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蒙古,爲何清朝僅一招就讓蒙古人口銳減9成?

在花叢中打野


清初時,蒙古大約一百萬的人口,後來在清朝皇帝“滿蒙一家”的“特殊照顧”政策之下,蒙古族在辛亥革命只是只有區區一百萬人。對於這個流著成吉思汗血液的彪悍民族,清朝放棄了對於漢人的強壓政策,而是以一種溫水煮青蛙的形式,在行動上限制他們,在思想上愚化他們,讓整個蒙古遠遠落後於其他民族,最後只能面對族人凋零的結局。

蒙古人的戰鬥力曾經讓世界為之心驚膽戰,成吉思汗帶著他的子孫橫掃歐亞大陸,即便後來蒙古帝國分崩離析,他們仍是草原上的狼王。明朝時期漢人別說是想要征服他們,甚至連大明自己的皇帝都被他們擄了去。

只是沒想到這樣驍勇善戰的民族竟被清軍吊打,連最為兇悍的準噶爾都被滅了。究其原因還是時代在發展,清軍已經和漢人學習到了先進的火器和軍事思想,而蒙古人還是一盤散沙,各部根本就不願意聯手抗清。

蒙古歸順大清之後,清朝皇帝放棄了以長城阻隔漢蒙的做法,而是讓蒙古成為天然的北方屏障。這樣一來清朝皇帝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蒙古每個人心甘情願誠服,又不會和漢人勾結在一起反咬滿清一口。

首先在地域上隔離,清朝規定蒙古人進入中原只得從山海關等六處關隘入關。他們將蒙古來往中原的好路都封死了,只留下幾個險要的關口,讓蒙漢兩族人的交流減少到最低。同時清朝皇帝不允許滿族人使用或者學習漢文,甚至連起名字的時候有漢字的意思都會受到重罰。兩組人不得經商,不得交流文化,蒙古人聽漢曲都是違法的。

為了讓蒙古族一直保持著原始落後的放牧生活,清朝皇帝禁止他們建造房屋,將他們的視線困在草原之上,永遠只能做井底之蛙,讓他們三百年都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在思想上,清朝皇帝運用藏傳佛教愚化蒙古人。康熙之後,清朝政府大興土木,在蒙古大建寺廟,並且對於出家的喇嘛們政策優待,不僅可以免除兵役、徭役還可以免除賦稅。迫於生計的蒙古族男子們紛紛前往寺廟出家,吃齋唸佛成為了這些主要戰鬥力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長此以往,蒙古男人身上的血性漸漸沒有了,最嚴重的是大量充當勞動力的男子遁入空門,女人們都找不到丈夫,整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都成了問題。所以後來很多學者將蒙古人從血性到文弱的變化歸功於喇嘛教,但是對於當時落後的蒙古來說,喇嘛教為他們帶來了文字,消除了他們自成吉思汗時代以來的侵略性,對於蒙古人來說不一定盡是壞事。

所以,蒙古民族的衰弱並非全是喇嘛教的責任,而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之下,這個民族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沉痛的過程。滿清政府堅持了三百年的愚化政策十分高明,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化解了這個民族的戰鬥力,讓這個民族自上而下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往生夢想之中,敲碎了這隻草原狼王的尖牙。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預設了答案,就是藏傳佛教的傳播,但答案本身就是錯的。

首先,藏傳佛教不是清朝給蒙古人的,而是明代同期蒙古人自己主動接受的,1578年(明神宗萬曆六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和俺達汗的“青海之晤”後,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開始在蒙古草原廣泛傳播,或者說得到尊崇的地位。

事實上,並不止黃教在擴張自己的信眾,紅教(藏傳佛教寧瑪派)也深入草原,進行傳教活動。

曾經在清宮戲出現過不止一次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傳,布延汗的長孫、蒙古汗國的正統可汗,擁有大元傳國金璽和千金嘛哈噶喇佛像,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正統繼承人,就在紅教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的影響下,改宗信奉了紅教,引發自俺答汗時代就詭異黃教的漠北三部和漠南諸多大部落的不滿。

也就是說,藏傳佛教早在清朝還沒有統治蒙古草原的時代,已經廣泛傳播,甚至成為影響政治選擇的一個因素。

其次,蒙古被滿洲的征服,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必然。

這要從蒙古草原的經濟地理說起。

蒙古草原實際上是一個十字路口,一個多重開口的盆地,而非人們一般理解的無限開放的大平原。

廣義的蒙古草原的南界其實是東起陰山山脈,西到隴山的綿延山脈,也就是明長城一線,漠南和漠北,是通過千里戈壁灘中的幾條固定通道聯通的。

北方則是西伯利亞的茂盛叢林以及南北貫穿的諸多河谷地帶,西方則是阿爾泰山的阻隔,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而東方,則通過大興安嶺南段的缺口,可以進入東北的平原地帶。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金朝控制了南方和東方的文明區,而金朝本身又並不嚴禁貿易和鐵器等戰略物資的流入草原,這一點和遼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當時的中亞文明區,仍保留著古絲綢之路的貿易線路和繁榮,直到蒙古西征的大軍大規模地摧毀了當地的水利灌溉系統為止。

也就是說,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是“世界人”,居於一箇中亞—北亞—東亞的大貿易系統之中,通過貿易和文化的交流,他們並不是完全閉塞的。

事實上,哪怕在西征之前,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有信奉基督教的傳統,這也是文明交流的成果之一。

而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在吸收了各個文明的成果之後,選取了最適用於軍事的先進技術和組織形式,將整個由成吉思汗打碎血緣、地緣部落,“剛剛製造出來”的蒙古民族打造成為一個戰爭機器。

