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微信和QQ沒能走向全球?

用戶50092896325


微信目前在全球10億日活,在海外大概有7000萬的用戶。QQ日活有5億,海外用戶不足3000萬。更悲催的是海外用戶大多是華人或者中國留學生群體,以及希望做中國人生意的商家,而不是真正用於社交的外國人。

1、海外國家陰謀論

中國的科技以及經濟發展太快了,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很多國家隊中國又濃濃的敵意,而無論是QQ還是微信都涉及到用戶的隱私,所以諸如美國等國家紛紛以隱私危害為由對微信進行輿論打擊,就連香港也是這樣哦。比如微信上的 附近的人,在外國人看來就是侵犯隱私的做法。


微信在 2012 年才開始進軍國際市場,但這時候海外市場已經有了自己的社交工具,比如Facebook,instagram ,line等,如果你的朋友們都不使用這款聊天應用,那很多人是不會轉移到新應用的。

美國的whatsapp用戶過10億,日本的line用戶兩三億,主要在東亞、東南亞;還有韓國的kakaotalk,基本全部韓國人在用;還有社交巨頭Facebook的FacebookMessager。所以,微信在海外對手如林,很難突破。


3、中國烙印太重,太中國化


微信是為了移動化的時代而生的。同時,騰訊迅速地把它從一個簡單的消息應用變成了一個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移動平臺,而且功能非常多的符合中國人需求,但是老美的需求和行為習慣與我們差異巨大的。

4、很差的本地化

微信是中國市場的產物,然而騰訊並沒有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同樣的水準,國際版的微信並沒有提供像中國版微信那麼多的功能,也沒有契合本地化的產品改造。



毛琳Michael


作為幾億用戶量的QQ和微信先把國內做好,比去爭國外市場來得聰明得多。畢竟作為互聯網平臺,產品的發展依賴於用戶關係鏈。本身中國的互聯網起步略晚,人口又多,所以興起的聊天軟件得在國內先發展。(先造福自己,再走出國外,好像是咱們中國一直以來的習慣。)

我們來看看微QQ和facebook的差距:

用戶人數和活躍度排名第一的是facebook,月活躍用戶數為20億人,這個數字相當於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微信的月活躍用戶18年在9.5億人,排名第四,QQ月活躍用戶一直在下滑,滑出了去年的6億,也就是5億多了。

很多人覺得,為什麼早出的QQ反而下滑,facebook卻反而日益增長。

我們要知道,社交軟件的背後是文化的輸出和輸入。在facebook裡面我們可以瞭解國外很多事情,比如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我們有何不用,審美的差異在哪?而且很多國際活動都在國外舉辦……並且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這使得facebooK已經形成了社交圈。

只能說中國成也在人口,敗也在人口。中國的人口數在世界的比重過大,以至於“中國本土化”標籤太過於明顯了。而中文卻僅限於國人使用,並且當時馬化騰也就只是想在國內闖出一片天。

雖然微信現在已經往國外推廣,走向全球化,但實際上卻是在全球華人的世界裡實現了全球化,時機已過。QQ國際版的失敗就可以看出來,QQ的用戶群體只在本土,因為QQ的盈利趨向於源於遊戲充值。

而facebook的盈利卻來源於廣告,廣告幾乎是所有收入,可達101億美元。因此,他們要做的是延長用戶的粘性和停留時長。QQ現在卻只能靠遊戲充值等捆綁來留住用戶。

並且現在的互聯網,特別適合短視頻發展。facebook收購了Youtube,而國內做得好的騰訊卻“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明明很早就嗅到機會,在核心內容上跟不上。

騰訊太瞭解國人了,而用國人的思維去經營海外市場是行不通的。


鎂客網


1.Facebook等社交工具做“攔路虎”。像Facebook、Instagram等國外的移動社交工具已經在全球市場上佔有非常大的市場份額,而微信和QQ儘管在中國擁有很大的用戶量,但是一旦出海,就意味著必須要和Facebook、Instagram等競爭。從產品層面,微信和QQ非常符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但是從文化、語言、輸入等習慣方面,國外用戶用Facebook、Instagram會更加習慣。

2.微信的用戶體系是以QQ為基礎的,後來等用戶基數足夠後,才把QQ給“踢掉了”,而QQ本身就是最最基礎的用戶體系,郵箱功能只是備用,但是國外用戶的ID體系是以郵箱為基礎的,QQ和微信在這方面明顯不佔優勢。

