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對北亞的競爭中,代表中國的清朝,爲什麼會敗給俄羅斯?

王龍森


清朝表示:你行你上!

今天的很多人,一提起國土問題,無不義憤填膺。特別是清朝,不僅晚期的割地賠款被口誅筆伐,就連清朝前期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也成了眾矢之的。尤其是《尼布楚條約》,讓清朝損失了400萬、600萬甚至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簡直就是鼠目寸光,康熙皇帝更是個膽小如鼠的昏君!

最後得出結論:滿清誤我三百年!

不得不說,這些觀點看起來縝密,聽起來提氣,卻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你讓清朝去競爭北亞,你怎麼不去?

在清朝前期和沙俄對北亞的爭奪中,清朝雖然在實力上比沙俄北亞地區的軍事力量強,但始終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與其說是清朝和沙俄在爭奪北亞,倒不如說清朝被動地被沙俄拖入了對北亞的競爭!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

1、清朝是農業帝國,對苦寒之地缺乏興趣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帝國,農民佔到了帝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小農經濟成為帝國的主要生產方式!

所以,哪裡能種地,哪裡就是帝國要征服的地區。

很明顯,廣袤而酷寒的西伯利亞地區不適合發展農業,自然也就不是中原王朝考慮的方向。

清朝前期,明末小冰期的影響仍未結束,氣溫比現在還要低。在北緯58度以北地區,基本就是常年凍土區。

而西伯利亞地區的地形也很有意思。從西部的哈薩克丘陵開始,經過薩彥嶺、貝加爾湖附近的雅布洛諾夫山脈、外興安嶺組成一道東西走向的分水嶺,分水嶺以北地區,地形從南向北逐漸降低,這是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原因。

地形向北的傾覆不僅僅改變了西伯利亞的河流走向,還導致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異常寒冷!

冬季,在極地東風的作用下,來自北極的寒風自北向南吹向西伯利亞,讓這個地區更加涼涼,東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就是北半球的寒極!

這樣的地區,別說種地了,就是生存都費勁!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如果不是不得已的情況,是斷然不會考慮向這裡發展的。

清朝遇到了不得已的情況:祖墳受到威脅了!

我們知道,黑龍江、松花江流域是女真人興起的地方,也就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而沙俄闖入這裡,並沒有和平共處的意思,所以清朝必須保護龍興之地,將沙俄逐出黑龍江!

所以康熙發動了兩次雅克薩之戰,並積極尋求雙邊談判,以期永久性劃定邊界!

因為取得了勝利,因此清朝在談判中有了更大的主動權。談判的結果就是沙俄退出黑龍江,清朝將邊界從遼東地區擴展到外興安嶺!

這裡,是封建王朝的自然邊界!

因為是被動應戰,又是為自身安全考慮,所以清朝不可能像沙俄一樣不斷向北擴張。能推進到外興安嶺地區已經非常不易!

2、蒙古問題始終懸而未決,清朝沒有精力不斷北上

清朝前期,軍力強大,特別是面對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的沙俄哥薩克。但是清朝在對沙俄的作戰中始終相對保守。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康熙想要以戰促和之外,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西部有一個鄰居始終威脅著清朝的側翼,這就是蒙古。

1635年,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但是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還沒有納入版圖,在漠北蒙古的西部,準噶爾已經崛起成強大的部落制帝國。準噶爾臺吉噶爾丹東征西討,意圖恢復蒙元帝國的版圖,消滅清朝一統天下,所以噶爾丹不斷向東侵略漠北喀爾喀蒙古。

在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在北部英勇抵抗沙俄的入侵時,和沙俄勾結的噶爾丹趁機從側翼進攻土謝圖汗,導致土謝圖汗戰敗,不得不向南遷徙,沙俄則趁機佔據了貝加爾湖的東部和南部地區!

在康熙和沙俄進行雅克薩戰役時,漠北蒙古也在抵抗沙俄和噶爾丹的侵略。

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漠北蒙古各部向清朝求援。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在烏蘭木通擊敗噶爾丹,迫使其退出漠北。

1691年,康熙主持“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納入清朝版圖。1696年,康熙再度親征,在昭莫多再次大敗噶爾丹,迫使其自殺!

不過雖然噶爾丹敗亡,但是準噶爾汗國並沒有因此削弱,反而因為噶爾丹的死,國勢達到新的高度!

