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武侯駐馬處——南京清涼山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位於南京市廣州路西端。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衝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大帝孫權在此建立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頭城之稱。相傳諸葛亮稱金陵形勢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這隻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涼山。自唐以後,長江西徙,雄風不再。

清涼寺始建於921年,南唐李後主常來此打坐唸佛,故又稱“避暑宮”。“清涼問佛”明清時被列為“金陵四十景”之一。寺周圍依山堆置假山,並植有樹、竹和花草,構成紅牆青瓦、綠樹紅花、清淨幽雅的宗教勝地。寺內有一尊盤坐鎏金大菩薩,兩旁分列18羅漢,菩薩與羅漢的造型優美,香火興盛。

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築,為龔賢舊居。龔賢,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明亡後在清涼山定居。他曾作自畫像,手執掃帚作掃落葉狀,因此稱掃葉樓。


還陽泉位於南京城西清涼山清涼寺後院。井口直徑不足1米,井深12餘米據說,南唐保大三年,南唐中主李璟在清涼寺避暑的時候,為了方便飲水特意要求寺僧廣惠挖的。此井掘於保大三年,故又稱保大井、保大泉,後人稱之為“南唐義井”。相傳,此井之水,水質清冽,甘醇爽口,井水豐沛,即使逢久旱亦不枯涸。寺僧因為常飲此井之水,雖老而鬚髮不白,所以這口井又被稱為“還陽井”、“還陽泉”。

相傳公元208年,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抗魏大計,兩人曾聯轡石頭山、蛇山一帶觀察山川地勢。公元211年,東吳遷都秣陵,第二年改稱“建業”。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作為吳國的水軍要地。相對於中原建立的具有正統權威意義的王朝而言,江南出現了第一個帝王都,孫權也成為金陵第一帝。後世稱諸葛亮、孫權駐馬處為“駐馬坡”,江寧知府趙公任曾在山麓立碑,上刻“諸葛武侯駐馬處”。由於年久戰亂,此碑已無法尋覓。

崇正書院位於清涼山東麓,為清嘉靖年間督學御史耿定向講學所築,又相傳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禪。書院依山勢分為三進,一殿與二殿由兩邊迴廊相連接,廊壁牆上開各式花窗,東側廊壁嵌有兩塊石碑。二殿與三殿間是開闊青石平臺,其東側有一組山水小景。三殿是公園的制高點,放眼周圍一片蒼翠,抬頭遠望,方圓百里盡收眼底,進入大廳,四幅大型壁畫躍然醒目,再現金陵春牛首、夏鐘山、秋棲霞、冬石城之四季景色。


龔賢,字半千,號野遺,如柴丈人、半畝居人。清涼山下人等都是他的號,江蘇崑山人,是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書法家、詩詞人,八股大家,被譽為“金陵八大家”之首。1664年,龔賢回到南京,在清涼山下築“半畝園”,深居簡出,不事權貴,過著清苦的隱居生活。

“銀杏谷”,是南京城內規模最大的銀杏樹林,300多株銀杏集中在山谷,深秋時節,銀杏谷地上鋪滿了銀杏葉,像黃色的地毯,成了遊人和攝影人觀賞、拍攝秋景的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