所以,戰鬥力超強,可以橫掃東西方。

然而,在元末明初退出中原的北元勢力,卻完全不是這樣的組織了。

一方面,當年分封在漠北的諸多宗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退化回了血緣部落;另一方面,草原上薄弱的產出已經不足以支撐元朝朝廷這樣龐大的脫產組織。

最終,政治和組織敵不過經濟的退化,只能隨之退化,到達延汗的時代,對於草原上蒙古汗國的組織,進行了重構,重新退回到遊牧國家的形態。

然而,遊牧國家的中央集權需要定居農業的支撐,至少,需要與定居文明的規模性貿易維持,而大明朝對於北方的對手,施行的是分化瓦解式的手段,堅決不與蒙古汗國的“中央妥協”,而寧可與其中的“地方勢力”——俺答規模互市,並默許其河套地區大規模“板升地”的存在,也就是漢人移民的農業區。

正是由於這樣的狀態,此時的“統一”的蒙古汗國形成了尷尬的事實性分裂。

西方的中亞道路不通,被衛拉特蒙古佔據,東方和南方的文明區,全部掌握在敵對的明朝手中,蒙古汗國的“存在”由於經濟上的無力,本身就只能不斷地發生組織性退化,最終停留在部落聯盟的層次上,不再是強悍的中央集權軍事帝國。

對於某些人最關心的戰鬥力問題,其實,蒙古人在面對明朝的戰爭中,戰鬥力已經急劇削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窮。


真正的職業騎士和武士,除了鎧甲、刀槍之外,從小到大的訓練和培養,都是靠錢、靠物資堆起來的,不是一句生在馬背上就憑空得來的。

皇太極時代所面對的蒙古,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部落聯盟,而他進行的“掏心戰術”,不斷地追殺“正統共主”林丹汗直至其妻子投降,最終獲得草原各部的臣服,恰恰只是對一個部落聯盟的征服,而不是對一個強大民族國家的征服。

有人問,團結起來抵抗不行嗎?答案就是:靠什麼團結?用什麼團結?不存在的。

第三,清朝對蒙古統治真正的殺招是什麼?

清朝對蒙古統治實際上是組合拳,一方面劃分旗地,也就消滅了部落崛起擴張的可能性,同時基本隔絕了交流;另一方面,採取要點駐軍的手段,對事實上的經濟和交通中心進行掌握,從而保障統治的可觸達。

至於其他的盟會、朝貢,甚至文化手段,都是小伎倆。

真正的殺招,來自於商業。

比如乾隆年間崛起的大盛魁,在蒙古草原上廣泛活動,徹底佔據了各個半固定居住的蒙古部落的商業活動,又用商業交換和高利貸,將所有產出綁住,形成一個真正的經濟統治。

而大盛魁的年收入,能夠達到3000萬兩白銀,幾乎趕上當時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可想而知,這部分財富如果由一個“統一的”蒙古集權國家來控制,會產生怎樣的軍事化學反應?

而這個大商號,一直依託清朝的軍隊和政治特權,直到徐樹錚再次收復外蒙古失敗為止,方才徹底衰落。

可見,經濟手段,才是真正的終極殺招,當然,如果沒有清朝一系列的統治組合拳,這種經濟手段也無法發揮,所以,實際上是互為表裡的。

而那些認為光一個推廣喇嘛教就能讓數百萬蒙古人俯首帖耳,甚至再也不復英勇善戰的想法,可謂愚不可及。


劉三解


現在的蒙古人熱情好客,但是在歷史中蒙古人卻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他們的作戰風格遊離不定、全民皆兵,就連一個女人體格都比中原王朝的男人健壯,因此在他們的騷擾下,中原王朝對他們頭痛萬分。

滿清雖然早早地和蒙古人打好了關係,沒有受到太大的威脅。

但是他們卻地深刻知道著蒙古人的歷史,知道蒙古人的身上蘊含著多麼強大的威脅,所以他們才會為了防範蒙古人,做出了很多絕戶計劃針對蒙古人。

蒙古帝國的崛起

在說到滿清統治者的絕戶計劃之前,我們得首先來了解一下蒙古人的歷史。

在宋朝時期,我國正處在一個相當於南北朝的格局中,無論南宋還是北宋,他們都只佔據了南方的國土。

當時統治北方的分別是遼朝和金朝,遼朝是唐朝之後的契丹人建立的,金朝是擊敗遼朝的女真人建立的。

雖然那個時候蒙古人也不是特別強大,但是遼朝、金朝卻一點都沒有小看那時候的蒙古部族,他們為了減少蒙古人的威脅,經常會派出強大的騎兵去獵殺蒙古人男子。

這種狀況在成吉思汗出現後得到了改變,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族,並將他們打造成了一支全世界無敵的軍隊。

然後在成吉思汗以及他子孫們的率領下,當時人數只有幾十萬的蒙古軍隊在我國境內一路消滅了西夏、金國。

佔領了俄羅斯、中東很大的一塊土地,兵力觸角接觸到了歐洲、非洲,由此締造了一個古代歷史中空前強大的帝國。

在蒙古攻打當時整個已知世界的時候,他們把屠殺帶到了世界各地,當時只有他們屠殺別人,而再也沒有以前別人屠殺他們的屈辱。


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區別

到了成吉思汗孫子這一代的時候,蒙古帝國分裂了,蒙古人也由此分成了好幾個部分。

在當時的蒙古大汗死去之後,因為其他繼承人都在攻佔歐洲、非洲,距離實在太過於遙遠,所以當時正在我國北方籌備對南宋戰事的忽必烈憑藉著自已離蒙古本部距離較近的優勢,奪下了蒙古大汗的位置。

