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過14位平庸皇帝的明朝是如何撐過了近300年的統治?

包不靚


這個問題很有趣。從普通人的印象出發,可能會認為,在古代中國,只有明君才能使得天下長久的穩定。然而,歷史上的明君,佔皇帝總量的百分比並不高,但是依舊有很多存在很長時間的王朝產生,比如唐宋,明清。所以,一個王朝存在的長久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明君的數量,更在於“中庸之主”。對於守成之君而言,雄才大略並不是必須的,但絕對不能亂來,也就是說,守成之君,只要在總體上守住開國之君所訂立的制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小的修補,就足以保持政權的穩定。

不僅明朝如此,幾個大一統的王朝莫不如此。唐朝自唐太宗,唐玄宗前期,武則天(暫且算上),勉強算上唐文宗,唐武宗,一共不過五個明君,但卻存在了二百九十年;南宋除了宋孝宗,其他的都是中庸之主,但南宋依舊在惡劣的環境中存在了一百多年。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王朝的延續時長,遵循的是木桶效應,即昏君少則延續時間長。

再加上,明朝本身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前期)之外,明宣宗,明孝宗,明世宗(前期)時期,對於社會的治理都做的不錯,所以自然能夠堅持276年。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加強。翻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王朝最後的滅亡,最終都不是被消滅在農民軍手裡,而是被朝廷內部的外戚或者其他軍閥消滅。有以下實例為證:西漢被外戚王莽所滅;東漢在宦官,外企的折騰下奄奄一息,最終被軍閥曹丕取代;隋朝被關隴軍閥李淵消滅;唐朝被軍閥朱溫消滅。所以,在中國古代,大規模農民起義往往只是一個王朝即將覆滅的表現與導火索,此話怎講?

在一個王朝的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有效解決社會矛盾時,大規模農民起義便產生,這預示著這個王朝即將走向滅亡;但僅僅憑藉農民軍的力量,根本無法顛覆一個王朝,所以,在這個時候,得利者往往是掌握軍隊或政治權力的上層。然而,有軍事權力的軍閥和大權獨攬的大臣,這兩股勢力,在明朝,已經不復存在。

首先,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就預示著所有的權力已經完全收歸皇帝,大臣已經沒有太多的獨立權。後期無論什麼嚴嵩也好,劉瑾也好,張居正也好,看似權勢滔天但絲毫無法威脅皇權,只要皇帝一句話,這些人前一秒再怎麼風光,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他們立即就會失去一切。因為這些人本質上屬於“狐假虎威”,即,他們的權力,全部都來源於皇帝,包括其在群臣中的威信,也是來源於皇帝,所以,只要皇帝願意,這些東西,隨時可以被剝奪。因此,在中央,已經沒有能夠威脅皇帝的權力主體存在。

再說地方,明朝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大,採用了三司制度來管理地方。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別管理地方的行政,監察和軍事,相互不統屬,且統一歸中央管理,地方機構此時已經成為了中央在地方的執行機構,毫無自主性;包括後來的巡撫,總督,都是直接歸中央管理,其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央的授權,本身的獨立權並不大。如此一來,明朝地方的分裂因素也徹底被消滅掉。

所以,明朝在制度上直接消滅掉了對於明朝社會穩定和對皇權的威脅,使得其政權得以延續。雖然明朝自朱元璋時期開始,農民起義就接連不斷,但正如前文所說,農民起義並不能從根本上威脅到一個封建王朝。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朝後期最大的苦主是後金,一個外部的威脅。

綜上,明朝從制度上消滅了對社會穩定和皇權的威脅,所以使得明朝得以延續將近三百年。但也因為明朝皇帝普遍對於政務的熱情較低,導致了明朝的巔峰期只有開國後的七十年,在後來的將近二百年中,明朝基本是越來越腐爛,在明英宗時期出現的流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朝的滅亡;而軍事實力也不斷下降,導致後期的庚戍之變發生,以及蒙古多次攻破邊關搶掠,以及河套地區的丟失。

所以,總結而言,明朝的確多中等偏下的帝王,但由於其制度的慣性,加上某些時期帝王和達成的改革(弘治年間,嘉靖初年,張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矛盾進行了有效緩解,最終使得明朝得以延續276年。諷刺的是,明朝最終制度設計的目的的確達到了,明朝滅亡不是由於內部原因,而是被外部的少數民族,所謂千算萬算,沒有算到。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一個“撐”字畫龍點睛昇華主旨。

簡單說來,如果明朝的276年國祚是“撐”下來的,不用說14位平庸皇帝,4位都很難!

