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旅游景区的大门离景点那么远,让人坐好几公里的付费观光车才到景点?

翅膀332


旅游过十几个省很多城市,这几天正在贵州云南,游了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青岩古镇、织金洞、元阳梯田、普者黑,印象最深的是黄果树瀑布和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景区分为三个部分,大瀑布、天星桥、陡坡塘,然后卖票处离三个地方都很远,买景区公交50块钱,排队坐车的人排了好几里,然后就会有很多社会车辆在队伍旁吆喝“租面包车不要排队啦”,本着节约时间的目的我没办法选择了小面包车,发现面包车直接在城市马路上跑了很久,真纳闷,这景区卖票处难道跟景点之间还要穿过城市???从大瀑布景区出来,并没有明显指示牌告诉你到天星桥或者陡坡塘坐车的位置在哪里?跑满场也没发现工作人员,游客在又累又热的状态下多跑很多路也不一定弄明白,本来我打算去天星桥的,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到上车的时候才知道是去陡坡塘的,真没想到这么大一个景点管理能差到这种程度,景是好景,景区对游客简直是零服务,只会收钱没有服务!这样的地方来了一次再也不想来第二次了……西江千户苗寨还不如黄果树瀑布,毕竟黄果树瀑布游客爆满的时候知道限时售票,西江千户苗寨是不管多少人反正就是不停的卖票,摆渡车估计不超过十辆,游客站在候车点半小时都不来一辆车,赚那么多钱难道不能多买两辆车吗?在等车排队的地方没有工作人员协调秩序,反而叫卖商品。游客上午检票进景区排队坐摆渡车,到下午五点还没有坐上车,不明白为什么景区管理人员不好好反思一下,提高服务质量,节约游客入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排队!!!

这两天印尼地震又有很多中国游客被困,很多网友说国家旅游部都提醒大家不要去东南亚国家游玩了,国内也有很多好的景点!可是国内有些景点真的挺不争气!第一,门票贵;第二,设置景区公交多收费也就罢了,还不能提升运载能力;第三,景区工作人员除了售票处之外基本就再也见不到了,服务质量太差;第四,有些问题长期存在,可是领导们却一直视而不见,让人寒心啊!


开蒙物物


最近旅游团经常成为被曝光的热点,为了挣钱绞尽脑汁,玩出各种花样繁多的套路,其实景区何尝不是,所谓的旅游开发规划,把大门安置在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之外,这种情况可以算做其中之一吧。

我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景区,印象最深的当属天山天池了。

第一次去天池,是2007年,当时的大门设在山脚下的山谷入口处,这里只是一道过路收费的门,而不论自驾车还是旅游大巴,都可以停放在半山腰索道站附近的停车场。

之后再转乘景区的区间车,经过九曲十八弯的盘山道,到达天池边。这样设计也合情合理,毕竟这种盘山道有一定危险,自驾车水平参次不齐,这样可以避免意外,另一方面,想坐索道或徒步上山的,在这里下车也比较合适。

走到山上天池边,看到这里也有一处小型停车场,虽然收费较高,也有少量车辆停放。

第二次第三次到天池是2011年和2012年,时隔多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半山腰索道站的停车场已经变成了草地,很多宾馆建筑也正在拆掉,自驾车只能停在新建的景区大门和游客中心外面,这里建设了一片很大的停车场。距离天池至少十多公里,下车进入游客中心乘坐景区提供的区间车才能上山,而且这区间车票必须买,不然这么远的路程绝大部分人是走不起的。

这两次天池之行都是从大门开始,乘坐区间车上山,到达天池附近,下来走一小段就到水边了。

乘坐区间车的过程,由于路程长,让人很无聊乏味,特别是下山的时候,很多人借此机会闭目养神,于是车里东倒西歪睡成一片。

有的景区虽然大门距离精华景区较远,也有区间车运行,但修建了步行道,游客可以自由选择,比如辽宁凤城的凤凰山,新建了花溪谷栈道,沿途风景环境都不错,如果时间和体力允许,不想乘坐区间车的游客可以由此步行登山。

