器械的兵器可能會重得多。明朝後期名將在薩爾滸之戰中殉國的劉綎,就使用重一百二十多斤的鑌鐵刀,能在馬上輪轉如飛。這種兵器顯然是作為鍛鍊器械使用,不可能在實際作戰中用,作用類似於現代健身房的槓鈴之類。


仁勇校尉


古代的兵器,尤其是馬上兵器,諸如矛、槊等長兵器,多采用金屬頭與木杆的結構。其重量,不會超過三、四十斤,並非很多小說、演義中所描述的動輒七八十、上百斤。

但因其長度較長,通常都在兩米開外,甚至有的能達到四米左右。真的使用起來,其費力程度,絲毫不比數十、上百斤的短兵器,如錘,遜色。

純金屬打造的兵器不是沒有,不過絕大多數都是作為禮器使用,鮮少會用在戰場交鋒。

至於說揮舞幾十斤的兵器大戰一整天,也基本不太可能發生。

古代大將,多騎馬。騎兵作戰,主要依靠的是戰馬的機動性。兜回輾轉,反覆衝殺,才是騎兵的主要作戰方式。

騎兵一旦困陷於一地,其戰鬥力遠不如步兵。騎兵困陷於一地,也很少還會有繼續使用長兵器的。



故而即使真的在血肉磨坊上鏖戰一整天,古代的大將也不太會使用到那些重大三四十斤開外的長兵器。


歷史天天談


不用幾十斤重的兵器,有興致可以自行做個小小試驗,拿起你手中的水杯,沿肩膀方向水平舉起,堅持十分鐘......

1分鐘之後,你的手輕輕晃動。


2分鐘之後,晃動幅度加大。


3分鐘之後,杯口開始歪斜。


4分鐘之後,你的手腕會感覺很痠痛。


5分鐘之後,你的手腕會感覺很沉重。


6分鐘之後,你已經控制不住手腕的痙攣。


7分鐘之後,你的整條胳膊不再像是屬於自己。


8分鐘之後,你的手臂早已不是水平狀態。


9分鐘之後,杯子的重量使你忍不住罵我。


10分鐘水平狀態堅持下來,你是英雄!

英雄,讓我們回到古代,不用上戰場,先來從事一下我國人民的傳統勞作項目——耕田,假如你手持的是一把鋤頭,大概三四斤重,勻速輪起來吧,看能堅持多久。

正常情況下,不考慮你的手心被磨破皮帶來的困擾,再加上勻速的頻率本身也是一種休息,你能堅持兩個小時,好吧,你是大英雄!

大英雄,你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終於過關,可以走上戰場了!我們部隊兩三斤重的槍棒都很適合你的SIZE。

什麼,你確定要換上82斤的青龍偃月刀嗎?

還是800斤一對的擂鼓甕金錘?

百八十斤的兵器偶爾當健身房的槓鈴練練倒不是不行,您要非拿它當兵器揮舞五百回合,壯士,前面有處將冢風水又好又有折扣,歡迎隨時前來入駐!


歷來現實


答案是否定的,大幾十斤的武器有,但要大戰一整天的沒有。

首先,歷史上的"斤"是16兩,而不是現在的10兩,而且各朝各代的"兩"的總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朝代"斤 "的總量也是不一樣的。例如:西漢每斤,258.24克,東漢每斤,222.73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 596.82克。現在的一斤是500克,所以隋唐的每斤都比現在的每斤要重,下面我們我們就以隋唐的歷史人物為例 ,來看看古代的大將能不能揮舞著幾十斤的兵器大戰一整天。


秦瓊,所使用武器--瓦面金裝鐧,重達130斤。

宇文成都,所使用武器--鳳翅鎦金钂,重200斤。

裴元慶,所使用武器--梅花亮銀錘,重300斤。


以上所列3位將領所使用的武器都超過了100斤,遠遠超過了幾十斤的範疇,

再說說能不能大戰一整天,在冷兵器時代,兵器都是比較輕便的。據研究顯示,人使用的最得心應手的武器重量大概在30斤左右。如果武器太沉的話,體能消耗過快,很難長時間駕馭。

綜上所述大幾十斤的武器有,但不能大戰一整天。


鬥豆豆抖逗逗


答案是不能,也許可以短暫使用,大戰一整天肯定不能,又不是超級戰士,不用管人體常識。

我是關羽,當年和兄弟劉備,張飛結拜後,琢磨著弄點趁手的武器,就去了鐵匠鋪。

"老闆,給我打把刀,多少錢啥。"

