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營寶雞鐵路人的聚居地

“你住哪裡?”“我住在28畝地。”“那你住哪?”“我住35畝地。”……

外地人在寶雞聽到這樣一段對話,會覺得奇怪,為何住的地方叫28畝地、35畝地呢?但寶雞人心知肚明,28畝地、35畝地是位於上馬營的鐵路職工小區。

寶雞是一座鐵路樞紐城市,鐵路賦予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生命力,生活在寶雞的鐵路人也格外多。上馬營曾經是寶雞鐵路發展的大本營,也是寶雞鐵路人的聚居地,援建寶成鐵路的蘇聯專家曾在這裡生活,寶成、寶天鐵路搶修指揮部曾設在這裡,2萬餘名鐵路職工生活在這裡。

9月初,記者漫步上馬營,傾聽發生在這裡的寶雞鐵路人的故事。

上馬營寶雞鐵路人的聚居地

以廠為家上馬營與鐵路的親密情緣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上馬營頻頻載入鐵路史冊,因為寶成鐵路北線建設指揮部曾設在上馬營,寶雞鐵路分局機關也曾設在上馬營,全國38個路網編組站之一的寶雞東站也在上馬營。”原寶雞機務段紀委書記、上馬營東一小區居民何仲育介紹道。正如何仲育所說,寶雞鐵路人聚集上馬營,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

從1950年開始,國家對寶成鐵路南北兩端進行勘測設計。1952年7月1日,在成渝鐵路通車慶典上,賀龍宣佈寶成鐵路建設開工。為修好寶成鐵路,1953年11月到1955年1月,當時的第八鐵路工程局和改制後的第六鐵路工程局,在石油機械廠以東、隴海鐵路以南、鋼廠以西、東風路以北,分七批共購置了285畝土地,在這裡修建辦公室、專家別墅、職工宿舍樓以及醫院、學校等,形成了上馬營鐵路人的工作生活片區。

當時的上馬營鐵路生活片區是什麼樣呢?何仲育講述得很詳細:“老一輩鐵路人在上馬營修建了一條一公里多長的街道,沿街兩側建起辦公室和十多棟蘇式兩層木板樓,還有三棟蘇聯專家別墅、兩棟木板樓招待所、職工食堂、俱樂部、鐵路小學、鐵路糧店、商店、醫院等生活後勤設施。上馬營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如果你在上馬營生活,會偶遇不少外國專家,除過蘇聯專家,還有法國、羅馬尼亞專家。1961年夏天,上馬營的專家招待所住進了四位捲髮碧眼的法國專家,隨之而來的是從法國引進的25臺電力機車;後來又引進了羅馬尼亞電力機車,羅馬尼亞技術服務人員也在上馬營住宿。

1971年,寶雞鐵路分局在上馬營掛牌成立,設在上馬營的寶雞鐵路分局機關科室、部多達46個,在職職工2萬餘人;那時,上馬營的街道、文化宮、食堂、住宅樓等都進行了翻修或重建,上馬營可謂人聲鼎沸。何仲育說:“到2006年,寶雞機務段、寶雞車輛段等8個鐵路基層段撤銷,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復存在,上馬營作為鐵路大本營的帷幕也徐徐落下了……”

以夢為馬修鐵路、開火車的青春往事

如今,上馬營依然居住著許多寶雞鐵路職工。9月3日,老一輩寶雞鐵路人蓋德潤、何仲育、趙和平、侯思奇等人聚集在一起,談起與鐵路、火車有關的青春往事。

92歲的蓋德潤老人住在上馬營東一小區,他曾是寶成線上的一位火車司機。1956年1月,蓋德潤受到了新中國第一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的接見。蓋德潤積極響應組織安排來到了寶雞,1956年2月,蓋德潤開著1820次蒸汽機車踏上寶成線,火車從寶雞駛出,開往觀音山車站。當時,許多百姓圍觀火車穿過寶雞市。1958年春天,陳毅元帥來寶雞,乘坐的正是蓋德潤駕駛的火車,在青石崖車站,陳毅元帥和蓋德潤留下一張合影。1961年8月,寶成鐵路終於實現電氣化通車,入蜀的道路更快捷,蓋德潤等火車司機看著車窗外的秦嶺美景,穿山越嶺,心情格外好。

