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葡萄吃葡萄喝葡萄酒

種葡萄吃葡萄喝葡萄酒

為增加產業業態,高大上的葡萄酒擺進了東阿縣的葡萄生產基地。

三產融合作為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發展勢頭強勁。不少地方在三產融合中不斷創新經營方式,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摸索出了“吃、住、玩”等新興生態農業產業業態;而龍頭企業在做大做強自身的同時,也帶動農業、農民在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的轉變中,催生了新業態,變身為新農人。

雨後的田疇間綠意蔥蘢,蒼翠欲滴。在山東省東阿縣新眾家庭農場高科技大棚內,爬滿藤蔓的葡萄陸續進入成熟期,誘人的紫色葡萄粒掛滿枝頭,沉沉欲墜,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珠圓玉潤,而空氣中更是瀰漫著醉人的果香。

在東阿,葡萄不大,產業規模卻不小。當很多地方的葡萄產業還停留在種完就賣的1.0時代時,東阿縣的葡萄種植業者們,已經在由葡萄採摘帶動起來的農業觀光遊,和通過釀造葡萄酒提升產業附加值的2.0、3.0時代的軌道上疾馳。

從種葡萄到吃葡萄,再到釀酒、品酒,一條將葡萄“吃幹榨淨”的完整產業鏈,在東阿縣新眾家庭農場的葡萄園裡得以展現;而三產融合的魅力也在長長的葡萄藤上得以延展。

分享模式——農場和農民雙受益

“在外創業拼搏十幾年,有了點積蓄,就想著自己發展的同時要為村裡做點事,帶動父老鄉親一起致富。”談到種植葡萄的初衷,新眾農場的負責人陶萬前這樣說。

陶萬前和農場的其他幾個負責人臧佔濤、陶德利、陶德航是發小。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人聊起了回鄉投資的話題,大家不約而同地看中了農業的發展前景。說幹就幹,四人很快籌資20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在陶萬前的家鄉——東阿縣劉集鎮陶莊村,建起了600餘畝的新眾家庭農場。

“葡萄種植見效較快、效益高,是發展農業產業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用了兩年的時間,選育出適合當地氣候栽植的晚熟品種冰葡萄,和適合大棚種植的早熟品種藤稔葡萄。”陶萬前說。在種植葡萄過程中,他摸索出一條成熟的立體栽培模式。210畝的晚熟冰葡萄園中根據不同的季節,間作套種油菜、菠菜、香菜、洋蔥等蔬菜,每畝僅套種的綠葉蔬菜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經濟效益明顯。

分享的模式,還體現在更深層次的探索上。在陶莊村,有許多村民以土地入股摺合股金的方式加入該農場。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二次返利”的機制下,把年終盈餘進行分配。

村裡的陶相忠就是以土地入股的村民之一。“我家的地,全部流轉給新眾家庭農場,我現在又在農場打工,每個月能拿1200元的工資,年底根據成績還會有提成,一年能拿近2萬塊!”在新眾家庭農場工作的農戶,除了固定工資,年終還有績效考核,葡萄的質量、產量與農戶的利益直接相關,根據當年的市場行情,每斤給農戶兩毛到五毛的提成,大大激發了農戶種植葡萄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目前,新眾家庭農場已吸納附近農村富餘勞力近百人,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在田間地頭增收,從最初的50多戶零散式的蔬菜種植,發展到169戶以葡萄和蔬菜為主的立體套種科學管理的現代化農業園區。

