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就開始讓孩子上寄宿學校,對孩子來說到底好不好?

明天會更好jrtt


看到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那句嗎?——你現在送我去最好的託兒所,將來我送你到最好的養老院!這是問題莫大的教育問題,損害不僅是孩子的教育,更是一個家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那句話的意思嗎?寄宿制學校,我們無法與孩子長期在一起,那麼家人之間的感情是無法深厚建立起來,甚至還有可能對待感情的冷漠,所以每當看到這類事情時發生時,你是否想要你當初給了孩子多少愛,這種愛不是物質上能彌補的,而是精神上的莫大缺失,是物質無法代替的。所以孩子出來了社會一旦有了一些心理問題,那麼出現犯罪的幾率將大大增加。


所以孩子教育不要忽視家庭的重要性,而且孩子成長時間非常短暫,錯過這關鍵的幾年,是任何東西也無法彌補的。一旦出現問題,你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思維數學小課堂


真的不好!

我自己畢業於師範大學,也從事過初三和大一的教學工作,已經轉行。現在身邊很多同學和朋友,包括我弟弟也依然是中小學老師和大學老師。不少都是重點中學的老師。

站在一個曾經從業者的角度,真心實意想勸家長們,高中之前不要讓孩子住校。

我知道現在有些從幼兒園也搞這種集體住宿,小學更是很多。

有一部分是沒有辦法,比如農民工子弟和一部分務工人員,我所認識的幾家可以留宿管理的幼兒園和小學,是因為農忙的季節,父母需要種地和收穫,這中間幾個月的時間裡,沒有辦法接送孩子和準備三餐,所以學校會在每年農忙幾個月中,提供全部的管理,包括住宿……收費很低,一個月收幾百塊錢的飯錢和保潔費用,連保育費都有時候不收或者象徵性收兩三百給老師補貼。這是一種無奈之舉,是為了保障孩子平等受到教育的舉動。相信在農村工作生活過的朋友是可以理解。

但是,很多家庭不是因為父母精力和時間分配問題,而是一種“教育理念”。

我無意於批評任何人對教育的看法,只是真心覺得,這種理念並不一定對孩子好。

確實,集體生活會讓孩子自律,因為一個宿舍是可以住四到八人,更貴的收費也有住兩人間的,一般是四人間。整個樓層都是學生。人多了,自然要立規矩,這些規矩會讓管理更有效率。這也是家長們想看見的結果,孩子們規規矩矩,很懂事。又早早接觸更多性格不一樣的人,對社交鍛鍊更好。

等等。

我知道那些看法,我也理解家長們為了孩子更好,做出來的選擇。

我也不想說太多弊病,只想說一點,最重要的……情感需求。

是的,孩提時代,需要情感的滿足。這種滿足最大的來源是自己的父母,最基本都滿足是安全感和信賴感。

過早的集體生活,會失去這種來源……表現出來結果更可能是看起來懂事,溝通表達很好,社交技能滿分,看起來很美,是不是?但是,這也意味著,不能全心全意信任任何人,沒有安全感,會試圖把所有的事情和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的關係控制在一個距離範圍內,過了這個範圍,會惶恐不安。說白了,在表達情感的層次上面,是缺失的。更直白一點,不會愛了。

家長們,別再把孩子送去寄宿了。不要本末倒置了。社交和規矩,還有其他的技能,成年後依然來得及補救,唯獨愛不能。


小黑豆


“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在這裡學習,因為太造孽了!”——私立學校一位年輕女教師的原話!能夠在一年裡就讓孩子上寄宿學校的家長,不僅對自己狠,對孩子更狠!



首先,據我所知,一年級就開始讓孩子上寄宿學校的家長有兩類!

第一:家庭條件富裕,子女上私立學校。

既然你選擇讓孩子讀私立學校,說明你對孩子的發展很用心,也希望自己花的錢能夠有收穫。但是私立學校管理嚴格,有個要求就是必須寄宿制,家長可以在開放日探望孩子,但是時間到了,必須離開。

作為一名曾在私立學校實習的老師來說,一年級就開始寄宿制生活,對孩子來說,真的很殘酷!有的孩子在學校,中午的飯不合胃口,無法下嚥,生活老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像父母那樣細心呵護,於是孩子就餓著,到了晚上,不想吃也得吃!


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產生孤獨感,最大的孤獨就是群體熱鬧,而他一人孤獨!當時,有個學生每節課都“沒事找事”,一會兒肚子痛,一會兒頭痛,到校醫那裡去檢查,啥事也沒有。其實,他就是想在上課的時候溜出去玩,再打電話給爸媽,尋求安慰!