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承臺吉之位後,再次大舉擴張。1716年,準噶爾南下侵佔西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率軍入藏,將準噶爾驅逐。

可以說,準噶爾和清朝的纏鬥貫穿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前後達70年時間。因為準噶爾的掣肘,清朝沒有更多的精力北上爭奪北亞!甚至包括《恰克圖條約》,因為蒙古問題的存在,清朝做出了較大的讓步!

相比於西伯利亞的天寒地凍,清朝皇帝還是喜歡將緯度更低,土地更富饒的蒙古納入版圖,在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同時也擴展了疆土!

另外,由於沙俄和清朝位置的差異,沙俄在北,清朝在南,即使清朝突破常規打定主意要和沙俄爭奪北亞了,清朝向北進取的難度要遠遠大於沙俄向南擴張。

所以,多種因素導致了清朝不想、不願也不能甩開膀子和沙俄爭奪西伯利亞!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俄羅斯從東歐平原上的一個小小公國,成長為世界第一領土大國,與其一直致力於對外擴張的戰略有關。在不斷擴張過程中,俄羅斯佔領並控制面積有1300萬平方公里的北亞,是俄羅斯地緣實力得以迅速擴大的最重要原因。東歐平原如同俄羅斯的大腦,而北亞就是其龐大的身軀,作用非凡。

不過,之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俄羅斯的這龐大的身軀有些礙眼。

因本身自然環境太過極端,北亞難以孕育出強大的本土勢力,只能依附周邊強大的地緣文明。比較而言,當時中國的實力在俄羅斯之上,而且,在地緣關係上看,北亞的中東部與東亞大陸的關聯更為緊密,再加上歷史上,中國政權也曾通過羈縻政策來管轄一些當地的土著部族。

大家知道,17世紀末、18世紀初,中俄通過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界定了兩國邊界。那時,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俄羅斯的地盤。

那時,歐洲早已靠新航路的開闢積累了大量財富,歐洲文明發展水平已在華夏文明之上。不過,此時並沒有爆發工業革命,歐洲的領先優勢並不是很明顯。而彼時,俄羅斯屬歐洲文明的邊緣落後地區,中國的體量優勢更加明顯,所以說,那時只要中國鐵了心要爭北亞的話,會搞得俄羅斯非常焦急上火。

不過,事實上是,清政府在挫敗了俄羅斯向南滲透東亞的企圖後,便籤訂尼布楚等條約,成全了俄羅斯佔領北亞的夢想。

為什麼,中國有更大的優勢,北亞卻還是被俄羅斯捷足先登,成為了支撐俄羅斯龐大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才給了俄羅斯可趁之機呢?雲石君將做簡要分析。

第一、農耕文明的侷限性。

首先,農耕社會里,有價值的土地必須要適合農業種植。顯然,北亞太過惡劣的自然條件,並不適合農耕。在當時中國眼裡,北亞開發價值極低,不值得過多投入。其次,這還是受當時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使得人類難以有效克服北亞的大山大脈,荒漠冰原等的地緣阻隔。

而當時中國認為,除了必須駕馭維度較低、適宜遊牧勢力生存,且對自身構成威脅的蒙古高原外,對蒙古高原更北連遊牧都不具備的地區,也對自己構不成威脅的地區,可以說是無慾無求的。

當然,你可以說當時的清政府是鼠目寸光。不過,自古都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如果不灌點猛藥,其實很難清醒的。轉念一想,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世界觀裡,清政府也不會對北亞太過置之不理。畢竟,北亞並非是一毛不拔之地,還有漁獵業產生的收益。北亞對中國而言,就像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可是,中國最終還是放棄了北亞,這還得從另外的原因說起。

第二、北亞的性價比太低。

古代中國之所以只佔據東亞大陸,而不進一步對外擴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周邊板塊土地質量不高。首先看北邊有蒙古高原,再往北是北亞地區,領土最西邊新疆再往西便是土地更加貧瘠的中亞地區,西南方有青藏高原的阻隔,南方是叢林密佈的越南老撾緬甸一帶。而中國佔據的東亞大陸才是周圍土地質量最高的板塊。出於性價比考量,中國在佔據了適宜農耕的核心區,以及通過羈縻的方式,將核心區的周邊板塊化為內藩。自己有了足夠的安全保障,難免會失掉對外擴張的興趣。