在忽必烈成為大汗之後,其他人是很不服氣的,因此在一番征戰之後,當時人數不足百萬的蒙古人分裂成了五個部分。

其中忽必烈是最正統的蒙古大汗,他所佔領的地盤包括了當時我國的北方到蒙古本部以及俄羅斯一部分。

而忽必烈之外的其他四個人,他們分別在俄羅斯以及中東建立了自己的汗國,與忽必烈分庭抗禮了起來。

在忽必烈佔領了南宋之後,然後才出現了我們所說的元,說到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下,元和蒙古帝國是有區別的。

蒙古帝國代表著的是一個空前強大的概念,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

而元是一個以我國為主體的中原王朝,雖然要比現在大上不少,但是面積只有1300萬平方公里,連現在的俄羅斯都比不上。

蒙古人強盛時期的崩塌

其實不僅僅只有元朝在享受了安逸之後崩塌了,當時蒙古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其他汗國在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因為安逸失去了強大戰鬥力的情況下,他們紛紛被當地人給推翻了。

其中元朝在被推翻後,他們並沒有被全部消滅,在明朝建立之後,他們逃回了蒙古、逃回了荒莽的草原中,然後建立了北元。

憑藉著遊離的作戰風格,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因為草原的生活條件困苦、經常要面對各種天災挑戰的原因,蒙古人雖然歷經了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在清朝初年的時候他們的人數卻是沒有增長太多的,與我們相鄰的蒙古人口僅有200多萬人。

清朝皇帝以史為鑑

清朝取代了明朝之後,他們不像蒙古人那樣牴觸中原的文化。

他們虛心接受起了中原文化的各種制度,也深深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強大,然後他們以史為鑑,創造了一個有利於他們的王朝。

首先他們吸取歷史中各種各樣的教訓,將整個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成為了我國曆史中皇帝掌握權力最集中的王朝。


不過由此換來的是清朝普遍的勤政,為了維持權力的高度集中,清朝皇帝每天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處理政務、為了防止自己子孫後代的皇帝中出現明朝皇帝的奇葩行為,他們也制定出了很嚴格的規定。

限制了後代皇帝的很多行為,這才使得清朝的皇帝中很少出現一些荒唐的人物。

正是因為他們非常善於從歷史中尋找教訓,所以歷史中普遍不安定的蒙古人被他們當成了心腹大敵,為了防止蒙古人終有一天把獠牙對向自己,清朝就做出了他們的針對計劃。

滿清皇帝通過喇嘛教強行控制蒙古人口增長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對喇嘛教在蒙古的加強傳輸,在清朝之前,喇嘛教就已經在蒙古有了一定的市場,在滿清的強制手段以及甜頭下,喇嘛教在蒙古人中流傳得更加深遠了起來。

當時在滿清制定的規則下,喇嘛在蒙古人當中擁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享受到了非常好的福利,所以當時即便滿清皇帝不強迫,有很多人也是樂不得去當喇嘛的。


首先喇嘛的傳入會使蒙古人的性格變得溫和,會使他們褪去深深植在血液中的暴戾。

與此同時,也因為喇嘛不能結婚生子,所以造成了蒙古人口的大規模停滯不前。

當時清朝人制定的規則非常嚴格,在他們的規定下,無論蒙古人生下多少個兒子,他們中都只有一個人能傳宗接代,其他人都得去當喇嘛。

民國軍閥馮玉祥曾經統治過一段範圍內的蒙古,據他的回憶稱,蒙古人如果有八個兄弟,那就得有七個人去當喇嘛,如果有四個兄弟就就得有三個人去當喇嘛。

正因為在這步非常狠毒的方法下,蒙古人從清朝開國開始,人口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兩三百年的歷史中減少了幾十萬人。

從清朝早期的200多萬到最後的100多萬,蒙古的人口是呈現一個負增長趨勢的。

這就是蒙古人口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對於提問中所提到的九成人口,如果從單純的人數上來說,蒙古人實際上只減少了五成,但是如果考慮到被消減的人口增長數量,那九成人口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滿清皇帝對蒙古人的文化抑制

當時清朝除了在人口上針對蒙古人之外,他們在文化上也嚴格限制住了蒙古人。


當時工業時代還沒有大規模開啟,所以當時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可以說得上是非常先進的,滿清統治者在接受我們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對這一點深有感觸。

所以為了防止蒙古人吸取中原王朝的文化變得強大起來,所以他們嚴格禁止了蒙古人接觸我們的文化。

不讓蒙古人接觸中原王朝的各種知識、不讓他們學習漢字、也不讓他們隨意地和漢人接觸。

正是在這重重的限制下,蒙古人在歷史中對中原王朝所產生的巨大威脅被滿清皇帝和平消彌了,不過這並不代表著我們的邊境就安穩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承了蒙古人兇悍的俄羅斯人

蒙古人的威脅消失後,俄羅斯人的威脅卻開始驟然增強起來。

俄羅斯人在歷史中性格非常的溫順,與古代我們的祖先一樣都處在農耕社會中、極其的逆來順受,與現在戰鬥民族的兇悍性格有很大的區別。

不過俄羅斯人在被蒙古人侵略之後,或許是受到蒙古人影響的原因,他們的性格開始發生了跳樓式的轉變,他們的性格變得非常兇殘暴戾起來。


在他們推翻蒙古人之後,他們完成了他們歷史中從未有過的統一,於是他們兇狠的獠牙開始對四周露出了危險的光芒。

不僅是清朝的土地受到了他們的威脅,俄羅斯在歷史中也和歐洲發生了非常激烈的衝突。

或許可能我們現在想象不到古代蒙古人的兇悍,但是隻要大家對比一下古代、近代史中俄羅斯人的兇悍,那大家可能就會有所瞭解了,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俄羅斯人就是古代蒙古人兇悍精神的接班人。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能徹底征服蒙古人、並使蒙古人口增長率大規模減少的原因,清朝皇帝雙管齊下,他們大規模向蒙古輸送了能減少人口增長、使他們性格變得溫順的喇嘛教,抑制了能使他們脫離野蠻、走向強大的文化,然後再加上他們和蒙古人有著一樣的作戰風格,能輕易地對付蒙古騎兵,所以最後蒙古人才被他們征服了。


