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日本歌養活了張學友?日本歌的「搬運工」對日本音樂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沐白9527


個人經歷過中國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樂壇,可以聊一下這話題。

其實說日文歌養活了張學友是不正確的,如果說養活的話,應該是養活半個香港樂壇。

本身香港嚴格來說是沒有自己本土音樂的,除非把新馬仔、梁醒波等類似粵曲或粵曲也計算進去。香港60年代流行西方歌曲,70年代流行臺灣省的國語歌曲,比如青山,尤雅等等,直到70年代中後期許氏三兄弟出現,除了拍攝電影外,更推出以粵語為主的歌曲,有通俗的《半斤八兩》《賣身契》也有歌詞比較優雅的《夜半輕私語》《天才百痴往日情》等等,另外溫那樂隊也成名,香港樂壇才正式有自己的粵語歌。

到了80年代香港樂壇瞬間爆發,是香港樂壇最輝煌的年代,這年代人才噴井,不單是歌手,創作也有一堆大師級的人才,比如顧家輝,黃霑,黎小田,鄭國江,林振強,盧國沾等等。在香港音樂圈裡要找一個你喜歡的類型或歌手,只會有你想不到的,不會有你找不到的。當時香港樂壇百花齊放,能自編自唱的組合就有一堆,以達明一派,Raidas,Blue Jeans為首,當然還有已組成但比較後期才成名的Beyond。然後由於那年代的電視劇很受歡迎,電影票房也不錯,為電視劇和電影編寫的歌曲有一大堆傳唱至今,像什麼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當年情,倩女幽魂等數都數不完。而個人可以唱也可以創作的就有陳百強,盧冠廷,郭小霖等等。8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非常多元化的,所以肯定有偶像歌手,當然譚詠麟和張國榮不得不提(其實兩人都有自己作品,放在今天就是有實力的偶像派了)。

在同一斷時間裡,日本也出現了眾多出色的創作人,比如喜多郎,中島美雪,玉置浩二,桑田佳佑等,有很多出色的作品,而香港處在一個競爭激烈而且多元化的樂壇,把日本歌曲改編為粵語歌曲的不在少數,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慧嫻,都有不少日語改編的傳唱至今,在80年代大家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整個樂壇還有很多優秀的本地創作。

但80年代的末期,整個社會一直在改變,樂壇也是一樣,有些歌手告別舞臺,有些淡出,創作人減產的減產,退出的退出。其實從譚詠麟宣佈不拿獎而張國榮宣佈告別舞臺後,其實有一批不錯的新一代歌手開始走紅,比如李克勤,關淑怡,Beyond等等,但這一切隨著四大天王的出現戛然而止。年輕一代對於80年代的曲風感到過時,而隨著有實力創作人越來越少,整個年代四大天王都是樂壇主角,比粉絲,比專輯銷量,比拿獎,所以出現了一種快餐式歌曲的文化,尤其是對於日本和臺灣省的歌曲,只要有好旋律,馬上拿來改編成粵語歌詞推出市場,這風氣表面看是四大的歌很容易就流行起來,但對於整個香港樂壇絕對是一種災難,創作人才已經斷層,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

現在香港樂壇已處於三無狀態,沒好曲,沒好詞,沒巨星,如果不認為是這樣的肯定是年輕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反正個人從2000年打後就沒怎麼關注香港樂壇,偶而在電視裡看到現今所謂的歌手錶演,無論是曲詞唱都不禁要說一句“這是什麼鬼”。其實不只香港如此,國內的樂壇也早已凋零,還能找回崔健當年據有時代感的作品,還能找回黑豹當年無地自容,Don't break my heart等直白而感動心靈的歌曲嗎? 大家有自由挑選自己愛聽的,但中港樂壇不是這麼不濟的話,為什麼這麼多歌唱節目要唱過往經典的作品,為什麼這麼多早退出多時的歌手又從新踏上舞臺?


過路閒人路過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香港只娛樂圈,沒有音樂——黃家駒!!


港臺流行音樂,大量翻唱日本音樂是事實,是值得華語流行樂壇反思,也值得思考的事情。但認真分析的話,提問的日本歌曲養活了張學友,怎麼,歌曲養活一名歌手,可有養活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張學友作為香港流行樂壇歌手第一人,華語世界尊稱的“歌神”。張學友確實擁有當時港臺普遍流行市場模式,大量翻唱日本的歌曲,但也不能忽視張學友自己創作,還有香港本土作詞人,作曲人,編曲人獨立創作的歌曲不是。

