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开学前一天,西湖一位80后女教师永远离开她最爱的讲台

泪目!开学前一天,西湖一位80后女教师永远离开她最爱的讲台

开学前一天,西湖一位年轻的80后女教师——郭起月老师永远离开了她最爱的讲台。

郭老师把青春奉献给了教育,把爱心奉献给了学生。沉痛悼念的同时,也感谢郭老师为西湖教育做出的贡献,为西湖教师树立了榜样。

正是有这么多像郭老师这样勤奋、用心、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才铸就今天西湖教育发展的蓬勃局面。

谨以本文缅怀郭老师,同时,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工作的同时不忘关心关爱自己。

泪目!开学前一天,西湖一位80后女教师永远离开她最爱的讲台

郭起月老师照片

开学这两天,丰潭中学初一新生在广播操比赛中结束了始业教育,初一(7)班学生因动作到位、队列整齐,赢得了年级第一。

此时此刻,应该高兴的全班学生却陷入了悲痛之中。迎接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始终没有走进教室,出现在讲台前;得到的是另一个悲痛的消息:班主任郭起月老师因重病在8月31日晚离世。

学生家长们没想到,这位在七月顶着大太阳来家访的班主任,见过一面,竟成了永别。

据郭老师家属描述,郭老师七月中旬身体不适,八月初入院检查后确诊了胃癌晚期,在短短一个月内病情持续恶化。

全校师生曾发起爱心接力

至今无法接受老师离去的事实

郭起月,丰潭中学英语教师,在一线任教九年,坚持担任班主任。

她所带的班级,多年来被评为区优秀班级。她如在岗,接下去一年,将担任七年级年级组组长。

无数和郭老师共事过的老师、教过的学生,无法接受郭老师突然离去的残酷现实。学校计划在9月1日为郭老师组织的全校师生献血活动,也不得不取消。

发起献血活动的是学校副校长朱玲娟。朱校长心情沉重地说,郭老师八月份入院,因血小板不足,病情持续恶化,得知情况后,她马上联系了省血液中心,当晚组织学校老师献血,并在朋友圈发起爱心接力。

“晚上七点发出,到第二天中午,共有一百多人希望帮助郭老师,病情紧急,有的甚至直奔血液中心。”朱校长回忆。考虑到献血的人数特别多,学校联系了血液中心的献血车,定于9月1日下午开进丰潭中学。

“可惜来不及了,前一天晚上,郭老师的家属通过朋友圈发出了令人悲痛的消息。”当晚,学校老师、家长,自发组织捐款,第一时间送到郭老师家中。

昨天的追悼会上,近百位郭老师的同事、学生、亲朋好友参加。有毕业多年的从诸暨赶过来的学生,有拄着拐杖前来吊唁的学生,更有只见过老师一面,却万般不舍的初一学生家长。

学生眼中好老师——

幽默又懂教学

张同学是郭老师在周浦中学支教期间所教的一名学生,现在杭城一所高中就读。郭老师去世当天,他和另一位女生前往血液中心献血,并去医院看望了老师。

这位女生说,俩人初中时是隔壁班,郭老师是她们初一初二的英语老师。“郭老师上课很幽默,有些同学调皮使坏,她一笑而过。上课不死板,会教你一些很有用的技巧。”

郭老师刚来时,全班是年级里成绩最差的,她教的两年,英语成绩莫名其妙全年级第一了。“很神奇,我们也不知道她用了什么办法。但我们看在眼里——为了我们,她真的很拼!”

郭老师是班主任,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除了上课时间,她都陪着学生。“她经常带一些好吃的,奖励我们。每天放学后把我们留下来,做一道数学题。因为我们数学不好,她想帮我们补上去。”

张同学说,自己成绩不好也调皮,常惹老师生气。郭老师并不因此就放弃了他,反而更用心,英语单词听写,她要求一个个到她这里拼读,才算过关。同期看望过老师的另一位学生说:“她对学生很负责,我是被老师追着跑的那位,所以感情很深。”

得知郭老师去世的消息,今年刚刚毕业的一位学生为缅怀郭老师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曾拥有的夏天

——致逝去的郭起月老师

摸不到时间

未来很遥远

不想象我们的永别

想停在昨天

在炎热的夏天

多看你一眼

耳畔边吹过的风

却有凉爽的感觉

未曾遗忘的那些滴滴点点

印象停在那年的夏天

离别时流淌着泪水的笑脸

不被遗忘的容颜

再不见那些快乐的昨天

那曾经的人消失在眼前

老树底下的秋千

铺满了落叶

那里有人去怀念

拾起一片为你做书签

消失的人不会再出现

记忆化作一阵烟

飘散在指尖

感谢你笑脸

温暖我的黑夜

上下滑动可翻阅

同事眼中学习的榜样——

一个爱学生的好老师

与郭老师共事多年,搭班5年的丰潭中学数学老师刘爽说,郭老师特别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午休、放学后,坚持给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补课,不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数学老师,还帮助他们背诵化学方程式。

初中生班主任,面对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光给予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郭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关心每一位孩子。

有一位孩子父母离异,家庭环境特殊,成绩不理想。郭老师了解到孩子判给了爸爸,但特别想念妈妈,于是她经常给孩子妈妈打电话,为孩子买饭吃,上门家访,做思想工作,孩子的情况也日益好起来。

