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个什么样编制?与军有何区别?

天蓝海蓝542


今天的人们对历史上的王牌部队往往做了些过度解读,包括国民党张灵甫的整编74师,也包括国民党其他五大主力部队。其实这些部队主要是装备好点,是蒋军的嫡系,而作战没有那么神勇,沒那么利害。

一支部队装备好很重要,但官兵素质更重要。每个连排班都有60%以上的经验丰富的老兵,这个团、这个师、这个军就利害了。反之,这个部队的连排班没几个老兵,新兵蛋子多,今天整合,明天缩编,那根本没有战斗力。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连队,如果没思想、灵魂,那就是乌合之众。

抗战后期,美国援助的军事装备基本都让老蒋给了嫡系部队,张灵甫更是全盘美式装备。但抗战胜利后,74军变成整编74师后,装备好了,兵员经整编后素质并没提高,反而下降(七整八合,主力营连的作训不够,只迷信装备)。

全盘机械化部队不一定场场打胜仗。在孟良崮山地作战,张灵甫就把全部重装备、机械化放弃山下,上山固守。而解放军二野啥装备?长年靠骡马拉小钢炮、迫击炮山地运动,战士们多年靠脚板行军,一夜可以跑120华里,抢上阵后可以不歇气就开拴战斗。蒋军当然打不过解放军!

还有个小细节,粟裕将军派一个纵队连夜赶往100华里外的孟良崮西侧阵地,以此封上围歼张灵甫的口袋。2万人的部队夜里急行军,而地方党组织在沿途十几村组织百姓做饭,老百姓在村道两边举着馒头、大饼、煮鸡蛋、豆浆……部队一边跑一边吃……国民党焉能不败!





东之水32552593




74军或者说74师的辉煌的创造者是俞济时和王耀武,并不是张灵甫,只是因为蒋介石的宠爱,让张灵甫捡了个便宜。

所以与其说是张灵甫的74师,我倒更愿意说是王耀武的74军,只是让人无奈的是王耀武的名气偏偏不如张灵甫。

1946年5月蒋介石下令将74军整顿缩编为74师,从此74军便成了整编74师,虽然说是缩编,可是实际上所谓的整编74师在人员编制上与整编前的74军并没有明显差距。



在说张灵甫的整编74师之前,我们先说说王耀武的74军。

王耀武被我军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中少有的明白人,既是说他做人明白,也是说他在指挥作战方面很有水平。蒋介石也曾夸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在国民党内部也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可见王耀武的军事才华之高是得到公认的,是绝对的“帅才”。

1937年8月13日,日本发动了淞沪会战。9月1日,为便于系统的指挥作战,即在淞沪战场以王耀武的51师与俞济时的58师组成了74军,由俞济时任74军军长。1939年施中诚的57师被编入74军,74军也因此从两个师的编制扩编为三个师,兵力在3.2万人左右。1940年俞济时升了官,王耀武凭借赫赫战功接手了74军军长的位置,这年57师的师长也换成了余程万。中国在抗战时期有三场著名的保卫战,石牌保卫战、衡阳保卫战以及常德保卫战,余程万即是常德保卫战的指挥官。

1941年3月王耀武率74军参加上高会战,经过上高会战,74军被罗卓英誉为“抗日铁军”,获得“飞虎旗”,王耀武荣获青天白日勋章,张灵甫因此役升任58师师长,余程万则带着57师打出了“虎贲”的名头。

1943年74军57师参加常德会战,在常德保卫战中,57师8500余人打到最后,只剩83人存活!

1944年1月王耀武因功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辖73军、74军、79军以及100军,74军则交给了施中诚,张灵甫于当年5月升74军副军长职。1945年4月,施中诚率74军参加雪峰山战役,重创日军先头部队,74军再次获得“飞虎旗”。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74军被调到南京驻防,拱卫京畿,成为蒋的“御林军”!



从74军到整编74师。

74军驻防南京没多久后,施中诚即升为第11绥靖区副司令,此时的74军该让谁接手呢?

