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擇校,家長們到底在擇什麼?

成都小升初


以我多年與家長打交道的經驗分析,有的是擇學校,有的是擇老師,但更多的,是擇“面子”。

小升初原本無須擇校,義務教育階段,按劃片招生原則就近入學即可。但有的家長嫌家門口的學校條件不好,或嫌老師教學水平不高,希望孩子進入重點學校就讀。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滿足於僅讓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對高質量的教育有了需求。但無論國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力度多大,優質的資源總歸是稀缺的,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於是擇校就成了很多家長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優質的民辦學校收費高昂,但不差錢的家長很多,學位仍是供不應求。民辦學校並不能完全遵循市場化原則,收費標準需通過物價、教育等部門審核批准。否則學校利用漲價的方式抬高准入門檻,將嚴重背離教育的公益屬性。民辦學校有自主招生的權利,但為體現公平公正原則,一般採取搖號加面試的方式擇優錄取。

另一類家長是進城務工群體,沒有城市戶籍,沒有城區房產,居住證也未達到一定年限,子女無法進入公辦學校就讀。只能選擇民辦學校,或將孩子送回農村老家讀書。他們擇校,是迫於無奈。

公辦學校原則上只能招錄片區內生源,但一些優質的公辦學校,招生工作常被各種勢力所左右。這些學校每年招生時必須預留若干名額,用於解決來自方方面面的批條和打招呼,否則校長的位子很難坐穩。

雖不在片區內,但仍將孩子送入優質公辦學校讀書,說明家長有能耐、有人脈、有背景、有地位。這就催生出另一個擇校的群體——擇“面子”。

平時並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認為讀書成績好不好無所謂,自己初中沒畢業,不也家財萬貫嗎?

但孩子沒有進入重點(優質)學校,卻關乎自己的臉面。若被圈子裡的人問起,如何回答?豈不會被人笑話自己沒本事?所以,重點學校是一定要進的,就算調動所有人脈資源也在所不惜。至於對孩子的學習進步有沒有幫助,並不重要。

其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進入重點(優質)學校讀書。

雖然任何優質學校的招生工作都存在暗箱操作,但整體上還是相對公平公開的。也就是說,為了自身的良性發展,這類掌握了話語權的學校,招生一般還是擇優錄取的。

那些基礎很差的學生,若通過某種渠道進入一個高手林立的班級,成績毫無疑問會墊底,而且永無翻身機會。對孩子來說,在這裡讀書,不但不是幸福和榮耀,而是一種折磨甚至是摧殘。

一個好家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與其浪費巨大人力物力去擇校,不如做好自己。


毫米


生源和師資。其中生源的重要性還要高於師資。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對孩子,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周圍同學的影響要遠大於老師和家庭的影響!

舉個例子吧,我有一個朋友,當初小升初的時候,不知道他腦子裡哪根神經搭錯了線,讓自己的孩子直接通過電腦派位去到了某個公立初中。

一開始還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孩子的成績在班上也很好,都是前3名。可是一段時間後,班級裡面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基本不讀書,不聽講的。結果一個學期後,他的孩子也就開始向這些同學看齊了。最後初中畢業的時候,差點連高中都沒考上.....

因為初中的孩子正好處於青春叛逆期,這個事情,大多數的孩子本能的會對成年人有一種抗拒心理,對他們來說,同齡者遠比老師和父母來的可親可近。因此如果一個學校的生源狀況不良,孩子想在這種學校學好,其難度不比考上清華北大小多少。

只要是還有一點常識和判斷力的家長,應該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小升初的時候,電腦派位只是一個補充的備選項,在此之前,都應該已經準備好了其他的備選學校。如果抽籤手氣好,能進重點公立初中自然最好,但是沒抽到好籤,就會放棄學位去其他的民辦學校或是通過某些灰色渠道去重點公立初中。

至於選擇民校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民校受政府條例的影響較少,能有一定的篩選權。同時,較高的學費也擋住了某些不負責的家長。至少,很少會有人投訴民校補課,拖堂.....

至於師資,只要開得出工資,好老師還是找的到的,更何況,大多數較好的民校本來就是那些重點公立學校協辦的,師資方面根本就沒有任何問題。


一百分計劃


小升初擇校,家長們到底在擇什麼?

又到了小升初擇校的時候,空氣中瀰漫著緊張焦慮的氣息。按往年的慣例,各各民辦學校在5月份就開始了對優質生源的爭奪。近兩年,隨著公立學校的覺醒和崛起,公立和私立的優質生源大戰更加激烈。優質生源,希望投入名校的懷抱;名校,也渴望擁有更多的優質生源來成就輝煌。

家長們的選擇有一條規律,按從優到劣依次大略是:區域外名校——區域內優質公立中學——區域內優質私立學校——普通學校。

家長到底在擇什麼?

