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杜嶺街,半部鄭州史


杜嶺街:北起金水路,南至太康路,東接人民路,全場1.13公里,相傳鄭州古商城牆由於坍塌變成一條沙崗,杜嶺村處在沙崗一邊,這裡成為去鄭縣城必經之路,人來人往,逐漸形成一條土路,1952年以來,杜嶺從村中形成集貿市場,後來演變成從北向南的一條街道,故名杜嶺中街,當時寬僅六米,隨著人口住戶的增多,又在中街的西面派生出杜嶺西街,至此,杜嶺村和城市融為一體,1979年整頓街道時,杜嶺中街改名杜嶺街。

1974年9月,一位名工人叫袁海軍,在杜嶺街挖防空洞時,一鎬挖出堅硬的金屬器物,共兩件。其中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呈方形,深腹,雙耳帶四足,腹上部紋飾獸面型紋,形態質樸莊重 ,學術命名:獸面乳釘紋銅方鼎,即杜嶺一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複製品在商城路三角公園。 另一個是小方鼎,整體高87釐米,重64.25公斤,被命名為杜嶺二號,現在河南博物院收藏。

鄭州商城城牆周長七公里,杜陵街道位於商城西北城牆附近,歷年出土很多文物。

彭公祠:是為紀念民國初期,駐守鄭州的靳雲鶚部第八混成旅的團長彭象乾。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突然爆發,5月份,河南督軍趙倜聽聞吳佩孚敗亡,即即刻命其弟--河南第一師的師長趙傑乘鄭州空虛之機,率軍40營的兵力,於5月6日夜間襲擊鄭州,與靳雲鶚部彭象乾激戰於鄭州白廟,高坡一帶,彭象乾陣亡,這時,馮玉祥部也從洛陽增援,經過晝夜激戰,將趙傑擊退,鄭州免遭一劫。

戰後,鄭州各界非常感激彭象乾為保衛鄭州安全而做出的犧牲,將他和陣亡的戰士一起銘記,於1925年建立銘功園,並鑄騎馬銅像一座,漢白玉碑記一塊,刻"護國佑民"及陣亡將士的姓名,尊"彭公祠"。 後來,據傳銅像被日軍掠走了,漢白玉碑記在"文革"中毀掉,彭公祠也在1957年併入人民公園。


胡公祠:軍閥混戰期間,胡景翼為其陣亡的將士在鄭州西郊建立的墓葬地,後來又在西太康路附近,選中了老墳崗這片寶地。胡去世後,馮玉祥、張群、張繼等為紀念胡在河南及鄭州的戰鬥業績,力主建祠。稱為胡公祠。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又作勵生。陝西富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