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孫子兵法》被譽為古今中外第一兵書,受歷代軍事學家推崇,但其真正的魅力卻往往遭到大眾誤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其《謀功篇》中“上兵伐謀”的真正含義。

上篇文章,我們講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麼如何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1、何謂伐謀?解決敵人的大腦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和我剛開始認為的一樣,都認為是要用計謀,意思就是打仗最好的方法是要用計謀取勝。這裡有些誤解。“上兵伐謀”的意思是瓦解對方的計謀,讓對方的計劃落空或者直接讓對方謀劃計策的人消失,這裡的“伐”就是討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孫子兵法》一直都在說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此處也不例外。

比如,在三國時期,劉備任徐庶為軍師,在新野打敗曹操後,後者探聽到原來劉備新任軍師徐庶是個大孝子,於是便截獲其母親,以此為要挾,逼徐庶來投靠自己,將劉備的“謀”也就是指揮大腦伐掉。又比如你知道敵人要來攻打自己,然後散播一些假消息,讓對方的謀算出錯,或者直接放棄來攻打的想法,這也是“伐謀”。例如在《漢書》中記載七國作亂時,周亞夫固守城池,吳軍來圍攻,但周亞夫堅壁不戰,吳軍就假裝攻打東南面,但周亞夫卻往西北方向增兵,沒過多久,吳國的精兵果然都在西北方開始攻城,但他們一看到周亞夫早有防備,最後就放棄攻城撤退了,這是因為,周亞夫“伐”掉了吳王的謀略,讓他後面的努力全部白費,這是軍法上策。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2、何謂伐交?解決敵人的朋友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伐交的意思大家都比較清楚,就是破壞掉敵人的外交,使其落入孤立無援之境。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張儀和蘇秦都是幹這種活的,一個兩為秦相,一個佩六國相印,天天在外面遊說。比如當時合縱抗秦的盟主楚懷王和齊國結盟後的實力已經遠在秦國之上,秦國要想逐鹿中原,就必須打破這種格局。於是秦國丞相張儀訪問楚國,見到楚懷王后,以桑榆之地六百里為誘餌,希望他和齊國絕交,和秦國結盟。

這時候楚懷王利益燻心,馬上就派人和齊國絕交。但是當他派人去接受桑榆之地時,張儀卻稱病不見。楚懷王以為是張儀在考驗他,於是他又派人去齊國辱罵齊王,讓天下人都知道楚國和齊國絕交了。這下齊王怒了,立刻就去和秦國結盟。而張儀這時候終於肯見楚國使臣了,他大手一揮,割了桑榆之地六里給楚國,從六百里變成六里,楚懷王也怒了,立刻派兵討伐秦國,但他已經沒有盟友了。結局可以料想,楚國大敗,從此日漸衰落。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另一個伐交的案例就是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都想爭取淮南王英布的支持,當時劉邦已經和項羽打的不可開交,無倫哪一方獲得英布的支持,都有可能一統天下,於是兩家都派使者去遊說英布。英布看在往日情面上,和項羽的使者聊天,也就是問問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時候,漢使突然衝進去,一屁股坐到主座上,喝到:“淮南王已經歸漢,你在這裡做什麼?”楚使被嚇懵了,想要走。漢使又喝道:“英布將軍,不能讓他走了,殺了他!”英布也懵了,拔刀就砍了剛剛還在一起聊八卦的楚使。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由此可見,“伐交”和“伐謀”一樣都是戰前瓦解對手實力,讓敵人不敢打或者打起來更容易輸的目標。

3、何謂伐兵?開始刀兵相見了

伐兵是比伐謀和伐交還要次一等,因為代價大,勞師動眾。伐謀只要動動腦子,伐交需要跑跑腿、耍耍嘴皮子,相對於伐兵而言,簡單多了。

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出祁山原道伐魏國,其實每次都非常辛苦,穿越重重蜀道,運糧也很麻煩,往往糧食在路上都要消耗掉大半,而蜀國本身也不富庶,每次北伐都搞的兵疲民窮。所以,難以久持,其實最後劉禪投降,完全不能怪他,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留給他江山真的不怎麼樣。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古往今來,凡是能夠把敵人引出城來決一勝負的,決不攻城。凡是能勸降的,也決不攻城,攻城戰是所有帶兵打仗的將軍最怕遇到的,尤其遇到善於防守的大將,往往數年不得寸進,在歷史上,慘烈的攻城戰數不勝數,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玉璧之戰。

南北朝時期,東魏丞相高歡為了打開西進的道路,征伐西魏不得不進攻由善守大將韋孝寬駐守的玉璧城。當時高歡為了取得地利之勢,在城南筑起土牆,準備居高破城。而韋孝寬則命人在城牆上用木頭搭建木欄,使城牆變得更高。高歡又命令人挖隧道,而韋孝寬則也挖掘隧道,但他在隧道里埋了大量的柴草,只要敵人一到,就立刻點火煙燻,很多士兵在地下斷氧而死。高歡打造戰車,韋孝寬則製造巨縵,戰車不能進入。高歡點火燒布,韋孝寬則用鐵鉤斬火竿。高歡截斷汾水,韋孝寬在城中打井。高歡勸降,並且綁架了韋孝寬的侄兒,但韋孝寬卻大義凜然,更加堅定與城市共存亡的信念!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最終,高歡苦苦戰了60余天,士卒死亡超過7萬,玉璧城依然沒有攻破,而且韋孝寬還佔據了另一個高地土山,和玉璧城形成掎角之勢。最後高歡病重,只能退兵,回朝後,鬱鬱而終。其實不怪高歡無能,只是攻城戰實乃下策。相信大家在古裝演義電視劇裡經常能看到一個場景,一隊兵馬到達某座城池下,往往看到城市守軍軍容整齊,就只能退去,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5、伐謀為上,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翻臉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指導意義,我們都是遵紀守法的公民,但難保不遇到一些無賴侵犯我們的合法權益,這時候,首先我們應該想到對方所想,在他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比如留下證據等。然後我們要瓦解對方的朋友,爭取更多的輿論支持。最後就算是翻臉了,也要做好防守工作,直接拿著證據到法院去,讓對方淹沒在正義的偉大力量下。而不是自己赤手空拳與惡勢力做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