3.全球化是需要大量燒錢的,微信和QQ自身有太多的掣肘,比如騰訊商業化的絕對根基,騰訊目前市值超過2000億美金,如此龐大的一個機構,其大多數都必須依靠微信和QQ來支撐,如何能夠短期內就做一些決定呢?從前是沒錢來做這些事情,現在則是有錢也不敢隨意任性。還有就是,國內市場還有非常大、非常大的盈利空間,騰訊顯然更願意走這條簡單且容易的道路。

4.全球化需要面臨各種文化、國籍等各方面的審查,騰訊如何能夠處理好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呢?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郭靜的互聯網圈


經濟領域有個術語叫“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指的是一種產品或服務用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 社交媒體的流行與推廣存在典型的“網絡效應”。這是因為社交媒體最重要的屬性是社交,如果你的朋友都在Facebook上,你自然就不會選擇微信或QQ。個人以為,微信在功能上應該已經或有潛力超過Facebook,但在海外,由於Facebook已經佔得先機,因而可以憑藉“網絡效應”建立起有效的壁壘。

微信和QQ全球化效果不理想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與海外用戶對微信和QQ作為一款中國公司的產品有所顧慮。比如,他們會擔心中國公司對個人數據的保護不夠嚴格,並且會與政府分享這些數據。正因此,在海外(如歐盟地區)建立數據存儲中心專門存儲這些海外用戶的數據,使這些數據在存儲、分享、轉移等方面遵循海外的相關法規,可能是消除海外用戶顧慮的一條思路。

不過,個人以為,如果微信一直能保持如今的創新勢頭,並且將其“簡潔”、功能強大的特性保持下去,與此同時Facebook遭遇某種未曾料想的危機,微信走向全球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mediashow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熟慮。

之前馬化騰說過一句話:微信是騰訊走向世界的唯一機會。目前看來,這個機會似乎還不太成熟,或者失敗了!



微信在中國發展很迅猛,遠遠超過當年的QQ。而且它覆蓋了更廣泛的人群。微信在中國運行的很完美,不過是大數據流量、日活躍用戶、還是用戶數都遠遠超過其他同類社交產品。

微信目前在國內的用戶超過6億,在海外大概有1億的用戶。而且微信在海外已經砸了很多錢,至少已經砸了2億美金,但是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造成微信在海外的不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文化環境上

中國是漢語國家,而英語是世界上作用最廣泛的語言。有一種先天文化的隔閡!

二、思維方式上

外國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上不太一樣。他們不喜歡太過於完美的作品。中國的社交軟件太過於含蓄完美!同時外國人注重隱私,比如微信上的 附近的人,在外國人看來就是侵犯隱私的做法。

三、國際關係上

這個就牽扯到政治了。為什麼小米在印度受限制?就是印度人都使用小米手機的話,這麼多用戶隱私都會被中國知道,威脅到印度的國家安全,所以華為進不了美國,同樣facebook,google等也進入不了中國!

四、競爭對手上

社交領悟競爭對手太強大了。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等。美國的whatsapp用戶過10億,用戶是世界範圍;日本的line用戶兩三億,主要在東亞、東南亞;還有韓國的kakaotalk,基本全部韓國人在用;還有社交巨頭Facebook的FacebookMessager。所以,微信在海外對手如林,很難突破。

微信這款產品無疑是翹楚。即使出了國門仍然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全球化的大潮下,可能一時難以被外國人接受。這一切都是時間問題!


麥吹風


按照全球即時通訊和社交應用分佈圖,可以發現微信覆蓋範圍集中在國內地區,在歐洲、美洲、非洲等互聯網社交市場難以和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Messenger相提並論。

  進一步來說,相對於微信,WhatsApp、Messenger各自的用戶規模都超過了10億。同時,今年年初的時候,來自諮詢公司Appannie出具的數據。對於歐美地區的十多個國家的互聯網社交應用排名,微信難以進入前三名。而對於互聯網社交應用,不在前三名,幾乎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比如就國內而言,微信和QQ之外,其他即時通訊和社交應用難以實現較大的突破。

 由此,為什麼微信在國內無人能敵,在海外卻不能複製成功呢?對此,原因分為幾個方面:

第一,就全球互聯網社交市場,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Messenger具有先發優勢。特別是和微信類似的WhatsApp,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而微信在2011年上線後,並沒有立即著手進軍海外。而這,無疑是錯過了佈局海外互聯網社交市場的良機。

