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莊稼地常見的「油葫蘆」你吃過嗎?怎麼吃?

半雨江南922


農村莊稼地常見的“油葫蘆”你吃過嗎?怎麼吃?

在膠東農村,莊稼地裡常見的“油葫蘆”又叫“小黑嫚”,是蟋蟀(蛐蛐)的一種,圓頭圓腦,身體敏捷彈跳力大,暗黑色,白天少見,天黑出來覓食、求偶、鳴叫。

別看油葫蘆長得跟個小精靈似的,卻實實在在是對莊稼蔬菜危害極大的害蟲,尤其愛吃花生、大豆、瓜果蔬菜類作物,那兩瓣牙齒如同兇悍的一把鋸齒鐵剪(見下圖),一通撕咬下去,瓜果蔬菜莊稼作物“非死即傷”,常常造成嚴重缺苗。

熟悉農村的人自然知道,吃農民莊稼蔬菜的害蟲,基本都能吃,油葫蘆也逃不掉,最常見吃法是油炸。

“油葫蘆”雖小,性格兇悍好鬥,先是看到人就逃,逃不掉就上嘴。阿兮兒時捉“油葫蘆”就被咬過,手指上直接見血見肉,橫絞的兩個大牙印,疼死了。估計農村娃吃過暗虧的不少。

捉“油葫蘆”自然要順著它的習性,在8月左右的夜裡,拿著手電去油葫蘆最愛出沒的地方捕捉。不需要什麼經驗,遠遠就能聽到鳴叫聲一片了。

油炸“油葫蘆”,簡單粗暴,酥脆噴香,非常好吃

“油葫蘆”的藥用價值

油葫蘆也是一味中藥,可利尿、破血。農村有偏方用“油葫蘆”焙乾存性研末沖服,主治水腫病(小便不通、尿結石、肝硬化腹水等),也可治小兒尿床。也有直接“油葫蘆”煎湯服用治 陽 痿 早 洩 。

農村催產常用方子兩種:①蜀葵②油葫蘆。蜀葵活血化瘀的性能還可理解,但這油葫蘆煎湯也可催生,阿兮倒是分析不出什麼原因,故此半信半疑。

您還知道“油葫蘆”的哪些習性與用途?歡迎在評論區補充分享!

我是三農科普答主阿兮隨筆,喜歡我的觀點別忘了關注轉發收藏點贊哦!

阿兮隨筆


農村莊稼地常見的“油葫蘆”你吃過嗎?怎麼吃?

吃過,不光我吃過,我想農村長大的野孩子,大概都吃過油葫蘆。

油葫蘆蟋蟀科的昆蟲,也就是說是蟋蟀的一種,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喜歡棲息在田野、山坡的溝壑、岩石縫隙中和雜草叢的根部,以各種植物的根、莖、葉為食,所以也早農業害蟲之一。夏末秋初為其旺發期,特別是晚上,荒野的草叢中到處都可聽到其吉吉的鳴聲,聲音極為悅耳。它和蟈蟈、蟋蟀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鳴蟲。油葫蘆和蟋蟀一樣,兩隻公蟲放在一起極為好鬥,所以我們小時候經常仿效半蟋蟀而捉來觀鬥。

至於說這東西好吃不好吃,答案是肯定的,蝗蟲類的東西,除個別品種有毒外,大部分可食,油葫蘆也不例外。這種蟲子秋天是最為肥胖的時候,胖胖圓圓的,形態比較可愛,看直來便有食慾。說起吃法其實也很簡單,小孩子捉了去掉有力的大腿,攢多了隨便找個地方弄點火一燒,但香噴噴地吃了起來。但正宗的吃法肯定不是燒著吃了,和其他蝗蟲科及蟬類昆蟲一樣,最正宗的吃法是油炸。洗淨控幹水份,油燒至七成熱入鍋,一會兒便可炸熟,油太熱易炸糊了。

油葫蘆也可作為藥用,取其乾燥成蟲入藥,捉其成蟲用開水燙死,曬乾或烘乾備用。可以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用於小便不利、身目浮腫、瘡毒。可研粉內服,也可外用調敷。

其實這東西在農村的秋天還是隨地可見,只是我們遠離了農村,所以這種可愛的小蟲子及其香香的味道只能存在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齊東晏子