蒋介石为此问了74军创始人俞济时,俞毫不犹豫地说:“74军军长一职由副军长张灵甫升补,名正言顺,部队也好带。”

蒋介石听完俞济时的话点点头,然后又去问了王耀武,王耀武在74军的威望毕竟很高,确实有必要问问他的意见。王耀武带着74军的时候便对跛脚将军张灵甫很欣赏,此时又想到蒋介石也很看重张灵甫,自己也乐得送张灵甫个人情,于是便也向蒋介石推荐了张灵甫。俞、王两人皆推张灵甫,很合蒋的心意,蒋高兴了,张灵甫的军长自然是跑不了了。

1946年4月张灵甫升任74军军长,成为名符其实的“御林军”统领,“天子近臣”。

1945年8月至10月,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随后在马歇尔的组织下,我党以周总理为代表,国民党则以张群为代表,签订了两党军队的整编方案。国民政府于1946年2月在南京召开了整编会议,基本确定了整编方案,5月74军整编为74师,即整编74师,师长为张灵甫。

原来的军“缩编”为师,原来的师“缩编”为旅,但是在人员编制上并没有多么明显的变化,实际上只是国民党在“挂羊头卖狗肉”,想以此迷惑我党我军罢了。整编74师在人员编制上仍然是3万余人,并且全副美械装备,它的战斗力变弱了吗?完全没有,甚至因为全部换装美械装备,战斗力反而隐隐超过原来的74军。

蒋志清变成了蒋中正,他也仍然是蒋介石。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蒋介石在明面上宣布整编,将74军变成整编74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起到我党我军的作用,让我党误以为他确实有作和谈的准备,并放松警惕。




王牌军整编74师的覆没。

74军或者说74师,毋庸置疑是国民党军中王牌的王牌,是蒋最宝贝的王牌军。

74师在张灵甫手里最出彩的时候应该是在淮阴对战陈毅的时候,甚至在粟裕赶来相助后,仍然稳占上风,致使陈、粟两人不得不选择暂退以避锋芒。但是,张灵甫很快也被陈毅他们引进了套里,张灵甫与74师被我军围困在孟良崮,黄百韬想去救去不了,李天霞不想救,即使李天霞想救也许也会像黄百韬那样被拦在外围。

最后,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也死在了山洞里。

曾经战无不胜的74军成为过去。

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又重建了74师,以邱维达为师长。1948年9月,74师又改回74军,但是终究已经不是原来的74军了,更不会有真正的74军的军魂。

最终,重建的74军在陈官庄被我军歼灭,军长邱维达也被我军所俘虏。

胜利属于人民。


吾与吾国


先简单概述。整编74师下属三个旅,旅下属三个团。之前叫74军,下属三个师,师下属三个团。也就是说,整编74师是军级单位。

下面详细叙述。

问到整编74师是个什么样的编制,需要弄清楚中国近现代军队编制的变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以后的军队编制,大致是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个格局。有的则把旅去掉,师直接下辖团。

中国在清末引入新军时,也仿照西方的编制,那时候师叫做镇,旅叫做协,团叫做标。比如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就是六个师。

民国后,各地军阀基本沿用军-师-旅-团这种编制。

但是孙中山组建黄埔军校,及后面的北伐时,北伐军中的国民党部队则仿照苏联,建立军-师-团编制。后来,国民党新建的部队基本都是按这个来的。例如著名的德械师,就是按一师三团来。

在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并存,所以,军-师-团和军-师-旅-团两种编制都存在。从理论上说,军-师-旅-团这种编制多了旅一个层级,那么其军和师应该下辖更多的团,兵力也更多。但实际上未必,这还要看每个团的兵力,以及每一级下属几个团。例如川军邓锡侯的22集团军,下属两军、四师、八旅、十六团,总计四万人,每个师只有四个团,兵力八千人左右。相反,德械师一个师下辖三个团,加上大量直属部队,每师1万4千人,比川军一个师多了快一倍。