在之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回答過很多關於明朝的問題,對題中的粗暴歸納,靜夜史保留意見。因為按照題中的意思,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皇帝都是平庸之輩,這簡直是仁宗聽了會沉默,孝宗聽了會流淚啊!

事實上不僅是仁宗朱高熾和孝宗朱佑樘,代宗朱祁鈺和光宗朱常洛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說這些皇帝統統歸為平庸,確實有失偏頗。

關於明朝皇帝操蛋卻還是可以維持276年的原因,網絡上流行的觀點就是明朝建立了成熟的權力制衡制度,即文官集團可以代替皇帝維持帝國的運轉,所以明朝皇帝不需要像清朝皇帝一樣兢兢業業。

這個觀點很有道理,但絕不是明朝長壽的所有原因。在靜夜史看來,明朝之所以能夠在皇帝普遍平庸的狀態下維持276年,有幾個原因不可不察:

1、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是朱元璋的發明,也是保證明朝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呢?因為全天下幾乎所有的文人都被戴上了八股取士的帽子,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給了全天下知識分子兩個選擇:要麼通過八股取士的獨木橋,進入大明帝國的統治階層;要麼安安靜靜地做一輩子農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大的知識分子開始抱著書本潛心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

不得不說,八股取士的效果是明顯的,因為考取功名之後,國家會給到很多政策,比如減免賦稅徭役等,這使得知識分子擠破頭都要鑽進八股取士的圈子中。

在明朝,“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絕對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在這樣的推動下,廣大知識分子前赴後繼,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才大大較少。

這對於社會穩定無疑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騎兵叛亂,竟發現身邊沒有一個劉伯溫式的軍事,更沒用李善長這樣的能臣。朱宸濠身邊的,是李士實、劉養正這種不得志的科舉犧牲品。

再比如後金努爾哈赤起兵反抗明朝時,他的身邊,是明朝縣學生員范文程。

讀書人雖手無縛雞,但是有顛倒乾坤之能。朱元璋身邊的劉基、李善長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厲害角色。朱元璋通過八股取士,徹底杜絕了劉基之類人物的出現,社會自然穩定。

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在八股文的影響下,明朝思想被束縛,文人被綁住,加上忠君愛國的思想洗腦,社會穩定程度大大提高!

2、編戶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繼承了元朝的編戶制度,即“諸色戶制”。

諸色戶制是元朝為了作戰和生產的需要,將老百姓以職業進行區分,比如軍戶就是專門打仗的,匠戶就是專門打造兵器的。各色戶職業世襲,不得隨便轉籍。

應該說,諸色戶制度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有積極意義,但是對於社會的長遠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不過朱元璋沒有考慮這麼多,他將元朝的諸色戶制度直接照搬過來,對大明所有的百姓進行了分工。

根據軍戶打仗的特點,朱元璋創立了衛所制度,即軍戶平時種田,戰時打仗,這項制度節省了大量成本,曾被朱元璋稱為“朕不費一粒米,而養百萬兵”。不過朱元璋駕崩後,衛所兵的戰鬥力斷崖式下降。

另外,相比於前朝,明朝對鄉村的治理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明代的鄉村行政機構,多半是鄉都圖、鄉都裡三級,也有地方是鄉保村裡、鄉保區圖四級。”明代中期以後,裡甲制開始走向衰落,里長、糧長也名存實亡,保甲製成為社會的主流。

保甲製取代鄉里制,職役製取代鄉官制後,明代鄉村治理結構自治程度大為降低,其治理功能也被大為削弱。先前的“皇權止於縣政”逐漸被打破。

明朝中期以後還出現了鄉約與保甲相結合的情況,使得百姓受到社會控制更加嚴密。

在這樣的條件下,只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百姓揭竿而起的難度就越來越大!所以社會相對穩定。

3、重文輕武

上文提到,明朝雖然制定了八股取士的制度,但是對文人的待遇確實好。這就相對而言讓武將的地位大大降低。

我們知道宋朝雖然孱弱,但是兩宋國祚加起來仍然超過了300年,導致這個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輕武制度,朱元璋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

朱元璋戎馬一生,也深知武將的巨大危害,所以在繼位後,就對軍隊進行了改組,通過屠殺功臣的手段將權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八股取士選拔了大量的文人,共同組成明朝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參與國家治理,掌握著帝國的大部分權力,這就讓武將的地位越來越尷尬。

在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武將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武將的權力也越來越少,重文輕武越來越嚴重。