還有個孩子爸媽都是本校高中部老師,很忙,雖然孩子在小學部,但也很少見到孩子。孩子與父母相處時間少,覺得工作佔用了媽媽的時間,於是特別厭惡語文(他媽媽是教語文的,他認為語文搶走了自己媽媽!)其他課接近滿分,語文卻接近0分!


還有的孩子反應慢,做作業速度慢,做任何事情都慢!那時,我就天天晚自習守著他們幾個人,做完了再送回寢室去!說實話,孩子覺得惱火,老師更覺得要命啊!

小結:小學一年級學生自理能力弱,需要家庭的呵護,所以我不建議一年級就寄宿。儘管可以增加在校時間,但是童年少了爸媽的陪伴,不利於健康性格的養成,真的很慘!

第二:地處貧困山區,學校裡家遠,學生必須寄宿。

我到過涼山州黑水縣鄉下小學支教,那裡的幼兒園、學生一年級至六年級都寄宿,大多是藏族孩子。學校條件差,冬天鍋爐不能及時供應熱水,孩子們就端著盆,用山上的雪水洗臉洗腳,小小的手端著盆子,讓人看了十分心酸!可是,那裡的村落散佈,不可能每天跑通宿,孩子呢一週回去一次,有的一個月才回家一次!


由於地理條件限制,所以孩子們必須寄宿制,克服許多困難,這也讓他們歷經磨難,迅速成長!

我的建議:如果你更注重孩子內心感受,請一定不要讓孩子那麼小就去上寄宿學校!如果你本來就忙,孩子每天放學沒有人帶,那麼你還是放在寄宿制學校吧!

(我是 桃李不言夢夢,以上觀點,純屬筆者淺見,歡迎讀者提出觀點,留言討論!)


桃李不言夢夢


這個問題毋庸置疑,不好!

1、一年級寄宿,首先損害的是親子關係

幾年前,湖南衛視有個節目叫《一年級》,讓明星進入貴族學校的一年級做實習老師,而那個學校就是一個一年級寄宿學校。這個節目裡有一個場景我印象很深,就是當孩子們週日下午返校的時候,撕心裂肺的放聲大哭。每一週都是一個重新適應寄宿學校的過程。

而最終孩子會適應這種每週離開家的生活,靠的確實對殘忍的習慣。這種不好的記憶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孩子在青春期後對家庭關係的理解和判斷。

2、學校老師的越界教育影響家庭教育

這樣的學校裡,一般低年級的生活老師在處理各種生活事務上的經驗肯定是豐富的,可能也會比一些家長要做得好。但是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老師的界限,承擔父母的職能,會造成孩子在感情依賴和權威認知上的混亂。

在孩子12歲以前,孩子如果既跟父母不親近,又不信服父母的權威,家庭的教養就很難真正被孩子接收。

教育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時間。陪伴不夠的缺失是再多經濟上的投入也彌補不了的。

3、“比起什麼都不管的家庭,寄宿總比不寄宿要好一點?”

一週前在重慶巴蜀小學,聽校長說他們學校的情況時,他說了這個觀點。這也是一所傳統名校,目前也是一年級寄宿。

我當時也覺得,好像確實是這樣,很多家長有責任感缺失的問題,更多的則是因為自身工作而迫不得已讓孩子寄宿。還不如讓孩子住校。

但我現在更想呼籲年輕的家長們不要讓自己進入如此窘境。掙再多錢,也買不來見證孩子成長的時間。

親子教育的規律很簡單,當你不帶著目的的用心陪伴了孩子,回報會超乎你的想象。不要再孩子除了問題以後才去後悔,那是你根本彌補不了的缺憾。



曉題大作


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了。

大寶去年秋天上一年級,想著我和老公忙生意,二寶也需要照顧,就把大寶送去了我們當地最好的私立學校寄宿。現在已經第二個學期了。但我現在已經在準備給孩子轉入普通的公立學校。

我來說說我的想法。大寶在幼兒園階段,活潑開朗,習慣養成的也不錯。幼兒園上的也是我們這最好的了。原以為私立小學也會好很多。結果一年級上下來,讓我心灰意冷的。孩子半年多來,幼兒園養成的那些良好習慣也基本在同學們的薰陶下基本廢了。老師教課,還得照顧孩子起居。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上次大寶回家,竟然染上了腳氣。我那個鬧心呀!