這張圖,為現在高票答案的圖片。這麼看來,張學友翻唱的日本歌曲的數量,確實非常多了。但是,仔細一想,那個年代,其實不管香港歌手神話張學友,還是臺灣歌手神話鄧麗君。


這一男一女,一港一臺,都用夠大量翻唱日本歌曲的記錄,最終卻不影響他們的地位。而這兩位華語歌壇的神話,除了翻唱日本的音樂,難道不也擁有大量本土創作的優秀歌曲。

張學友巔峰音樂專輯《吻別》,裡面有三首歌曲為翻唱日本的音樂。但其中有七首為本土音樂人所寫,比如張學友最巔峰的音樂《吻別》,便是華語本土音樂人,自己獨立寫詞,作曲,連張學友自己,都寫了三首曲子。


在《吻別》過後,張學友下一張專輯《餓狼傳說》,這張專輯一共十首歌曲,可沒有一首歌曲是翻唱日本音樂的。


而從上面圖片可以看出,張學友在大眾當中流傳最廣的歌曲,比如《李香蘭》《一路上有你》《分手總要在雨天》《月半灣》等,確實有不少是翻唱的日本音樂。但是,張學友自己創作流行大眾的歌曲。

比如:《吻別》《餓狼傳說》《情書》《心如刀割》《只想一生跟你走》《舊情綿綿》《想和你去吹吹風》《離開以後《慢慢》《忘記你我做不到》等等,便不列了,因為太多了。


張學友所屬歌曲,由華語樂壇獨立音樂人作詞,寫曲,編曲製作的歌曲。在數量上面,絕對遠勝翻唱日本音樂。那麼,張學友作為一名歌手,難道被日本音樂養活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所以,當時港臺的大環境,張學友確實有翻唱不少日本歌曲,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也不能否認張學友等獨立創作的歌曲。而且從數量上來看,遠遠多於翻唱翻唱日本的歌曲。


一如當時港臺樂壇的大環境,有著不少翻唱日本音樂的歌手。但是難道,我們就要抹殺許冠傑,黃家駒,黃霑,顧嘉輝,羅大佑,李宗盛,齊秦,伍佰,張雨生,王傑,巫啟賢等等等,這些華語樂壇優秀獨立創作人的成績嗎?

張學友也是一個道理,根據以前翻唱歷史,反思和避免現在華語樂壇還淪為抄襲翻唱很有必要,但沒有因為一些事實,而全部代表所有的事實。


更多關於張學友和翻唱日本音樂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日本歌養活了張學友”這一說法應該是媒體對於張學友翻唱日本歌曲這一做法的誇張,為了吸引大眾眼球而已。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國內音樂原創活力不夠。所以,許多歌曲的曲調都源自日本歌曲。


張學友翻唱日本歌曲曲目大概有三十多首,其中,如大家相對更加熟悉的《遙遠的她》等等。但是,張學友總共演唱的歌曲數量共有兩三百首首,所以,翻唱的日本歌曲只能算是張學友歌唱成功路上的小部分墊腳石;


除此之外,張學友是大家公認的“歌神”。作為一名歌手,從專業技能上來講,歌手本身對歌曲的演繹比原本歌曲的曲調也更加重要。


談及日本歌的“搬運工”對日本音樂的貢獻,如今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大眾音樂版權意識的加重,許多國內知名歌曲在被媒體或個人深挖後找到其日本原曲再分享到互聯網上。這樣著大眾可以通過張學友等中國著名歌手的翻唱曲目瞭解到更多的日本音樂,無形中提高了一些日本音樂以及歌手在中國的知名度。


巴塞電影


在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歌壇一派繁榮。很多歌曲流傳中國大陸,培養了一代粉絲。


這其中,作為不老歌神的張學友,更是金曲不斷。但若細細看來,歌神的許多名曲,都是來自於日本歌壇。據說共有35首之多。




豈止是張學友,諸多香港歌星的主打歌曲,實際上都是日本歌曲的翻唱曲。比如現在KTV仍然在流行的《紅日》、《千千闕歌》、《飄雪》等等。


藉助於日本曲,配上粵語詞,香港的快餐文化,拿來主義,成就了香港樂壇一時的繁榮。這個繁榮又像“技術外溢”一樣,在內地開了花。


實際上,在日本樂壇,大家對香港樂壇或多或少抱持著“皺眉”的態度。畢竟日本重視原創,不太喜歡走捷徑。但由於香港樂壇聯通兩岸三地,這實際上無形中擴大了日本音樂在亞洲的傳播力度,擴大了其收聽人群。反而給日本音樂創作人一種刺激,希望能創作出更多的好音樂,不但回饋本國觀眾,也希望能夠影響亞洲,擴大日本在亞洲的文化傳播力。或許這就是張學友最大的“功德”。


北京不冷東京熱


題主的說法我倒是覺得不太恰當,倒不是說日本歌曲養活了張學友,養活張學友的是廣大的歌迷和熱愛音樂的消費者。至於說給日本音樂做了多大貢獻,我想除了給日本唱片公司版權費以外,好像沒別的,因為以日本流行樂的能力,不用香港流行樂來貢獻。