一天如此不难,365天如一日,在郭老师身上,却很寻常。郭老师的同事说,郭老师一般不请假,上个学期唯一一次请了半天假,也是趁着没课带儿子看病。

刘老师和郭老师年纪差不多,搭档这么多年,他从来没听说她有什么不适,或者请假上医院。偶尔趴在桌上休息,郭老师也没有表现出有多少难受,而是轻描淡写地说“晚上没睡好”、或是“饭吃得太快了”,胃有点不舒服。

一年半前,郭老师因意外导致脚踝骨裂,行动不便,但没有请假一天。郭老师在家属的护送下,仍旧每天七点赶到学校管班,但课间操不得不请别的老师代管。“我帮她带饭,她说很不好意思,后来好了点起来,课间操代班、中午吃饭就开始不愿再麻烦别人了。”

“衣食俭朴,为人不矫揉造作,从不愿意麻烦别人,任何事情习惯自己扛着,所以没有人想到她患病如此严重。”

刘老师摇着头,始终不敢接受这么好的搭档从此再也见不到了。

学校另一位社会老师说,最难忘的是郭老师的笑脸,和她敞亮的大嗓门。这位老师说,自己刚接手一班,郭老师把每个孩子的情况讲给她听,特别是社会没学好的,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不能拖后腿。遇上有事要调课,只要和她讲,她总是微笑,表示“OK”。

患病前一月不忘工作

一边家访一边培训

七月中旬,郭老师出现了并发症,并未察觉,依然投身工作当中,一边参加教师培训,一边家访。当时她发了这样一则朋友圈,至今让同事们痛惜不已。

泪目!开学前一天,西湖一位80后女教师永远离开她最爱的讲台

“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好早饭,喊父子俩起床,吃好晚饭,陪儿子读英语,然后出门培训,中午培训休息时间家访,家访然后继续回来培训,轮到值日要做好后勤保障,写通讯稿。回到家时尔(而)给家里亲戚小朋友辅导,时尔(而)送小朋友上培训班,还要陪运动,陪做手工,给小朋友洗澡,亲子阅读等等。昨天晚上在流鼻血中醒来,这是在警告我要悠着点吗(捂脸)。”

7月15日接连几日的大中午,学校保安总能在看到风尘仆仆的郭老师,骑着小电驴出现在学校门口,来校集中约谈新初一家长。推算起来,此时她的病情已经不轻。

朱校长回忆最后一次在校见到郭老师,是暑假新生报到时。她到得特别早,俯身在和学生聊天。“看到这个画面,我特别感动,随手拍了下来。”朱校长翻出这张照片,身穿白底红色花纹连衣裙的郭老师趴在学生桌前,似乎在和孩子探讨什么。

后来,朱校长从学生家长口中知道,郭老师的班之所以能在广播操比赛中,明显熟练于其它班级,被体育老师多次表扬,是因为她的班级从8月1日开始,在群里视频打卡,完成广播操自学任务,一直坚持到了开学。任何事情到了她手里,都能闪着光亮,办得妥妥的,让人无比安心。

“她的工作总是如此细致,短短时间,得到了新班家长们的认可。”学校校长袁法兴说,学校为痛失这样一位好老师感到十分惋惜,郭老师真的是一个很爱学生的老师,对待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365度全方位的关怀和帮助,唯独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像郭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激励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是西湖教师精神的最好践行者。

听闻郭老师的事迹后,大家都为痛失这样一位好老师感到十分惋惜——

@zhangp:一位辛勤质朴的园丁,是西湖教育工作者的光辉典范,更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时代楷模,令吾辈深感钦佩。一路走好……

@六月:郭老师,在月亮升起的时候离开,愿一路走好。

@宏梦:不管什么职业,都要爱惜自己,过劳死太令人惋惜。

@Linda:永远记得你真诚的笑容,记得你跟我说小时候的苦。七月份我们还在朋友圈频繁互动,不敢相信你已经离去。一路走好,来生,记得多爱自己一些。

@银色月光:郭老师走好,在天堂好好休息,别再那么辛苦了,下辈子为自己好好活。

@余成爽:郭起月,宝妈大学室友,非常善良的人,在安徽师范大学见过一面,大学时每每听闻宝妈提起,总是讲述她作为宿舍老大郭起月如何帮助她。仍记得当时宝妈和她一起坐在楼梯上畅想未来,她说自己喜欢小孩,以后要生个足球队,那里她还是一个小姑娘。后来工作以后仍听宝妈每每提起她,不是工作多辛劳,就是教学多用心,身在旅游胜地西湖边,却只一心扑在工作中!就在前几日,忽闻噩耗,满满的都是悲痛,悲痛的是友人的逝去,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青春的不舍!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陶渊明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那时原以为这种别离在80后之间还很远很远,但未想到近两年竟有这么多同龄人离去,而自己也生死关头走了一圈,但愿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生时命在自己,亡时司命所属!只有前半段还在我们的影响范围之内。基因“出厂”注定,“保养”全在个人。 寿命或有短长,活法在人选择!别总在快乐的年纪担忧未来,或自找烦恼,又在忧伤的年纪回首过去,追忆往昔,找拾为数不多的快乐,慨叹世事的不公!唉,感慨多了!

感谢郭老师对学生的全心付出

感谢郭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

感谢郭老师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

郭老师虽然走了

但美丽的灵魂

会在人们心中长久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