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紅極一時的「飛信」爲什麼會被微信迅速取代?

全民聽故事


從發展的角度看,飛信不會死,絕對不會像飛聊一樣的被輕易放棄,而且會在細分市場上持續活躍一段時間。畢竟,飛信的規模已經成型,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在2013年中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移動曾宣佈旗下飛信活躍用戶已到9000萬名,公眾賬號55萬個,這些不是輕易倒掉的。

  另外,中國移動估計已經開始準備放棄飛信了,不是放棄這個產品,而是放棄這個業務模式,RCS和VOLTE的發展讓中國移動在新融合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寬,並已經宣佈將很可能在今年年底商用融合通信,從底層技術和業務上的改變將帶來整個即時通信市場的大變革,而現在模式的飛信將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至於4G套餐中有沒有飛信,其實並不重要,4G是流量經營的天下,不光是運營商的傳統語音,也包括以前的增值業務都已經被逐漸替代,而以前只是靠免費發短信為亮點的飛信與這個模式並不合拍,根本沒有納入套餐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中國移動如果真的改變此前對自己的業務捆綁強推或KPI壓迫推廣的方式,也算是領悟了互聯網業務的真諦,移動運營商必須徹底改變固有的業務發展模式,變推為拉,讓業務在客戶的使用體驗和口碑宣傳中滾雪球般自我壯大。

  雖然都帶有一個“信”字,但飛信與微信並非一代產品,與微信相比,功能與QQ同類的飛信顯然已經不適應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持終端佔優勢的現代通信市場,在4G商用和運營商去電信化的大背景下,飛信遠去即將變成現實。可以這樣大膽預測,如果中國移動真的要放棄飛信,那就說明其對新一代融合通信工具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自信。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飛信有過很輝煌的時刻,但原來只針對移動自家用戶開放的運營方式是非互聯網化的,在遇到移動互聯網的微信之後完全沒有競爭力,結果,中國移動在開放飛信會否惠及電信聯通,會否影響短信彩信收入等爭論中失去了自我革新換代的機會。

  不過,飛信卻是一款地地道道的成功產品,是移動運營商在面對互聯網公司的挑戰初期打造的具有競爭力的新工具,在很多方面實現了運營商的自我突破,為中國移動以後的互聯網化運營積累的經驗和教訓。


馬繼華


重提飛信,我周圍多數人都說,“啊?飛信?我都忘了它了”。


然後,思緒被這久遠的名稱喚醒,重回大學時期,那時年級、班級、社團發通知,一條飛信就能解決,格外方便。


飛信的興盛與它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飛信誕生的2007年,諾基亞剛過巔峰沒多久,仍舊稱霸手機市場。那時,非智能機還在主沉浮,短信還是人與人遠距離溝通的重要路徑。飛信的出現,附帶著免費短信、低資費語音、支撐多終端登陸操作等功能,尤其光免費短信這點,就足夠吸引被短信費困擾的用戶們。


中國移動看重飛信身為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打手”角色,不過,那時並非移動進軍即時通訊市場最佳時期,論市場份額,騰訊QQ佔半壁江山,還有MSN等競品活躍在白領、辦公人群……但憑藉圍繞移動核心業務方面的創新,拆除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間的藩籬,外加中國移動原有渠道優勢,飛信火了。



以2009年Q2為例,雖說手機QQ活躍賬戶數市場份額仍居超6成的首位,飛信也是僅次騰訊的玩家。公開數據顯示,飛信鼎盛時期註冊用戶接近5億,活躍用戶數達9000萬。


與2007年飛信從生根到發芽、長葉、開花平行的世界裡,有改變在手機市場悄然發生。同年,喬布斯帶首代iPhone亮相,僅有屏幕和單個按鍵的搭配,開啟重新定義“手機”認知的模式。也是那年,谷歌與一眾合作伙伴推出改良Android系統,並公佈源代碼,次年第一部安卓手機面世。


由此,智能手機時代的閘門開啟,開放、活躍、五彩斑斕的新世界接踵而至。


智能手機所具備的最底層“利其器”的硬件基礎,使越來越多的人們拋棄功能機,轉投向多互動、操作體驗佳的智能手機大軍,追求“欲善其事”的功效。中國產業信息數據顯示,2008年後,非智能手機出貨量開始下滑,然後進入“迴光返照”期,出貨量又有一定程度上升,2011年達12.2億部巔峰,隨即轉瞬即下。


同時,智能手機行情蒸蒸日上,2015年全球出貨量已達到14.33億部,遠超非智能機。國內市場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81億部,佔同期總手機出貨量93.9%。