北亞的土地質量太低,對天朝之國來說,將北亞納入自己的地盤,需投入巨大,但收益卻是很小的。而且,在地緣阻隔下,中國很難有效的向北亞輸送影響力。而北亞土著勢力弱小零散,又尚未開化,難以威脅到中國。所以,中國選擇了用朝貢模式,從北亞獲得一些漁獵收益。

不過,中國和北亞的傳統平衡被俄羅斯打破了。

比起北亞土著,俄羅斯勢力更加強大。而且當時歐洲沿海各國都在海外大擴殖民地,俄羅斯因受自身條件的限制,選擇了與東歐平原相鄰的北亞作為擴張對象。俄羅斯征服北亞的慾望比中國更為強烈。

雖然,俄羅斯強勢進入北亞,但因當時中國的國力來說,還是有那個能力去和俄羅斯爭北亞的。不過,就算挫敗了俄羅斯,中國要如何控制北亞土著卻是一個大難題。也就是說,中原王朝沒必要為了些動物皮毛和珍寶來與俄羅斯大動干戈,畢竟戰爭將耗費更多的資源,這樣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所以,就算中國挫敗了俄羅斯,制止了其對 中國本土的圖謀,清政府也只願通過合約來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寧。

第三、清政府內部統治的需求。

古代華夏文明體系中,鮮有少數民族統治漢族的政權。而清政府出身滿族,在漢人佔絕大多數的中國來說,清政府自身的合法性會受到嚴重挑戰,同時,漢人人口占優的國情也給滿洲親貴要維護自身統治提出了難題。

於是,清政府主動融入華夏文明,爭取漢人認同的同時,也在拉攏蒙古各族,通過給予高於漢人的特殊政治地位,豐厚的物資補貼,換取蒙古的支持。

蒙古高原適合遊牧業,卻礙於本身土地貧瘠難以開展農業,是一種更落後的文明。可是,遊牧勢力的軍事實力強大,他們通過經常性劫掠中國的方式,來獲取財富,維持生存。不過,劫掠過了頭,就會招致中原漢族政權的反擊,而將他們帶到了勞民傷財的戰爭上,那時境遇會更糟。

而清廷給到的條件很誘人,蒙古人只要效忠清廷,便能不勞而獲,同時還有較高的政治地位。這對蒙古人而言,無疑是天上掉餡餅。

當然,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清朝雖要靠蒙古的軍事力量威懾漢族反抗勢力,但也不能將其養肥,反過來吃了自己。所以,清廷通過限丁減丁的方式來防範蒙古坐大。

倘若清廷欲在北亞與俄羅斯爭雄,清廷都必須依仗蒙古與北亞地緣關係更緊密,蒙古本身地緣格局的優勢,還有他們的軍事力量來對抗俄羅斯。俄羅斯畢竟不是北亞的土著,實力不可小覷,而且已佔據西西伯利亞平原並對其進行了初步開發,這就使得中俄雙方的對峙和較量的週期會很長,而且規模也大,最終也會消耗掉中國的國力。

這給清廷發了危險警告:在軍事上不得不長期倚重蒙古各部,難免會造成各部尾大不掉,極有可能重蹈安史之亂覆轍(在沙俄進入北亞的同時,蒙古準噶爾部動亂,攪得清朝西北邊疆一團亂)。

回到清廷為什麼重用蒙古的原因,是想借蒙古人之手威懾中原漢人。如果蒙古與俄羅斯長期纏鬥,這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同時,還會消耗清朝的資源。一旦蒙古威懾不了漢人,中原反清復明之類的大規模民族起義必定會攪得清政權權貴人心惶惶。

所以,為了將蒙古人最大的作用發揮在威懾漢人上,鞏固清廷自己的統治地位,清廷也願意丟掉北亞這根“雞肋”,而和俄羅斯和談,劃清兩國的領土範圍,最終使得北亞落入了俄羅斯之手。

受農耕文明的限制,北亞的貧瘠並符合農耕社會下中國的整體利益。北亞本身的土地質量差,農業開發價值有限,在與俄羅斯爭鬥後,就算得到了北亞,投入遠遠高於收益,是一種低性價比的體現。而清朝內部需要依仗蒙古軍事力量來壓制漢人勢力,來有效的維護內部統治,當權者不願意將蒙古各部勢力投入到與俄爭鬥中。基於以上的原因,儘管當時中國有比俄羅斯更多的優勢,但是,最終中國還是將北亞“拱手”讓給了俄羅斯。