经过八年抗战,蒋介石不断对杂牌部队进行吞并、改编,到抗战结束时,多数国军部队已经按照军-师-团三级规划。

后来双十协定谈判,全国军队进行整编,于是把军改成整编师,把师改成整编旅,由原先的军-师-团三级变成整编师-整编旅-团三级。这种整编从层级来说,只是换了个名号,本质还是不变的。但过去一个师一般辖3个团,而一个整编旅则是2个团。相当于团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不过兵力未必减少,因为充实到其他团和直属部队中去了,实际上是使得战斗可以更加灵活。74军也是在此时变成了整编74师,下属由三师9团改成三旅6团。

由于这种整编只在部分军队中得到执行,剩下部分军队还是保持旧有的军-师-团三级,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国军整体来说,两种编制并存,军就是整编师,师就是整编旅。比如国民党五大主力中,有三个军,两个整编师,其实都是同级单位。

1946年5月初次改编时,整编74师3旅6团,师长张灵甫,下辖整编51旅(陈传钧)、57旅(陈嘘云)、58旅(卢醒)。全师装备75毫米山炮24门,37毫米战防炮34门,八二迫击炮29门,美式八一迫击炮22门,美式六零迫击炮251门,火箭筒46具,二八式枪榴弹94具,美式枪榴筒546具,英式五五战防枪45支,勃朗宁重机枪143挺,七九重机枪34挺,勃朗宁轻机枪992挺,美式冲锋枪2963支,美式步枪14472支,七九式步枪1682支,共有机动车23辆,马3559匹。

随着内战激烈进行,1947年4月整编74师扩编恢复为3旅9团制,即每个旅从2团扩编为3团。不过新扩建的3个团未能参加孟良崮战役。因祸得福的是,它们后来成为重建74军的框架。


巴山夜雨涮锅


其实整编七十四师就是一个军的编制,就是名称换了。战后,蒋介石对自己的军队进行大调整将“军”改为“整编师”,补充新式装备和兵力,七十四军改为整编七十四师。不过七十四师中的抗日期间英勇作战的铁血战士比例却小了,他们一部分老了,一部分战死 ,一部分留下来。张灵甫胜任整编七十四师师长,为国民党五大战力之一,号称“全美装备”。


74师的前身74军,在抗日战场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抗战前期的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但是有一支军队却在高安一枝独秀,就是74军。

1938年—1943年,可以说是74军最辉煌的时期,两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师长李天霞,施中诚,副师长张灵甫,廖龄奇。他们几乎都是黄埔军校中的高材生,战场上的天之骄子。高安战役张灵甫腿部受伤不下火线,南昌会战国民党众军溃败唯有74军打出了血性和胜利。上高会战,74军更是打出了正面战场上的一次全面胜利,被何应钦称为“最精彩的一战”。



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最终在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在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的带领下全歼了国民党王牌“整编七十四师”。



红雨说历史


整编第74师,是由原来的第74军演变而来。

抗战胜利后,中华大地饱受战火的侵袭,此时人们都希冀和平。蒋介石迫于压力,只能同意和平建国。虽然,这只是蒋介石的权宜之计,但演戏就要演全套,蒋介石自幼熟读《演员的自我修养》,演技自是不俗。蒋介石演了两出戏:


第一,将主要的情报机构军统一分为四,核心组织改组成为保密局;

第二,将军队进行缩编,集团军缩编成整编军,军缩编成整编师,师缩编成整编旅。

这个实际上是一种掩人耳目,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保密局和军统相比,相差无几;整编师与军相比,实无两样。

整编第74师,师长为张灵甫,中将军衔,名为师长,实为军长。整编第74师,是南京国民政府将第74军的老弱病残进行裁撤之后形成,实际兵力在3万人左右,装备全美式武器。虽然名为缩编,实际上却是一次精英化过程,战斗力不降反增!因此整编第74师有“天下第一师”的称号,又因其驻守在南京,所以又被称为“御林军”。



整编第74师的前世今生

整编第74师的前身第74军,这是一支在抗日战争战功赫赫的队伍,也是抗日战争中战绩最为辉煌的队伍,参与了抗日战争中多数战役,贯穿了整个抗日过程,后来被称为国民政府的五大主力之一。

五大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军是打出来,第5军是练出来的,第18军是宠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可见第74军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有真本事,素有有抗日铁军的威名。