以智能手機為窗口,各即時通訊應用極盡功夫爭奪用戶的有限注意。最具代表性意義的是2011年微信推出。得益騰訊QQ龐大的用戶基數,賬號相通和良好操作體驗,微信增速迅猛。那時在讀大學的我,最明顯的親歷感受是,周圍許多小夥伴逐漸有QQ轉向微信的趨勢,且更青睞後者,主要是因其更簡單、方便。仔細想來,微信既承得騰訊娛樂基因,使通訊與娛樂趣味相結合,加強用戶黏性;又打通了騰訊QQ的虛擬交際圈與通訊錄的現實強關係交際圈,還輔以發送語音消息等創新性功能。


相照之下,飛信2G時代氣息濃重,難再給用戶更多打開它的緣由。飛信剛推出的那幾年,功能沒有新增過多少亮點。最遭詬病的是,飛信最初的設計限定在中國移動運營商圈裡運行。這意味著,如果想享受飛信的免費短信,就必須是移動運營商用戶,否則還是按常規短信收費。在當年短信滿天飛的情況下,飛信或許還有傲嬌的資本,可能還由此攬得儘管口中罵,身體卻很誠實奔向移動懷抱的用戶。


但隨著智能手機逐漸普及和以微信為代表的各即時通訊湧現,飛信曾享有過的自由被“剝奪”。飛信有的,微信有,飛信沒有的,微信也有。過去扮演重要通訊角色的短信,在以更便宜的流量資費“餵養”的通訊應用強攻下,江河日下。2012年,短信巔峰時期,手機用戶共發送9000億條短信,3年後,該數值已縮水至6992億條。


加之,隨著使用微信的用戶愈多,網絡效應帶來的優勢就愈明顯。飛信曾具備的群發通知重要技能,對微信來說,基本就能用建群或群發替代,且沒有所謂移動運營商用戶優先的限制,能把潛在使用者都聚攏在一起。


總的來說,2G時代“殘餘”的飛信,顯得廉頗老矣。雖說有中國移動運營商的好牌,卻沒能把用戶留住,還限制條件,這時當窗外五光十色,消費者可選範圍廣了,自然會用腳投票。


不過,中國移動“另一隻腳”還是有邁向3G時代的嘗試。


2011年1月,微信問世,9月中國移動就發佈了類似微信功能的產品,在飛信基礎上,增添語音消息等功能。可僅2年後,飛聊遭棄之,有知情人士向騰訊科技透露,是因飛聊發展狀況不佳,兩年間用戶300萬都沒到。飛聊就像傳統企業被互聯網公司倒逼的產物,前有勁敵微信和眾多來者,與微信相似的飛聊本就沒多少生存空間。


移動轉變策略,向友方運營商開放飛信,已是2012年了。那時,微信用戶數突破2億,截至2012年Q4,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也才3.8億。騰訊再次佔了通訊市場的半壁江山。後來中國移動陸續沿著微信的路徑,把飛信愈發微信化,包括推出飛信公眾平臺,個人、企業都能有公眾號;總算配備眾多社交軟件早有的免費視頻通話,多方通話等功能。


可終究,飛信被推著走,步履還是踉蹌著的。輝煌時沒能追上騰訊QQ,衰落時,與QQ和微信的差距變得更大了。易觀千帆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9日15時30分,飛信活躍用戶不足百萬,已被微信和QQ分別9.63億、6.62億月活遠遠甩開。


36氪


怎麼說呢?有些東西不是一定要早就能火,剛好那個時間,就像愛情,要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才能談場歡愉的戀愛,其他時間都是給別人調教老公老婆,瞎操心,白費心。

飛信剛出道的時候,是除QQ外最知名社交工具。作為運營商中國移動旗下的一款明星產品,,飛信5年的研發費用就有足足30億。

2011年,飛信活躍用戶超過9000萬,當年也是火過的,只是現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感覺就像個笑話。

移動的品牌研發、產品運營沒有跟上時代節奏,掌握用戶的心理,在歷史競爭中,被微信毫不留情的斬壓。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由張小龍所帶領的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 [ 。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於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

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 94% 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 8.06億,用戶覆蓋 200 多個國家、超過 20 種語言。 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 800 萬個,移動應用對接數量超過 85000 個,廣告收入增至36.79億人民幣 ,微信支付用戶則達到了 4 億左右。

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只能說技不如人,競爭的社會,你不強大,只有被滅!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趕早的要麼是先驅,要麼是先烈,飛信不幸成為後者。