大门和停车场设置在何处,收费多少,一方面决定于地形、安全、客流量和接待容纳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景区设计规划的思路定位。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方便游客着想,还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获取利益,反映出管理者经营者的为人、胸怀和格局,做景区也是做人。公道自在人心,只有得到了客人的普遍认可,景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行影


关于景区付费观光车得分三种情况,首先是第一种【强盗行为】,有些景区为了赚钱可谓绞尽脑汁的要从游客身上多捞钱,然后美曰其名说是便于大家轻松游览风光。这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这种观光车没得选择,门票买了,但进去不买观光车票就无法欣赏风景,纯属强盗行为。游客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花了门票钱再去观光车钱,毕竟门票也退不了了。只能认栽,委屈自己了。

第二种是【地理环境行为】,中国山水风光往往出现十分奇特的地质环境,有些风景精华要深邃其中,如果游客步行,一是时间上的耽搁,二是安全隐患。比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观光车是强制性一定要买的,90块钱。里面精华风景往往要坐20分钟到30分钟之间的车程,徒步前往不可能,同时也很危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观光车不得不出现的原因。但这么贵的观光车费用并不普遍,一般情况下多是一人10块,15块的样子。

第三种就较为人性化,属于【自由型】。有些景区的观光车既不是强制性,也存在自主性。你可以选择坐车,也可以选择徒步。往往这种每一种的选择性大,游客也不会存在过多争议和埋怨,毕竟明码标价,你坐与不坐,都可以自己决定。

但通过以上三点分析总结了一段话:国内景点的大多数观光车几乎都是额外圈钱的,很多景点为了多赚停车费,观光车费,不仅收门票,还故意把景区门口与景点拉开好几公里的路程,甚至有10公里以上的,其目的明显,为了让游客自愿掏钱,往往会想出各种手段。所以祖国山河想要看个够,家里没矿是不行的。


苏丹卿


说白了,大部分都是利益驱使。打着统一管理,为了游客安全的旗号,增加自身收入。

以前的壶口瀑布是可以自驾到检票处门口的,后来改成了提前停到购票处的停车场,购票后要么自己走到不近的检票口,要么再买票坐摆渡车到检票处。

再比如元朝皇帝忽必烈建造的元上都,现在去参观也是要把车停在离中心景区很远的停车场,然后或者选择走,或者买电瓶车票到达遗址景区的。

以上说的两个景区摆渡车走的都是平路,完全不存在游客自驾不安全一说。

还有把著名的“热阿线”和“达达线”隔开了的阿斯哈图石林,原本自驾者可以从“热阿线”的一端阿斯哈图石林自驾转到“达达线”。而如今的阿斯哈图石林必须要花钱买票坐车进景区参观,不许自驾者进入,连穿行都不许,所以自驾者只能从阿斯哈图石林返回“热阿线”一大段,再转到“达达线”上。

可以理解景区是为了游客的安全,毕竟这里不像前面说的两个地方都是平路,但如果自驾者并不想看里面的景色,只是想在规定时间内穿行都不许就太过分了。真的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饕餮小娘子


这个要分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大多数旅游景区,大门离景点那么远,是因为有付费的观光车,正好还能赚上一笔费用。经常见到观光车10块20快的,也有更多的。如果游客多,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其次,而对于部分旅游景区来说,大门离景点那么远,也实属无奈。比如长白山景区,要去看天池就要上山,而山势很陡,当地司机很有经验,车接车送避免了危险事故,另外也是由于去的游客太多了,如果不把游客安排在山下的二道白河镇,就会出现非常混乱的情况,私家车会停的到处都是。所以现在,长白山景区的观光车都下到二道白河去接送人了。