明朝效仿宋朝,不僅文人帶兵,太監也可以監軍,這讓武將完全沒有了社會地位。

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願意當兵,即使軍戶也因為田產被上級剝奪而大量逃戶,所以“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成為人們的共識。

即使嘉靖年間開始明朝開始走向募兵制,但是募兵制始終沒有取代衛所制度。而且,即使取代了對於武將的地位也沒有多少提升。

沒有人,也就沒法造反,所以明朝的軍隊很消停。不過,也因為消停,明朝對於外族的免疫力幾乎為零,這也讓明朝在和後金的對抗中被拖得筋疲力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看到的第一個答案回答的非常全面了,非常棒,我在這裡說點兒自己的想法。

第一,明代皇帝是最會當皇帝的一個群體。個人意見,明代皇帝在做人上個個混蛋,但是在當皇帝上,除了崇禎等少數個個天才。朱元璋設計了皇權最喜歡的通知體系,第一沒有勢大的功臣集團,殺光了,這是漢初的問題,第二,消滅了地方豪強的基礎,扁平化碎片化的社會經濟體系,讓這部分人很難產生,同時嚴格遏制工商業發展,能國有的全國營,不能國營的全面壓制。第三,就是用朱熹的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發展文官隊伍。第四,就是利用有實權無實職,易掌控的特務隊伍製造白色恐怖,一套組合拳下來,能威脅皇權的沒什麼了。朱棣,造反後,天子守國門,實際上就是將最強的武裝力量掌控在自己手裡,再加上繁複的文官官僚系統。後面的皇帝只要抓住人事權,部分決策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只要不折騰,這個王朝就不容易滅亡。可惜崇禎折騰大了。

其次,文官隊伍的優質。明朝實際上是文官管理的時代。中國古代最推崇的治道就是皇帝垂拱,文官務實。這點明代的文官基本做到了,不管文官如何貪腐,但是該乾的活他們還是乾的很到位的。況且,如果不讓老百姓普遍富裕起來,貪腐就沒有基礎。所以,明代的文官忠誠度和履職能力總體來說是可圈可點的。

所以,明代的統治方式從本質上是皇權持續加強,但有側重,比如加大了決策權和人事權,就是抓住了核心,其他的都由文武百官具體操作,只要各安其分,就能長治久安。但是農業社會的慣性洗牌也是規律,因此內憂外患下,倒臺了。


neuanswer


我想說,《明史》是奪了明朝天下的滿清政府編纂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史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而所謂的大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兩帝外的十四位皇帝都是平庸之輩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罷了。

正德皇帝天天風花雪月,明軍在大漠打的蒙古屁滾尿流!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可是資本主義萌芽就出現在萬曆時期,“萬曆三大徵”中,在朝鮮打的小日本200不敢用兵!

天啟帝每天做木工,大明督師袁崇煥在寧遠轟死了清太祖努爾哈赤!

大明滅亡後,鄭成功偏師在臺灣趕走了海上霸主荷蘭!

康熙真英明,贏了沙俄還割地,還流放了火器奇才戴梓,把科學當玩具!

乾隆真英明,養飽了大貪官和砷,七下江南用光了銀子,《四庫全書》更是把歷代典籍毀的面目全非。

道光真英明,幾千英軍打的大清屁滾尿流,忙的是割地又賠款!

咸豐真英明,英法聯軍攻佔帝都北京,一把火燒了圓明園!

還有慈禧老佛爺,那可是真英明,過個大壽挪用軍費,結果養肥了小日本。後來更厲害,敢和全世界開戰!

現在,您還相信明朝的皇帝有明史中說的那麼平庸麼?

至於為何大明朝能維持近300年的統治,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1. 實行以首輔為代表的內閣制度,保證了權利的正常運轉,限制了皇帝的部分權利。帝國的日常行政事務由內閣管理,跟現今的西方國家的內閣相似,即便是皇帝再荒唐、昏庸,內閣也能保證國家照常運行。

2. 言官制度。明朝的明朝言官讓傳統封建帝王以及其他權利機構被套上一層權利的枷鎖,正是由於這些言官的存在,權利少了許多自由。一大批言官忠實的履行著監督和糾察的職責,敢於在皇帝面前直言犯諫!往往皇帝還不敢拿他們怎麼樣,怕冠上昏君的名聲!他們以被皇帝責罰為榮,視死如歸,以力挽狂瀾於既倒為己任,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對於朝廷的各種權力體系起到了一種制約與規範的作用,同時很大程度遏制了由於權力帶來的弊端以及衍生出來的種種腐化因素。而清朝的言官。。。呵呵。。只是奴才而已,你敢咬主人,打不死你!