剔除掉表面的熱鬧和宣傳,我認為家長考慮的應該側重這幾個方面:

1.學校的教育理念、校風學風和教育教學成果。理念可能會虛一些,但成果是實實在在的,學習環境更是家長非常在意的因素。

2.師資水平。任何學校的師資不可能都非常的均衡或者接近,但補課忽略的是,優秀教師對教師團隊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公立學校有好教師,且師資比較穩定、教育部門能提供更好的平臺;私立學校較高的待遇會吸引一些優秀師資,但教師流動性會比較大。

3.管理水平。目前中國的家長希望學校和教師管理學生嚴慈有度,能督促和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私立學校在管理上會更規範,制度更合理嚴密,服務意識更好一些;近年崛起的公立學校往往也開始重視管理。

4.家庭情況。一些民辦學校收費比較昂貴,要考慮家庭經濟收入情況;還有一些家庭由於家長工作或家庭的特殊性無暇照顧孩子,需要考慮能寄宿的學校等等。

5.孩子的情況。孩子的個性、各項學習指標的發展水平、對未來的期許等等。但小升初的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可塑性也比較強,往往並不具備自主擇校的能力。

但這些選擇應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再好的學校,進去了也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再好的學校也有壞學生,再壞的學校也有好學生;適合孩子、適合家庭就好,不必盲目跟風,人云亦云。


七仙女兒說


選什麼,大了說,選擇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往小了說選擇“優質教師”。

老總說的一句話說到我的心坎裡去了,“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我通過讀書和教書幾十年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1、有人會說,優秀教師很多普通學校也有,為什麼還有家長要捨近求遠,大費周章呢?

一個孩子讀書時間十多年,假設讀一年級遇到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語文老師,估計語文成績會差,假若這個老師帶你兩年,一輩子的語文就拉下來了,假若換了老師,數學老師又不咋的,那數學也會掉下來,語文數學都差,一生的學習算是毀了一半。有這可能還會反駁,低年級家長補,不見得差,那麼到了高年級呢?課外補習?有時間嗎?有時一個差老師教兩個月可以也讓孩子對學習興趣全無,你信嗎?孩子都厭學了,任怎麼樣都不中。



2、筆者的親身經驗

筆者至今感念當年讀書時遇到了好老師,比較幸運。小學一年級的兩個老師我都不喜歡,成績只是中上等從來沒進過前三,二年級遇到了我喜歡的喜歡的語文老師,語文成績提升迅速。四年級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數學老師,感覺數學很有趣,數學成績得以提升。以後一直穩定在學校前三。

之後到了初中,正遇到了新上任的敢於創新的校長,遇上了一大批恢復高考後的頭幾屆畢業的師範學校畢業生。他們知識紮實,教學方法靈活,身上充滿工作的熱情和幹勁,學校成績年年上升。最終,在我們那一屆,普通初中各科教學成績全面超越重點初中,導致重點初中解散。筆者也有幸超佔一中線三十多分考進師範學校,成了象我的老師他們一樣的人。

而我小學同班的平時和我成績差不多的一個同學,小學時成績大部分時間是第一,進了另外一所初中,結果名落孫山。後來只能近普通高中學習,最後輟學了。

由我的親身經歷,我得出結論,遇到好老師很重要。我當年能成績那麼好,除了個人的資質和努力,更大的成分是得益於老師。



3、結論

擇校主要擇的是師資,這種師資主要的不是看學歷,要看老師的敬業精神。筆者師範畢業,一畢業來到了母校,就帶初三,也帶出了兩次全市中考第一,就是傳承了當年老師們那一種敬業精神,那一種不服輸,敢為天下先的氣概。

綜上所述,擇校選擇的校風、學風、教風,而這三風的決定因素在於老師,其他的硬件還在其次,好學校好老師的比例大,成績就有了較大的保障。誰也不願意拿孩子的前途去冒險,你說是吧?

我是文軒閣,專注教育,關心教師,助力學生成長,歡迎關注!


文軒閣


小升初擇校,家長選的是能治療焦慮症的藥方。怎樣對症下藥,這倒是很棘手的一個問題,絕不能像套公式答題一樣去解決。不過,倒是可以給家長們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就近上學,可以節約上學和放學時間。在這塊我深有感觸,我兒子初中才結束,在三年前,有好多朋友建議我讓孩子去讀私立名校,還有公辦重點初中,我都沒有聽他們的建議,而是採取就近上學的原則,孩子上學步行十分鐘就到學校了。別可小瞧這就近上學,可以讓孩子節省出不少時間,用來休息,學習和睡眠。有了充足的精力才是學習好的保障。

