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里,是繁复华美的考验功力,还是清淡简洁的更见真章?

赤裸裸的浪费


我以为,繁复华美既考验功力,也见真章。清淡简洁也考验功力也见真章。


为什么这样说?

这就要看一位艺术家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想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对所要描绘的物象赋予什么样的概念?更要看出题者对艺术家有什么样的要求?并且,在所要描绘的题目出炉之后,就要看创作者会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去展现。


克里姆特:水蛇

克里姆特:处女

以上两幅画,是繁复华美中见功力,也是繁复华美中,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


如果要表现的物象要求是自然面貌与它的真实神态,那么,写实肯定是最佳的表现方式。为此,艺术家以繁复华美的写实,去表现物象的形态与神态,就非常的有必要了。如果要求大而化之的概括性,那么,越写意越好,越概括越好,越简洁越好。所谓的一笔草草,形神俱佳,就是这种展现。但这适合于中国画的写意水墨,而西画是无法展现的。虽然西画有印象、抽象、超写实等主义及概念,但因为画材的不同,自然不能像中国的写意画那样,逸笔草草,简练概括。




以上两幅八大山人的作品,是简洁凝练中见真章。但笔墨的层次,却是不容易表现的,思想也是深刻


只不过,许多人会认为写意的就是写意的,不会有写实。但在艺术创作中,写意中往往包含着写实,如齐白石画花鸟,但对具体的草虫,则会描写的非常精细。写实中也涵泳着写意的写实性,比如画家以大块面的工笔细描,展现主体的物象形态,但在一些背景的表现上,则以写意性去概括。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表现的形式,与自我对艺术的审美理解。一幅写实的画作,如果对人物的神态,表现出一种有气无力,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的再写实,也是失败之作。而写意的即使再概括,如果神韵俱佳,那也是一幅成功之作。就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那个感觉,真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以上三幅作品,是南宋画家梁楷的,你看画面,简到极致,但神韵超凡。


昊愚堂夜画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艺术创作里,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华美繁复固然是需要功力的,但是艺术在成熟阶段,必然是删繁就简的。我觉得任何艺术门类都是这个规律。我这里举几个艺术门类的例子。

第一,孙过庭书论。

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精辟的书论,想必是每个人学习书法的人的必经之路,也就是一个先繁复再至简的过程。

第二,武学理论。

我们知道李小龙最开始必然也是按照传统武术的道路在行进着,最后他用哲学来解释武术,认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随心所欲地作用自己的身体”。这是多么简单而又实际的说法。

第三,再来说绘画。

学习绘画这门艺术时,必然要从复杂的绘画规则开始,然当你成为一名画家的时候,你肯定追求简单有效的表达,你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思想和情感,你用寥寥数笔便已下笔千言。



其实,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一个繁复华美到清淡简洁的过程,比如这幅人物油画。就像真理一样,追求真理何其艰难,但真理往往就是一句话!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对此你有什么观点呢?欢迎留言,谢谢关注!


铁匠读文史


谢谢你的精彩提问。艺术没有固定的审美尺度。只有具体的作品的美。如果有固定的一个审美尺度。那么,就不叫艺术了,因为大家都可以按照那个尺度去讨好你了,而你的审美一定会疲劳。


为什么艺术永远在追求“不同”?到底怎么创作艺术作品就会不同凡响了?

这正是艺术的难度。

因为,艺术之美,没有现成的答案。

所以,题主提出的繁复与简淡孰高孰地根本不是艺术作品本身高下的问题。

技法上,画面繁复也有底下的艺术,因为,太多的堆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务必删繁就简。


但是,还是技法上画面繁复,但是内容充实,主次分明,信息量大,同样是艺术高超的体现,也是艺术趣味丰富的体现。

例如罗中立的《父亲》就画一个人物肖像,并没有什么宏大场面,众多人物,但是,细节非常丰富,甚至每一条脸上的皱纹,都是多少年的故事,你说这是简淡吗?

