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招」溼氣的習慣,有些人1年4季都在做,別再做了

人體75%左右都是水分,不管是腑經絡和組織的活動都需要水來運作,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出現異常導致水溼,常見的一種就是脾胃溼氣重產生拉肚子。除了內部的原因,外部的影響也會讓人的溼氣增加,比如春季潮溼天氣多也是一個原因。

天生“招”溼氣的習慣,有些人1年4季都在做,別再做了

生活中一些習慣也會導致溼氣加重:

1)頭髮還沒幹就睡覺

很多人習慣忙碌,到睡覺之前才洗澡,特別是長頭髮的女生,有時候太困了頭髮還沒有吹乾就直接睡覺,這樣會導致溼邪入侵。

2)經常坐著不運動

針對上班族或者學生族,都有長期坐著不運動的習慣,血液循環變慢供血不足,乏力的感覺變重,肌肉也變得沒有什麼力氣,溼氣更難排出。

3)喝酒不能祛溼

網上流行喝酒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排溼的作用,實際上冰涼的啤酒或者溫熱的白酒,都會讓溼氣加重。還有其他生冷冰涼的飲料、食物也一樣。

天生“招”溼氣的習慣,有些人1年4季都在做,別再做了

4)喜歡對著空調吹

尤其是夏天的時候,在外面很熱一下子進入到空調房就要在空調前面吹,溼氣馬上在毛孔中鑽進去。有些人整天在空調房,不運動不出汗,溼氣淤積在體內。

5)一整晚睡得不好

年輕人喜歡晚睡,或者平時睡眠質量就不好。在中醫的理論中,熬夜會導致脾虛,脾虛了體內的水汽就不能正常輸送和排出。

6)一年四季都穿的少

冬天要風度不要溫度,夏天太熱要穿很少,不管是哪個季節這樣都容易受涼,受涼之後脾會受損,溼氣就出現。

長期做著“招惹”溼氣的事情,應該怎麼祛溼?

天生“招”溼氣的習慣,有些人1年4季都在做,別再做了

1、用熱雞蛋滾臉蛋

水煮雞蛋,趁熱的時候用雞蛋在臉蛋、小腿、四肢等水腫的地方滾動,雞蛋涼了再煮熱繼續滾。每次各地方滾10分鐘左右。

2、烏頭薏米茶

烏頭是中醫常見的健脾食物,有健脾祛溼、補中益氣的作用;薏米要炒過,減少一些寒氣,薏米的作用是祛溼、去水腫、清熱;兩者煮茶,加入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排溼的淡竹葉、赤小豆、綠茶、槐米、馬齒莧等,最好粉碎之後直接用熱水沖泡(袋泡茶),這樣營養成分更好吸收。

天生“招”溼氣的習慣,有些人1年4季都在做,別再做了

功效:健脾胃、去溼氣、去水腫、改善溼胖體質、去痘痘、淡斑美白。

3、按摩穴位法

中醫認為,經絡可以運動氣血,穴位分佈在經絡上,按摩穴位可以讓氣血更通暢,身體更健康。去溼氣可以按摩這幾個穴位:曲池穴、承山穴、豐隆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