農村莊稼地的“油葫蘆”是蟋蟀的一種,那可是小時候的一道美味佳餚。一般捉到“油葫蘆”之後,回到家用清水沖洗乾淨,把“油葫蘆”頭給摘掉,同時也就把它的內臟給帶出來了。然後用鹽給醃一會就可以用油炒了(一定要多放點油),炒熟之後特好吃。如果捉的多了當時吃不了,還可以用鹽水煮熟,曬乾存貯起來(那時沒冰箱),等吃的時候用水泡一下,然後再油炒。

捉“油葫蘆”是小時候夏秋常做的事。那時候地裡的“油葫蘆”特別多,草叢中、小麥秸稈堆中只要用腳踩一下,就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油葫蘆”跑出來,只要挑選大的捕捉就可以了。其實最好吃的時候在玉米收完之後,大部分“油葫蘆”體內已經有黃黃的卵了。清晨一大早起來,跟著母親去莊稼地裡,母親在前面捆玉米秸稈,我就在後面撿“油葫蘆”,為什麼不是捉呢?因為清晨露水大,溫度低,“油葫蘆”基本不動彈,一早上就可以撿很多。可惜現在地裡已經很少見了,也好多年沒有吃過了,只剩下滿滿的回憶了。



首都農業人


說起“油葫蘆”,真的甚是懷念,甚是想念。它小小的軀體,圓鼓鼓的肚子,渾身鋥亮像抹了油一般,長相特別可愛。

不知道在別的地方它叫啥,總之我們叫它“油葫蘆”,也叫“香油葫蘆兒”,且不說它到底好不好吃,光聽這名字就感覺到香了吧!它的名字源自於外形和聲音。全身油黃光亮,像穿了“小皮衣”,叫聲也特別,就好像從葫蘆裡倒油的聲音,再加上它愛吃花生,所以叫“油葫蘆”再合適不過了。



雖說它長得小巧可愛,又很討人喜歡,但也沒逃過我的饞嘴。小時候經常上山抓油葫蘆,翻開拋在地裡的苞米秸,油葫蘆就慌亂的跳出來了,瞄準後一扣一個,抓起來就把大腿掐掉,防止它逃跑,待抓滿一小瓶,便找來幾塊磚,四邊一圍,像砌了一口方鍋,裡面放點乾草,著起來後就把油葫蘆都丟火裡,它個頭小一燒便熟,用樹枝把燒好的油葫蘆巴拉出來就可以吃了,那叫一個香啊。


也有的人抓回去過油炸了吃,我始終覺得不如露天“燒烤”的做法好吃。然而,這萌萌的“油葫蘆”我也已經好多年沒見過了,更別說吃了。


小十六123


農村莊稼地常見的“油葫蘆”你吃過嗎?怎麼吃?

很多人都分不清油葫蘆和蟋蟀對吧?包括很多農村人也分不清。其實它們是一樣的,都屬於蟋蟀的品種。

應該說南方蟋蟀叫油葫蘆,北方就連蟋蟀了。但是還是有區別的。油葫蘆尾巴上還有一根尾翅,蟋蟀是沒有的。不信大家看看圖片識別一下。

看到沒?油葫蘆就是一圖那樣的,而二圖就是常見的蟋蟀了,很多人分不清的,就看看蟋蟀的尾巴就行了。

油葫蘆可以拿來玩的。小時候捉到油葫蘆或者蟋蟀的話,就會用螞蚱串(一種長長的野草)來串了,能逮住好多,串上滿滿一串子就拿回家油炸了吃。家長不願意麻煩的,直接在鍋灶裡面燒了吃的,不用加什麼油鹽醬醋的,就是一種美食小吃了。

油炸油葫蘆也不用加什麼佐料啊,直接加點鹽巴就好。吃的時候也不用費事,直接囫圇吃了。外焦肉嫩,還有一股子草香。

小時候也不忌諱,連油葫蘆肚子裡的青菜屎也吃了,但也不會有噁心的感覺,都是莊稼葉子變的嘛。

油葫蘆可以解瘡毒的,直接煮熟了吃,也可以磨成粉調香油外敷。


農民妹子一枝花


對於油葫蘆這種昆蟲,陌上花可以說是記憶深刻。小時候,每到夏季,一群農村小夥伴就會去野外找尋個頭大的油葫蘆,然後把它放在一個罐子裡,兩兩相鬥。

油葫蘆白天都隱藏在石塊下或草叢中, 要找尋它可不容易,而且只有雄蟲相遇時才會鬥得激烈。每當兩隻雄性油葫蘆在罐中相互撕咬時,一邊觀戰的小夥伴們不停的吶喊助威,那場面可熱鬧了,經過一輪輪的激烈競爭,最後獲勝的那隻就是當天的“蟲王”,而擁有它的主人別提有多得意了。然後那些失敗的小夥伴們又會去找尋更厲害的油葫蘆,來挑戰這一屆的蟲王。陌上花在回想這一段時,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場景中,實在太有意思了!