我国景区存在着各种隐性消费,目的就是要赚游客的钱。很多景区存在门口进入收门票,里面还有各种二次收费的门票等等,这在全世界也是比较奇葩的存在。我觉得,我们国内的旅游工作者,要踏踏实实地为游客的体验负责,而不是好不容易游客来了狠狠宰一顿如此短视的行为。那些不需要乘坐观光车的,完全没有必要那么修大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来旅游,经验和见识也越来越多了,游客不是傻子,这些隐性消费谁都看得见,长此以往,就会有越来越少的人去了。


远方雪的世界


景区的观光车,几乎称得上是全国价格最高的交通工具了。

很多天然景观的景区,因为地理地貌的条件局限,没法把景区大门设置在精华景点的附近,真的是需要观光车的,比如山林,瀑布,河流等等。有的是因为道路狭窄,不能大量进入外来车辆;有的是因为地形险峻,徒步或自驾都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是精华景点或核心景点的确有较长的路程,虽然沿途风景也很美,但对于身体条件有限的游客来说,徒步游览太过劳累……这些景区设置统一管理的观光车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价格合理,游客们也是会从心底里接受的。


有很多体量不太大的景区,在景区门口到精华景点之间,既配备有观光车又修建有步行道,让游客自行选择:沿步行道徒步,可以慢慢欣赏沿途的美景;赶时间或体力不佳的,直接乘观光车抵达核心景点。比如都江堰景区,成人票价90元,可以徒步也可以乘车,单程观光车10元,往返15元,定价合理,而且游客选择灵活、自由。

有些体量特别大或者游客流量特别大的景区,比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景区,安徽的黄山景区,四川九寨沟景区,云南玉龙雪山景区等,由于园区内路途过长、游客密度太大或者出于保障游客安全的角度,只提供观光车这一种进景区的方式。比如九寨沟的门票是淡季80,旺季220(2018年重新开放后实施优惠,淡季40、旺季110),观光车则是全年统一票价90。如果这些必须乘观光车进入的景区,能把车票价格包含在景区门票内,让游客不要再面临二次消费就更好了。


万事没有绝对,好的事物、好的出发点经常走着走着会出现变形。的确有一些景区,明明不需要把大门立的很远,偏要人为的造成路途障碍,让游客不得不选择高昂的观光车甚至必须乘坐观光车。而且还有很多景区的观光车定价甚至比门票价格还高,如果说这些操作不是贪图赚快钱而是为了方便游客,能有信服力吗?对于这些景区,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和规范定价。


长腿叔叔


很多人认为强制游客乘坐观光车属于“强盗行为”,但从客观条件来讲,有些景区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国本来就是地形地势比较复杂的国家,很多景区正是依据险峻的地势建设的,为了保护原始生态环境,许多地方是不允许私家车开进景区深处的。这其中既有生态环境的考虑,更多的是对游客安全的考虑,山路崎岖不平,道路狭窄异常,如果游客自己开车进去的话,极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必须要乘坐观光车的大多是山岳型景观,而处在平原地区的游乐场、水上公园、科技馆、海洋馆等、动物园等景区,观光车几乎都是自愿乘坐,老人和小孩不方便行走时,乘坐观光车反倒省事儿。
如今,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逐渐步入正轨,许多A级景区已纳入国家的监管体系,设置观光车也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的。


落榜进士V


作为一名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旅游爱好者,我对此感触很深。

说到底,就是利益作祟。

2017年11月,本人第二次去了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结果,发现那早已不是当年的黄果树了。门头比以前漂亮了,收费也比以前高出许多许多。

从大门口买了票之后,所有人只能坐景区的35元交通车进去游览。为什么呢?因为景区大门离瀑布很远,从瀑布到另一个景点更是远,如果你步行去的话,估计当天根本出不来,必须要住在景区里了。那景区里的酒店住宿费之高,大家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坐他们的交通车。