艺术的表达是多层次的,审美也是多层次的。艺术作品与审美的内心要求一样丰富多彩。


只不过艺术家把审美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了,而欣赏者与艺术家产生看共鸣而已。

我们有些艺术家总觉得只有自己最懂艺术,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应该看到,欣赏艺术的内心也是很多的。这就是为什么艺术作品会引起社会关注的原因。

给欣赏者需要的,这是明确的。

但是,怎么把欣赏者需要的给他们,这对艺术家来说,永远是一个谜。


所以,艺术家也不要研究繁复与简淡了,你就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是谢天谢地了。

古人有“一句三年得”的说法,说明艺术家对自己的内心是忠实的。

未必三年一定鸿篇巨制,也未必十年磨一剑。

该鸿篇巨制的,你就按照鸿篇巨制去做,该芙蓉出清水的,他芙蓉出清水。

例如,库尔贝的《画室》就繁复恢宏,而马奈的《奥林匹亚》就简淡从容。

但是,都很美效果,都有成功之道,也都符合大道至简的原理。


不过艺术家总是有善简淡的,也有善繁复的。而艺术审美价值很高,就其致一也,如果审美情趣平平,那就都不可取。

例如,宋代马远和元代倪瓒-清代八大山人,都是简淡的高手,而范宽、王蒙、石涛都是繁复茂密的高手。

这又有什么区别呢?美本来就是多样的。

一定要记住,没有繁复与简淡,只有精彩更精彩,才是艺术的灵魂。

为你喜欢“大道至简”,那是说,好的艺术都是明了的艺术,能够明了都是好艺术。

绝对没有伟大的艺术越简单越好的道理。


千千千里马


艺术的创作,需要结合时代的文化元素,扑捉观众的兴趣爱好。简单地说,艺术作品是给别人欣赏观看的,如果没有观众的喜欢,没有市场,即便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独步天下,哪也只能自己去欣赏了。


一副好的画作让大家看了之后的直观印象是美好还是厌烦,关键在于作者融入了什么样的艺术思想。

质朴、真实、自然是任何一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珍贵品质。 举个例子:一个天生丽质的美人,不需要化妆站在那里,一颦一笑,就足以摄人心魄。一个丑女,才会想着鼓捣自己的脸,因为不自信,不自然,在她看来,要迷到别人,靠的是技巧,靠的是浓抹粉妆,露胸晒肉。


同理,艺术的真正美是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之上,需要高尚文明的内在支撑,而不是就披上一层“皇帝的新装”而称之为艺术。比如西方文艺复兴的画作,谁都一看就是小黄画,画裸体的。他们的作品是够真实的,问题是缺少先进文明和文化的支撑,成了低俗下等的画作了。

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摆脱过病态审美。过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瘟疫。吃饱了没事干的时候,总得找个话题吧。


文化决定了艺术的品味。北宋绘画是历史上巅峰,宋徽宗引领的宣和画院,出了无数名家名作。 《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18岁的王希孟的作品,徽宗亲自指点。

我想,在绘画方面也不需要过度西方画风。美学和艺术的极致美就在我们这里。


崇儒


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标准是没有形式和内容之分的,语言形式上可简可繁,内容上叙事与叙意皆可,百川归海,殊途同归。

艺术家都必须在艺术实践中摸索出最贴近自我生命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并且能够表达出属于独创的艺术思想和内涵。
先来欣赏下洛可可艺术家布歇的奢繁。

如果从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去回放艺术的发展轨迹,那么从原始艺术到宗教艺术再到强调艺术观念的现代艺术那么这种轨迹就是呈现出顺向和逆向兼具的非线性跳跃特点。西方从上古时代到希腊、罗马的艺术是加法,各种表现对象与内容越来越丰富,各种表现形式越来越繁杂。到了禁欲的中世纪算起了减法,各种样式趋于简化,题材也更加单一。文艺复兴一把火把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又燃烧兴旺起来,时间到了十九世纪的后印象画派,随着东学西传艺术语言又朝着极简样式的原始艺术和东方艺术回归,直到近现代所呈现出的如万花筒般的纷杂绚烂的多样化局面。



我们民族的艺术表现中类似这种简与繁的变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总体到盛唐时期繁琐的艺术表现到了顶峰,元以后基本就是写意的天下了,在大道至简、气韵生动方面已经登峰造极。民国后西学东渐捅了繁杂写实的马蜂窝,大叙事、大情景的繁琐写实一度占了上峰。

擅长古典写实的英国画家塔德玛也有相对简洁洗练的艺术表现。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大道至简的莫兰迪。


大家或许会心一笑,怎么古今中外都是拧着劲地玩呢?可就是这么拧巴着,顺着逆着地玩才玩成了现在对于艺术创造上的任何可能性。只要你有别具一格的思想和语言风格,繁琐复古和简洁直白任君选用!

