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作家張洪英作品:獨流記憶——舌尖上的美食

靜海作家張洪英作品:獨流記憶——舌尖上的美食

我的家鄉獨流鎮是一座美麗、富饒、悠久的古鎮。獨流,以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條河流交匯成一水而得名。鎮東北的蓮花澱如半月形環抱著獨流古鎮,清朝進士高恆懋在《泛蓮花澱口占》中對獨流郊外的描述裡寫道:花光水色亂睛湖,小艇輕移起浴鳧;遙望煙波無限量,恍疑身入輞川圖。可見我的家鄉有多美。當今,美麗鄉村工程走進各村各戶,古鎮新顏,到處一派欣欣向榮。

我因為工作關係長年在外,遊走於大江南北,吃遍了很多地方的美食,但是讓我最留戀,最想念,最不捨得還是獨流鎮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吃。

靜海作家張洪英作品:獨流記憶——舌尖上的美食

獨流盧記火燒,擁有150年曆史一種類似於糕點的麵食。從我記事時起就喜歡吃的美味。小時候生活條件不是很好,母親勤儉持家,秋天陽光充足的日子裡把新收割的蒲草反覆晾曬乾透,然後鋪在打好的場上用石頭碌軸碾壓,直到把蒲草碾壓的如綢段般柔軟碼放整齊。冬天農閒了,母親便搬來碾壓好的蒲草編織成一個一個精緻的蒲包,每隔五天帶著編織好的這些蒲包去一次運河河畔的一家養豬場院裡賣掉,我數星星盼月亮的等著這一天好跟著母親一起去,換回錢了她一定把我帶到運河河沿邊的一條大街上,這裡過去叫飯市,全是賣好吃的店鋪、攤位。獨流火燒是必買的美食。

火燒用上好的油和上等的面,經過制酥、熬油、和麵、打坯、做餡和烤制等多道工藝精製而成。每一道工藝都靠經驗來掌握力度和火候。尤其是裡面的豆沙餡,軟糯香甜,入口即化。豆沙是純手工製做,精挑細選上好的豆子用水洗淨浸泡,上火煮的軟爛後,用汆子濾去豆皮製成豆沙,鍋內放油和上好的白糖炒制好倒入豆沙反覆攪動自然回涼後,誘惑我味蕾幾十年如一日的豆沙餡就做好了。一包五個火燒,草紙包裹外襯紅籤,用細草繩捆緊,提在手裡美到心底。當然還要踱到肉鋪裡,買一包熱乎乎剛出鍋的豬雜碎,兩毛錢好大一包,用來包裹的草紙被油浸透,透著馨香,透著滿足。

靜海作家張洪英作品:獨流記憶——舌尖上的美食

靜海作家張洪英作品:獨流記憶——舌尖上的美食

一恍幾十年過去了,飯市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高樓林立的大飯店。而獨流火燒依然古香古色,老味十足的存在著,臨街不大的店鋪裡,盧記第五代傳人聽著收音機,坐在案板旁一邊搓面製坯,一邊盯著爐火上正烤制的火燒,偶爾抬頭跟路過的熟人打著招呼。聽說,獨流盧記火燒已經被確定為靜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銷往日本、英國和美國。真心的感到高興和驕傲。

古鎮在發展,在騰飛,在歲月的更迭中越來越美。古鎮上的美食,在我們這些奔波在外的孩子們的記憶裡、唇齒間日久彌香,牽動著我們心中那根叫做思念的弦,回到家鄉,回到她的身旁。

靜海作家張洪英作品:獨流記憶——舌尖上的美食

張洪英,筆名百合。靜海人,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飲酒,喝茶,說些瘋話的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