3. 自萬曆二十八年到崇禎十六年,即1600年到164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五個“小冰河期”,氣候變冷,持續乾旱,各種天災拖垮了脆弱的農業,老百姓沒有吃的,在這些嚴重而且長期的大災荒中,原有的社會秩序崩潰了,民變四起。內憂外患,加上各種瘟疫,最終拖垮了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天要滅大明。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原因很簡單,明朝是中國最早,甚至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實際意義上實行內閣制的國家。這要歸功於勞模朱元璋。這是一個權利慾極強又疑心很重的人,他忍受不了丞相和他分權,所以他在胡惟庸案以後,一舉廢除了丞相制度,自己大權獨攬,大臣們只是一個執行者。

但是問題出現了,朱元璋是勞模,不代表他的子孫也是勞模。那麼大的工作量,累的要死。當皇帝都是為了享福,不是來受罪的。但是沒有丞相,誰來幹活呢?只好讓秘書來了,這就是內閣。但是內閣沒有實權啊,怎麼辦?不要緊,中國人別的不行,腦子還是比較靈光的。不是不能當丞相嗎?兼職總行吧!於是內閣的人都兼職六部尚書,他們即是皇帝的貼身秘書,又是政府最高領導人,權利大的不行。所以這時候,國家的決策往往內閣制定,皇帝只需要拍板就行。這樣只要皇帝不是傻子、白痴、弱智,那麼國家正常運轉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以徐階上臺以來,明朝正式進入名臣時代,政府決策皆由他們制定。而國家統治權又歸皇帝。這樣既保證了政府正常運轉,又保證了皇權的穩固,非常類似現在的主席――總理制度。這種制度實際上是非常先進又民主的。

所以,在這樣的體制下,即便是皇帝比較昏庸,比較懶惰,但是國家還是照常運轉而不至於亂套。

延伸一下。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根本是亡於八股制度。八股文禁錮人的思想,導致選拔上來的官員都是書呆子,遠離民眾 。他們制定的許多政策都是脫離實際的。比如說著名的張居正改革,改了10年,政府工作是規範了,老百姓生活一點都沒有改善。這就知道他們有多麼脫離群眾。特別是八股文的取材方式非常適合頭腦聰明的南方人,而南方人一般來說是比較自私的(不是地域黑),他們更關注江南一帶的利益,而忽略西北、河套、漠南這些關乎國家命脈的地方,導致九邊越來越空虛。這種現象在東林黨時代達到巔峰。所以有許多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絕對是有道理的。


A0000小米先生


明朝十六帝,不知道題主把哪兩位剔除了“平庸”這一行列(估計是太祖和成祖)。

而有幸列入“平庸”行列的十四帝是否真的平庸?

明仁宗朱高熾,在朱棣起兵南下,鎮守北平期間,以一萬兵力,阻擋李景隆率領的五十萬中央軍圍攻。

明宣宗朱瞻基,統治期間,與他的父親明仁宗並稱“仁宣之治”

明孝宗朱佑樘,有名的與漢文帝、宋仁宗比肩的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十六歲以藩王入主,大禮議之爭,厚黑學高手,玩弄群臣於股掌之間,這樣的人你能說他平庸?

明神宗朱翊鈞。主持萬曆三大徵,萬曆皇帝也許怠政,但絕不平庸。

其他不一一列舉。

明代皇帝,也許其精力沒用對地方,但一個一個,絕不是平庸之輩。

明朝能持續近三百年,完全幾代帝王努力的結果。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明朝歷12世16帝,並非14帝。

籠統意義來說,明朝皇帝多怠政偷懶,與後世勤政的清朝皇帝形成鮮明對比,但是評價皇帝,不能只是看片面的勤政與否,而是要全面著眼大局來看。

說起明朝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人說的是頭頭是道,如麻子臉濫殺功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如滅方孝孺十族的殘暴皇帝成祖朱棣,如蟋蟀天子明宣宗,荒淫無度的貪玩皇帝明武宗,一心向道煉丹不上朝的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木匠皇帝天啟帝,亡國之君崇禎帝。


卻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愛民如子,允許鼓勵百姓自行押解貪官上京,建立起了歷朝歷代最好的養老制度,雖濫殺功臣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貪贓枉法之輩,而且火燒慶功樓和賜死徐達等也都是謠言。不知道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北五徵蒙古,南復安南(今越南),鄭和下西洋等,而且方孝孺並沒有被誅十族,只是親人被流放邊境罷了,後被赦免。不知道明仁宗與明宣宗的“