第二,除了沒有海外先發優勢時,騰訊在海外能夠給予微信的資源支持,遠遠沒有Facebook給予WhatsApp、Messenger的多。畢竟在市值上和用戶量上,Facebook要領先於騰訊集團。

第三,文化上差異,也是微信在海外市場難以複製國內成功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微信上非常風靡的發紅包功能,就很難被美國等地區的人群接受。至於微信公眾號,儘管國內比較流行,但是在國外卻沒有多大的反應。

  最後,總的來說,因為文化、用戶習慣上的不同,微信在海外互聯網社交市場難以取得國內的成功。換而言之,微信更適合東方人的思維和習慣。不過,對於騰訊和馬化騰來說,國內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如果想進一步擴大騰訊的用戶和市場,還是要全力推進微信的國際化。


娛樂八卦三百六十度


微信在功能上跟主導美國市場的通訊應用WhatsApp很像。WhatsApp同樣允許用戶之間免費收發短消息、圖片和語音信息。不過,跟WhatsApp相比,善於微創新的騰訊在過去的幾個月時間裡給微信增加了很多新功能,比如加強圖片等內容生產和好友關係的“朋友圈”。在很多人眼裡,微信的這類新功能已經超越了美國的WhatsApp,以及它在亞洲的競爭者,比如韓國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

而騰訊這次在將微信推向國際市場的嘗試中,也算卯足了力氣。目前,微信支持包括俄語、印尼語,葡萄牙語,泰語在內的八種語言,並計劃進一步擴展到其他語言。另外,在今年的四月份,騰訊為了微信的歐美化,專門將其4.0英文版更名為Wechat,並專門為國外用戶定製了新功能(去年12月發佈的3.5版本新增分享QR Code到Facebook功能,同時支持海外100多個地區手機短信註冊微信帳號。當時,微信的國際化信號已經很明顯)。

盡 管先前中國的產品通常都是針對本土市場,但是現在,諸如蘋果的應用商店和Google Play卻使得開發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全世界的用戶。先前,海豚瀏覽器就是先在谷歌電子市場Android Market上的架,隨後又在2011年被CNET評為第二大最受歡迎Android應用,僅次於谷歌地圖。或許,這些平臺的開放性能為微信進入國際市場 提供渠道。

另外,根據位於北京的移動分析公司App Annie的數據,基於2012年三個季度的下載數據,微信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最快,不過在東歐和中東地區同樣取得了一些進展。今年,微信最有前景的市場就包括越南、土耳其、泰國、印度以及印尼,而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也緊隨其後。

儘管目前諸如WhatApp、Skype、Facebook Messenger這樣的應用還在主宰美國的移動短消息市場,微信在美國的認知度依然相對較低,但分析師同樣指出,在剛剛過去的9月份,微信在美國的新增註冊用戶達到了10萬。

一名來自哈爾濱華人學生就這樣說道:“我所有在北卡萊羅納的中國朋友都在用它,不管是用於收發群組消息還是組織活動。”“我出於好奇下載了WhatsApp,但是它沒有微信方便。”

或許,從華人做起,依靠華人效應進一步滲透歐美市場,正是微信的一步棋。不過,正如Box CEO指出的,一家公司最終的成功在於,他們能否始終定義未來市場,並將自己置於未來市場的核心。對微信來說,這就意味它必須緊跟每一次變革,趕上每一個新品發佈的浪潮,獲得競爭中的主導權。


董一成1


當微信在2011年的年初推出時,他們也許設想過現在:根據不久前騰訊發佈的今年第一季度的報告,微信當前的月度活躍用戶量為7.62億人次,是中國大陸地區最受歡迎的APP。然而,僅僅在中國的互聯網世界中佔據統治地位絕不是他們一開始的目標,從一開始,他們就想過國際化的相關戰略。



在 2012 年秋天的時候,騰訊的一位高管曾明確表示過,微信「擁有巨大潛力成為一個國際流行的APP」。



在那一年的年底,他們開始著手去做這幾件事,微信團隊向幾個具有戰略性地位的國家派出市場營銷團隊,通過在 Facebook 上打廣告,他們想要吸引全世界使用智能手機的年輕人,為此,他們甚至還花了大價錢請了不少名人去為他們的產品代言。

在 2013 年的夏天,騰訊簽下了足球巨星梅西為微信代言,他出現在了一系列網絡與電視廣告中,比如下面這個在巴西為父親節專門設計的廣告:



那時,你能在全世界許多的地區看見梅西和微信的身影,他會出現在街邊巨大的廣告牌上,旁邊寫著「We love. We share. WeChat」。下面這個就是在香港出現的相關廣告:



一年之後,騰訊又簽下了梅西在巴塞羅那的隊友內馬爾。通過這兩位足球界的巨星,騰訊想要在南美和東南亞這些足球風靡的地區推廣微信。同時,在另外一些喜好不同的國家,他們也請了一些不同的代言人,比如在印度,他們就拍攝了下面這個帶有明顯寶萊塢風格的廣告:



“三年之後,「全球化」又回到了起點

然而,在微信全球化推廣的第三年,他們所付出的努力都化成了泡影。

去班加羅爾的公交車或者里約熱內盧的海灘上,你能看到很多使用 WhatsApp 和 Facebook Messenger 的用戶;也許還有幾個年輕人在使用 Snapchat 付錢,或者還會有一對夫婦沉迷於 Instagram 中無法自拔。

而微信?如果你能發現,那說明你真的很走運。

用戶數據不會騙人。通過在 Android 官方商店 Google Play 中免費應用的排名,(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你沒辦法在巴西的前一百名中找到微信,在印度也是一樣。

而 Facebook 旗下的三款應用——WhatsApp、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目前排在印度的前三位。在巴西,加上了 Instagram 之後,Facebook 佔據了前四名。

目前巴西 App Store 免費應用排行榜前幾位的情況

在梅西的廣告所主要面對的 15 個國家和地區中——阿根廷、巴西、香港、印度、印尼、意大利、馬來西亞、墨西哥、菲律賓、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泰國和土耳其——結果看上去都非常不好。沒有一個國家微信的排名是高於 WhatsApp 或者 Facebook 的。

甚至在其中的一些國家,比如泰國,微信都已經落後於 Line 了。

是微信的對手太強大嗎?答案似乎不是這樣的,也許印尼的例子能說明一些問題。

目前在印尼的 Android 手機中最流行的應用是 BBM。是的,就是黑莓出品的那個通信應用。Facebook 排第二,WhatsApp 第四,Messenger 第五。而微信也排進了前一百,只不過是在第 97 位。

但在 2013 年的時候,騰訊與印尼一家大型集團組成了一個合資企業一起去推廣微信。由於梅西在電視上的廣告作用,微信每天能新增 9 萬用戶。但好景不長,可能源自於聊天應用本身的特殊屬性,微信一直沒能成為印尼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對此,Sarah Matthews 這位美國一家 Android 應用商店的市場營銷經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像 WhatsApp 和微信這樣的聊天應用是由佔有度驅動的,如果你的朋友使用的是一個特定的聊天應用,那你很可能使用同樣的應用去與他保持聯繫。這也就是為什麼 BBM 能在印尼眾多的聊天應用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即使人們使用的手機都從黑莓變成了 Android 機。這些最先出現在這些市場上的應用在社會群體中佔據了絕大多數的份額,然後它們就能統治下去。」

在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這個受益者是 Facebook。

在今年 2 月的時候,WhatsApp 的月度活躍用戶量達到了 10 人次,而 Facebook Messenger 在 4 月的時候達到了 9 億。他們兩個每隔幾個月就能增加一億新用戶。同時,連 Line 這樣的新晉對手也逐漸趕了上來,佔據了日本、臺灣、泰國和印尼這四個地區的市場。

所有的這些都表明,對於騰訊來說,它又回到了走向全球化的原點。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這三個你同意嗎?

對於為什麼微信會遭遇這樣的失敗,外媒 Tech in Asia 從他們的角度給出了三個原因,其中反映的也許不僅僅是微信的失敗,還是所有在試圖走向國際卻最終失敗的中國企業所犯下的相似錯誤。

1. 時機晚了一步

最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微信在 2012 年(甚至更晚)才開始進軍國際市場,而此時許多其他的聊天應用已經站穩了腳跟。騰訊試圖用昂貴的明星來進行市場推廣,但很明顯,市場策略在聊天應用上的作 用沒那麼大。畢竟,如果你的朋友們都使用的是同一款聊天應用,那你很可能也要用它;如果你的朋友們都不使用這款聊天應用,那即使梅西再怎麼在廣告中使用 它,你也不會買賬。

在當時微信在國際市場上推出的時候,大部分的市場中已經有主導的聊天應用了。當然情況各異。比如在印尼是黑莓的 Blackberry Messenger;在美國是 WhatsApp。但核心問題是一致的:大家朋友之間已經有了慣常使用的聊天應用,而它不是微信。