这一切,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王耀武。王耀武,抗日战争中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率领第74军从东打到西,战绩辉煌。


万家岭大捷中,74军硬撼日军,配合友军击毙日军4000余人;上高会战中,74军击毙日军少将一名,歼灭日军1.5余人;常德保卫战中,74军第57师8000人在师长余万程带领下,坚守常德16天,面对日本人的毒气弹,血战到底,最终只剩180人突围。

抗战时期的赫赫战功,让第74军名动华夏,作为继任者的整编第74师,也继承了这份名声。但是,解放军不是日本侵略者,整编第74师也不再是那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孟良崮战役,让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师长张灵甫也于战斗中死去。

孟良崮战役,整编第74师被全歼,不是张灵甫实力不行(张灵甫出自74军,跟着王耀武立下了不少功劳,也是抗日名将),只是我军更胜一筹。而且国民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此时此刻还不忘争权夺利,李天霞手握大军就在附近,却因与张灵甫有仇,见死不救。而且张灵甫似乎过于自信了,孤军深入,结果被包了饺子。


整编第74师也好,张灵甫也罢,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都是好样的。只是可惜,后来选错了边,跟错了人,最终全军覆没!


小镇月明


整编74师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几乎全部国内大型会战、立下赫赫战功的第74军。

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和平谈判达成整编全国军队的协议,国民革命军序列开始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军一级称谓大部分改称整编师,但是换汤不换药,为了应对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内战,整编师虽然是师一级建制,实际上无论是编制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不在军之下,特别是换装全美械的整编师,其战斗力远远超过其前身军一级规模。

以整编74师为例,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也是一支完全按照美军陆军师的标准配置的全美械部队。全师下辖51、57、58旅(前身是74军相同番号的师),每旅下辖3—4个团,总兵力3万人以上。共装备美式春田步枪4800余支,冲锋枪、卡宾枪2400支,轻重机枪1100余挺,火焰喷射器54具,火箭筒36门,迫击炮120门,75毫米山野炮54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机动车包括坦克在内300辆,骡马1000匹。无线电通讯系统配属到连一级,全师所有干部都配备美式勃朗宁手枪。

光辉的战绩换来优先装备美械的特权,使整编74师这支曾经的抗日劲旅当之无愧的明列“五大主力”的之首。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所谓整编74师,前身是74军,除了改名,基本都没变,所以才叫整编师。

整编74师的前身是74军,想搞清楚整编74师,必须追溯74军的历史沿革

抗战全面爆发前,蒋介石的中央军是以师为战略单位进行调度指挥的,但淞沪会战开始后,老蒋发现一次会战投入几十个师,指挥起来效率太低,于是下令把一些师整合为军。

1937年9月,51师(师长王耀武)和58师(师长俞济时)组成74军,俞济时为首任军长,后58师由冯圣法接任。

1939年初,57师(师长施中诚)编入74军,至此形成下辖3个师的编制。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74军军长,为第二任军长。

1943年春,施中诚调任74军军长,为第三任军长。

1946年4月,国军进行改编。整编师由军改建,下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又由师改建,但进行了缩编,原辖3个团改为2个实编团和1个补充团,只有个别整编旅仍辖3个实编团。

在此基础上,第74军番号改为整编第74师,下辖3旅9团缩为3旅6团,全师3万余人,张灵甫任师长,实际上是74军第四任军长,军衔是中将。

整编74师编制不少,但人员有缺额,新兵比较多,战斗力不如以往

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国民党军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几乎参加了抗战期间的所有大型会战,立下卓越功勋,整编为74师后,编制基本上没少,但74军在抗战中损耗较大,整编为74师后补充了4000多名士兵,这些士兵素质比起老兵逊色不少,整体战斗力不如原74军。

解放战争爆发后,74师作为国军头等主力,一开始在华东站场出尽风头,大片攻城略地,也付出不少伤亡代价。孟良崮战役前,全师累计伤亡超过了1万人,占编制人数1/3。

尽管蒋介石有求必应,答应给74师补充8400名新兵,但这些新兵有一部分只是口头支票,实际补入74师一线的仅有2500人;另外新增加的3个团刚刚组建,还在安徽后方集训,没来得及赶上参加孟良崮战役,因此整编74师实际参战的兵力没变,仍为3旅6团。