當然,現在再評價這個事,多少有些事後諸葛亮的味道,說什麼似乎都有道理,正如成功者放個屁都當成香的一樣,其實是極不靠譜的一件事,這個世界上不缺評論家,缺的是先知。

今天我們再回顧飛信和微信這兩款產品,也能發現很多不同,只能說,微信碰對了機會,也抓住了。互聯網法則就是隻認第一,不認第二,當一款互聯網新產品出來後得到迅速認可,就會實現冪次增長,這是互聯網產品與傳統有形產品在增長方式上不同的地方。

因此這樣看來,雖然看上去飛信當時擁有9000萬用戶,但與微信的增長速度不可同日而語,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時微信還是緊緊依靠QQ發展起來的,沒有QQ引流,我想微信也不太可能增長的那麼快,結果經過自我革命,自己的新產品把自己的舊產品漸漸替代了,這很符合當時流行的一句話:與其被對手顛覆,不如自我顛覆。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時機問題,也就是智能機呈現爆發式增長,微信的誕生趕上了好時候。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到產品定義的問題,飛信只是一個語音通信工具,作為短信的輔助手段而已。而微信的本質是社交連接,具有工具屬性,又有粘度在裡面,這就註定了未來的不同發展方向。

最後的最後,這兩款產品的背後的開發公司背景和性質不同,基因有別,一個是完全市場化的,行事差異大,這就決定了誰更有發展前景。

這是從時機上來看的,


喻派胡言


前面很多答主也說了這兩款APP的誕生日期:飛信是2007年,09年就已經有了近5億用戶,活躍用戶也有9000w。微信則誕生於2011年。

當微信剛開始起步時候,飛信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了,要說微信有qq支持,飛信還有手機號作為基礎,兩者相差懸殊,本應是毫無懸念的一場仗,但是結果如何總所周知。飛信已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騰訊藉助微信,一舉成為了市值排行世界第五的龐然大物。

說起緣由,既有騰訊的飛速發展,又有移動的不作為。

最開始騰訊沒有全力的發展微信,最早版本的微信登錄只有QQ號這一種模式,根本沒有手機號登錄這一回事。

但是緊接著張小龍就開始發力了,現實推出了語音,緊接著登錄了朋友圈、搖一搖等附加功能,極大地強化了微信的社交屬性。這樣就逐漸的與包括米聊在內的其他競品拉開了距離。

再說移動,依仗著自己龐大的用戶體量,不思進取。

第一個用戶體驗做的就非常差,用過的都知道,大概是怕挖自己牆角?

第二品牌宣傳不到位,很多人到最後都不清楚飛信究竟是一個什麼東西?是一個APP、還是一個手機號的附加功能?

第三不能跳出去看市場,還是把自己侷限在通信服務商範圍內,拒絕與其他運營商聯合,飛信是發不到聯通那裡的。

也許移動一開始就沒想做一個單獨的APP,只是想為移動用戶做一個福利吧?

奈何這一進一退,就導致瞭如今的局面。

不過也好,給了張小龍這樣的人機會,才能真正做出改變世界的APP,即今日之微信。


姑婆那些事兒


死得其所

移動生出了兒子叫飛信,一看這兒子厲害了,竟敢把老子的短信,彩信,電話都搞成免費的白送大家用?這還得了?弄死他,不給他飯吃,讓他慢慢餓死吧。微信借來了移動的網絡,把移動的短信,彩信,打電話毫不客氣的全變成免費的送給大家玩,還增加了視頻打電話功能,你說大家不用免費的,難道還去用花錢的?移動就一傻子,弄死了自家的孩子,卻用自家的飯,養大了別家的孩子來和自己搶飯碗。




格局不同,移動是用飛信來賺流量費、包月費的,而馬化騰是用微信搶佔手機終端、繼續增強客戶粘度的,非常關鍵地把qq過度到了微信,現在大家看到了免費給大家用,佔領手機終端,且用戶粘度大,現在馬化騰通過微信搞什麼都行,想怎麼賺錢就怎麼賺錢,很簡單,比如通過微信搞支付繼而搞金融。這就是格局這就是眼光,這就是戰略,反過來在看看移動,鼠目寸光,就盯著眼前的骨頭,所以飛信完蛋就是必然,要不是壟斷它連通信早就完蛋了。




主要原因,老是上不了網,老塞網,是誰上飛信不發火才怪?問原因,回答你係統忙,系統更新,系統升級讓人氣死了,誰還上飛信?(今天我試過),國營企業幹活不幹活工資獎金照發,所以說,沒有人維修系統不壞才怪?,十年前上飛信系統還行,過後越來越差?還有:沒有空間(QQ空間,朋友圈),沒有隨近的人,沒有定位搜索的人?沒有支付?沒有話費理財?現在人民不是缺錢上網,問題是自己的系統要長期保證質量才是正道?什麼優惠都沒有用?俗話說得好:你不前進,便是後退(人不自強,自取滅亡),發展才是硬道理!