但是有幾點是事實。

第一,我們中國自古重詞輕曲。舉個很簡單的事實吧,今天我們可以說出好多詞人詩人,什麼唐宋八大家,什麼李白杜甫等等。誰來說了幾個作曲家的名字?我們背誦那些詞,什麼水調歌頭,什麼菩薩蠻,什麼僕算子,這些都是旋律的名字,又稱曲牌,因為好聽,很多文人在裡面填詞來唱,如今呢,只剩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只剩下了朗朗書聲,旋律呢?誰知道這個曲是怎麼唱的麼?連辛棄疾,蘇軾,李清照這種大詞人都要往裡面填詞來唱的曲子一定很優美,這麼優美的曲子旋律呢?老祖宗的東西就這麼丟了?看看別的國家同樣幾百年前的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依舊今天奉為陽春白雪,以最高規格的方式來演奏,唉……

第二,日本的現代音樂真的強,特別是作曲。很多作曲家的很多作品,可能我們只是聽過,卻不知道這是日本作曲家的作品。說個事實吧,以電影配樂為例,中國最好的導演要說是張藝謀,估計也沒什麼問題。張藝謀第一部商業大片英雄,作曲是譚盾,真的,那個原聲帶我聽過,說實話,多虧演奏者是伊扎克帕爾曼,真正站在這個世界頂點的演奏家,否則那麼蹩腳的旋律一般二般的人來是要撲街的。接著第二部十面埋伏,作曲梅林茂,日本音樂大師,接著滿城盡帶黃金甲,作曲梅林茂,老張不傻,人家文藝青年,看得出好壞,分得清檔次。再說幾個,徐克七劍,作曲川井憲次,狄仁傑通天帝國,作曲川井憲次,連葉問這種打鬼子的電影,作曲都是日本作曲家川井憲次。中國製作了一個關於故宮的紀錄片,配樂是日本的作曲組合sen,那個輝煌炫彩的旋律讓你覺得好像日本人比我們還要理解我們的文化,還要愛我們的故宮。什麼喜多郎,澤野弘之,高梨康治,久石讓好多人的作品如果去聽聽,會發現其實我們一直都生活在日本作曲家作品中,只是我們不知道。

三,別說張學友,當時那個年代多少港臺明星都是直接用日本曲填中國詞來唱的,多了去了。說幾個經典的,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何日君再來,夜來香,李克勤的月半小夜曲,紅日……太多了,基本上被稱為那個時代的印記的經典歌曲,一大半都是日本曲。但是通過中國文字藝術的再加工,讓這些曲子煥發了新的生命,不也是我們的一種能力嘛。


蒙奇211191502


不請自來,望諒。

首先,本熊是學友的忠實歌迷但從不認為學友是歌神,而學友本人也在多個公開場合否認自己是歌神,學友說歌神只有一個就是許冠傑。

迴歸問題,80、90年代只有張學友在翻唱嗎?為什麼只有張學友的翻唱能令聽眾記住這些歌?尤記得以前聽香港電臺、看香港電視,每一首翻唱歌都有明確說明其曲是來自哪裡的,國內聽盜版的不知道還要怪別人沒說,這是什麼鬼邏輯?

當年香港、臺灣、日本、新加坡的華語樂壇主要就兩家唱片公司:寶麗金和滾石,這兩家唱片公司是什麼情況自己去查,懶得科普。日本從70年代開始向整個東南亞各個國家、地區輸出音樂、書籍、動漫、電視劇等,一直至今也依然是日本的收入大戶,以此為背景的情況下,屬於寶麗金旗下歌手的張學友能有什麼選擇?堅持不唱翻唱而被公司冷藏封殺?還是慢慢積蓄實力後襬脫公司的掣肘?學友明智地選擇了後者,也成功做到了。

音樂,尤其是流行樂是極度主觀的事,愛聽什麼完全是個人選擇,有必要去貶損像學友這種謙和愛家的好歌手?某個總說別人唱歌不行的歌手在本熊聽來也不可爾爾啊,總說自己被謀害,怎麼不害死他呢?別人總說周星馳壞話,但周星馳有反駁或說別人壞話嗎?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夠了,潑婦罵街式的行為真的很幼稚。


守竹園的老熊


沒錯,80年代開始香港樂壇充斥了大量日本歌重新填詞的歌曲,這讓現在無數人覺得不恥,丟臉,只會拿來主義!所以頭條裡好多拿王傑那有限的幾首原創歌來力壓這個秒殺那個的!

我從不認為這有何問題,80年代,華語樂壇是個快速起步的年代,日本音樂絕對的亞洲霸主級別,好歌無數!例如中島美雪!