人员有缺额,新兵比较多,战斗力下滑,大名鼎鼎的整编74师即便全副美式装备,在孟良崮负隅顽抗,依旧难逃覆灭之命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提到国民党的整编74师,真是如雷贯耳。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五大主力之首。全副美式装备,装备精良,战士素质高。真正的虎狼之师,是解放军心腹大患。


其实解放战争中的整编74师,已经没有抗战中的74军强了。抗战中的74军,营级以上军官多为黄埔军校毕业生。74军出现战斗减员,国民政府都会优先考虑补充兵源,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会先补充进74军。老兵新兵的比例一般保持在9比1。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军队进行整编,由三师九团变为三旅六团。战士也由4.5万人减少到3万人。

到了解放战争,74师作为国军主力参与了两淮、宿迁等战役,共损失战士1万人左右。国民党为74师补充了8600新兵,但一直没有全部到位。74师的新老战士比例变为4比6,战斗素质比抗战时期大幅下降。

再看74师的装备,与抗战时期相比,步兵营的8挺机枪标配已经变成5挺,后勤部门只有正副班长配备手枪。再经过与解放军的几次战斗消耗,74师的火力装备也已经下滑严重。

美式装备虽然优秀,有一个最大的缺陷,维护不易。1946年,美国有一段时间对国民党实行武器禁运,导致武器装备无法补充,只有用淘汰过的武器代替。

这样看74师,战士战斗力和武器装备精良程度,都已经比抗战时期74军大幅下降。所以,整编74师其实也没有那么强。



反观粟裕的华野,集中9个纵队包74师饺子,每个纵队差不多就有3万人。武器装备也是解放军最好的。张灵甫的猪队友汤恩伯与李天霞又靠不住,被全歼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沧海历史春秋


抗战胜利后,国军为了提高战斗力,全面学习美军的军事理论,在编制上也采用了美军的编制方式,将传统的军级建制改编为“师”,传统的师改编为“旅”。由于当时环境不稳定,国军没能全面完成改编,存在新、旧编制方式混用的情况,为了加以区分,将新的师旅称为“整编X”。

这种改编并不是单纯的名称变化而已,还有军队组织方式和作战方式的重大变革。美军重火力打击,火力打击力量大多集中在团以上建制中,而且多集中在师、旅、团直属部队中,而中国传统的军队建制中,师旅团的直属部队往往只是下级作战部队的辅助力量,规模小,战斗力参差不齐。所以,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削弱下级部队的火力打击能力,将重火力集中于团以上建制的直属部队中,强化直属部队战斗力。

74师是当时国军的模范部队,所以比较标准的完成了改革的所有内容。国军其他的整编师在改革进度上较74师多有不如,甚至大量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

其实这种改革完全是东施效颦,完全不符合中国战场和中国军队的实际需要,这种不科学的编制方式也是国军部队在解放战争前期屡屡败给解放军的重要原因。48年后,国军为了准备与解放军的全面战略决战,终于放弃了整编师/旅的编制方式,恢复了传统编制方式。


用户54904789794


74师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辉煌战绩的74军,74军之所以能驰骋在抗日的战场上,立下不世的抗日功劳,主要得益于两个人。

这两个人分别是俞济时和王耀武,俞济时领兵打仗并没有太过于出色的地方、也没有太过于强悍的战绩,但是他却有一个特点是别的国民党将领无法比拟的,那就是他蒋介石心腹的身份,这个身份使他受到了无数的照顾,也使74军获得了发展的资本。

俞济时是74军的第一任军长,在此之前他只是第58师的师长,在和王耀武的第51师联合之后就成立了最开始的74军。

开始的时候,74军只有两支师,后来在扩编之下才拥有了第三支强力的师,王耀武在74军刚开始成立的时候虽然只担任着俞济时的副手,但实际上74军一开始的硬仗以及名声都是王耀武亲手打下来的。

