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級河長助力保護水生態

四級河長助力保護水生態

鄉政府組織有關黨員幹部、各村民小組長巡河清理河道,確保河道整潔。

“家門口的河水變清了,河邊的路也好走了,沿河走一走很舒服。”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張坑村民小組的譚秀妹告訴記者,河道現在定期有人清理,村民小組的河長定時巡查,村民們也更加愛護這條陪伴他們多年的藍田河。

藍田河上東村張坑村民小組河段環境的改變,得益於龍門縣在開展河長制工作中付出的不懈努力。一年多來,該縣在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中因地制宜,創新有為,出臺《龍門縣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不僅對全縣區域內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有了更全面的部署,還把河長制延伸至村民小組一級,創新構建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縣、鎮、村(居)委、村民小組四級河長體系,保護龍門水生態。

鏡頭

村民小組級河長帶著筆記本用心巡河

臨近晚飯時間,在藍田瑤族鄉上東村張坑村民小組,小組長楊細祥忙完一天工作後,並沒有著急回家。他把桌上的筆記本揣進口袋裡,緩緩地向村旁的河道邊走去。在河邊走一圈,是他近一年來工作後放松的新方式,也是他的另一項工作。

“綠水青山是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要保護好它,才能繼續造福子孫後代。”楊細祥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藍田河張坑村民小組河段的村民小組級負責人(河長)。現在,他每天都要到河邊走一遍,對河道情況進行巡查,遇到問題都會認真記錄下來。然而,筆記本上並未記載過多的字眼,這是令他值得驕傲的事。

“我們村生態環境好,沒有汙染源,水質很好。平時主要工作是提醒村民不要往河裡扔垃圾和雜物。”楊細祥說。為提高村民環保意識,他常走家串戶跟村民講保護河道的有關事項,號召大家一同守護家鄉河流。

上東村其他村民小組級河長都跟楊細祥一樣,不僅用心守護著沿村河段,還常常擔任宣講員,到村民家裡向村民講述環境保護要點,提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和文明素養。

據瞭解,近年來,上東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不僅改建了文體廣場,還修建了垃圾回收站和汙水處理設施。看著家鄉的河水清又清,村民們打從心裡感到高興。

施策

河長制延伸至村民小組,小微水體得到有效管理

“現在龍門縣把河長制工作延伸到村民小組一級後,對各村民小組的河道有了更有效的管理,往年佔用河道亂搭亂挖、亂倒亂排的現象大大減少。同時,河長制工作也大大提高了村民對河道整治的參與度,村民積極配合該縣河流綜合治理工作。”龍門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多年以前,縣域內很多河流都有生活垃圾漂在河面、岸邊,佔用河道亂搭亂挖、亂倒亂排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經過三級河長制工作的穩步實施已得到了顯著改善。

然而,部分細小支流等小微水體的環境問題卻依然存在。“這與村民小組一級難以管理以及村民對水體的保護意識不強有一定關係。”該負責人說,龍門縣屬山區縣,河流、溪澗眾多,水系複雜,為保證該縣小微水體得到較為全面有效的責任管理,縣委、縣政府與縣水務、環保等有關部門充分研究後,決定實施縣、鎮、村(居)委、村民小組四級河長制工作。通過對河道流經的縣、鎮、村(居)委、村民小組四級共同擔負起管護、巡防等責任,通過無縫銜接、層層推進,把一張張責任網覆蓋全縣區域內河湖,確保聯防聯控。

履職

全縣近千名河長共同治理改善河道環境

“標明河長姓名、職責等內容的河長公示牌就豎立在河道旁,河流治不好,群眾都知道責任人是誰,這是壓力也是動力,迫使河長必須認真履職,努力將自己負責的河湖治理好。”龍門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龍門縣實施縣、鎮、村(居)委、村民小組四級河長制工作以來,不僅強化了縣域內的河流主幹流域的整治和監管,也對流經村民小組的河流支流有了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各沿河村民小組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號召,主動承擔村範圍內的河道保潔工作,目前該縣河道環境衛生已得到很大改善。

據統計,龍門縣四級河長共995名,其中縣級河長8名、鎮級河長94名、村(居)委級河長190名、村民小組級負責人(河長)703名,基本實現河長全覆蓋。

在上東村西頭村民小組,村民小組級河長劉德才剛清理河道回來。“今天鄉政府組織有關黨員幹部、各村民小組長約30人巡河,清理河道和垃圾。”劉德才說,像這樣的較大規模巡河清理河道工作,今年已開展第4回了。

“河道環境改善,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們村民。”上東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級河長劉軍文說,按照有關文件對四級河長制工作的部署,村民小組級河長每週至少巡河一次,確保河道整潔。

合力

河道保潔員水上作業維繫河面清潔

日前,記者在龍華鎮增江河流域一處河堤看到,兩名身著救生衣的男子在河床上清理漂浮垃圾,並沿著河邊砍伐長到水面上的樹枝。

龍門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龍門,河岸上有村民小組級河長建立起河道保潔的第一道防線;河床上,有保潔員持網泛舟維繫河面的日常清潔。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龍門縣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部署,切實做好河湖保潔工作,首批24名河道保潔人員於今年5月1日起,沿增江河和公莊河兩大主幹流約30.78公里的河道上開展保潔工作。

“我們都是在增江河邊長大的,儘自己所能保護好這條河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賴錦華和同船夥伴姚毅龍都是龍華鎮村民,提起成為河道保潔員,他們都顯得十分自豪。

姚毅龍對記者說,河道保潔員不僅要熟悉水性還要能吃苦,背朝烈日面朝水是夏天工作的常態,“一天8小時在船上待著,沒幾天就曬黑了。”賴錦華說,保潔員與河長都有同樣的想法,就是希望通過自身行動,引導帶動村民一同為河道保潔出力,確保家鄉河水清岸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