2. 中國市場為先的策略

微信的第二個錯誤是不能為人們提供任何明確的理由去從其他正在使用的聊天應用中轉到它身上。

在中國,騰訊沒犯這個錯誤。微信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他們自己的另一款產品 QQ,但 QQ 還是一個基於 PC 的即時通信工具,而微信是為了移動化的時代而生的。同時,騰訊迅速地把它從一個簡單的消息應用變成了一個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移動平臺。在上面,中國的用戶 能夠做非常多的事情,比如訂一個外賣和玩遊戲。

然而,雖然騰訊曾經表達過要在中國和海外保持一致,但同樣的功能在國際市場上就是會來得更慢一些。 即使是到了現在——2016 年中旬——我仍然不能使用美國版的微信去訂外賣,也無法使用它去叫一輛 Uber。四年時間過去了,相比中國版的微信,國際版的微信還是那麼簡陋。

公平地說,考慮到中國市場的體量,你很難因此去責怪騰訊。他們正享受著 在中國獲得的成功,同時也輕鬆地將其他的一些應用接入自己的 App 中。而如果他們想要為國際版微信添加同樣的功能,這要求騰訊去與全世界數千個合作對象展開艱難的談判和協商,其中需要付出非常艱難努力和昂貴的代價。

但無論如何,很明顯,這家公司將中國放在了微信發展計劃的首要位置。所以,微信在中國比在任何其他地區都要成功得多,這有任何奇怪的地方嗎?畢竟相比中國,其他地區的微信就只是一個簡單零部件拼起來的骨架。

3. 糟糕的本地化

微信能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非常瞭解中國市場。因為 QQ 積攢了 10 年的數據和信息,騰訊對於移動場景的使用習慣非常瞭解,他們比中國其他任何對手都更明白中國的用戶需要一款怎樣的聊天應用。於是他們慢慢地將它從一款社交 工具變成了一個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移動化入口,以至於它幾乎能覆蓋中國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然而騰訊並沒有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同樣的水準。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國際版的微信並沒有提供像中國版微信那麼多的功能,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失誤就是:他們沒有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去調整他們的產品。

還是以美國版微信為例:想象一下我妻子用微信給我發送了一張有趣的圖片,我想把它貼出去讓所有關注我的人都看看。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用戶會做的事,但直到現 在,這在美國版的微信上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能把這張照片分享給其他的微信用戶,我也能收藏它,但也就只能這樣了。

另一個例子是貼圖。微 信允許用戶購買或下載貼圖去豐富他們的對話,然而很明顯,他們提供的貼圖都是從中國用戶的喜好出發的。當我想要在微信中搜尋一些美國人喜聞樂見的內容時 ——比如棒球、橄欖球、獨立日等等——我發現一無所獲。而然當我搜索「春節」的時候,你能找到非常多的內容。而這種現象可不僅僅發生在美國。比如你在巴西 搜索他們最重要的節日「狂歡節」,你同樣什麼也得不到。

美國可能不會是微信在國家化擴張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是巴西和印尼肯定都是。然而,即使是像貼圖這樣一個簡單的東西,騰訊都無法在本地化方面做出足夠多的努力,而他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當然,這些都不會干擾到騰訊的高管。我不知道梅西的廣告花了他們多少錢,但這款應用現在還擁有 7.62 億的活躍用戶,所以即使它沒能達到全球化的目標,但它在中國市場的統治地位仍然讓它不可小覷。

但我們還是要看到,上面提到的這三點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化擴張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犯下的錯誤。而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如果你想要走出家門,請像你對待國內市場那樣嚴肅地對待國際市場;除非你不想獲得一個好的結局,否則不要在本地化方面做半吊子的事。


夕日爆料



科摩羅拉島上生活著許多科摩羅拉巨蜥,他們在這個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生態系統,吞噬一切,抵禦任何外來者,因為有一套非常狠毒的牙齒,任何生物被他咬傷一口,即便是傷口不大,致命毒素也會蔓延全身,最終不治身亡。但是它們也走不出去,封閉的科摩羅拉島成了他們的壁壘。不是它們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是封閉的島嶼制約了他們的活性。