俞济时在无形中给74军带来了不少的好处,而王耀武则给74军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在王耀武成为第74军军长后,更是通过无数场的硬仗奠定了74军抗日铁军的名号,令不少日本部队对其胆寒。

换汤不换药的御林军74师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74军由军改编为了师,而张灵甫则接任了74师师长的位置。

74师因为在战后戍守南京的原因,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了御林军,虽然说是由军改编了师,但是实际上的74师人数上并没有减少,军队人员与74军时期一样,都是原班人马。

甚至在装备上,还全面替换成了美式装备,这支抗日铁军在装备全面升级的情况下,战斗力陡然间提升了很多,成为了国民党五大王牌战斗力之一。


实际上不止74军降低编制改编成了师,当时国民党很多部队都经历了编制降低而战斗人员以及装备不变反而提升的情况。

国民党也不有少的集团军也被蒋介石改编成了军,之所以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蒋介石想通过此举达到自己混淆视听的想法,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向世人宣告自己期望和平的态度,但实际上他却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军队实力提升了很多,他开始了积极的备战,以准备应付接下来的内战。

孟良崮战役的大概

74师的主要战斗力有两万多人,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张灵甫带领着这两万多人想通过将自己当成诱饵,在孟良崮引诱我军20多万的大军围困他,然后通过部署在孟良崮周围的40多万国民党军队团而围之,将这20多万的解放军一举歼灭。

这就是当时张灵甫的想法,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给自己立下的目标太过于远大,以至于他的队友们都没有能跟得上他激进的步伐。

虽然当时也有几支军队想过来解救张灵甫,但是都被我军用非常巧妙的战术拖延下来了,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率领着一支强大军队的李天霞对74师危急的情况视而不见,导致了74师被历史的大潮冲垮,最终被历史所淘汰掉了,而张灵甫也在此战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正确的对张灵甫本人进行评价

我看到很多人对张灵甫的评价非常极端化,有人说他是战勋赫赫的抗日名将,同时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被吹捧上来的国民党将领,实际上一无是处。

但实际上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点偏颇,并不能十足的评价张灵甫这个人。

首先张灵甫是一个抗日英雄,但却不是抗日名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英雄是不论功绩的大小,只要在抗日的战场上做出了值得人们敬重的事情,那他就可以被称之为抗日英雄,而抗日名将指的却是在抗日战争中战勋卓著、立下了不世功劳的领兵大将。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虽然只是个团长,但在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战功,慢慢的被提拔为旅长、师长以及副军长,抗日战争中的张灵甫还说不上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自然担任不上抗日名将这样的称号,真正意义上的抗日名将应该指的是他的上司王耀武以及薛岳将军这样影响力极大、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手握着重兵的大将。

所以我们称呼张灵甫的时候,抗日英雄这个称号才是比较合适的。

抗日战场上英勇万分的张灵甫

张灵甫在抗日战场中的表现非常英勇,很值得我们的钦佩,他每次引兵打仗都必定身先士卒,而不是在后面指挥战斗,可以说他每次上阵都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所以这也造就了张灵甫的数次重创。

他在几次冲击日军阵地的时候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腿在前期的战争中就曾经被机枪扫射过,受到了不小的伤。


在后来的一场大战中,他先锋部队对日本人展开冲击的时候,之前受过伤害的那条腿再次被日本人的炮弹炸中,受到了重击,张灵甫的英勇感动了蒋介石。

所以蒋介石专门派了一艘飞机送张灵甫到香港治疗,原本张灵甫的腿只要花上一段时间就可以治好的,但是张灵甫在医院里面呆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听闻前线的战事紧急,顾不上治疗,又回到了战场中指挥起了战斗,正是因为张灵甫的英勇导致了他的腿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他后半生走路一瘸一瘸的,因此获得了一个瘸子将军的外号。

所以说我们将张灵甫称之为抗日英雄是完全没有错的,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他完全能承受得起这个荣耀称号,不管张灵甫后来做了什么,我觉得至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他个人上的英勇值得我们敬重,如王耀武这样统筹全局的抗日名将同样值得我们的敬重,所以这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