"好嘞,客官,多重啊。"

關羽摸了摸口袋,這還是兄長賣了幾個月的草鞋,兄弟們辛苦幾月賺來的錢,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是個七八斤,老闆可要實在,用點好料,刀要鋒利點。"

"放心,我這是祖傳的手藝,橫刀打的好,總共╳╳錢,先交押金╳╳,一個月後來取,交剩下的,不好不要錢。"

我拿著憑證,慢慢的走遠了,接下來的幾個月不能喝酒吃肉了,要省著點花,把兄弟們的錢還上。



我本是山西人,因為在老家犯事,逃到幽州涿縣(現河北),這邊話勉強聽得懂,物價有點高,希望老闆可以給我打把鋒利的刀,天下不太平啊。

一個月後,"客官,你的刀看看,十七八斤,耍耍試試。"

我拿到手上,差點砸到腳,"不是七八斤嗎?"

"是十七八斤,客觀可不要汙衊我缺斤短兩。"

原來搞了個烏龍,河北有礦,武器的價格相對便宜。

我拿著新出爐的武器,和兄弟們聚集,天下,我關羽來了,就是武器有點重,唉,還是要多鍛鍊,不能因為省錢不吃肉啊。



因為作戰勇猛(武器給力,祖傳手藝不錯),我很快就傳出了名聲,經常聽到下面人議論,"聽說了嗎,我們關老大,一把大刀,三十七八斤,在戰場上一刀就把敵軍砍下來了。…"

南征北戰,我的刀是越來越"重",不過看著敵軍一看到我拔刀就嚇跑了的樣子還是非常值得,震懾敵人啊。現在刀已經傳到"八十二斤"了,看著我左右不一樣粗的手臂,偶爾的肌肉拉傷,這個逼還要裝下去。

小妞寫了一個關羽大刀記,博人一笑。

根據現在出土的武器,有幾十斤重的,但是定製,精心打造的,多用於儀式中,實用價值不高。

各種演義中,知名的大將武器的重量有虛假的部分,當然不排除有大力士,能拿動上百斤的武器,和能流暢使用是兩碼事。武器越來越重,有震懾敵人的作用。

也許有人可以短暫使用,但在戰場上不會是主流武器,人受的了,馬也受不了啊。

武器花費貴啊,老話"窮不學武",窮人學武,消費不起。

電視劇中會出現:幾個下人吭吭哧哧的把主人幾百斤的武器抗過來,完全是為了突出效果,嚇唬人的。

戰場還是以弓箭,槍刀矛為多。演義中的故事一般會加上幾個字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謝謝。



農村妞說事兒


在我國曆史上,曾經有數不清的名將,伴隨著他們留下的南征北戰的功績,還有他們使用的超重量的武器。

青龍偃月刀


在民間最知名的兵器應該就是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了,這把刀伴隨著關二爺留下許多單刀赴會的故事,傳說中此刀中81斤,也就是關二爺的刀相當於兩袋優質麵粉的重量,所以當花和尚讓鐵匠打100斤重的禪杖時,鐵匠直接回絕了,最終打了個62斤的,比關二爺的整整少了20斤。

古人的兵器不是隻用雙手舉3秒的槓鈴

記得在2012年的時候,全國男子錦標賽105公斤以上級別比賽中,來自北京的選手以抓舉以195公斤奪得抓舉金牌,230公斤贏得挺舉銅牌,總成績是425公斤,與這個相比,關二爺的82斤不算什麼,但是這個選手只是舉起來3秒而已,而關二爺要整天拿在手中,甚至還當兵器耍起來,這要是沒個千把斤的力量是無法想象的,關二爺要不是天神下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氣了?

傳說的重兵器到底以何為依據

除了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在古代描述最誇張的要屬隋唐英雄傳了,那裡面李元霸的擂鼓甕金錘、宇文成都的鳳翅鎦金钂、裴元慶的八楞梅花亮銀錘......這些兵器沒有一個少於100斤的,而且他們身邊沒有武器架子,走到哪裡都是隨身攜帶,好像帶了把瑞士軍刀似的,說要打架伸手就拿出來,吆喝著就衝出去了,這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這些傳說能流傳至今,也說明這些英雄的兵器輕不了,至於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只能憑空想象。

也許古人在記錄歷史時,經常喜歡誇大數字添油加醋,不僅兵器重量,領土大小、士兵數量也都經常灌水,導致我們在閱讀時常會看到很多誇張得難以置信的事。所以大家以後在閱讀時記得,歷史的數字有時候參考一下就好了,不要跟古人的文章認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