仁宣之治”將大明推至巔峰。不知道自土木堡之變明朝衰落後,明孝宗的“弘治中興”再度振興明朝,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朝代中衰後真正再度振興王朝的中興。不知道明武宗正德帝面對外敵挑釁御駕親征之舉,並且大獲全勝,當然十多萬人激戰一天,在清朝修的明史中只是死了幾十個人罷了,匪夷所思。不知道嘉靖帝雖然後期荒淫無度,但是前期也勵精圖治過,也還知道起用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清除東南倭寇之患。不知道萬曆帝雖然多年不上朝但不代表不處理國事,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都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決定的,其中一徵就是“抗倭援朝”之役,打的日本老實了二三百年,野心被壓制到清末才再度猖狂。木匠皇帝天啟帝雖然喜木匠,而且重用魏忠賢擾亂朝廷,但是魏忠賢雖然殘暴不仁,但是比之只會說大話心中無君無國的東林黨人務實多了。崇禎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並非都是他的錯,任何朝代到了近三百年時都是如此,階級固化腐敗,整體根子都爛了,一般皇帝還真是沒有回天之力的。

明朝皇帝雖然很多私德有虧,但是人家大局觀比較好,聰明能幹的領導不在於事事親為,而是而著眼大局,有遠見的御下,有明一代,早在明武宗正德時代和崇禎帝時代就與西方殖民主義盛行時的第一波強者荷蘭與葡萄牙發生了兩次大戰,分別是對葡萄牙的屯門海戰和崇禎時對荷蘭的料羅灣海戰,都是大獲全勝,沒有給敵人打到陸地上的機會,而且對戰勝利後發現武器比之西方落後了馬上加以學習改進。

對於當時輿論控制,明朝皇帝一向比較不在意不嚴控的,上有言官不畏死罵皇帝的過失,下有以四大名著其三都出自明朝為例,這三大名著不是諷刺當時朝廷就是鼓舞綠林好漢起義的精神,都沒有被禁,當然西遊記因為以訛傳訛的謠言被很多人認為在明朝西遊記是禁書。

清朝修明史也多有抹黑之處,最著名的就是明武宗御駕親征與蒙古人激戰共一天,十多萬人規模的戰爭,竟然只戰死幾十個人。還有明末鄭成功退守臺灣,史書記載南明監國魯王死於鄭成功之手,近年來考古發現卻證明魯王是自然死亡。而且滿清入關以後,系統性銷燬了天啟、崇禎二朝的大量資料,使得滿清崛起及其入關後如此快速統一天下也有些迷霧重重。加之清朝實行文字獄多達一百多年,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敢叫你身死族滅,嚴格把控輿論導向,世人只敢歌頌皇帝聖明,朝堂之上處處奴才,將清朝皇帝的勤政吹噓過度,卻忽略了清之閉關鎖國,文字獄,面對西方列強時期的苟延殘喘,真是可笑至極。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懶政不代表不作為,勤政也未必皆明君!

皇帝所需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明朝皇帝幾乎都擁有——格局

清朝貌似沒出過幾個昏君,大都很老實、很勤懇,但格局卻是小而差。手底下的大臣們也少有治世能臣,反觀明朝卻是個名臣爭霸的時代

明朝皇帝極端化很嚴重,勤政的像勞模,懶政的像混混,所以導致後世評價兩極分化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他們的格局以及他們識人善用的能力

也就是為何明朝出現不少昏君,卻依然堅挺了276年才關門歇業

勤政節儉的皇帝自不必多說,明朝的勤政節儉皇帝少有道光之流,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

個頂個的都是勞動模範,是需要表彰的

我們主要來看看那些個不聽話的問題少年


  • 刺頭代表——朱厚照、朱厚熜、朱翊鈞、朱由校

明武宗朱厚照貪玩成性,且在位期間寵信奸佞小人,如八虎、劉瑾、錢寧、江彬等

但不可否定的是他對於國家大事還是不含糊的——遠征韃靼小王子

這是一場被史官黑掉的功績,明武宗親自調兵遣將率領大軍於關外激戰小王子並大獲全勝,只是在史書記載中,這場涉及10萬人的戰爭只死了13個人。就算拿板磚互拍一下也不止這個數啊,所以.......

