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鄉——「吳橋」的由來

我們家鄉——「吳橋」的由來

我們的家鄉——吳橋為什麼叫吳橋

一提吳橋歷史沿革或者縣情,大多講“燕吳王慕容垂嘗引兵經過橋,故名吳橋。”

吳橋在夏商周名袞州,在奴隸社會時期,黃河流域分九州,吳橋屬袞州。

春秋戰國時,

吳橋縣

地屬齊國,稱齊趙界,而秦則屬齊郡邯鄲郡界,至漢則稱安陵縣、修縣、將陵縣、安德縣,屬山東平原郡轄。

我們家鄉——「吳橋」的由來

到了

宋朝

,始將將陵縣稱吳橋,“周置軍於滄州

無棣縣

南二里,開寶三年(960年),又以滄、棣二州界保順、吳橋二鎮之地益焉,仍隸滄州。按長河為今德州治,既並安陵入當盡有今吳橋地,而

吳橋鎮

縣治其以益保順軍者,則特割以東屬如今德州衛所轄。”這些說法,源自於吳橋縣誌,光緒元年的歷史記載畢竟比傳說更為真實一些。

東光縣

的鐵佛鑄於北宋,據《

東光縣誌

》記載,鐵佛寺後有一棄置多年的鐵佛座,重數千斤,上鑄有“

吳橋鎮

”三字。從這則實物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吳橋在北宋時期仍為鎮。

我們家鄉——「吳橋」的由來

至於因吳王慕容垂有吳橋之說,當不足信,畢競未見典章。也有見於記載的傳說,言,

吳橋縣

治有乾石橋,在城內南大街西範公祠東古堤,光緒年間尚存土人,相傳蓋房修屋者往往修屋挖出磚石,懷疑是吳橋故址。

另在縣城外三里大河南岸俗傳有吳家橋,有甘泉,吳橋得名於此。這樣的傳說,誰能考究呢,現在範閣老之墓也早已茫然無存了。

據說,在日軍攻打吳橋舊城的時候,吳橋城內人民關起城門進行了一個月的英勇反抗,因此,吳橋城有了鐵城之稱,但最終還是由於寡不敵眾,小城失守。堅固的鐵城在歷史沿革中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呢?

我們家鄉——「吳橋」的由來

吳橋舊縣城最初為土城,在古黃河橋(今鐵城南關橋)北岸,創建莫考。城內街道也由張鐸分劃,俗呼九丁十八巷。

弘治十三年,知縣李欽重修,正德三年劉鋮益加築鑿,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闊三丈,建層樓裡四門,每個城門上面都有鐵匾,東西南北城門各稱為:望海、拱辰、瞻嶽、通衛。萬曆三年龔勉、四十五年毛焯、崇禎八年陳燝皆重修。

我們家鄉——「吳橋」的由來

崇禎十一年(1638),知縣餘尚春改建成磚城。並對各個城門重新進行了易名,大學士範景文為此寫下了《改建磚城碑》。

清朝

乾隆

三十三年(1767),知縣沈士濂領幣六萬二千,重建磚城。光緒元年署知縣倪昌燮捐修城樓四座。

以上舊縣城的歷史沿革在《古今圖書集成·河間府城池考》中也可以見到部分內容。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概其看到吳橋舊縣城的原貌:

全城呈矩形,非常整齊,城牆規整,四個轉角建硬樓,八段城牆建成馬面,全城共11座馬面,四座城門,每座城門都建在各面城牆的中心,所以形成東、西城門相對,南、北城門相對。此城建八座馬面,城外四面都有護城河圍繞,沒有彎道,這樣使全城防禦極其嚴密,固若金湯。

我愛這座美麗的縣城,更愛我這美麗的家鄉!

我相信吳橋會像一首歌中所唱的一樣會“越來越好”!

更為我們吳橋的蓬勃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