如今,北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抬升了北亞的地緣價值。可是,北亞歸屬於俄羅斯已成為了既定事實。那麼,北亞對現在的中國又有何重要意義?未來的某一天,中國還有沒有可能,再重新做一次選擇?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公號中的《為什麼中國需要北亞》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79。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在中國清朝和沙俄帝國爭奪北亞的過程中清朝政府為什麼會完敗,我認為原因有以下5點。


沙俄擴張野心

一、經濟需求不同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個以小農經濟佔主導的社會,中原王朝歷來對不能耕種的土地沒什麼興趣。所以對更近的蒙古高原都沒有統治興趣最多在國力強盛的時候進行羈縻統治,至於更北的西伯利亞就更沒有興趣了。等國力衰退的時候連抵禦遊牧民族都吃力,就更不用談徵服西伯利亞了。

所以只有少數民族建立的遼和金國以及元朝和清朝佔據過部分北亞地區。而清朝起初也是對原屬東亞現屬北亞的外東北地區不太重視,直到沙俄侵佔了適合耕種的這一地區,才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並進行了反擊收復這部分地區。至於更遠的地區雖然也有根據歷史歸屬提出主張,可是因為這些地區並不適合耕種也就沒有很堅持並最終落入沙俄手中。

和中國清朝因為北亞無利可圖而不重視相比沙俄對北亞就明顯更上心了。因為北亞地區豐富的動物皮毛資源可以製成各種皮草售賣,這讓俄國人獲利頗豐。同時北亞的礦產和同清帝國的貿易也讓他們獲利不少。這些都有力的支撐了俄羅斯人在北亞保持長期存在。因為有利可圖因此俄國人逐漸在北亞紮根下來,整個北亞開始俄化。

可以說對古代中國而言北亞是不毛之地沒有多大經濟價值,而對沙俄而言北亞動物皮毛以及和清帝國的貿易卻可以獲得巨大利益。這種經濟上的差異是導致北亞最終歸屬於沙俄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二、政治上的差異

我們知道清王朝是由只有區區百萬人的滿洲人建立的王朝,卻統治了幾千萬到後來的幾億漢人。想要建立穩固的統治只有兩種辦法,一是整個民族融入漢族,這樣兩個民族就可以形成巨大的合力,這是對中國最有利的辦法了。

可是滿清統治者卻沒有這樣做,滿漢一家親只是流於表面。實際上卻實行滿漢分離,對漢人處處分化瓦解和防範壓制,想方設法維護滿洲貴族的統治。這些導致漢人和滿清統治者越來越離心離德,許多漢人對幫助清政府抵禦外辱漠不關心,而滿洲貴族又害怕在抵禦列強過程中漢人勢力會發展壯大因此經常輕易的向列強投降以保持自己對中國的統治。

這樣整個國家不能擰成一股力量,因此整個國家都不斷受到奇恥大辱,包括滿洲人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利益都受到嚴重損害,滿清貴族可謂是害人又害己。

這種愚蠢行為反應在北亞問題上同樣如此,滿清統治者為了給自己留所謂的後路對包括外東北在內的東北地區實行大範圍的封禁政策。不僅不讓漢人移民,而且還把原有的居民大量內遷。這導致遼寧以北地區幾乎荒無人煙,中國在東北的軍民力量因此十分的薄弱。

所以沙俄在《尼布楚條約》簽訂沒多久又進入了外東北地區而滿清政府竟然毫無察覺。後來沙俄抓住中國內外交困的局面又輕而易舉的割佔了中國的外東北地區。至此中國北亞地區基本損失殆盡。


全盛時期的清朝

另一方面沙俄卻沒有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帶來的煩惱,因為沙俄帝國是一個統治者俄羅斯人過半數的國家,所以整個國家可以很自然的擰成一股繩,這是中俄近代命運不同最大的原因。因為他們可以很自信的對外開放而不用擔心自己的臣民會和外敵聯合對付自己,也可以拼死抵抗外敵入侵而不用擔心自身勢力受到削弱。因此後來沙俄成為了列強而滿清卻成為了列強欺凌的對象。