当代艺术在创作形式上的选择愈发的多种多样,无论是手法表现还是具体内容都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和模板。唯有一点是昏鸦可以确定的必然,那就是不具备强大的思想和独辟蹊径的自我风格终将会昙花一现。

创作上的所谓功力一说不能在繁琐或是简洁的形式与内容上做出孰高孰低之体现,这没有必然联系,属于各自不同的艺术实践与评判标准,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审美体验和价值。

希望昏鸦所作的简单阐述能为大家带去一些有益帮助吧,别忘记关注和点赞哦。


疾飞昏鸦


这个问题提得有深度。艺术鉴赏没有统一标准,繁复华美和清淡简洁都是艺术语言表现手段,艺术家通过不同艺术语言形式向欣赏者说话,传递一种审美情趣,告诉一种观念,让观者得到精神层面的感悟,进而提升自我境界。


布格罗《静坐的浴女》

就像人们平常用语言交流,有的人随口喜欢说文绉绉的话,常喜欢在语言中夹杂成语和典故,让听者似懂非懂,给人感觉很有文化的样子。有的人喜欢说简单直白的口语,它是一种高度概括性语言,人人容易听懂。

布格罗《春风》

用繁复华美绘画语言的画家,跟喜欢用成语典故的人说话时在本质上一样,追求大而全,广博而深刻的特征,常以精益求精的细节打动人。

马什尼科夫超写实绘画

这种画风非常精致细腻,可以说是用加法叠加的方式来画画,对人物造型以均匀的色块组成为主,追求物象的自然本色。用细腻笔触表现效果,对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相当精微,如同真人真物的再现。像古典主义、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冷军超写实绘画

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学院派代表画家布格罗,以及中国当代油画家罗中立、冷军等人的作品,画面细腻逼真,人体身上的头发、皱纹、毛细血管,甚至指甲盖中的灰尘都画得清晰可见。展现了画家非常深厚的写实功力和观察能力。

像这种画法,若没有几十年的勤学苦练,根本把造型画不出来,在局部容易失真。

蒙克《男人和女人》

清淡简洁的风格,是一种用减法画画的方式,去除不必要的繁琐,用凝练笔墨画画,始终以追求神韵为宗旨,是中国画大写意的主要表现语言。欧洲绘画走到表现主义之后,也对这种画风产生强烈兴趣,画家们抛开以前的写实倾向,用笔以线条造型为主,洗练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并且流露出清淡率真的风格。

中国画家中,一大半都在这样画,这是优良传统。西方画家像马蒂斯、蒙克、毕加索等人,甚至之前的梵高等人,都是代表。

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

清淡简洁比起繁复华美来,更考验画家的综合能力,它是画家简化了的一种理想化形体,并融入了画家大量情感和哲学思想在里边。画面风格给观者提供一把钥匙,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进行审美再创造,得出更多的审美趣味。


鸿鹄迎罡


烧蹄膀好吃还是炒小菜好吃?没一定吧?所以艺术的表达也没一定的,不能说谁更好。只能说谁的表达契合你当时的心境,能打动你。

越看越有味道的作品也有,那是因为你理解的深度不一样了。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以能成千年佳话,就因为实在是不容易。

技巧的练习和原作者的揣摩也是必要的提升阶段,是学习表达的方式。你到那个思维层次就是那种表达,不必一定追求繁复和简练这样的目的。境随心显,在绘画艺术上尤其如是。加油(ง •̀_•́)ง


节度使95


至繁和至简,殊途同归。


数学上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所有自然数的和为负十二分之一”,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没有争论,也引发了诸如是否真的有无数个自然数?是否真的存在无穷大?又或是自然数的增长并非没有尽头,只是这个数值接近于无限大,而非无限大,在此之后还有其他玄机?