第二,親子關係矛盾衝突較大的,讓孩子去住校。有很多公辦初中沒有住宿條件,只能選擇私立學校。這倒不涉及到離家遠與近的問題,而是選擇辦學質量相對較好的學校為佳。在很多地區,私立初中教學質量相當不錯,否則,根本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因此,家長需要考察一下目標學校,主意打定後給孩子報名即可(有些學校需要考試錄取)。

第三,孩子接受家長管教,可以走讀回家住。在這塊的選擇上,家長需要考慮一個關鍵問題,你們夫妻是否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不管是什麼樣的學校,一般來說,大都不會針對你孩子的學習思維,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進行培養。而初中階段恰是培養的關鍵期,如孩子接受家長管教和學習輔導,可以重視學習能力培養,如若不行,可請外面的老師或報外面的輔導班。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不管小學成績有多好的孩子,進入初中後要重新開始,因為學習難度增加了,對學習思維的要求也增強了。同時還要重點解決青春期教育的不少內容,如果家長忽略了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方面的應對性教育,很可能出現很多問題,從而影響孩子的學業。


韓國成老師


小升初擇校,家長們自然是希望選擇一所師資力量雄厚、硬件設施先進、校風校紀優良、升學成績好的初中了。

不過,可供一般家庭家長選擇的範圍其實並不大。因為初中還是劃片入學,你所居住的房子,決定了孩子可以上哪所初中。除非是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可以讓孩子上那些私立中學,或者交一大筆擇校費。

我的建議和想法是:像咱們這些一般家庭的孩子,就安心讓他上居住區域內初中就好了。沒有必要非要為孩子去選擇一所“名校”或私立的初中。

記得上次聽一位老師說,在中國當前的高考政策下,孩子們還是上公立學校好。因為公立學校是一切按教學大綱來教學的,初中是位高中做準備,一切圍繞著高考。即使孩子在私立中學在自主氛圍下學(玩)得很嗨,但是幾年後,不是還得面對高考嗎?到那時更難適應嚴格的高考學習和考試氛圍了。

我之前看過一篇報道,說的是兩個成績差不多的孩子,一個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個是有錢家庭的孩子,他們一起進了一所私立的國際中學。這所中學以外語為主打,那個有錢人家的孩子非常喜歡這所學校活潑自主的氛圍,外語成績越來越好,打算高中一畢業就出國留學的。而另一個孩子,英語口語能力差,不太愛跟人交流,在這所學校裡有壓抑感和自卑感,結果,他最後還是回到了公立學校,感覺在公立學校裡,按部就班地學習考試,才能安心開心。

上次跟一位北京的阿姨聊天,她說她外孫上的是北京一所很好的中學(具體哪所中學我忘了名字了)國際部,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出國啦。

所以,如果不是孩子某方面的特長特別突出,或者家庭條件非常好,老老實實上公立中學就好了。畢竟,我們沒有那麼多錢送孩子出國留學。也不要去吐槽高考的弊端了,在當前的環境下,高考,可以說是平民百姓的孩子,唯一公平競爭的機會了。

所以,我的孩子小升初時,就直接讓她上劃片區域內的初中就好了。


小作家起跑線


認為家長們主要是選擇一個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平臺……名校。這個平臺上有名校的教育底蘊,有負責任的名師,還匯聚了孩子同齡人中最優秀的那一部分群體。

第一,關於名校底蘊。名校的底蘊包括它的辦學理念、軟硬件設施、合理的規章制度、濃郁的教育風氣、一大票社會名流校友等等。在這個充滿激勵氛圍環境下,孩子的成材率更高,更有可能做到最好的自己。如果他足夠優秀,就開始和校史上的名人發生一定的人脈聯繫……扯遠了,他的同學中將不乏以後的社會精英,而這些精英將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脈之一。

第二,關於名師。名師專業紮實,經驗豐富,責任心強,教育心理學鑽研得很透,能針對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當然利於孩子的成長了。

第三。關於同學。很多小升初的孩子無論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維習慣和學習品質等,都還處在逐漸成型階段,只有把他放到一個相對優秀的群體環境中,才能帶動他形成自己的優異學習特質,然後從中收益一生。


苗山風物視角


看十二歲小升初的兒子這些天經歷了什麼?