在北亞問題上同樣如此,對領土有狂熱最求的沙俄統治者和渴望建功立業獲得土地等經濟利益的臣民結合起來的力量最終席捲了整個人煙稀少的北亞,使得沙俄成功殖民了該地區。

三、軍事上的差異

起初清王朝的軍事力量絕不比沙俄差,而且當時中國人口上億是沙俄的十倍,在17世紀國力遠強於沙俄,可惜不能形成合力。而瞭解俄羅斯歷史的就會知道沙俄在雅克薩戰爭前正規軍戰鬥力並不強大,和清朝大部分八旗兵一樣都是紈絝子弟組成。所以實際上那些侵入雅克薩的哥薩克等亡命之徒才是當時沙俄戰鬥力最強的,清軍在雅克薩戰役中擊敗的絕不是什麼弱旅。



雅克薩戰役

只是後來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後不僅國家富強起來,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強一度成為了歐洲憲兵。而與此同時清王朝卻軍備日漸廢弛,戰鬥力越來越差了。加上滿清統治者為了保持滿洲人軍事優勢大力推崇騎射,限制火器的研發和使用,使得在雅克薩戰役中武器就落後於沙俄的清軍火器技術不進反退,比之沙俄就更加落後了,之後通過洋務運動也沒有追上俄軍。士兵戰鬥力的下降加上武器的落後使得中國根本沒有和沙俄爭奪北亞的資本,能保住現在的東北已經是萬幸了。

四、外交上的差異

當時滿清統治者閉目塞聽,根本不瞭解外部形式。當時的沙俄內有索菲亞公主造成的政治動盪,外有瑞典和奧斯曼帝國等強敵環伺,處境遠比中國惡劣,可是這些康熙都一無所知。而沙俄卻知道清政府最大敵人就是準噶爾汗國並多次加以利用,不斷抓住清政府害怕沙俄和準噶爾聯合對付自己的心理迫使清朝統治者做出不斷讓步。

加上清朝的外國傳教士通敵出賣中國,洩露清政府底線給沙俄。結果導致當時強於沙俄的清帝國沒能以勒拿河為界,讓中國損失了大片領土。其實只要清政府堅持以勒拿河為界,當時的沙俄是沒有辦法的。另外許多人對《尼布楚條約》中規定的待議地區範圍也是有爭議的。

五、國力此消彼長

如果說雅克薩戰役時沙俄國力遠弱於中國,那麼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後國力就開始逐漸接近和超越中國了。而中國在滿清統治下到了乾隆時期卻江河日下。如果說乾隆時期中俄兩國還可以旗鼓相當,那麼之後清帝國就越來越不如沙俄了。特別是沙俄趁中國內有太平天國等運動造成的人口銳減國力衰落,外有英法等列強入侵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訛詐了中國外東北和外西北等大片領土。

此後中國通過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終於在左宗棠的領導下收復新疆沒有讓沙俄吞併新疆的陰謀得逞,但也只是迴光返照。無法改變沙俄越來越強於保守的滿清帝國的事實。所以中國不僅無力與沙俄爭奪北亞,連東北都差點丟失了,日俄戰爭中兩隻惡狼相爭使得東北暫時保住了,可是接著外蒙古又丟了。可以說沙俄和日本都是對近代中國傷害最深的國家。


執斧傳播開天名


北亞地區現在看來資源非常豐富,而在大清看來卻是一片苦寒之地,只有少部分遊牧民族在此漁獵,並不適合大多數定居。所以,與其是說跟俄羅斯競爭,倒不如說是大清主動放棄了北亞。銘蘇先生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使大清主動放棄了北亞:

第一、北亞是苦寒之地,不適合人類定居。

北亞地區大部分位於北緯50-70度之間,緯度較高,太陽輻射較少,屬於寒帶地區,一年有6個月以上屬於冬季。北邊有號稱地球凍庫的北冰洋;西面有烏拉爾山阻擋,使大西洋的暖溼氣流無法進來;西伯利亞和南部的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壓的發源地;東邊太平洋沿岸有千島寒流。因此,北亞地區冬季零下二三十度是正常,零下五六十度也多見,這麼冷的地方,你想去嗎?對於女真人來說,東北的冷已夠他們受的了,西伯利亞那就算了吧。而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從東歐平原翻過烏拉爾山到西伯利亞,他們是同緯度遷移,氣溫是漸變的,相對容易接受;而中國進入西伯利亞是跨緯度遷移,溫差大,接受起來難度較大。