“我們一家四代都是鐵路人,我最難忘的是去安康修鐵路的事。”寶雞電機段退休職工趙和平今年64歲,自1958年就住在上馬營,她爺爺從河南逃荒到寶雞,經招工進入寶雞鐵路單位工作。趙和平的父親、丈夫、兒子都在鐵路系統工作,一家人全是寶雞鐵路職工。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趙和平跟與她年齡相仿的一群年輕人,去安康市旬陽縣參與襄渝鐵路修建。趙和平回憶,修隧道時,打隧道的小夥子放炮,震得姑娘們兩耳嗡嗡直響;在隧道里幹活不知道白天黑夜,直到換崗的人來了,才知道下班;走出隧道,只有牙齒是白的,臉和胳膊全是黑的,頭髮上沾滿灰,一下雨就凝結成水泥一樣的硬條。修路材料沿漢江運輸過來,姑娘們不甘示弱,從江邊把材料背到鐵路工地上,沒有一個人退縮。姑娘們能吃苦也愛乾淨,常到漢江邊洗衣服,到江邊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而且地勢陡峭,剛到安康沒幾天,一位穿著塑料底布鞋的姑娘不小心腳底打滑,從羊腸小道上摔下去,瞬間消失在漢江中……“修鐵路不容易,許多同志在修鐵路的事業中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人退縮,因為祖國需要我們!”趙和平說。

以路為榮鐵路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改革開放以來,大家的吃穿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鐵路人的感觸更明顯。”67歲的寶雞東站退休職工侯思奇感慨,“說吃,當年我們吃高粱面做的‘鋼絲面’,硬得咬不動,現在各種麵食變著花樣吃;說穿,那會流行穿的確良襯衫,寶雞買不到要去外地買,現在可以足不出戶網購各種款式服裝;說住,我最早住12平方米的出租房,明年就能住上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了;說行,以前去天水十幾個小時,現在一個多小時就到……”

有兩次坐火車的經歷讓侯思奇印象深刻,1976年冬天,侯思奇想給未來的岳父買一件滌卡大衣,寶雞沒有賣的,他便和戀人黃小云相約去天水買,因為當時天水物資相比寶雞要豐富一些,許多鐵路職工去天水買的確良襯衣、滌卡大衣等時髦服裝。那時火車慢,整整坐了一天火車才到達天水,下車之後,兩個人餓得前胸貼後背。相比之下,去年,侯思奇坐高鐵從西安北站回寶雞,想著西去的車都路過寶雞,沒想到他們乘坐的是西安到蘭州的直達車,車在寶雞不停很快到了蘭州。侯思奇驚歎:“高鐵真快,西安到蘭州只需要三個小時!”

侯思奇18歲時招工進入寶雞東站,從事吊車作業;1977年,侯思奇和黃小云結婚,在敦仁堡租了一間12平方米的房子居住,一張床、一個衣櫃就是全部家當;三年後,小兩口搬到上馬營,住進單位分的18平方米的房子;後來又相繼換成32平方米、52平方米的職工住房,明年即將搬進14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侯思奇說:“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980年,何仲育和愛人馮岐惠搬到上馬營居住,在這裡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們對上馬營的一切都很熟悉。外地人問何仲育,上馬營這些小區為啥叫28畝地、35畝地?他解釋說,以前西安鐵路分局在上馬營兩次購地28畝、35畝,大家乾脆就把這裡叫28畝地、35畝地;後來又在陳倉園購地100畝,修建了幾十棟職工住宅樓,大家又把那裡叫100畝地。2011年,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寶鐵社區在上馬營成立,上馬營數十年來的變遷都在何仲育的腦海中,他說:“上馬營作為寶雞鐵路發展的大本營,為寶雞的交通和經濟騰飛作出了貢獻,相信隨著國家的發展、企業改革的深化,居住在上馬營的鐵路人明天會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