     

        對於今年小升初想要上名校的孩子,一句話像坐上了過山車。其實這些一心要奔名校上中學的孩子,經過六年艱苦卓絕的學習,大部分成績已經出類拔萃。但今年卻碰上了搖號,上學要靠碰運氣,碰不上咋辦?聽起來很簡單一一面談,但別看只有十分鐘時間的面談,卻如翻山越嶺過大江,面談內容只有範圍沒有標準,小學生成長的六大方面無所不包,我兒子小學一直很優秀,但我們心裡也是沒有一點底。於是又去掏高價上什麼面試培訓班,一家人更是絞盡腦汁,搜索枯腸,從行為規範到家庭教育,從個人修養到社會常識,從天文地理到人文歷史,還不用說集小學六年各類知識的訓練,天天見縫插針陪孩子練禮儀,練演講,練說話技巧,練面部表情,把個十二歲的孩子折騰的晚上說夢話都喊‘’搖號、搖號‘’。結果一個號搖下來兒子落了榜,沒容我們傻呆愣一分鐘,就又和孩子投入到了緊張地面談訓練中,這些天毫不誇張,對孩子簡直來了個天上地下人類動物社會家庭歷史政治英語數學知識集大成的大轟炸,連如何邁步如何走路如何微笑如何行禮如何看人說話都練過了,短短不到一個月急得我們兩口發燒,嗓子痛,舌起泡嘴生瘡,孩子也發了兩天燒,一家子輪流上醫院打吊針,就連快七十歲教中學語文的姥姥都為孩了寫了不少對話語段,親自一句話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教她小外孫,雖然我們相信孩子從小到大很優秀,但也經不住這像考成人招職一般的面談壓力。

      七號這天下午,兒子終於上陣了,我們報的是西工大附中,孩子四點進場六點出場,這兩個小時最後的煎熬真是度時如年啊,在家做飯的姥姥炒菜竟放了兩次鹽。兒子最後一個出場,一身輕鬆跑到我身邊報出162、91的成績,我們聽了聽周圍一些孩子報的分才稍稍鬆了口氣。

      再看看孩子十分鐘內都回答了些什麼,聽了題我們真是捏了把汗,舉幾例:

1、黃河為什麼是中華民族母親河?

2、劉關張三人性格迥異為何走到了一起?

3、你如何給一個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

4、如果讓你當班長你如何管理好班集體?

……

真不愧是龍頭老大出的題啊,道道都能寫成論文表述,孩子表現如何,分數是證明吧,總結一句:備考很重要、平時最關鍵。兒子最喜歡歷史和社會知識,從一年級又當了五年小班長(其中一年外出學習),說心裡話不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孩子,這一關比考什麼都艱難。不過我們也很欣慰,這是一場孩子自小到大從未經受的考驗和訓練,我們陪他走過來了,留下的只有微笑。

       


山山水水163814667


主要擇的是小夥伴+師資力量,不管家長多期待素質教育,素質下功夫都是在課外,一進入升學通道,大家都會自動歸類,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

所以我們經常所說的生源就是孩子的,學習小夥伴,不一樣的小夥伴在一起那真的是千差萬別。高手和高手在一起會相互激發產生我們所期待的正能量,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遇上一些問題小孩,有時候後果可能還蠻可怕。

其實說到底,老師的能力都相差的不是很大,但是教不同的學生卻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一個班如果老師要花大部分的時間來維持班級紀律,另外一個班老師能夠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講學,最終的結果自然會大不同。

所以這就是大部分家長在能力範圍之內,一定會期待和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重點學校的主要原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學習這件事上,同類的孩子自然會走到一起。可是好學校總是有限的,這就會倒逼家長在整個小學階段,讓孩子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而拼命,為孩子綜合能力表現突出拼命。

不僅僅拼孩子,更拼家長,拼整個家庭的資源整合能力。


九鬥學生心理


身在廣州,從事的又是教育培訓機構,剛好家裡有親戚經歷過小升初擇校大戰。

誇張點說,擇校擇的是未來的朋友圈;

現實點說,擇校擇的是中學階段的學習環境。


很多答友可能會認為大學裡的同學才是朋友圈的常客,

但在一線城市,中學(特別是初高中連在一起的)同學才是一輩子的朋友。


飲食相似、環境相似、語言相似、教育模式相似……青春期的抱團取暖,再加上大學畢業後多數留在本地,毫無疑問,這些友誼的持久性要遠遠勝於大學時代的朋友。


我大學的室友,兩個回了老家的城市,已經N多年沒見,其實漸漸也就淡了。而在名中學,幾乎是扎堆上本地名大學,像我在廣州,名中學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非常多,朋友圈也就一直都很穩定。


這些同學,乃至這些同學的家長(看著長大的情分),其實就是未來所謂的人脈了。


學習環境更是不用多說,

名校裡最難得就是學霸成群,自然而然形成學習環境;

再加上老師待遇高,培訓機會多,

甚至還有智囊團、題庫分析、學生數據分析等等,全方位保證教學質量。

孩子在名校就讀,享受的是豐富的後勤支援;

在普通學校,更多的是靠自己。


至於公立還是私立


那就要看家長的錢包、孩子的資質了。

畢竟私立、民辦的,基本都是要參加推優、考試的,就是通過了,也得交一大筆學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