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戰況是怎樣的?

常爭


說史不說圖,有人說等同於耍流氓。那就上圖,先來看看長平之戰的爆發地——上黨高地。

順著地理走位,沿著運城、臨汾、太原、忻州、大同一路逶迤穿行,會經過運城、臨汾、太原、忻定以及大同盆地。這時你會發現你已經走完了山西最好走也是自古人們通行率最高的幾塊盆地。

除此之外,在山西的東南部還有一塊被古人稱為上黨的高地。這塊被太行山、王屋山、太嶽山包圍的高地雖然高度讓人仰望,可惜因為這三大主要山脈延伸的觸角太長造成了其內山體相連縱橫,使得此地本來有幸可以成為上黨盆地的它,反而成為了上黨高地。

先看下整體上的上黨高地具體位置!堯舜禹,夏商周六朝古都位置與上黨的地理位置關係

再看太行八陘下的上黨高地位置有多重要!

上黨高地,由於河流的沖刷與常年不停的堆積,形成了兩塊主要的盆地,長治盆地與晉城盆地。

當然,順著河流更能清晰看出這兩塊盆地與上黨高地的關係。曹操銅雀臺建在鄴城邊上,鄴城卻緊鄰著一條從上黨高地流下來的河流——漳河。它的發源地就是如今的長治盆地。漳河分為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條河流於合漳鄉地區匯合,一起從太行山脈流到河北平原。清漳河對於今天的主題明顯不在一個頻道,所以重點解答的是濁漳河。相對一枝獨秀的清漳河,分為北源、西源、南源的濁漳河覆蓋了長治盆地絕大多數區域,可以稱之為長治盆地的母親河。作為上黨高地擁有最大面積的盆地,往南越過一片被命名為‘秦嶺’的東西向的阻擋山脈會到達另外一片盆地——晉城(澤州)盆地。

很明顯,晉城盆地相對於一馬平川的長治盆地顯然不是那麼平整,雖然盆地面積也算可以,總是給人有點坑坑窪窪路不平的感覺。總體掃視晉城盆地其間,視線總是會被一個又一個的山體隆起擋路。而長平之戰的爆發地就是在這片疙疙瘩瘩的晉城盆地,準確來講是在晉城盆地的北半部,高平地區(古稱泫氏)!

對於長治盆地有濁漳河三源作為母親河,晉城盆地僅僅有一條被名為丹河的河流從上段提到的“秦嶺”之丹朱嶺之處發源,向南一直流淌,經過高平(泫氏),走過一段平原地帶在下城公村鑽進了山溝裡,然後南流穿破太行山脈流出,靠近太行八陘之一的太行陘衝出上黨高地,從而來到平原地帶的沁陽(野王),匯合另外一條從上黨流下的沁河,再流到黃河。這三點用壁壘連接起來,恰恰正是趙軍廉頗設置的丹河防線的大體走向!

之所以長平之戰會爆發在如今的高平地區,原因在於趙軍如果不在‘秦嶺’之處阻擊住秦軍,那麼如果把秦軍放入一馬平川的長治盆地,無疑是開門揖盜,與人方便!在冷兵器時代,如果軍隊戰鬥力不行,那就只好藉助地形翻盤了!恰好,高平地區正好可以滿足趙軍利用山形地勢構築有利的防線。對於秦軍來說,趙軍依照山勢走向苦心孤詣構築的防線無疑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逾越的,這也是自知不敵的廉頗堅守不出,持久乾耗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廉頗不知道,他為秦軍構築的防線竟然成了趙軍45萬大軍的墳墓,最終染紅了丹水!