第二、北亞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性價比不高。

北亞地區雖然有西伯利亞大平原,但是由於緯度高,並不適合農作物種植,僅在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勉強種一些耐寒的小麥和進行畜牧業發展。對於一個不能進行大規模農耕的地區,其經濟價值就較低,大清如果去佔領這些地方,那麼軍隊所需要的糧食等生活物資都需要從中原補給,成本太高。即使在元朝時期,中央設嶺北、遼陽行省管理,在當地發展屯田和漁獵,但是還是入不敷出,嶺北一個行省要用去中央財政四分之三的撥款,可見此地就是個無底洞。

第三、國家統一是大業,沒空去統一北亞。

大清入關以後,形勢非常複雜,既要收拾大順和大西農民起義軍,還要消滅南明殘餘勢力,收復臺灣,接著平定三番之亂、平定青藏地區、平定準格爾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從1644年到1759年,大清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完成全國的統一。1685年—1688年的中俄雅克薩之戰,也是因為俄羅斯欺人太甚,不然的話大清也沒空去理會。

第四、大清認識的侷限性。

滿清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是落後的遊牧民族對先進農耕文明的統治,為了防止漢人的反抗,滿清採取了很多極端的措施,比如焚燒典籍、文字獄、閉關鎖國等等。因此,滿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統治漢人上,並且以天朝大國自居,四周皆蠻夷之地,對於不毛之地北亞滿清更是沒有放在心中,那地方天寒地凍的,誰愛要,誰要。

綜上,由於大清皇帝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什麼都不缺,而北亞既是苦寒之地,又不能為大清帶來實際的利益,如果派兵駐紮的話,補給耗費巨大,實在劃不著。


銘蘇先生


問一個問題:清朝參與北亞的競爭了嗎?我個人的感覺,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從擴張性的遊牧王朝,變成了防禦性的農耕王朝。

清朝的核心在漢地十八省,這是朝廷賦稅、人口的集中地區,是經濟重心。而周邊新疆、內外蒙古、東北、西藏、西南地區,則是戰略屏障。清朝對這些地區的經略,主要是保持戰略邊界的穩定。

新疆。清朝經略西蒙古(今日新疆)是因為面臨漠西蒙古的威脅。當時漠西蒙古崛起,不僅向西擴張到中亞腹地,而且向東威脅到了內外蒙古的安全。從康熙到乾隆,祖孫三代百年經略運籌,最後由乾隆帝最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一統天山南北之後,終於基本消除西部的安全威脅,清朝的兵鋒就此止住了。

東北亞。清朝經略東北亞也是為了消除威脅。根本上也是因為俄羅斯哥薩克蠶食到了黑龍江流域,並且沒有止步的意思,必須打掉其擴張野心,才能保障核心區的安全。

蒙古高原。清朝與沙俄在外蒙古的爭奪,是為了穩定防守態勢。沙俄依靠哥薩克武裝力量、商人群體,持續滲透外蒙古地區,處於戰略攻勢地位,而清朝則處於守勢,或者說清朝無意向蒙古高原以北擴張。所以,清朝一直希望通過簽訂邊界條約,遏制沙俄南下。最終,在雍正初年,清朝祭出經濟制裁的殺手鐧(威脅中斷中俄貿易),才迫使沙俄同意舉行邊界談判。最終中俄《恰克圖條約》確立了兩國在蒙古高原的邊界,沙俄向南擴張暫時停止。

總之,從西伯利亞向南,經濟價值越來越高,所以沙俄處於攻勢,這是經濟利益驅動的;而從蒙古向北,經濟價值越來越低,所以清朝必然無意進取,表現為戰略防守。因此,如果“北亞”代表的是西伯利亞,那麼清朝根本沒有參與競爭。俄羅斯和清朝真正競爭的是蒙古地區,而在這個競爭中,清朝達到了戰略防守目的,而俄羅斯未能實現持續南下的目標。


