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沒了陳曉卿,“舌尖”還是那個“舌尖”嗎?

和前兩季《舌尖上的中國》不同,《舌尖3》經歷了太多風波,導演陳曉卿出走,製作班底大換血讓《舌尖3》幾乎晚了三年播出,而播出前鋪天蓋地的宣傳也比前兩季高調太多。不僅在電視上反覆播出預告片,還在在先導片中留了個大懸念——配音由李立宏換成了老狼。

如今這個謎底終於揭曉了,老狼的聲音只出現在了先導片中,正片仍然是李立宏那“讓人食慾大開的神級配音”,相比前兩季的樸實低調,《舌尖3》這樣的小心機調皮了很多,也讓一些人擔心這是底氣不足的表現。

昨晚的首集節目名為《器具》,以廚房“器具”為主題,通過灶、刀、壇、鍋、盤、碗等美食器具,演奏出民間美食的交響曲。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從陶器、青銅、鐵器、瓷器,中國烹飪器具一路走來,古人用獨特的工具智慧和審美意識,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摸索,力求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調出最好的味道。伴著著歷史的車輪,新材料的發明、發現與應用催生出了各種烹飪方式,也推動著文明不斷前進。

《器具》篇一開播,河南三門峽特有的穿山灶就刷屏了,一個灶臺七口鍋,蒸煮燉燜還能保溫,能夠很快做出當地著名的十碗席,非常高效。濟南章丘的手工鐵鍋製造需要經過12道工序,7道冷鍛,5道熱鍛,大大小小十幾種鐵錘工具,三萬六千次鍛打,堪稱工匠精神的典範。此外,淮陽菜刀、銀杏砧板都一一亮相,讓很多人瞬間種草。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對於首集節目,網上評論戲劇性地出現了兩極分化,豆瓣給出了8.0分的高分,不少網友稱讚無論是畫面剪輯素材和文化意韻,《舌尖3》首集都已超過前兩季。也有不少人表達了首集沒有投餵足額美食的怨念,說好的吃美食節目怎麼成了鍋碗瓢盆的帶貨廣告,跑題嚴重。

一等四年早早備好紙巾準備擦口水的“吃貨群眾”對於《舌尖3》眾說紛紜,究竟是要以美食為主還是兼具情懷和文化也吵得不可開交,沒了陳曉卿的“舌尖”究竟還是不是那個“舌尖”,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標準。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最大的挑戰是創新

對於觀眾扔來的鮮花和板磚,《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其實早就有心理準備,對於第一集講述鍋、刀、灶、案等烹飪器具,也是主創團隊反覆權衡過做出的選擇。

據劉鴻彥介紹,食物、人物和文化,是第三季最核心的三個點,“食物是我們的載體,人物是我們要講述的故事,而人物與食物背後的文化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來處。”全片共8集,每集50分鐘,分別講述關於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八個主題的故事。

當陳曉卿團隊從央視離職後,“舌尖”這個招牌就成了一塊燙手山芋,有前兩季珠玉在前,明眼人都知道接拍第三季的壓力和難度有多大,劉鴻彥用“無知者無畏”來形容當時臨危受命的感受,雖然做好了各種準備,但接手後劉鴻彥還是覺得“上當了”,對創作和拍攝的難度“估計不足”,現實比想象還要難。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從接手第三季的創作到拍攝基本完成,劉鴻彥和她的團隊歷經10個月,幾乎每天每夜都泡在這件事上,為了講述中國各地的文化,《舌尖3》踏遍了大半個中國115處地方,採訪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種美食,光是地域和食物的篩選工作就如大海撈針,在眾多的美食中,最終入選的美食不僅僅要美味有地域特色,更要和每一集的主題完美契合。

“最大的挑戰是還是創新。”劉鴻彥說,食物篩選雖然浩如煙海但總還算是有頭緒可循,如何在保持“舌尖”精髓的同時拍出特色、拍出新意才是整個團隊最頭疼的事。從第一季到第三季過去了將近六年時間,時間在變,觀眾的審美口味也在變,一個品牌的成長需要不斷創新,這是一個規律。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為了創新,和前兩季相比,這一季的拍攝團隊更為國際化、年輕化——除了央視的“90後”拍攝人員外,團隊還請來了國外同行。劉鴻彥對這支200多名組成的年輕且國際化的創作團隊讚不絕口。和200多名小夥伴10個月的摸爬滾打,讓她覺得很“幸運”,也堅定了她把“舌尖”這個品牌做下去的決心。劉鴻彥表示:“《舌尖3》節目裡主人公有一句話挺打動我們,他說‘愛是最好的調味品’,其實團隊的每個人都是憑著對這個品牌的愛來創作的。”

講好人與食物背後的文化傳承

對於首集播出後一些網友食物本身呈現的內容不夠,有點“跑題”的質疑,劉鴻彥和她的團隊早就有心理準備,在她看來,“舌尖”這個品牌並不完全是對食物的簡單呈現,或者說“舌尖”並不是個單純給觀眾“解饞”的節目,食物只是一種載體,人物與食物背後的文化傳承才是節目真正要去探尋的。

對於食物,中國人有一個詞叫“味道”,劉鴻彥說,我們不僅想品到“味”,還要品到“道”,“道”比“味”其實更重要。所以,“舌尖”這個品牌的魅力絕不僅僅是呈現了一道道的美味佳餚,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後那一個個觸動人心的中國故事。中國人吃飯,吃的也從來都不僅僅是飯,而是藏在食物裡的中國文化,以及藏在美食裡的一份情意。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所以,在第三季中,劉鴻彥和整個團隊堅持秉承“食物、人物、文化”三者合一的理念。在紀錄食物的美味背後,更重要的是講好人物的故事、傳承中國的文化。

在拍攝啟動前,劉鴻彥和她的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在確定一個大的主題上,“主題確定不了,任何食物都是散亂無章的”,最終,第三季“舌尖”確定了“品味中國、品嚐人生”這個主題,希望能夠近觀食物之美,遠眺我們的文化淵源。

除了剛剛播出的《器具》,《舌尖3》都會據每一集的主題,選取一個合適的中國字作為片名,然後由對片名的說文解字來切入,劉鴻彥希望能夠在對文字的追根溯源中,把中國文化和食物進行最直觀的結合和表達。在拍攝時,在追求呈現最精美食物表現的同時,劉鴻彥和她的團隊也有意加入了一些紀實影像,相比前兩季,《舌尖3》紀實風格更為顯著,讓觀眾有更真實的對於故事的接受和表達。

劉鴻彥說,接下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哲學觀的東西會附著在《舌尖3》不同集的主題上做不同的呈現。“君子愛食、食之有道”,八集中每一集不同的主題下,都會呈現不一樣的中國美食文化。透過各種各樣的美食,讓觀眾品出食物背後中國故事的真正滋味。

1.文章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首發於文娛價值官微信公眾號ID:wenyujiazhiguan

2.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文章轉自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

《舌尖上的中國3》究竟有沒有“跑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