當廉頗被趙括替換的時候,秦趙戰事已經可以算是進入了後期了。同時,兩軍對抗的前線也從當初的老馬嶺防線被推進到了丹水防線。趙軍的丹水防線北起之處就是丹水的發源地,名為丹朱嶺;中間點是在當時被稱為泫氏的高平,而它的南端盡頭則是丹水從平原竄進山區的下城公村。

僅僅依靠丹水防線是遠遠不夠的,趙軍還在其後傾情打造了一條名為百里石長城的防線,也就是上文所說的“秦嶺”。它是由西起丹朱嶺,羊頭山,關嶺山,東達太行山餘脈的馬鞍壑構成的。

在百里石長城防線與丹水防線這兩條成大約成四十五度角的範圍裡面從西北到東南依次排列著將軍嶺、韓王山、大糧山與聖佛山。聖佛山與大糧山之間是丹水支流大東倉河,盡頭直達故關不遠。韓王山與大糧山之間是丹水另外的支流小東倉河,它的盡頭也是故關不遠。故關是羊頭山與關嶺山的缺口,也是秦軍如果打破丹水防線,意圖進入長治盆地最主要的通行通道。

將軍嶺與韓王山之間也是存在一條丹水的支流——永祿河。只是它的流經盡頭沒有和故關一樣的山體缺口,所以最後只是被阻擋在秦嶺以南慢慢湮沒。將軍嶺是永祿河與丹水的分水嶺,丹水東岸靠近將軍嶺的地方有個名為長平邑的地方。


長平邑順著丹水逆流而上可以找到通過“秦嶺”也就是百里石長城的另外一個天然的山體缺口——長平關(參看國道227),進入長治盆地。不過,這個缺口早已被擅守的廉頗堵住!相對於這個天然缺口,趙軍最常使用的還是故關這個山體缺口。很簡單,故關此處相對長平邑所在的缺口地勢較為平坦一點,開闊一點!正因為地形平坦,所以趙軍從長治盆地後方接收給養,出故關後,再送到泫氏(今高平)的丹水前線也相對容易。

秦軍作為進攻方就簡單多了,除了丹水作為和趙軍對峙的前沿陣地之外,從廉頗手裡奪來的第一道防線——老馬嶺防線也可以作為一條失敗的退路與阻擊線。秦軍幕府所在,最好的選擇當然是三水彙集的光狼城(今康營村)。(上圖)

以泫氏為中心的丹水防線,從丹朱嶺處的長平關逶迤而下一直到下城公村,趙軍設置的壁壘按照今天的地名對應依次為長平關、趙莊、掘山村、長平邑、永祿村、三軍村、箭頭村、石門村、企甲院、圍城村、店上村、上城公村、下城公村。以上為廉頗苦心孤詣的防線,可以看出丹水防線與百里石長城防線配合的是如何的緊密!


公元前260年,趙括替代廉頗,一方面為了迎合趙孝成王速戰速決的企盼,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趙括全盤廢棄廉頗的戰略,史載其“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並且由此引發了八名趙軍將領以死相諫的強烈反對!於是,趙軍開始渡過丹水,來到丹水西岸的秦軍壁壘,頻繁挑戰,試探秦軍戰力。此時,武安君白起正在秦軍壁壘處注視著趙軍的一舉一動。針對趙括一反常態的進攻態勢,白起屢次命令秦軍佯裝敗退不敵,滋養趙括輕敵戰心。


此時的趙括已經被白起養肥了,開始下令趙軍全線出擊。經過激烈戰鬥,秦軍佯敗,趙軍得勝後立即渡過丹水,來到丹水西岸秦軍壁壘。此時的秦軍一反常態,對趙軍展開凌厲反擊。趙軍苦戰不能突破秦軍防線,又連續調發後援部隊加入戰鬥,亦不能破秦壘!此時,秦軍派遣的兩路輕兵已經完成了迂迴包抄,徹底截斷了趙軍的後路。

秦軍一路兵力25000人向東北溯端氏河(秦川水、固縣河)直插仙公山,然後折向東南的趙軍的百里石壁壘之後,奪取了長平關。

秦軍另外一路25000人,沿著蒲水河谷而上,經過陵川縣,來到趙軍百里石長城防線最東端——馬鞍壑(東馬安村附近),突破趙軍薄弱的防守,攻打趙軍重兵把守的要地故關。

除此之外,為了十拿十穩,白起另外派了一支五千人的騎兵趁著趙括主力攻打秦軍壁壘無暇顧及其他之際,強行突破泫氏,順著小東倉河直插趙軍故關,配合蒲水方面趕來的秦軍一舉攻克了故關。接著秦軍後援部隊如潮水一般透過秦軍5000騎兵打開的缺口,迅速填滿了故關到泫氏之間,隔絕了趙軍主力與輜重部隊的聯繫!