这种问题的答案我们自然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将这一点点启发应用到日常思考中,繁复精巧的事物和简练明晰的事物同样都能引发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人类既能欣赏波斯挂毯复杂绝伦的图案,也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出简单清晰的几何图形——也许部分科幻爱好者还记得《三体》中的“水滴”——至简的背后也可能是更终极的奥义。

《三体》爱好者制作的渲染图,即便从工业制造的角度,越简单越复杂。


现有的艺术史也不是绝对和片面的,通过艺术史我们只能明白历史如何发展到今天,但这并不揭示什么艺术发展的“真谛”,比如说,十七世纪欧洲盛行的巴洛克艺术以繁复著称,几百年后坦然接受欧洲传递的“西方艺术发展”的接力棒的美国,则发展出了现当代艺术上重要的“极简艺术”,今天人们的日常审美依旧能看到极简艺术的影子。但这并不能说明艺术的发展,必然会经历由繁至简的阶段,毕竟与接近无限的宇宙相比,地球的艺术史还显得如此年幼。

东方文明很早便掌握了返璞归真的奥妙,但谦虚的东方子民也不会因此而叫嚣着自己掌握世间万物的真谛,摆出超然的态度,事实上我们睿智的祖先并未想驯服自然而试图掌握什么,他们采取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态度,试图融入天地,因此他们的创作有时候看上去很稚拙,却又很深奥。归根结底,本体论和认识论终究只是思考问题的方式。

因此我们常说“大道至简”,反过来说也成立,“大简至繁”。简,繁,更能看作是两种方式,一个试图做加法,一个试图做减法,但初衷无变,对大写真理的追求,而且繁简并非绝对,只指明方向,而非目的地。


透明流动虚无


繁复华美的艺术体现的是匠人精神,清淡简洁的艺术彰显的是创作者心境的平淡。 技艺纯熟之后,就会为达到更高层次,大道至简


旗袍制作工艺繁复。制作者要一生都只专注于这一件事,不论多么繁复,都要把它做到极致。耐得住寂寞,并为之付出全部心血。

师陀的文章《邮差先生》,为我们展现了抗日战争前小镇温情,悠闲自在的生活画卷。但在他创作时,已经经历了不少战乱,也看到,体会了生活的无奈。这是作者向往的世外桃源,

是作者历经沧桑后平淡心境的表达


大道至简,是心境和情感的更深层次表达。在绘画中,留白是高层次的艺术表达。就如《寒江独钓图》,一叶扁舟,一位老翁附身垂钓,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的很少,但画面并不空。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令人思之不尽。




重安12


这个问题很好,笔者尝试回答,供您参考。

首先,我觉得能做到“样子精美”也不错了,因为繁复精美的内容创作也需要技巧,需要时间和精力。

而且从市场的角度,一般的客户要求不高,会觉得买这样的作品值,因为这样的作品毕竟看起来繁复精美,直观感觉作者是花了足够时间的,所以“样子精美”的作品会更有市场。

其次,从“品”的角度,艺术创作一定还有更高的要求或功力,即所谓“大道至简”。

但这里要说明,笔者很讨厌现在艺术创作动不动就和“道”扯上关系。白纸上就寥寥数笔就是“大道至简”?江湖骗子而已。即便是寥寥数笔那也是很见功力的,比如下面的写意国画……


所以,艺术创作真正的“大道至简”是指已经超越技巧层面了,作者早已熟能生巧、由巧入神,是一种心性表达,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看到气象、气势、气质或气韵……。

这样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我们再来看个雕塑例子吧,艺术是相通的嘛!



这是两批马,笔者分别在西安和杭州拍摄的,左图是汉代的,右图是清代的。

右图:表面看比较精美,繁复,但很拘谨,看不到任何心性气象,就是某个民间工匠雕刻的。
而左图虽然工粗,就是一块大石头上雕琢,但心可不粗,很见功力、气象很大, 这和汉代大将军的心性一样! 所以,它超越匠人这个层面。



所以,“大道至简”是存在的,是艺术创作者的理想和目标,它超越了只求“样子精美”的小匠人层面,上升到一种心性的自由表达。是需要技术加学养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过程……。

您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