例如小田正和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下那個年代的香港樂壇,歌手井噴式的增長,作曲的人也就那麼幾個,咋麼辦?香港總共人口多少?臺灣原創多不錯,人口多少?你怎麼不說人口最多的國內呢!劉歡田震那英等等等,他們全是翻唱香港臺灣日本歐美歌曲,有的甚至連詞都不改名字不改就拿過來唱!那個時代是華語音樂起步並加速成長的時候,向好的音樂學習才能有所進步,可以說沒有那個年代的拿來主義就沒有後來華語原創的人才輩出!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什麼想要進步想要創新,第一步就是要向優秀的學習借鑑!

再說回來,很多翻唱的歌曲都進行過重新編曲,更加適合國人!而且好多歌改編後只會更加好聽!再說沒這些改編有多少人知道中島美雪他們?你們有多少真正聽過日本流行音樂呢?如果你沒聽過改編後的歌,直接去聽日文版,估計也沒幾首能讓你們覺得多好聽!

還有就是好的歌就需要有各種語言版本的,讓更多的人去欣賞!最後想說我是一個歌迷,一個真正的歌迷喜歡的是所有好聽的歌,而不是那些喜歡這個歌手就要去貶低其他歌手的偽歌迷!


70後的回憶在風中


封閉的環境 新鮮的事物總是引起好奇和關注!

不得不說 日本從戰敗國後期的發展是驚人的!

有機會了解一下 日本的音樂史 這是可以讓全世界感嘆的國家!

他們可以請歐美的音樂大師去他們的國家表演 讓國人瞭解音樂 而這些大師在他們本國是不被重視的!

而在日本又是怎樣哪?最好待遇 最高格的尊重 一個目標 就是要把國外的音樂引進日本!

媒體的宣傳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不是我們媒體報道的那樣 介紹多麼恢宏或者多麼八卦 多牛逼怎樣

而是介紹演奏的音樂的出自哪裡?音樂構成是什麼?甚至連演出著的使用設備的數據 連接 擺放 各個效果的數值 都一一記錄

而這在以後 所有的寶貴經驗 成就了太多的音樂大師 成就了 日本是全世界的樂器 音響 音箱製造商

聆聽下 喜多郎的音樂 你會感悟的太多

日本的著名指揮家 小澤征爾的那句話 二胡是跪著聽的音樂

讓人感動 這就是對音樂的尊重!!

而我們那??

反思吧 一個歌手的私生活才是我們媒體追求報道的

日本的音樂 不僅成就了香港藝人 實際音樂領域上 成就了整個世界 包括現在音樂會上使用的樂器設備 器材!

看下目前中國最火的音樂選秀節目的後面樂隊使用的頂級的合成器 效果器 都是來自 日本

早期的音樂現象是

大陸的音樂學香港

香港的音樂學日本

日本的音樂學歐美

這就是差距!!

PS 以下為更新內容

《三國志-英雄たちの夜明け》是日本著名音樂人橫山菁兒之作,為長達7小時的卡通電影《三國志》的開篇曲,也是日本自己精細的合成器配合以中國民樂樂器的一次結合展現發揮。

音樂中的中國民樂樂器有二胡、古箏、琵琶等等,日方為了製作精細特意從大陸請演奏員去日本全程參加錄製,包括電影的所有風格都是尊重了中國風格,配樂的主旋律一直是由二胡演奏出來,從主題曲的間奏,到各個主要配樂段落都是。

看到了吧😊?這就是日本人對音樂尊重的嚴謹程度!

我們不該反思反思嗎?


已認證吉他手aguo


張學友那個年代和現在完全不同,首先信息就比較落後,翻唱別人的歌誰也不知道,但現在人審美要求越來越高,就歌曲而言,都比較推崇原創,不可否認,張學友有獨特的唱功,很多翻唱歌都能唱出他自己不一樣的味道,在那個物質娛樂匱乏的年代,出現這樣的一個明星走紅是必要然的。

但是現在這個年代,時代不同了,早已不像八九十年代了,明星競爭力也大,沒有特別好的才華和顏值很難再紅了,新一代的歌壇新秀基本都是全能音樂人,作詞,作曲,編曲,都厲害比如,遠一點的周杰倫,林俊杰,王力宏,潘瑋柏,吳克群,汪峰,許巍,楊坤,近一點的許嵩,冷漠,歡子,薛之謙,毛不易,華晨宇,都是靠自己的硬才華走紅的,單靠唱歌很難再走紅,除非你有逆天的顏值,比如四大硬漢那樣的,不過憑顏值的話走紅後重心都是放在綜藝和演戲上,單靠唱歌只有被淘汰的分



小生意小竅門


純屬放屁,張學友翻唱日本的音樂,都在八十年中後期,也就是剛出道那會,那個時代香港音樂的整體方向就是翻日的,每一位歌手都是如此,八十年代末以後,歌神基本都是原創音樂,我真他媽醉了,你聽過歌神幾首歌曲,竟然敢如此發問,不懂就別b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