布萊克懷特


大清好比一個地主被流民搞死,自己沒了主子然後莫名其妙的接收主子財產的奴隸!當這個剛剛基本掌握死去主子財產的時候,有人惦記他曾經住過的老破房子(比他給主子當奴隸還早的破房子)……你覺得這個奴隸會在乎嗎?西伯利亞,包括所謂的外興安嶺、庫頁島以南的廣闊區域經過明朝羈絆政策的整頓人口稀少而且常年天寒地凍,願意留在那裡的人幾乎沒有,除了走不了的,就是不知道怎麼走,或者被髮配到那裡的人那裡就是鳥不拉屎的地方!大清和俄羅斯爭奪西伯利亞的原動力幾乎為零,所以不是大清不想爭、不願意爭、爭不過,而是大清爭奪那裡沒有意義!而大清同俄羅斯議和之後得到了一個可以和它一起瓜分“成吉思汗遺址”的同盟,俄羅斯從北面哈薩克從西面清朝從東面和南面爭奪西蒙古準格爾部的地盤,最後大清帝國得到了準格爾部的絕大多數地盤,哈薩克人得到了重新復國的機會,而俄羅斯人得到了準格爾部的邊緣地區從而在西伯利亞地區的站穩腳跟!俄羅斯人這個貪得無厭的傢伙為什麼在大清前期不敢在外東北造次?不是它不想,而是俄羅斯人見識到了清朝強大的一面(讓俄羅斯人都曾經頭疼的西蒙古人居然被大清滅族),而且俄羅斯佔領西伯利亞以後需要時間消化它(大清同時也需要消化自己的領土)!為什麼後來俄羅斯人對外東北採取了和其它佔領區不同對待(對外東北人或趕或殺)?就是因為俄羅斯人知道了清朝的強大!後來,俄羅斯帝國在其他方向都無法得到發展的時候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大清帝國!它發現原來大清早就不行了,自己可以打成平手的兩個日不落帝國居然很輕鬆的就把大清打得爬不起來!俄羅斯才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對大清領土瘋狂掠奪!而大清已經無力反擊!!!


神馬玩藝2


把列強換成基督教十字軍你就明白為什麼清朝打不過西方,中國即便是今天看似強大北部基督教 南部佛教 西部伊斯蘭教外加印度教 神道教對外毫無發展空間,東南亞華人看似經濟優越卻被菲律賓基督教 泰國緬甸佛教 馬來西亞 印尼伊斯蘭教打壓的抬不起頭。


用戶5870630010


根本原因是清朝對北亞缺乏興趣。清朝作為農耕王朝,只對兩種地區有興趣,其一,人口稠密、宜居舒適的膏腴之地;第二,必須掌控的戰略要地。在16-19世紀,北亞(包括西伯利亞和外東北)缺乏農業價值,清朝對這個地區沒有經濟利益需求。但是清朝仍然堅決抵制沙俄對這些地區的滲透和控制,朝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劃分了兩國在西伯利亞和東北亞的領土,目的就是穩住不斷南下的沙俄哥薩克騎兵勢力,讓其不要插手清朝與周邊蒙古部族的爭端。這意味著清朝將外蒙古、外興安嶺以北的地區視作戰略緩衝地帶,由此整體的對外戰略呈現為防守姿態,不可能有大的作為了。

那麼為何沙俄能夠積極地佔有和經營北亞呢?沙俄對西伯利亞地區的滲透在初期主要是依靠商業利益驅動。17世紀的歐洲宮廷對珍貴皮毛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越是寒冷的地區,所出產的皮毛越珍貴,售價也越高昂。哥薩克殖民者對西伯利亞的征服,最初就是衝著獲得“皮毛稅”而來的。事實上,沙俄殖民者在進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的時候,同樣要求當地居民貢獻皮毛。沙俄殖民者之所以一路由西向東地滲透、擴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高強度獵捕之下,珍貴皮毛資源越來越少,獵捕難度越來越大,必須繼續深入西伯利亞冰原才行。商業利益如此之強,以至於俄羅斯皮毛商人能夠一路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中國東北、堪察加半島,乃至越洋進入北美的阿拉斯加。

由於清朝無力鞏固和開發東北地區,更無意繼續向北擴張,沙俄在蒙古北部、外興安嶺北部的殖民據點一直安全經營,人口不斷繁衍,統治越發鞏固。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朝對外東北的統治不僅沒有增強,反而比康熙年間進一步弱化,甚至已經被沙俄殖民者滲透了幾十年而渾然無知。最後在沙俄的事實佔領之下,被迫將大片土地割讓出去。這種教訓告訴我們,移民實邊是萬古不變的固本之策。


萊蒙夫人


就是因為基本盤的差異,俄羅斯的戰鬥力要勝過大清,大清跟俄羅斯之間結果是一目瞭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