私立學校,本著盈利為目的。環境各方面要比公立學校好很多。但是,公立學校是國家非營利教育機構,本身在教育資源上就要比私立學校好很多。師資隊伍也是國家付工資。而私立要權衡利益。好多方面達不到公立學校的水平。當然,私立學校也有各個方面都很好的,但是那樣的學校全國都屈指可數,再加上入學條件苛刻,學費昂貴。不是一般家庭能夠上得起的。

以上是我根據我們這邊的情況分析的。每個地區不同,可能情況也會不一樣。


林夕歸夢


我送孩子上寄宿的時候,身邊人都說我自私,我承認就是自私,原因是我家老大在私立學校上學,孩子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周內到週日還有各種補習班,每天晚上作業寫到幾乎都是10:30-11點多,連個興趣班都沒時間學,我們週末想帶他出去玩,他都沒時間,過節休息了,他更不願意出去(原因是難得不寫作業不補課)太辛苦了。所以老二我不想讓她每天寫作業到12點更不想讓她上各種補習班。在寄宿學校晚自習就班主任帶到7:30寫完作業,會宿舍有生活老師照顧,8:30-9點睡。週末作業也不多,週六週日報個自己喜歡的興趣班。我是每週5下午接回家到週日全天都陪她什麼都不做。孩子非常喜歡寄宿學校。老大馬上中學,我們準備讓他上寄宿學校。不想讓孩子太辛苦了。


康雲花小朋友


這個問題並不是要我們討論“寄宿制學校”好不好,而是探討它適合不適合孩子的需要。適合需要,而且已經是最佳選擇的話,即使有缺點,也還是“好的”,不適合,無論多好,也是“不好”。

制度化的寄宿學校原來是西方教會的產物。學校由教會主辦,教堂即是學校,神職人員就是老師,學生都來自教徒家庭,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話題、共同的生活方式,有像父母一樣的教父、教母的照顧,因此孩子雖然離家寄宿,卻沒有不適應的焦慮或孤獨的感覺。中國的寄宿學校沒有劃一的設置標準,開始階段都是私企經營,多數以營利為目的,雖然接受教育部的管理,卻“各具特色”,並不以孩子的親情需要及適應力為辦學目標。2004年以後,教育部為了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開始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設,這一來,“寄宿學校”才納入公辦體質,有較好的師資與管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寄宿制學校的發展是因應社會需求而生,對於農村與城鄉孩子來說,確實非常重要,所以“到底好不好”應該看學校設備與管理,不好,就要由政府來督促學校逐步改善,不能因為說它不好,就不讓孩子去上學。

也許多數家長在談的是城市的私立寄宿制學校。改革開放以後,一些企業撥出巨資開辦寄宿學校,用超前的課程和優質教育來吸引對當前公辦學校不盡滿意的家長,於是有些急功近利的家長被華麗的宣傳所吸引,把孩子送到封閉式辦學的“寄宿學校”。好不好?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⑴父母無法陪伴孩子成長的家庭: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這類家庭的孩子本來就缺乏親情,那麼一年級就上寄宿學校也不會更壞,從孩子的成長需求來說,我是贊成的。

⑵為了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什麼是優質教育?家長其實並不甚了了。事實上,只有適合孩子的需要的教育,才能說是“優質教育”。一年級幼兒需要的是親情,必須在父母的陪伴下才能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因此,這種家長妄自做主,把孩子丟進牢籠似的寄宿學校,即使將來能夠成為學霸,也必然有性格缺陷,不該鼓勵。


陳禾


做為一名參與過寄宿制私立學校辦學的過來人和家長,我的一個建議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孩子如果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條件也允許,最好不要送孩子去讀寄宿學校。

這種全日制封閉式寄宿學校基本都是私立學校,公辦的寄宿學校主要是初高中階段,小學在縣級以上城市是看不到的,為何?因為沒有老師能夠一天二十四小時守護著孩子,孩子集中在一起,萬一出點什麼事情,這個責任實在是太大了,沒人能夠扛得住。

我們自己辦過私立全日制寄宿學校對此深有體會,每個月放一次月假,學生回家一次,其他時間學生都要關在學校裡,老師要時刻看著學生生怕學生整出點什麼事情來,但再怎麼緊張,學生中的打架現象,欺凌現象還是難以避免。

因為私立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來自範圍廣,家庭背景複雜,沾惹各種不良習氣的也多。孩子在寄宿制學校讀書期間,如果性格懦弱受到高年級同學或同班同學欺凌也不敢告訴老師,父母也不能及時知情,對孩子的傷害是特別大的。