此時,秦軍已經控制了百里石要點之地——長平關、故關,切斷了趙軍輜重給養與援兵通行口,完成了對趙軍關門打狗之勢。

趙括軍隊攻打秦軍壁壘,遺屍甚眾卻不能突破秦軍防線!此時的趙括不知道他已然被包了餃子!趙軍完全被秦軍包圍在長平關——泫氏——故關,這個三角地帶。

此時,趙括的突圍方向,向高平關方向秦軍防線與泫氏方向秦軍控制的晉城盆地南部突圍的意義已經沒有必要了。唯一的兩個方向是長平關與故關兩個方向。

但是,秦軍穿插部隊已經將趙括主力與輜重部隊一分為二,趙括主力位於長平關與泫氏之間,趙軍輜重部隊又被秦軍包圍在大糧山。前者兵多食少將多,後者食多兵少將少。

此時,秦王徵發新佔領的河內新建秦軍已經協同秦軍奇兵控制了下城公村——馬鞍壑——長平關,牢牢地隔絕了趙軍來自國內的援兵。

此時的趙括軍被圍困了46天,已經到了“陰相殺食”的地步。於是,趙括親自領軍向長平關方向突圍,輪番衝殺,威力強大的秦弩立即將趙括射殺。趙軍將趙括屍體埋於今趙莊,剩下的20萬趙軍士卒則在今企甲院(原名棄甲院)全部投降。

此戰秦軍也被殺傷近半,僅剩25萬。對於趙軍剩下的20萬人,秦軍士兵眼中看到的是一個首級一個爵位!得到秦國高層的屠殺令後,秦軍除了放回240個小兵散播恐懼外,將餘下的趙軍全部斬殺!


大福讀史


長平之戰,是古代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徹底的殲滅戰,歷史影響很大,也有很多人關注,但其實際的戰況很多人沒有去認真研究,傳言越來越脫離事實。

對長平之戰記錄最早、最全面、最真實的莫過於《史記》了。

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主要過程發生在公元前260年。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殲滅戰,也有學者認為是戰國時代乃至整個中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役,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

長平之戰,最終以趙國全軍覆沒結束,整個戰役趙國被殲滅共計45萬人,秦軍傷亡過半、損失超過25萬人。經過長平之戰,秦國最強勁的對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加速了秦國統一全國的步伐。

戰爭起因。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上黨郡從韓國本土隔離開。韓國國君韓桓惠王有意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但最終趙國接受了上黨郡,這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由此引發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

下面就看看,記錄最全面、最有說服力的《史記》對於長平之戰究竟怎麼記載。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譯文):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160年)初,秦國派遣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奪取了上黨郡,上黨郡的百姓紛紛逃到趙國。趙國隨即派軍代屯駐在長平,以支援上黨的民眾。

四月,王齕乘勝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為將軍迎戰。趙軍攻打秦國偵察兵,而秦國的偵察兵則斬殺了趙軍的偏將茄。

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奪取了兩座營壘,俘虜了四名校尉。

七月,趙軍修築堅固防禦工事,固守不戰。秦國又進攻堅壁,俘虜兩名校尉,攻破趙軍陣地,奪取了西邊的營壘。廉頗固守營壘,秦軍雖然屢屢挑戰,但趙軍一直不出戰。趙王多次譴責廉頗不戰。

而此時,秦國相范雎派人花費重金到趙國施反間計,說:“秦國所忌諱的,只是害怕馬服子趙括為將罷了,廉頗容易對付,且他就要投降了。”趙王早就憤怒廉頗軍隊傷亡嚴重,屢次戰敗,反而堅壁不出,不敢交戰,現在又聽聞如此言論,便派遣趙括代替廉頗為將,攻打秦國。

秦王聽說馬服子趙括為將,就暗中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統領對趙國作戰,令王齕為偏將,並且嚴令軍中,如有敢洩露武安君白起為將的格殺勿論。