雖然油葫蘆帶給我們這麼多的樂趣,但在莊稼人的眼裡,它卻是非常招人討厭的。

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以各種植物的根、莖、葉為食,對大豆、花生、山芋、馬鈴薯、慄、棉、麥等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油葫蘆在我國分佈極廣,幾乎各省都有。

後來長大了,查閱了一些資料之後,陌上花又知道了這種讓農人討厭的昆蟲其實還可以入藥。

將油葫蘆成蟲捕捉後用沸水燙死,再曬乾。入藥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小便不利、身目浮腫、瘡毒等病症。可以研粉內服和外用調敷。具體用法用量應謹遵醫囑。

至於食用油葫蘆,陌上花之前去桂林倒真的嘗過一次,是油炸的,不過陌上花是被朋友慫恿著閉上眼睛吃的,只記住了脆脆的口感。


陌上花開且緩歸


油葫蘆在我們的家鄉又叫做蟋蟀,是最常見的一種昆蟲。作為在農村有些二十多年的生活經歷的筆者來說,它算是老家為數不多的簡單易得,數量豐富,操作方便且口感經驗的田野美食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我的那些關於農村的美好回憶了,而油葫蘆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每逢秋收時節,大人們在辛勤收穫玉米的時候,正是我們那些孩子放秋收假期的時候,而也剛好是蟋蟀一年之中最肥美的時刻。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是它們食物最為豐富的時刻,它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啃食田野裡的任何作物,玉米,大豆,芝麻甚至是西瓜,都逃不了他們的口。

但是,正所謂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出來混遲早是會還的,蟋蟀也沒有逃過這個天理,吃了農民這麼多的糧食,終究還是要還回來的。


所以,在秋收的時候,蟋蟀往往是很多人打牙祭的好東西,也算是取之於民,最終迴歸於民。

蟋蟀不難捉,它們一般會在被砍倒的玉米杆下,只要翻開玉米杆,肯定會發現大量肥美的蟋蟀,然後,就地取材,不一會,就可以用一根狗尾巴草串起幾十只蟋蟀。

接下來,到田地邊生起一堆火,把蟋蟀扔進去,幾分鐘後拿出來,像吃小龍蝦一樣,去其頭部,抽出食道,只吃腹部,不用調料,就是美味。


糧油市場報


以前到了夏天,路燈亮的時候這些小蟲子會繞著路燈飛,飛累了就落在了路上,有油葫蘆,土狗子,蚱蜢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大小甲殼蟲,這時候孩子們可高興了,拿著酒瓶子上路上捉蟲子,捉到油葫蘆土狗子之類的蟲子便塞入酒瓶裡絕對跑不了,第二天便拿這些蟲子餵雞了,油葫蘆的公母是很好分的,尾巴上未端中間長著根象是注射器針頭的是公的還是母的大家猜猜看?


用戶11354476929


也許十里鄉俗不同,我在三秦大地長大,從未聽說過吃油葫蘆的事。我是一個蟋蟀迷,幼時對於蟋蟀類的昆蟲還是比較熟悉的。我們所知的油葫蘆是一種與蟋蟀同時在秋天活躍的昆蟲,終日在田野裡生活,叫聲是"呼嚕嚕"連聲,並不尖脆;個頭大約是蟋蟀的2一4倍,夜來凡有室外燈火處,必有油葫蘆成群來;圓頭,多數翅膀有延展翼。和它同時生活的還有一種方頭被稱為“棺材頭"的昆蟲,棺材頭與蟋蟀個頭大小相仿。不知題主指的是哪一種?我想那玩意兒能吃嗎?油炸也難調起人們的胃口。我見過吃烤螞蚱的。有機會我們再聊聊鬥蟋蟀。

咸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