錯季上市——“時間差”裡搶銷路

去年冬天的幾場大雪,致使大面積的葡萄遭受凍害,眾多種植戶損失慘重。但新眾家庭農場的“新眾一號”冰葡萄,不僅沒有受到凍災,反而在大雪中愈發顯得嬌豔欲滴。

“冰葡萄極耐嚴寒,一年結三茬,成熟期鮮果可延遲三至四個月採摘,抗寒不落果。”兼任聊城市新果蔬葡萄研究所所長的臧佔濤說,“葡萄在樹上掛枝時間長,大部分水分被蒸發,儲存了更多的養分,果實就會更加香甜可口”。春節前後,葡萄往往供不應求,春節前上市的冰葡萄,正好填補了這一時期新鮮葡萄市場的空白。一經上市,冰葡萄便收穫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除了晚熟的冰葡萄,新眾家庭農場還有15個高標準的陽光大棚,種植早熟的葡萄,通過大棚內的溫度控制,通常情況下5月之前就能成熟開摘,比本地的傳統葡萄品種要提早兩個月以上,在“物以稀為貴”的市場上佔據了很大的主動性。據瞭解,新眾葡萄基地共有300多畝,進入豐產期後,年產量約有150萬斤。

香甜可口的葡萄源自綠色、生態的種植模式。“我們的葡萄園裡都種上了三葉草,三葉草的根能固氮增肥,不僅可以減少氮肥投入,改良土壤結構,還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農場的生態環境。”新眾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常娜告訴記者,“此外,三葉草侵佔性好,能抑制雜草生長,現在我們都不用噴灑化學除草劑的,省時省錢又綠色環保……”

太陽能殺蟲、物理防治、養鵝除草、動物糞便養地、純有機益生菌肥料……新眾家庭農場的葡萄,採用生物化管理辦法,使用的是有機肥,沒有任何催熟劑,而且全部都是自然熟,綠色天然,吃起來更甜更放心。

常娜介紹:“園區生產出來的每一份產品都有一個直觀的‘身份證’,使我們的葡萄質量有了較強的可追溯性,確保消費者願意為安全放心的產品買單。”2015年年底,新眾家庭農場在園區安裝了農產品追溯系統,並且在傳統的追溯系統上,更新升級成為手機版追溯,通過葡萄包裝商標上的二維碼掃一掃,可以實時觀看園區情況,瞭解葡萄的生產過程。

三產融合——向遠看往前走

過去的葡萄園就是單純種葡萄,而陶萬前的葡萄園裡不僅種植葡萄,而且還以冰葡萄為主要輻射點,進行葡萄的深加工,發展葡萄酒產業,同時發展農業觀光旅遊。

眾所周知,東阿縣是著名的“阿膠之鄉”。為此,陶萬前以阿膠集團的養生文化和家庭農場農耕文化為主題,以葡萄為媒,將農業生產與阿膠產業鏈旅遊觀光結合起來,圍繞園區活動場所,依託農事活動等資源,將新眾家庭農場打造成集休閒旅遊、科普教育、科研繁育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旅遊、休閒的新型家庭農場,吸引遊客前來觀光、購物、體驗、休閒、度假,瞭解阿膠文化、體驗農耕樂趣。

據瞭解,這裡的農耕文化基地把簡單的農業生產設計成具有互動性、參與性的農業體驗項目,賦予農產品及教學活動更多的功能和文化內涵。今年9月份,他們計劃與縣教育局聯合,讓在校的青少年在體驗中親近自然、樂享農耕,讓傳統農耕文化得以傳承。

為了發展葡萄產業鏈條,農場專門成立了自己的果蔬研究所,打造技術團隊、進行技術開發和產品研究,全力提升農產品的產業附加值。“下一步我們會在園區深挖儲備葡萄酒的酒窖和品酒鑑賞文化室”,陶萬前告訴記者,“葡萄深加工附加值極高,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小,只要加強管理,不斷開拓銷售市場,對接旅遊業、教育業,經濟效益將非常顯著,一次性投資,連續收益”。

談及未來,陶萬前信心滿滿:“三產融合是傳統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長期以來,我們農業發展只停留在農產品的生產,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農產品加工後可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有更高的經濟效益。如今,我們農場的許多工作人員不單單是‘農民’,他們不但會種植,也懂技術、會經營,瞭解市場行情和消費者的需求,我們有信心讓新眾家庭農場帶動更多農民增收。”作為致富帶頭人,陶萬前在編織著他更加宏大的葡萄致富夢,力爭在三五年內打造消費者放心的“新眾”農產品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