社交軟件靠的是人人傳播,靠的是文化的普及性和人們的接受程度。QQ有13億的受眾,完全可以自己開發,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比如鑲嵌娛樂遊戲,衝鑽,和京東結合購物,感覺不太需要走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外國的法律又太嚴格,隨便觸犯一個法律就是傾家蕩產,在自己的港灣風平浪靜,為啥要去大海波濤洶湧呢?QQ的人人傳播,很有可能把外國不健康的東西帶入我們國家,也有可能把我們國內不可示人的機密洩露出去,國人性格軟弱,對外無免疫,為了保護我們的免疫系統,我們有一套制約系統,免受毒害,文化決定了QQ是中國的,不是世界的。


facebook其實很簡單,如果讓我們非常會玩的國人來判斷,簡直就是小兒科,那些簡單的遊戲,發表幾張圖片,一段話,簡直沒有存在的價值,是一個人都會玩,如果讓他和QQ同臺競爭,Facebook死定了,但是QQ就是科摩羅拉巨蜥,根本沒有同臺競爭的機會,facebook唯一的優點是世界性的,把世界連為一體,竟然isis也會玩facebook,發佈自己的血腥視頻,竟然沒有人屏蔽,影響很壞,要是qq如此,很有可能嚇破國人柔弱的心臟。facebook有毒,qq消過毒,定位不同,世界的facebook,中國的qq,他們之間沒有互比性,也沒有同臺競爭的機會。

作為國人,我喜歡qq,也為如此出眾的優秀軟件自豪。你們呢?


秋沅


曾經雜誌《The Economist》中國專欄有兩篇文章專門研究了微博和微信這兩款產品,一篇是關於中國互聯網用戶正在從微博平臺轉向微信(The internet: From Weibo to WeChat),另一篇就是探討微信的盈利模式和國際化問題(Making money from WeChat: Nice little earner)。

就文章來說,微信的成功有QQ不少的功勞,而QQ的用戶群基本都是中國人,所以微信在海外的推廣少了這一基礎會困難很多。目前微信在東南亞、俄羅斯和印度已經有了一定的用戶。日韓市場有本土的替代產品(美國市場有WhatsApp如此強大的產品應該能也歸到這一類)。而對於我們覬覦的歐美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最後一句點出的,用戶心理。

不過,就歐洲的用戶習慣和通訊服務來說。歐洲,有很多手機套餐裡短信是可以無限發的,部分套餐電話也是可以無限打的,而且並不貴(最便宜的無限套餐一個月20歐),所以從經濟角度出發私人聊天沒什麼必要通過網絡。再說群聊,這種事我是沒怎麼見過,一起做項目的時候要麼建個fb群,要麼拉個google群組,或者直接郵件群發,有事說事,需要所有人的時候直接安排個meeting或者skype會面,在非工作時間大家一起聊得熱火朝天像茶館一樣還真沒有過。至於分享狀態曬照片這事,妥妥的fb,還要別的平臺幹嘛,像咱這樣同時管理人人、微博、微信幾個圈子多累啊。

同時,騰訊顯然也對歐美市場感到不安,於是先從亞洲國家下手。2012年,即微信正式推出一年後,其英文名由weixin改為wechat,以適應在國外的推廣。

微信在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營銷很成功,一是因為它們與中國國內情況較類似,原本沒有主導性的移動終端IM app,所以容易迅速提高佔有率;二來作為發展中市場,market size可觀,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與網絡,成長機會也較大。

在香港,微信則有著狂轟濫炸的營銷。港鐵上有它的廣告,路邊有它的營銷員。有個八所大學聯校的市場營銷的案例比賽也是由微信贊助,主題就是幫微信營銷,參與者必須下載微信並且進行當街推銷。在校慶院慶場合也可以看到微信的營銷員。還有建微信群送pizza的項目。效果不是完全沒有,不少本地人都註冊了微信,但大多隻是“殭屍用戶”,whatsapp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臺灣方面微信請了楊丞琳代言,但臺灣同學還是在用line。

稍遲於亞洲市場微信進軍南美,請梅西代言,成績不俗。

所以總體來說,微信選擇的國家是先發展中市場,再成熟市場;先亞洲再向外擴展。而進入市場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砸錢做廣告,用各種方式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它、體驗它、使用它。從結果上看也確實是在發展中國家比較容易拓展市場。

在產品設計上,英文版和中文版其實基本一樣,只是少了些打灰機之類的遊戲。而搖一搖、附近的人這些多樣化的好友添加方式和朋友圈的SNS功能算是unique selling point,是與其它即時通訊軟件differentiate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