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鼓點有什麼規律?

四張機12


京劇的鼓師,一般觀眾稱為“打底鼓的”或尊稱為“司鼓”和鼓師。

鼓師大多是科班出身或家傳或拜師學藝。一般是因嗓音、扮相或其它素質原因不適合作演員而選擇此行當,當然也有演員因特殊愛好而專事此職業的。

鼓師不僅要對司鼓本身之“鑼鼓經”的起止、節奏情緒技巧熟練掌握,而且對打擊樂(大鑼、鐃鈸、手鑼、堂鼓、和京胡、京二胡、月琴、嗩吶、笛子等絃樂、吹奏樂)的演奏通曉,更要對文武昆亂、生旦淨(末)醜各種劇目及主演、配角演員演唱流派特點扮演人物深知底裡、嫻熟徹悟、成竹在胸,應該說他是一個好的編劇和導演,可稱其為是一個敬業的“戲簍子”。

鼓師做為一個劇團、一臺戲文武場樂隊的總指揮,主要靠兩根楗子和一副陰陽板(紫檀木或花梨木製)引領調度駕馭,把一齣戲,眾多演員唱唸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指揮的圓滿恰當,天衣無縫。其才能與功力,真是非常不易的。

那麼京劇(鑼)鼓(小鼓、“單皮”)點有什麼規律哪?這應跟京劇文武場的伴奏相互關聯。常用的鑼鼓點大概有20多種,其起止、音量、節奏、變化是很規範的科學的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武戲的開打,特殊技巧表演、演員的身段、造型、亮相,都要求鑼鼓點嚴絲合縫的默契配合。如:

“撞金鐘”,是表現劇中人在路途行進中,或步行,或騎馬、或坐轎,遲緩緩慢悠悠,同時反映出人物的猶疑,思考和踟躕心情。此鑼鼓點之後大多要接唱西皮或二黃散板、搖板唱腔。

“快慢長錘”,表現劇中人一般正常進行速度,此點後亦可加西皮搖板或流水唱腔。

“急急風”、“衝頭”,顧名思義,行進速度特別快,大都配合劇中人急行軍,跑圓場或發生突然又緊急情況時,如探馬報告軍情,手下人報告突發事件,均用此點。

“亂錘”,表現劇中人思緒煩亂,神情不定,或胡亂尋找,搜查什麼,以及軍隊敗陣均用此點。

“三翻鷂”,表現劇中人,因猶豫、懷疑、困惑、瞭望、企盼、更衣、做準備活動等(同時加隱鑼)。

“水底魚”,表現劇中人走圓場、抄近路或軍隊發兵起程行進時用此點,同時加嗩吶曲牌以烘托氣氛。

此外還有“四擊頭”、“九錘半”、“起導板”、“鳳點頭”、“望家鄉”、“跺頭”、“戰場”、“回頭”、“絲鞭”、“滾頭子”、“小鑼穗”、“冷錘”、“叫頭”、“哭頭”、“隱鑼”等不勝枚舉,但在武場戲開打中要加堂鼓(大鼓)以製造戰爭氣氛。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京劇的“鼓點規律”與京劇音樂伴奏下的文武場器樂相互相成;以上所有鑼鼓點起止節奏變化,完全由鼓師一人以陰陽板或鼓鍵子示意指揮;所有的伴奏人員也要十分嫻熟掌握鑼鼓經要領和滾瓜爛熟地演奏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