孤客生




這個題目的預設前提和結論都是不成立的,明朝至少在大多數的時間裡對蒙古是有壓倒性的優勢的,雖然也有皇帝被捉走和被蒙古部落打到北京城下的事件,但整體上看蒙古人很難越過長城防線。

征服蒙古並不是不可能,而是代價太大。以明朝的國力,採用漢武帝時期的舉國戰略,早就把蒙古給打沒了,但漢武帝時期為了打匈奴,把舉國的國力都差點消耗光了,漢初近百年的積累都被漢武帝這場大戰打的差不多了,到處都是受傷的士兵和窮人。最後漢武帝也不得不下了罪已詔,認為自己不該打這麼多大戰。



本來只是邊境被匈奴騷擾的問題,後來卻變成全國人都在受難,當然把匈奴給的短期內很難恢復元氣了。但過了約十年,匈奴再次恢復了對邊境的騷擾,這時西漢政府已經沒有很好的辦法應對了。

明朝政府明白這個道理,邊境被騷擾了,只是邊境線上的人們受難,大明朝的大部分子民是沒有問題,可以過太平的日子。只要大規模的蒙古兵不越過長城,基本上明朝也不會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但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根本就不太把蒙古放在眼裡。

蒙古只有成吉思汗的年代,才有強大的戰鬥力。成吉思汗把蒙古人的力量給凝聚了起來,打破了過去的部落制度,各自為營的態勢。

然而明朝建立之後的蒙古又回到了成吉思汗之前的狀態,蒙古又重新進入了分裂的部落制度,根本形不成大的戰鬥力。小規模的騷擾和侵略年年有,大規模的進攻次數很少,太明朝的周邊一直都是比較安全的,直到碰到滿清這樣的對手。



在滿人開始和明朝展開戰爭時,滿人只有20萬左右,兵力只能維持在5萬左右。為了減輕邊境壓力,滿人開始和蒙古族進行結盟,雙方進行了多次和親。皇太極一個人就娶了三個蒙古女人,兩個小妹妹和她們的一個姑姑,實現了老少通吃。

後來,滿人對八旗制度進行了進行了改革,成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把自己的統一陣線擴大了。這就直接把滿人的兵力上限給提高了,這裡的滿人基本上可以組織起一支20萬人左右的兵力了,對明朝作戰有了相對的優勢。

在滿清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應該說,不管是蒙八旗還是漢八旗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明清之時,大規模運用火器使得蒙古騎兵戰術難以複製過去的輝煌,戚家軍在長城採用的新戰術讓蒙古人根本吃不消,即便是曾經令明朝恐懼的重騎兵也在清軍九進十連環陣的打擊下灰飛煙滅。

康熙收服了喀爾喀,打倒了準噶爾,並將其併入版圖。並且在政治上對蒙古實行改革和管制,在武力的保障下給蒙古各部劃分牧場,禁止其相互攻擊並侵擾內地,並以法律形式對蒙古進行約束。

在這樣的情況下,慢慢的這些好戰的蒙古人分散到歐洲中亞,西亞,等各個地區了,和當地其他民族融合了,或者變成新的民族。而留在蒙古草原看老家的就沒有多少了。清朝強大後,蒙古人就成了滿漢一體的受益者,變成統治民族之一,當官的當官當兵的當兵,分散到中國各地駐守了。

當然也有其它人所說的那一條,明朝中期藏傳佛教的傳播,確實對蒙古人的影響比較大,只是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但對人口的規模影響並不大,蒙古人主要的向四處分散開來,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少了而已,並不代表蒙古人的總人數少了。


新知傳習閣


明朝兩百年與蒙古打打和和,至到明朝滅亡也沒有能征服蒙古,甚至還有多次蒙古兵臨北京的情況發生。清朝從開始就與蒙古(漠南蒙古)聯合在一起,使得蒙古成了清朝的忠實臣民,終清朝一代,蒙古(準葛爾汗國除外)沒有反叛清朝,甚至在清朝滅亡之際,蒙古騎兵還在北京保衛清朝皇室。那麼清朝為何能讓蒙古人服首貼耳,甚至人口大減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其一、政治上扶持並控制蒙古。

清朝還沒有入關之前就打敗過蒙古(林丹漢),但是考慮到蒙古人的強悍戰力與兵力恢復能力,清朝的統治者對蒙古貴族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具體的政治手段有:(1)盟旗制度,也就是將蒙古的部落劃分成兩百多旗,防止蒙古各部團結一致對外;(2)聯姻制度,據統計清代公主下嫁外藩蒙古王公者共有六十一名,清朝皇室娶蒙古女子則難以計數;(3)封建制度,清朝給蒙古各旗首領都有不同的封爵,從大到小分別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1~4等吉臺、1~4等塔布囊等;(4)會盟與年班制度,也就是讓蒙古貴族定期上京述職,嚴密監控他們。