小蝦趣事兒


一是時機不對,當時手機功能沒有現在這麼強大,只能是在電腦使用;二是老闆後臺不對,針對用戶面太窄,電信和聯通用戶不通用;三是功能有限,空間、聊天比不過QQ,交友比不過人人,更新太慢、遊戲吸引力不大,還有就是掉消息、延遲信息。結果就是太專制做不大,格局小不長久,微信就成了時代更新的產物。


陽光283195006


1.時間並非決定因素

很多時候並不是出的早就可以佔領市場的,過硬的產品,正確的方向以及資金投入、創新等等因素都可以左右市場,想想看十年前的諾基亞是何等輝煌,誰又能想到一場手機革命,前後不過幾年光景,就讓其成為了冢中枯骨呢?飛信也是同理,終結一款產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比之下出的早晚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制度

1) 飛信是中國移動的業務,而在十年前,短信業務還是移動營收的一個重要來源,而這也從根本上遏制了飛信的發展,一旦飛信做大,在當時看來簡直就是砸自己的飯碗,自己革自己的命,更何況當年移動能夠推出飛信就已經是非常具有前瞻性了。

2) 移動是一家國企,這就決定了領導可以無為但不能錯為,因為飛信發展起來了最表面影響至少是短信業務的縮水,短信業務縮水就會導致整個集團利益受損蛋糕變小,領導沒有魄力也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前途未知的項目冒這麼大的風險。

3) 飛信屏蔽了其他運營商,移動用戶用飛信發給聯通電信用戶是要收費的,收費標準是一毛一條,並且如果用短信回覆飛信信息也同樣收費,另外你發的人如果不是你的飛信好友同樣收費,這智障一般的設定是因為飛信不想讓其他運營商賺錢的同時想躺著賺錢,可是在這個行業,你躺下了,微信就站起來把你踩在地下讓你無錢可賺。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產品

1) 飛信是一款移動的外包產品,是當年移動公司招標,中標的是神州泰嶽,讓神州泰嶽跟騰訊比研發水平,比人才招攬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而且神州泰嶽也只是外包商,生死大權完全由移動掌控,想到什麼好的創意也都要受到移動的掣肘,多方因素下,做出的產品可想而知。

2) 當微信出世之後,飛信想做好產品挽回大局已然不現實,當時3G時代已經悄然來臨,人們的通訊模式也已經逐漸轉變,而且移動這艘船又太大,掉頭是不可能掉頭的,只能收收流量費漫遊費維持生活好不自在。


萬能船長


我記得上高中的時候飛信有一段時間也火了一下,後面也沒有人再用了,而微信現在主導著中國的社交軟件排行榜第一名!雖然它們的功能差不多,但是為什麼一個能火,另一個死了呢?


我分析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飛信剛出來的時候剛好是QQ聊天工具的高峰期,那個時候大家聊天的工具基本上都是QQ,一個新的東西出來都是對傳統市場的挑戰,後來飛信失敗了!

另一個原

因就是社交軟件的市場方向把控!大家都知道QQ和微信都是騰訊的產品,作用都一樣,雖然飛信功能和微信差不多,但是QQ把控著市場,掌握著大量的用戶,微信發展起來有用戶的幫助,所以微信能火,就像頭條號一樣,同樣發一樣的新聞,有粉絲的帳號和沒粉絲的帳號爆光區別是很大的!



防雷檢測技術顧問


商場是很神奇的地方。飛信當年出來時,它的對手是聯通,沒微信什麼事,倒是差點把QQ給幹了。

飛信實現從應用端向手機端直接發信息的功能,解決了用戶使用QQ容易忽略信息的問題。這本來是個非常牛逼的功能,也非常受歡迎!當時我們讀書班裡有什麼通知全用這個發信息。


但是,不得不說騰訊的運氣真好,飛信是中國移動的產品,體制、政策和資源讓這個大佬根本不重視社交這個領域,那時它的目標不是騰訊,而是聯通的用戶,牛逼的飛信為吸引聯通用戶轉網,限制了註冊方式,只能用移動號段。現在回頭想想,馬化騰當時背後少不了涼一陣!其實涼的還有一次

小米的米聊,比微信更早問世,但也是犯同樣的錯,雖然註冊上沒有了限制,卻在名稱上為了統一小米的識別系統,用了‘‘米聊’’二字,讓網友以為就是小米用戶用的,結果微信出來後超車了!

反倒一心想插足社交領域的馬雲,一直頭疼沒搞出這樣核心功能創新的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