趙括到達軍中,立即就發兵主動攻擊秦軍。秦軍佯裝敗走,同時佈置了兩支奇兵以脅迫趙軍。趙軍乘勝追擊,追到了秦軍營壘之前。秦軍營壘十分堅固,不能攻入。而秦軍的一支奇兵兩萬五千人趕到趙軍後面,斷絕了他們的歸路;另一支奇兵五千騎楔入趙軍營壘之間,斷絕了他們的聯繫,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被阻斷。

秦軍出輕兵攻打趙軍,趙軍交戰不利,於是就地構築堅壁固守,以等待救援到來。秦王聽說趙軍糧道被阻斷,便親自來到河內郡,賞賜百姓各爵位一級,並徵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救兵,斷絕他們的糧食。

九月,被圍趙軍已經絕食46天,軍士私下相互殘殺,以人肉充飢。於是,趙軍決定強攻秦軍壁壘,想要突圍,全軍分為四隊,輪番進攻四五次,沒有成功。趙軍主將趙括挑選精兵親自上陣搏殺,秦軍射殺了趙括,趙軍戰敗,士卒40萬人投降秦軍。

面對40萬趙國降卒,白起謀劃道:“前時秦軍已經攻下了上黨,上黨民眾不願入秦而歸附趙國。趙國士卒反覆無常,若不盡數誅殺,恐怕以後作亂。”於是用欺詐的手段將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最小的240人放回趙國。

此戰前後斬首趙軍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科普歷史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來細細地為大家簡介下長平之戰的經過。

背景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滅掉其他國家,從而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唯有秦趙兩國而已。

起因

秦昭王聽從謀士範睢建議,實行“遠交近攻”戰略。向韓國發起連續進攻,攻佔野王城,切斷上黨與韓國都聯繫,韓王欲獻上黨乞和。然上黨太守馮亭獻上黨於趙。趙王(趙孝成王)欣然接納。秦王(秦昭王)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大軍撲向趙國。趙王聞秦軍長驅直入,只好興師應戰。派遣大將廉頗率趙軍進軍上黨。


戰況

  1. 遭遇戰 廉頗佈防空倉嶺守軍遭遇秦軍前哨部隊,不敵,守軍節節敗退,秦軍步步緊逼。無奈趙軍退守丹河,全力加固防線,佔據有利地形,固守陣地,以不變應萬變。而實力強、且急於一戰的秦軍,無法跨越丹河一步,從此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對峙數載。

  2. 對峙階段(秦用反間計) 秦借趙派使者說和之機,好生招待,製造兩國和好假象,使其他五國認為戰事即將結束,孤立趙無法與五國聯合。後又散佈流言,廉頗固守,是出於投秦,秦軍怕趙括(趙名將趙奢之子,趙括並非泛泛之輩,曾隨其父多次征戰,很有指揮經驗,與本文無關,下次介紹)。

  3. 雙方換將 趙王得知秦軍怕趙括,才想起這位名將後代,換趙括為主將,率軍二十萬,準備一舉擊退秦軍。秦國得知趙軍換趙括為將後,得知趙國中計,秦秘密換白起為主將。

  4. 激戰 趙軍約四十五萬眾,而秦軍約五十五萬之師。趙括改變防守戰略,下令若秦軍挑戰,必迎頭打回。白起指揮秦軍做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認為秦軍不堪一擊,率軍全線出擊,慢慢被引到秦軍的包圍圈。



    而後,秦軍兩翼約2.5W精兵快速移動到趙軍後方,包抄趙軍後路。五千輕騎兵衝擊趙軍大營,將趙軍分為兩半。趙括這時才知秦軍厲害,連忙指揮建造營壘,堅守待援。秦王得知趙括被圍,又發兵攔截趙國援軍,切斷趙軍糧道。

  5. 突圍 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在堅守四十六天後,趙括率軍突圍。秦軍萬箭齊發,趙括被亂箭射死,趙軍見主將死,皆降。

  6. 坑殺 白起深知趙軍降者眾,若放回,必成秦滅趙的有生力量,決意坑殺。



結局

經此一戰,秦國大勝。從根本上削弱了趙國的實力,也給其他諸侯國以巨大的震撼,從此秦一統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一箇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即將降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