其二、經濟上控制蒙古各旗

乾隆皇帝曾說過“蒙古衰弱,中國之利也”,在經濟上成功壓制蒙古是清朝控制蒙古的有效手段,也是蒙古人口銳減的真正原因。蒙古本是遊牧民族,擇水草而居是他們的天性,不過清朝通過盟旗制度將各旗蒙古人圈禁在他們的封地之內,任何情況均不得遷出自己的封地,就算有天災也只能等朝庭救濟,違者重則處死,輕則重罰。清朝禁止漢民進入蒙古農耕,一方面是防止蒙漢聯合,另一方面是控制蒙古的經濟處在低水平狀態。清末政府鼓勵漢民“移民實邊”,實則大量徵收了蒙古人的牧場,使得蒙古人民更加貧困。還有就是特許經營,只允許部分商旅進入蒙古開展商業活動,大大限制了蒙古經濟的發展。

清朝政府通過封禁制度、加官晉爵的搜刮政策,移民實力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蒙古經濟的發展,使蒙古經濟處於停滯或倒退的境地,元朝以來曾享譽世界的文明發達民族蛻變成了落後貧窮的民族。生活貧窮導致蒙古人生育率低下,存活率低下,不少人選擇出家當喇嘛,這才是蒙古人口銳減的真正原因。

其三、利用宗教弱化蒙古人

黃教是蒙古人信仰的宗教,該宗教是藏傳佛教的一支,可以使人變得良善,但同時也是宗教人士斂財的手段。清政府大力扶持黃教,給予黃教首領達賴崇高的政治地位,又在蒙古大量修建黃教寺院,積極鼓勵蒙古男子當喇嘛。黃教的興起不僅耗費了蒙古大量金錢,還使得蒙古男子(特別是大量窮人家的男子)當了喇嘛,因為當了喇嘛就可以免除他們一家人的兵役、徭役、差役等。據清代後期漠北喀爾喀地區各寺廟統計,在廟喇嘛人數為105577人,佔蒙古人男性總數的44%。當喇嘛可以免除很多徭役,但是卻喪失了結婚生育的資格,這也是蒙古人口巨減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是經濟是主要原因,有錢人誰願意去寺廟裡苦修呢?


大秦鐵鷹劍士


蒙古人生來就是能征善戰的民族,蒙古鐵蹄更是一度讓東西方都為之膽寒。明朝花了兩百年都沒能征服蒙古,為何滿清能夠征服蒙古讓其人口銳減了9成呢?

清朝剛建立時,因為經過戰爭國家百廢待興,對外採取相對溫和的政策。滿清和蒙古關係還不錯,但對於蒙古族這個狠角色,滿清還是非常忌憚的。

因為連年的戰爭,加上氣候逐漸變得惡劣,蒙古人在漠北草原上的日子很不好過。整個蒙古社會都沉浸在藏傳佛教中,也就是喇嘛教。清朝也就順勢加大了喇嘛教的推崇力度,授予蒙古地區喇嘛教的一些首領人物,與世俗封建主享有同等的政治權力和地位。規定喇嘛能夠享有較高的生活保障。

因此,很多蒙古優秀的青年都主動或者甘願成為了喇嘛。喇嘛數量一度佔到了蒙古成年男性人口總數的40%到50%,供養這樣一批數量龐大的群體,也給蒙古本地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同時,由於男性約有一半都去了寺廟,蒙古女子找不到配偶。而內地來的官吏軍隊商人,因為路途遙遠無法攜帶家眷,就在蒙古本地找到蒙古女子作為臨時太太,社會風氣非常雜亂,以致於蒙古性病盛行,人口因疾病損失嚴重。

這種財富的耗損和大量優秀青年的主動絕育,蒙古從鼎盛時期的1200萬人到清末只剩下50萬人。不難看出清朝對蒙古地區的別有用心~~


愛問愛答


這個題目就是錯誤的,一般來說,題目會把回答引到“信仰喇嘛教使蒙古人失去戰鬥力”這個觀點上,但是根據歷史,這個觀點基本上就是胡扯。

明末的蒙古

明末,蒙古分裂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分。

漠南蒙古的地理位置大概是現代的內蒙古自治區大部,當時存在兩個強大的部族——科爾沁和察哈爾。後金和科爾沁部結盟,重點打擊察哈爾部,最後察哈爾部的首領林丹汗幾次戰敗後病死在青海大草灘,其餘勢力也被後金武力征服,漠南蒙古諸部落承認後金皇帝皇太極為統治者。

漠北蒙古也叫喀爾喀蒙古,其地理位置大概是現代的蒙古國,主要有三個大部族——土謝圖、札薩克圖、車臣,後來成和後金締結了每年進貢白駝一隻、白馬八匹的“九白之盟”。

漠西蒙古也叫厄魯特蒙古,當時統治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新疆、青海和西藏,主要有五個大部族,杜爾伯特、和碩特、準噶爾部、輝特,以及明代崇禎年間西遷、清代迴歸的土爾扈特部,以和碩特為盟主。清代入關之後,漠西蒙古的首領固始汗表示歸順。

這一時期,漠南蒙古基本上納入後金-清的版圖,漠北和漠西蒙古還是朝貢關係。


清代蒙古部族的動亂

漠北蒙古在清初發生動亂,扎薩克圖汗在動亂中身亡,當時清朝皇帝康熙派特使重建三大部落。後來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偷襲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戰敗。清軍在烏蘭布統擊敗準噶爾叛軍之後,康熙召開漠南漠北蒙古王公大會,會上漠北蒙古放棄原有統治體系,接受清朝統治規則,正式進入清朝版圖。

清初,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亂,擊敗漠西蒙古盟主鄂齊爾圖汗,佔據新疆和中亞部分地區建立準噶爾汗國對抗清朝。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才將準噶爾汗國徹底擊敗。

