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哨所,有这样一群热血男儿——戍边军人

边关哨所,有这样一群热血男儿——戍边军人

你看到过这样的背影吗?狂风凛冽,他面朝喜马拉雅山的风口,像雕塑一样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守护着祖国的边防。你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命把它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

当烟雨升腾

当湖山淡隐

我站在神圣的哨位上

挺立得像一根西子湖畔的老桩

守望着这片山水与风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身体在路上”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今天,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有这样一群“有志者”——他们不是 “驴友”,也不是探险家;他们不为观赏奇伟瑰怪的风景而来,他们只为坚守祖国的边境。他们有着坚定的眼神,还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他们的名字,叫做边防军人,他们在人之罕至的地方保卫大好河山,守护着我们的岁月静好。建军91周年,军报记者带你走进边关哨所,致敬边防军人。

边关哨所,有这样一群热血男儿——戍边军人

在川藏高原海拔兵站:躺着都是奉献

在西藏昌都邦达镇,有一个享誉全军的“高原模范兵站”——邦达兵站。邦达兵站,海拔4390米,是川藏线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兵站,位于川藏公路南北交汇点的高原风口上。

这里是生命的禁区——冰雪覆盖期长达7-8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15℃,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左右,在这里正常行走相当于常人在内地随身负重26公斤。战士老缪在这里一呆就是5年。这个90后小伙为什么会被冠上“老缪”的称呼,不善言谈的他默默摘下帽子、伸出双手:稀少的头发,两条发白的晒伤疤痕沿着后退的发际线向后延伸,双手皮肤皴裂、肿胀得像个树棍……这里自然条件艰苦,但老缪和战友们的作风依然硬朗。早起床集合动作迅速,一日三餐队列整齐军歌嘹亮,每天总结例会雷打不动,晚上执勤上哨高度警惕。这里物资匮乏,但像老缪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驻藏官兵克服困难,自己动手,在生命禁区创造了养猪、养鸡、种蔬菜、种树等一个个奇迹。

这里就是所谓“躺着都是奉献的地方”,像这样的高海拔兵站还有很多处,那些遍布在川藏、青藏、中尼、拉日、曲错等公路沿线的兵站,就像一个个暖炉,驱走了严寒,温暖了过往官兵、军属和各族群众的心,为西藏边防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边关哨所,有这样一群热血男儿——戍边军人

在东方第一哨: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

清晨,黑龙江的一个边陲小镇上,唯一的一户居民家里,炊烟袅袅升起。镇上的哨所里,几名战士整齐站立在操场上,用最标准的举手礼,迎着祖国的第一缕阳光,注视着国旗缓缓升起。

这里是与俄罗斯仅一水之隔的抚远县,这个小镇名叫乌苏镇,他号称全世界最小的镇,常住人口只有一户人家。从经度上看,乌苏镇是中国疆域最东端的行政乡镇,在这里还有一个哨所,称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东方第一哨”,驻守在那里的战士,是每天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人。

“中国东方第一哨”的哨所设计为“船”字型,寓意扬帆起程。1984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边境,在三江口亲笔为乌苏镇哨所题词:“英雄的东方第一哨”。驻守在这里的士兵们始终以“代表祖国迎太阳”为激励,每天迎着初升的太阳第一个把五星红旗升起在祖国最东方。

这里的官兵冒严寒、战风雪、抗洪灾、斗蚊虫,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精神饱满、劲头十足,有效完成了各项任务。2016年5月24日,习主席视察驻黑部队时,登上“东方第一哨”看望哨兵,他叮嘱大家发扬以岛为家、艰苦创业精神,忠诚履行戍边职责。正如哨兵刘威说:“驻守在祖国的最东方,很神圣!我们一定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

边关哨所,有这样一群热血男儿——戍边军人

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树好国门卫士新形象

新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位于帕米尔高原,驻守中巴边界。曾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6次、集体二等功6次、集体三等功8次,更被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数十年来,虽然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的铮铮誓言始终响彻云霄。

他们在雪山界碑旁书写无限忠诚。爬冰卧雪的潜伏观察一趴就是十几个小时,骑牦牛才能通过的巡逻路一走就是四天三夜,满脸沧桑、浑身是病的老兵一呆就是二十几年,但却无一人退缩。他们在边关冷月中彰显乐观情怀。远离家乡、满目荒凉、高寒缺氧,可现实如何艰苦都不能抹灭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在他们自建数百平米“生产基地”、一边吸氧一边学习娱乐、为牧民送医送药、对口帮扶驻地贫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黯然失色。他们在丝路古道上护航经济走廊。红其拉甫达坂本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通过这里的商旅货物愈发多了起来。而检查可疑人员、帮助往来旅客、维护国门秩序自然成了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树好国门卫士新形象,当好一带一路新卫士”也成了他们新的目标。他们在云端国门下传续中巴友谊。他们和巴方边防军人在国门下开展联合巡逻、在界碑两边微笑交流、相互救援对方商客,这些已经是中巴边境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中巴双方的边防军人们已经习惯了一边守卫着自己的国家安全,一边传递着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和人民的友好。

丹心戍边、忠诚报国。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南沙群岛,陪伴边防军人的永远是孤独、闭塞、艰苦和疾病。但一代代边防军人早已习惯了牺牲奉献和默默燃烧,更习惯了用满腔热血在绿色军营谱写一曲曲感人的英雄壮歌、用赤胆忠诚在祖国边陲铸就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边关哨所,有这样一群热血男儿——戍边军人

在南沙岛礁哨所:一代代守礁人创造着“奇迹”

在祖国最南端,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南海九段线”区域,有中国变化最大的哨所——南沙岛礁哨所。说到南沙哨所,就不能不提“高脚屋”。《南沙卫士之歌》唱到:“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高脚屋”指的就是在茫茫大海的礁盘上搭建的屋子,它见证了一代代守礁人的岁月。

南沙高脚屋,是我国哨所变化最大的地方。随着祖国经济实力和海洋意识的增强,我们不断完善南沙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守礁士兵的高脚屋进行了更新换代,高脚屋至今已有四代。1988年初,人民解放军在南沙海域礁盘上建设第一代高脚屋,由几根竹竿支撑起几片篾席、几张油布组成,补给困难,生活条件异常简陋。第二代高脚屋,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补给仍然很困难。第三代高脚屋其实已经不能再叫“高脚屋”了,因为它的变化天翻地覆,面积扩大十几倍,补给实现机械化,居住条件极大改善。随着南沙岛礁扩建工程的完工,第四代高脚屋也已经投入使用,成为捍卫南海主权的军事前哨。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祖国开始在南沙岛礁上进行大规模的工程作业,相继建设了永暑岛、渚碧岛和美济岛等大型人造岛屿,工程之浩大令人震撼,各岛建筑工程已陆续完工,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三岛机场已建成,其中永暑礁机场已经实现与大陆的民用通航。现在南沙岛礁展现给国人的不再是荒凉的高脚屋,而是美丽的花园海岛。即使硬件设施再好,这里条件依然艰苦,高温、高湿、高盐、高晒,但一代代守岛礁官兵传承守礁人“乐守天涯”的精神,在祖国的最南端上好哨、站好岗。

像这样的哨所,在祖国辽阔疆域上还有太多太多,有的在深山老林,有的在荒郊野外,有的在高山高原,有的在偏远海岛,这些地方常年人迹罕至,自然条件艰苦恶劣,但这些地方都有我们最可爱的人在驻守。这些边防军人们用自己的坚守,描绘了最美的风景,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资料提供:慕佩洲、张庆良 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