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今天为大家快读《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这是一本讲怎么写小说的书,这里面透露了很多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一点:读者要拥有额外信息权。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读者要永远知道一些小说里某些人物不知道的东西。这个东西会帮你去折磨读者又让读者甘于被折磨。

我们举一个例子。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杨过用蛤蟆功打伤武氏兄弟

这是金庸小说里的一个桥段。里面先讲杨过跟黄蓉学习,黄蓉怕他将来学坏,故意只教文不教武,而郭芙跟武氏兄弟还欺负杨过。最终杨过用蛤蟆功打伤了武氏兄弟。

这里面看似平常,但隐藏了一个写作的技巧。

如果是一般写作,可能不会先写杨过认欧阳峰为干爹,并学会了蛤蟆功。等到比武时突然亮出蛤蟆功,让众人大吃一惊,然后采用倒叙的方法讲解杨过之所以厉害,是跟欧阳蜂学了蛤蟆功。

这是传统的悬疑写法,是最大程度的制造意外,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比较落伍的写法,因为没有造成读者预期,而读者没有预期的原因,就是读者没有获得额外信息权。

只有将欧阳蜂教杨过蛤蟆功放到前面描写,明白告诉读者真相,我们才会对杨过被郭芙欺负有一个预期。我们知道杨过掌握了一门高深的武功,肯定会蛤蟆功打倒对方,至于什么时候打倒,只是时间问题,随着郭芙的欺负越烈,我们越期待这一幕的到来。最终,金庸也达成了读者的预期。

就好比赌场,如果我们知道主角手里握着一个更好的牌,那么我们会津津乐道看反派因为手中握了一个稍好的牌就嚣张的要梭哈。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美国一个导演说:如果一桌人打牌,突然房间爆炸了,那这个不叫悬疑,只能叫惊吓。只有一开始就把镜头切换到桌下,让观众看到桌下有一个炸弹,这才构成了一个悬疑,大家会猜测,这个炸弹是谁放的,桌上的人神色有什么不同,谁的脸色变了,表示他知道下面有炸弹,谁还傻傻的不知道,谁又先离开了,可能这炸弹是他放的,紧接着我们还会担心正在桌上打牌的人能不能在炸弹爆炸之间逃出去等等。

这就是给读者一个额外信息权,让读者产生一种预期。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2.小龙女跳崖

小龙女跳崖也是一个明显的给予读者额外信息的技巧。通过黄蓉的视角,读者已经明白无误的知道,没有什么南海神屁,小龙女肯定死了。

但这个事情杨过是不知道的,他还以为十六年后能够回到这里,再遇姑姑。

那么,读者通过这个额外的信息,就可以脑补出一个场景,十六年后,杨过回到这里,发现姑姑没有出现,他会怎么样?失望?痛苦甚至是自杀。

读者会无比害怕这一天来临,但又期待这一天来临。好验证他的判断是否正确。

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到十六年后的每一天,这个疑问都在折磨着读者。而读者也心甘情愿的接受折磨。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3.《秦藏》

在小说《秦藏》里也有这么一个读者额外信息权的例子。

两位主角棍子跟谢灵运到一农家乐住下,刚进门,棍子就悄悄跟谢灵运说了一句话:小心老板娘。

按通常的套路,不应该说这一句话,而是在后面,老板娘突然对付这两人,这两人才匆忙应付。这样看上去,似乎更有戏剧性。

但因为读者没有信息预知权,所以他对后面的情节没有自己的预判,也就没有参与感。但因为棍子的这么一句,不但谢灵运的神经提了起来,连读者的神经也跟着提了起来,读者就会注意接下来老板娘的一举一动,然后猜测这里面是不是动了手脚。

可以说,接下来直到老板娘终于露出真相为止,每一句都在折磨着读者。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4.《紫霞仙子》

坏人不妨先登场。我们以前写小说,坏人总是隐藏得很深,常常不到最后绝不出场,我们称之为悬疑。其实,坏人不妨先露个脸。

比如小说《紫霞仙子》里面,灵芝偶遇蜘蛛精,一般的写法,先是写蜘蛛精如何好,到最后才露出真面目,但小说一开始就通过蜘蛛精的自白向读者透露了它想谋害灵芝,那么读者在这一刻就被控制住了,他会止不住大喊(如果他已经被灵芝这个角色吸引的话):快逃,这个蜘蛛精是个坏蛋。

那等灵芝发现蜘蛛精的阴谋时,读者的预期就从灵芝是否能够发现对方的阴谋,变成了灵芝怎么摆脱对方。

这种额外的信息给予,让读者有了更多的参与性。

比如《百年孤独》的开头,其实就是一个先给额外信息的例子: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这个开头,额外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就此让读者自我产生了预期,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会被行刑,为什么行刑时,他会回忆见到冰块的事情。

我们再举一个老桥段。

董事长去下面视察工作,因为穿得不好,被门卫当成普通老头为难。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在传统的小说,肯定是先渲染门卫刁难一个老头,最后揭示这个老头其实是董事长。

这个过程其实吸引力是不够的。因为你没有提供额外信息,在很长的刁难中,我们没有建立预期,我们只是看到门卫在欺负一个老头。

但如果一开头,就点明,这个穿着普通的老头是董事长。

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们会冷眼旁观这个门卫是如何狗眼看人低的,也无比期待他被打脸的那一刻。这几乎是肯定的,因为门卫没有额外信息,他不知道他喝斥的是他的老板。

这就是折磨读者的方法:读者要享有额外信息权。

原因何在呢?

读者享有额外信息权,那他对情节的发展就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而且他会认为自己的这个判断肯定是正确的,他就会想看到后面,去证明这个走向确实就是跟他想的一样。而且极大概率是正确的,因为读者享有额外信息权,能让他的推断得到保证。阅读到最后,得到验证,是给他的额外奖赏,这个奖赏,他通常不会放弃。

作家怎样才能折腾得读者死去活来?三分钟快读《小说课》

以前的套路是,我们给主角设计一个难题,悬疑是主角是否完成挑战。但经过额外信息权之后,我们把悬疑变成了,主角肯定能完成,但关键是怎么去完成。

完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在证明读者的判断是正确的。

当然,作者不会太露骨的告诉读者,主角肯定能完成,他只是通过一些东西,暗示主角能完成,让读者通过一些线索得出主角肯定能完成的结论,然后再用过程一步步验证这个结论,从读者的角度,他自认为是自己推理出的情节走向得到了验证,从而对主角产生了代入感,但他不知道,他这个判断其实是作者安排好的,是作者暗示他的。

以前是卖关子的套路,但现在卖关子不行了,因为读者没耐心,他有更多的东西看了,在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他会选择最容易,最能满足自己的东西,卖关子其实是考验读者的耐心,挑战读者的底线,作者往往要通过惊艳的笔法,高超的人物刻画,让读者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但经过这一转变,将抓住读者这个任务从中后期提到了前期,可以不用先打动读者就把读者抓住,然后再慢慢塑造人物。

这就是折磨读者的办法,你GET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