準噶爾汗國的分裂


康熙末期,漠西蒙古治下的西藏發生和碩特汗和西藏宗教系統的政教糾紛,和碩特汗控制西藏之後,青海諸部落不服,反抗和碩特汗的統治。動亂平息之後,準噶爾汗國派兵入藏攻佔拉薩,殺死和碩特汗,成立親準的傀儡政權。康熙派兵進藏平亂,重新建立西藏政局。後來雍正初年,青海的和碩特部再叛,最終被清軍鎮壓,青海和西藏徹底評定。

清對中國的統一


清對蒙古的統治制度

綜上所述,從後金努爾哈赤直到乾隆,清朝花費了六任皇帝、近150年的時間才徹底平息了蒙古的叛亂,將蒙古納入統治,建立了一套統治制度,主要是蒙古八旗和蒙古盟旗制度。

將早期加入後金政權的蒙古人納入八旗建制,成立蒙古八旗,由蒙古都統管理,基本上無世襲貴族,少數世襲貴族也要遵從中央政府的管理,均定居於城市不再遊牧,文化上逐漸滿化和漢化;在大部分原蒙古部族中推行旗盟制度,將原來的蒙古部族組織形式——部落,拆分和確認成扎薩克旗,在數個扎薩克旗上設置盟,近似於蒙古化的郡縣制度,但是不設流官,依舊用蒙古世襲貴族行政,中央排辦事大臣、參贊大臣宏觀管理。


清治理蒙古的經驗

蒙古在乾隆時期徹底臣服之後,未有大的叛亂,經驗在於

1.叛亂中央時,堅決武力打擊,根除叛亂因素;

2.創立適合蒙古社會組織形態的專門制度進行管理;

3.與蒙古貴族聯姻,任用有才能的蒙古人出任合適的職位,使蒙古人有一定的上升空間,並且能參與國家的管理中。

對於涉及藏傳佛教的答案,大可以一笑置之,當個故事聽聽就行了,千萬別信。


螺旋真理


我們先來看一下明清蒙古族人口數量變化情況,看到底是不是減少了9成。

根據《民政部戶口調查和各家估計》記載,1911年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口為110萬人。馮玉祥曾於1926年考察外蒙古,他說“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這個數字基本可信,所以清朝末年蒙古人口為170萬人左右。


如果這170萬人是銳減9成之後的數字,那麼明朝時期蒙古人口當為1700萬人。以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蒙古地區想養活1700萬人簡直是天方夜談。實際上,清朝初年蒙古人口不到300萬,所以說清朝時期蒙古人口銳減9成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最多減少了5成左右。

但是,清朝人口數量較明朝增長了幾倍,而蒙古族人口卻在下降,這確實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

再來說清朝是如何控制蒙古族人口的

一、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征服蒙古。明朝在初期和明英宗時期對蒙古主動出擊過,但效果甚微,明英宗甚至還被俘虜。所以明朝在餘下時間選擇被動防禦,修長城,設九邊,隨著明朝統治的腐朽,也就只滿足於保住長城以南的領土罷了。

明末,蒙古諸部分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其中漠南主要分為科爾沁、察哈爾和土默特三部。清朝(後金)崛起後,拉攏相近的科爾沁部,而明朝為了制衡後金則拉攏最為強大的察哈爾部。1632年,後金和科爾沁聯軍大敗察哈爾部林丹汗,佔據其都城歸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歸降後金,林丹汗出逃青海,兩年後病死。1635年,後金徹底消滅了林丹汗殘餘勢力,統一了漠南蒙古。

1636年漠北蒙古(喀爾喀)懼於清朝的勢力,遣使進貢。而後漠北蒙古發生內訌,1688年漠西蒙古準噶爾部趁機進攻漠北,漠北蒙古諸部大敗,正式歸順清朝。自此清朝和準噶爾部進行了長達70年的鬥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終於1757年徹底消滅了準噶爾部,基本完成了對境內蒙古部落的征服。

二、通過蒙八旗和盟旗制度分化蒙古諸部。清朝對蒙古諸部是區別對待的,漠南的待遇最好、漠北次之、漠西最差,因為這樣可以防止他們聯合起來。漠南又屬最早歸順的科爾沁部關係最為親密,清朝皇室和此部有聯姻的傳統,比如著名的孝莊皇后就是科爾沁部的。

對蒙古諸部的區別對待是通過蒙八旗和盟旗制度體現的。蒙八旗就是把科爾沁部按八旗制度編為蒙八旗,讓他們成為體制內的人。而後在其餘漠南、漠北、漠西諸部實行“盟旗制度”。清朝為各旗劃定疆界牧場,防止他們內訌,又任命忠於清朝的人為旗長或盟長,或從中央指派大臣為盟長,對蒙古進行統治。事實證明,這種統治是很有效的,清朝既拉攏了蒙古上層,又分化了他們的勢力,讓他們很難形成抗拒中央的統一力量。

三、宗教控制。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清朝還是不放心,清朝還要控制他們的人口,這個終極手段就是喇嘛教。

《馮玉祥自述》中,這樣寫道:“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簡單說,就是蒙古家庭只有一個兒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的兒子必須要去當喇嘛。為了讓蒙古人願意當喇嘛,清朝大力推崇喇嘛教的地位,並提高喇嘛的待遇,所以蒙古人都爭著當喇嘛。這樣一來,蒙古族人口就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很難有提高,甚至出現了降低的趨勢。


石頭說歷史


明朝推翻元朝後,明朝每一位皇帝都以高壓打擊蒙古餘部,卻始終沒有徵服蒙古。


而到了清朝,致使蒙古再也翻不出浪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時代不同了,冷兵器時代過時。