若孩子是實施侵害的一方,父母也不知情,最終釀成大禍,無可挽回。

我們這個學校投資了幾百萬最終問題重重,想幹一番教育事業的校長和教職員工都非常痛苦,最終學校還是堅持不下去。教育本身是一件投入非常大,回報十分不確定的事情。


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成長營養。

父母辛苦掙錢圖個啥?不就是圖孩子健康成長,以後能夠成為一個性格能力全面發展的完人麼,孩子的教育若是失敗了,父母掙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忙著掙錢,忙著工作,沒時間管孩子,丟到寄宿制學校以逸待勞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可取,也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我有個朋友和前妻生了個兒子,後來又再婚,兩口子做生意,沒人管這個孩子,就把這孩子送回湖南老家一所規模很大,名氣也很大的寄宿制私立學校讀書,上的也是一年級,結果只上了一個學期,身上長滿疥瘡。我們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說他這種做法非常不對,說這孩子太可憐。

上過寄宿,身上長過疥瘡的人會知道這是多麼難受的一件事情,我高中時上的是寄宿,三四十人一個寢室,上下鋪擠四個人睡,傳染上了疥瘡,渾身瘙癢難耐,折磨得整個高中階段都沒心思學習。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回想起這個經歷依然心有餘悸。

所以,作為父母親,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了,就要努力給其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讓其快樂成長,不要在成長過程中留下太多陰影和無法抹去的傷痛。這即是對自己負責,對孩子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胡侃砍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回答,因為我的孩子就是上寄宿學校的。而且是從兩歲多就開始在幼兒園寄宿,一直到現在還在寄宿。從目前來看,寄宿對孩子成長很有幫助,而不是有些父母想象的那樣,寄宿學校多麼多麼的不好。

我孩子寄宿是當時沒有人帶,我們上班都會忙,就為孩子找了北京一家比較好的私立幼兒園。這個幼兒園的院長是心理學博士,當時去幼兒園參觀體驗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幼兒園很不錯。也看了很多報道,以及好多家長對幼兒園的評價。當時由於一年的學費還是比較貴的,我們也不是沒有猶豫過,考慮到孩子上幼兒園一定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再一個就是老師要對孩子照顧的好。權衡再三還是覺得花點錢讓孩子上一個愉快而放心的幼兒園。

上了以後,就覺得這個幼兒園我們沒有選錯,孩子很快就適應,而且很喜歡和老師們在一起。上完三年幼兒園又繼續上小學,初中,高中,一直都是寄宿學校。孩子不僅學習不讓我們操心,各個方面都發展很好,尤其是自理能力特別強。最主要的是和我們的關係也特別親,不像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會和我們不親了,會疏遠了,其實這些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寄宿對孩子沒有任何影響,主要是要給孩子找對寄宿學校,而不是隨便找一個不著調的學校,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再一個就是孩子週末回到家,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一起出去玩,或者在家一起玩。要多和孩子交流談心,不要總是討論學習的問題,多關心孩子吃住問題,和同學相處的問題。這些都要適可而止,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說,不要強求,順其自然,想說的時候他就會主動找你說。寬鬆的家庭環境孩子一定會健康茁壯成長。


凌子看世界


這肯定不好,一年級的孩子才六歲左右,正是與父母建立感情,開始模仿父母為人處事和應對生活能力的時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教育上,都是不可缺失的。這時讓他住校,雖然能鍛鍊他的自理能力與生活的獨立能力,但更會淡化親情感情。我們想一想,要孩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只是為了讓他成材嗎?我想更重要的還是親情感情,這麼早讓他與父母分開,想一想都太殘忍,這跟無情的訓練有什麼區別?再說了,成天和父母一起成長起來的孩子,沒有不成材的,並且擁有濃厚的親情情感。孝敬父母是中華美德,這麼早就與父母分開,孩子的心理上會更早地產生冷漠保護的,就是長大了也是遇事對人冷漠無情的,也就是人常說的心理堅強。

抓孩子的教育沒有錯,但跟情感比起來,寧肯不要教育。我家小子三歲的時候,他姥姥生重病變成植物人,他媽連續半年沒帶他,他就與他媽不親近了。接下來每年母子分開半年,現在孩子光跟我有說有笑,看見他媽他都不自然,也不大說話。這種情況還在繼續,因為他媽得伺候他姥姥,他媽在家幾天,他天天問幾時去伺候奶奶去,讓他媽早點去。雖然他媽在家天天給他做好吃的,買好東西給他,但很難改善關係,我經常跟他說,讓他主動跟媽媽好,但他在背地裡跟我說他根本找不出話來跟他媽說,他媽跟他說話時他又遠遠地躲開。這種局面不知多會才能結束,連我都不知道,眼看著孩子都大了快成人了,我心裡也著急。

只不過,一個人與一個人的想法和觀點不一樣。有的人注重孩子的教育,有的人注重感情與親情的維護,具體的主意還得自己判斷決定,我只是以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做比較,也有點特殊,代替不了全面現象,希望我的看法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