想起我十多年前第一次去黄果树时,当时的旅游大巴是可以开到离瀑布不远的地方的。大家下车以后走几步就到瀑布了。

同样的事情,现在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出现。因此,景区的交通车被称为全中国价格最贵的交通车,大家怨言很大。说来说去,还不就是为了一个“利益”二字。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群众的呼声。同意我观点的,请点赞。


悠闲的大脚丫


今年初春,一家人自驾车去旅游,到了德天瀑布,在美团上订了一套公园门口的酒店,到酒店后停车,收拾东西安顿下来后,轻装步行进公园。一行人晃到公园门口才得知我们没有买门票,我就想不通了,这么大的公园门,曲曲弯弯的护栏网,怎么就没有卖票的,找到保安一问才知道售票处不在此地,无奈只好回酒店开车出去买票,居然开了二十多分钟才看到,一个漂亮超大豪华的游客服务中心,好家伙,进来时路过这我看见了,以为是这个地区政府部门的游客服务中心,心里还觉得这个城市服务行业做的真好,这么漂亮。等我们进了大楼就转向了,干净整洁舒适的大厅里,满世界找不到售票处几个大字,楼上楼下前面后面找了一圈才发现,买了票开车回去的路上,才仔细观看了沿路的情况,就是一条小公路,有时候在村里穿梭,路边有菜在田地里,有人在家中忙,还有小饭店,还停车吃了一顿饭,等再回景区门口时,被告知进去必须抓紧时间看,人家公园要下班了,哎呦,那天还下着雨,我们想反正就住在公园旁边,要不先回酒店休息,明天再来,谁知道收门票的保安说要去售票处改日期,我们买的是当天票,过天就作废,天那,难道要再开二十分钟车到售票处改日期,一个来回又要跑四十多分钟,一车老小真是够累的,最后跟保安大叔商量一下,那大叔心善,把我们身份证和门票放一起,用手机拍了一下照片,把票收了,说让我们第二天拿身份证进门就行,真是千恩万谢了,对了,还是这大叔,在我们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嘱咐说,买票时一定要注意先说好不要游览车,很多人都是这样稀里糊涂的买了游览车票,自己又开车进来,发现错了再回去退不合算,辛亏他的提醒,才没上这个当,人家卖票的人问都不问,就连门票带车票一并算给你了,唉,细想想,跟旅行团出来有套,自己出门何尝没有呢,一步一个坑,分分钟秒杀你,连买个门票都这么费事。


木华10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娱乐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中旅游更是成为了大家的首选!当我们在各大景点旅游区观光时,总是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旅游景区的大门离景点那么远,让人坐好几公里的付费观光车才到景点?

大多数人一定觉得其目的只是变相圈钱!的确,这是一部分原因。由于物价部门会对景区门票有所限制,在门票上捞不到钱只能是另寻他法。而付费观光车正是你看着一眼望不到景区时的一剂良药。不论他价格多昂贵,或是多不合理,最后还是让人咬牙承受。第二点就是有些景区没有多少吸引人的东西,而且占地面积也不大,把景区大门修的远些,最起码从外面看来是非常大气的,也会让人眼前一亮,觉得物有所值。第三点,我们知道,像在中国,有很多奇特美妙的自然风光,少不了怪石嶙峋,而在这些地方安全是最重要的。面对陡峭崎岖的山路,大门当然要选择一个平坦一点的地方,而这也会导致大门离景区远了,这样不仅方便管理,更可以解决游客过多而拥挤甚至踩踏事故的问题的发生。最后一点,万变不离其宗,从大门去往景区的沿途会有不少的小摊小贩,购物点,走的久一些,才能有更多人接触到这些商品,售卖机会自然更多一些,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是根本原因。

其实终归还是利益当头,不论是什么形式总之是为了挣钱罢了,但出去游玩都是为了散心享受,千万不要为了这些事情而改变初衷,徒增烦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