到了清朝,蒙古各部落間的內部矛盾,消耗了自己大量的力量。

同時,隨著槍支大炮的出現,蒙古人的騎兵優勢變成了劣勢。


在此期間,俄羅斯的崛起,蒙古的大量土地被俄羅斯佔領,沙俄對蒙古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外蒙在俄羅斯的慫恿下,脫離中國版圖,自立為國。蒙古人的疆域變小。


清朝也憑自己的武器兵力收服了蒙古的大片土地。先後將喀爾喀和準噶爾納入版圖,在當時來看不僅僅是一次了不起的開疆拓土,更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解決北方變患問題。



2.清朝對蒙古的政策不一樣


一開始,清朝就對蒙古實行和親政策。清朝各皇帝都會娶一位蒙古公主當妃子,清朝的公主也會嫁給蒙古王孫為妻。現在是一家人了,還打什麼打。


清朝控制蒙古後,對蒙古實行貿易開放。王孫貴族手裡有錢了,安逸了,他們也不想打仗了。


3.關鍵一點,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朝出計,讓蒙古大部分人改信奉藏傳佛教(清朝人嘴裡的黃教)。



在康熙年間,在蒙古各地,大量修建喇嘛廟,制定了“興黃教以安眾蒙古”的策略,不斷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勵更多的蒙古人出家為喇嘛,並規定如果有人出家為喇嘛,便可以減免徭役。


因此很多蒙古人開始出家做喇嘛,從此信仰黃教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也因此改變了他們那種尚武的性格。同時,大量男人出家做喇嘛後,不結婚生子,導致人口的急劇減少。


總之,有書君認為,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的蒙古,到了清朝,蒙古人口銳減9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的原因是,清朝讓蒙古人改信藏傳佛教。用左宗棠的話說“我朝定鼎燕都,以蒙古拱衛京師”,這正是清朝解決蒙古問題所帶來的最大好處。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關於蒙古人口減少的問題,有很多文章都有提及,這樣一個在古代史上烜赫一時的民族,為什麼最終竟然落得了本族人口迅速凋零的下場?說到底,這是蒙古人思想愚昧、冥頑不靈所造成的。

可是,在蒙古勃興時,蒙古人學習的慾望非常強烈,他們在短短的時間裡就從原始的奴隸社會變成了一個擁有文字、歷史、宗教、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文明體系的民族。可是很快,當蒙古人的主角光環消褪後,他們再次被驅回到了漠北草原,頂風冒雪,艱難度日。

(蒙古帝國毀於統治者修煉藏傳秘法)

帝國時代的蒙古歷史是如此讓人嚮往,讓蒙古人對眼前的苦難的生活難於忍受。他們曾經做過很多努力,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南方的防禦要塞。然而在漢民族的名帥名將的領導和指揮下,蒙古人再難以組織起一支龐大的軍隊去撼動“不動如山嶽,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的漢民族軍隊組織的防線。

氣候逐漸變得更加惡劣起來,他們在漠北草原上的日子更加難過。生活物資的缺乏,使得他們彼此之間發生了內鬥,最終分裂成了漠西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這三個地域的蒙古人之間,既有聯合,又有爭鬥,蒙古人再次回到了鐵木真統一之前的日日相攻的混亂狀態。

自然災害、兵燹、物資匱乏,災難使得蒙古人對宗教的需求大為興盛,整個蒙古社會在宗教的麻醉下,日益保守、頑固。

藏傳佛教在蒙古高原上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早在13世紀中葉,蒙古人就開始接觸到藏傳佛教,雖然在皇室和上層社會廣泛流傳,但還沒有徹底改變蒙古族整體的薩滿教信仰。

明朝中後期的俺答汗時期,被稱作黃教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蒙古地區第二次大範圍傳播。與第一次僅在貴族間傳播不同,這一次的傳播範圍很大,且無死角。藏傳佛教自此成為唯一的合法宗教,傳統的薩滿教反成為了非法宗教。

(喇嘛成為一種政治手段)

但是如果因此說蒙古人對喇嘛教的信仰有多麼虔誠,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喇嘛教的興盛除了現實的政治需求外,經濟上的榨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喇嘛們將宗教特權當成了收斂錢財,成為權貴階層的手段和工具,他們的生活逐漸世俗化。為了擴大喇嘛教的政治影響,提高喇嘛教上層人物的政治地位,清朝成立後,還加大了推崇喇嘛教的力度,授予蒙古地區喇嘛教一些首領人物與世俗封建主享有同等的政治權力和地位。因此很多蒙古優秀的青年,都主動或者甘願成為了喇嘛。

清朝中葉,蒙古地區的喇嘛數量多達25萬。光緒時期的活佛數量更是達到了243人,喇嘛數量佔到了蒙古成年男性人口總數的40%到50%,察哈爾和錫林郭勒地區更是超過了60%,內蒙古地區的佛寺數量超過了800座,平均每個旗達到了20座,個別的旗甚至有60座。

喇嘛階層很多都是衝著經濟利益去的,清政府也規定他們能夠享有較高的生活保障,平均每年至少二三十兩白銀進賬,這和當時要上戰場搏殺的八旗兵屬於一個收入水平。供養這樣一批數量龐大的高收入群體,給蒙古本地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據統計,每年蒙古地區都需要為供養喇嘛支付整整1250萬兩白銀,平均每戶牧民每年都要承擔8兩左右的白銀。

與中下層蒙古牧民的拮据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蒙古地區的喇嘛有清一代不斷舉行大規模進藏熬茶活動。出於虔誠的信仰,最奢侈的一次進藏活動,消耗的物資總計摺合1.08萬匹戰馬,534萬隻羊,54萬擔小米。這種耗費糜巨的活動加劇了蒙古本地區的物資缺乏,如察哈爾地區在康熙年間有牲畜300萬,到了清末僅剩下39萬,整整縮水了十分之九。