這一仗之後,威名遠揚的小王子數十年未敢進犯明朝邊境

包括說他在遊船之時娛樂百官卻從不濫殺無辜,他深知皇帝這個職位賦予他的權力,但他卻從未逾越人性、使用特權

只是,時人只知豹房之中荒淫無恥,卻無人知曉漠北一役天下無雙

嘉靖皇帝,朱厚照的弟弟朱厚熜,縱使二十餘年不上朝、不見群臣卻始終掌握國家動向

萬曆皇帝,朱厚熜的孫子朱翊鈞,縱使因國本事件與群臣賭氣同樣多年不上朝,但深夜依然加班幹活,包括萬曆三大徵這種大事,也是費心竭力的研究了好久

天啟皇帝,朱翊鈞的孫子朱由校,一共當了七年皇帝,做了七年木匠,自始至終的夢想都是成為魯班傳人,但他深知魏忠賢雖然又惡又霸,卻是大明的忠實看門狗,而文官集團固然聽話,卻是三心二意的貓(東林黨)

這些看似奇葩貪玩的皇帝,其實腦子裡大思路都很清晰,也就是我所想表達的

能力重要嗎?固然重要!水平重要嗎?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格局!


  • 名臣代表——楊廷和、三楊、于謙、徐階、高拱、張居正

自永樂大帝之後,彷彿明朝再無超越時代型的名君,卻湧現出了許多名臣


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張居正——天下第一能臣

作為歷史上知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之功當與吳起、商鞅、王安石並駕齊驅。延續明朝國祚50年,成為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偉大政治家

公認的中國史上最後一位名相,起任嘉靖、歷經隆慶,騰飛於萬曆;不負名臣之名!

于謙的知名度多來源於那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還有抽菸喝酒燙頭(相聲演員于謙)。在明朝歷史上,于謙是不可多得的名臣,真正意義上毫無爭議、毫無缺點的名臣

無論是其功績(北京守衛戰)還是其人品,都是一流

其他諸如三楊等人,也是一等一的名臣


大明王朝一共歷經276年,期間湧現出了大批人們眼中的“昏君”,尤其為清朝皇帝及皇子們所不齒,在清朝眼中,這就是一群混混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群混混,治理起國家來照樣合格,談不上井井有條至少是平穩前進

反觀大清王朝,皇帝多勤政,少有昏君;卻在自咸豐開始走向屈辱、走向沒落

所以說,明朝皇帝們看似平庸卻有自己的一套,而清朝皇帝,除了三位爺都了了

那句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就是最好的解釋了


看官老爺們,給個讚唄?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關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我這裡也同樣要反問一下,正常的標準是什麼?平庸的標準又是什麼?明朝或許缺少幾位改天換地的能幹皇帝,可是無論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處在平均水平之上。明朝兩百七十多年曆史遠比唐宋要光鮮亮麗的多,正如一些明粉所宣揚的那樣,無漢唐之和親,無弱宋之歲幣,無論實控疆土還是人口都遠邁漢唐。

當然我不是明粉,明朝自身的問題還有很多,遠沒有明粉說的那樣好。但至少有一點,明朝時期社會輿論很自由。比宋清時期的文字獄強太多,私人註疏講學的風氣很盛。市井上書本上編些皇家的隱私段子也沒啥大不了的,因而留下來的段子極多。什麼濫殺功臣朱元璋,滅人十族朱棣,蟋蟀天子朱瞻基等等……雖然絕大多數經不起考證,可明朝皇帝的名聲都不怎麼好聽。所以明朝其實不是被清朝亂改史料亂編史書給抹黑的,抹黑它的就是大明朝自己培養出來的文人墨客。


明明的意思


這個問題首先個人認為不成立,明朝14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做一步步走上皇位,路途堪稱艱難,試問一個平庸的人怎麼能做到呢?開國後更是整治官吏,養民生息,在洪武年間社會經濟得到巨大的活力和生機。再如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在各個領域都有巨大的發展,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鄭和下西洋,那更是舉世創舉,後來的各位皇帝,也大都聰明絕頂,確實存在很多懶人,如嘉靖,萬曆這都是代表,但都在背後嚴密的操控著大臣。

所以明朝的皇帝並不都是平庸的,其次明朝沒有臣相制度,實行內閣,內閣發展到後期權利越來越大,也是國家大事的實際執行者,在平庸的皇帝年代,這批人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代表如徐階,高龔,張居正這些人當首輔的時候,很多政策都讓整個國家得到了發展。皇帝平庸也沒關係,反正有內閣出力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