這種財富的耗損和大量優秀青年的主動絕育,使得蒙古人口大為減少。同時,這還形成了嚴峻的社會問題,由於男性約有一半都去了寺廟,女性找不到配偶,外地的商旅、軍人都能很容易找到臨時的蒙古女人,事實上形成了亂交的社會,以致於性病盛行。蒙古人受困於草原,日趨保守,難以接觸科技文明,對於性病的治療屬於胡亂醫治,因此死了很多人,僥倖未死的,也都失去了生育能力。

(徐樹錚收復蒙古時的蒙古喇嘛)

女真與蒙古這兩個民族,在宋朝時就就已經結仇,彼此攻殺;作為兩個都曾入主過中原的民族,雖然因為共同的利益聯合到了一起,但是滿清對蒙古人的勢力的忌憚之心一直都沒有消失過,尤以三藩之亂時,察哈爾蒙古人趁機起事,突襲承德,讓清廷記憶猶新。因此,即使滿清皇帝將蒙古八旗視作王朝親近力量,但也是利用與限制的策略並行。限制的策略是以行政、宗教、經濟等手段,迫令蒙古青年人去做喇嘛;利用的策略則是不停地在蒙古地區招收兵勇,隨同征戰,在戰爭中消耗。

這種情況造成的直接後果,即是蒙古族人口的大量滅失。經過明朝270多年的打壓以及蒙古內亂,蒙古人口已經損失多半。到清朝初年,各部統計的蒙古族人口約為216萬人,到了清末,僅剩下171萬人。

清朝時期是中國人口急速增長的時代,整個中國人口從不足2000萬人增長到4億人,而同期蒙古高原上卻出現了人口的下降,其中不難見清朝對蒙古地區的別有用心。

關於這樣的情況,在1926年1月馮玉祥出訪蘇聯途徑蒙古時,在傳記裡曾有描述:

“談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當喇嘛者有紅黃緞子穿,又可坐享優厚的俸祿。女子沒有充當喇嘛的福氣,但又難找得相當的配偶,於是都做了內地人洩慾的對象。因為由本部內地來的文武官吏及軍隊、商人,都以道遠不能攜帶家眷,他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臨時太太。一方面是七八個蒙古男子僅有一個妻子,一方面是一個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內地人為她的臨時丈夫,事實上形成一個亂交的社會。同時男女衛生都不講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後,惟有聽其自然。當時活佛即患梅毒,爛塌了鼻子。據說目前檢查結果,蒙古青年十七歲至二十五歲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歲以上者,所佔百分比自然更大了。這種現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繼續存在,馬上就會有滅絕種族的危險!那次和蒙古國民黨的朋友談及這個問題,他們把這一點也作為他們脫離中國而獨立的理由。他們說:“你看,中國政府就這樣防制我們,使我們即要滅種,使我們民族無法生存,你看我們怎麼還能和你們在一起 ” 我詫異道:“你這是什麼話 這明明是滿清政府防制你們的,怎麼說是中國政府我們中國內部的人民,不是和你們受滿清政府同樣的壓迫和虐害的嗎?”

考慮到馮玉祥排滿的立場,有可能故意抹黑清王朝。《劍橋晚清史》裡也有過類似的描述,可以用於佐證。

“在十九世紀,王朝已經完全控制了蒙古人,清朝政府不再害怕他們。甚至人口實際上也在衰減,主要原因之一是僧侶制度和性病。藏醫用汞來治療蒙古人中間的性病,但是這種疾病仍然蔓延並繼續造成損失。肺結核也很猖獗。在整個十八和十九世紀,許願當喇嘛的蒙古優秀青年越來越多。但是他們並非全都脫離畜牧勞動而住進寺廟。約有三分之二的喇嘛留在旗內;一個喇嘛兼作世俗貴族的農牧奴倒沒有什麼不合適的。然而,進入寺院的年輕人確實越來越多,結果越來越多的蒙古牧場和牧產被用來支付寺廟繁文縟禮的開支,而不是用於供養人民。雖然人口不斷減少,寺院卻不斷增加。到二十世紀初,內蒙寺廟之數或已逾千,外蒙的寺廟也有約七百五十處,而且兩地還有大量的小廟。估計內蒙竟有百分之三十至六十五的男子出家(至少每家一個兒子),外蒙在1918年出家者佔男人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同西藏相比,十九世紀末期的西藏估計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當喇嘛。這些估計同1800年的蒙古形勢有何聯繫,還不得而知,不過很可能的是,僧侶的人數和寺院的數量在十九世紀都增加了。”

日本人當年進入過蒙古草原,也發現了梅毒、淋病和各種疾病盛行,人口因疾病損失嚴重。新巴爾虎左翼旗一九三三年有蒙民10386人,到了1950年只剩下7525人。此種情況下,日本人斷言“不待武力征服,五十年內,內蒙人民將為梅毒所自行消滅”。

(如今的蒙古牧民的生活)

可見,蒙古地區人口減少,是一系列內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有政治因素、軍事因素、宗教因素,也與漠北地區的氣候越來越惡劣有關。明朝通過軍事征戰,將蒙古人的國家體系打散,重新退回至部落狀態,實力大損,艱難度日,勢力大不如前,這才給了滿清聯合蒙古的可能。滿清聯合蒙古,又出於統治目的,對蒙古實行愚民統治,抑制其發展,導致蒙古民族一度有消失的危險。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蒙古族的數量為650萬,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數為422萬,是我國的第九大少數民族,同各族人民一樣,蒙古族人口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出現了顯著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