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在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大量的民宅建築也是熱鬧紛呈,形式多樣。在1932年“滿洲國”設立前,在長春的老城、商埠地、滿鐵附屬地、沙俄附屬地內,中、俄、日等各自建設了一些風格迥異的民宅建築。而在“滿洲國”設立後,由於人口的迅速膨脹,各類住宅的建設也成為長春的一景。

(這是西大營北側的“關東軍官舍”,圖中左角為“將校集會所”,右上角可見瓦斯廠的“煤氣大罐”)

在1900年以前,長春這座靜謐的邊塞小鎮,從原本的滿蒙遊牧狀態,被漢民帶來的中原居住文化逐步同化。在民居形態上,就是那種“坐北朝南、中間開門、左右對稱”的三、五間房的傳統形式。其牆體為坯、石、磚等材料砌成,房梁為木製結構,上覆瓦或草,採暖基本依靠火炕、火牆。它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構建容易。因為磚木混合結構的侷限,在建築結構上弄不出大花樣,充其量就是在女兒牆、門窗和外牆等處造型上玩點小花活。不過,中國人在打造單體建築圍成的建築院落的複雜性上,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中國北方典型的鄉村傳統民宅院落)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中國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佈局樣式)

1898年沙俄開始修建中東鐵路支線後,帶來了完全不同於以往中式建築的建築形式。說是俄式,其實是以德國式樣為主的西歐德法風格,屬文藝復興時代的新古典派或多彩新藝術式。沙俄在長春經營的時間並不長,也沒什麼特別的大型建築。但這種異域風格對其後長春建築發展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其適合北方氣候特點的採暖保溫設計。相比於中式的火炕和火爐取暖,俄式的火牆和壁爐設置,極大地解放了室內空間。而在地基深度,房屋通風等設計的合理性上,被後來的建築廣泛借鑑。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沙俄附屬地內寬城子車站站長住宅舊址,典型的俄式造型風格)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人陸續來到東北大陸。開始他們是將日本的住宅式樣原封不動地搬過來的。在當時的大連,日本人就建造了一些純日式的木構住宅。幾年後這種照搬純日式的模式,因適應不了東北零下三十度的嚴寒而作罷。日本人轉而學習俄國人抗寒經驗,引進了英美系統的現代建築風格。後來,在“鋼筋混凝土”(中文造字“砼”來代替上述五個字,念“tong”)這一被稱為“最偉大的建築材料”發明並廣泛應用後,建築無論從形式上、結構上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此後在長春的建築也進入了這個時代。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日本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1932年“滿洲國”設立後,長春進入了又一個城市建設的高峰,住宅建設自然不會例外。但相比於熱鬧的官廳建築和其它的大型建築,住宅建設相對滯後。在以往,滿鐵將社員住宅和衛生保健作為吸引人才的“社是”,相當重視。到“滿洲國”時代,治國的重點是“治安和產業”,加上宣傳“滅私奉公、現公後私”精神帶來了日益嚴重的消極後果,到1938年後,人口膨脹、住宅緊張日益成為了嚴重的“政治問題”。

為了應付這樣的形勢,1938年政府收買大德不動產會社,由政府、興業銀行、東洋拓植等會社注資,成立了新的特殊會社“滿洲房產株式會社”,全力建設“國有公租房”,並從1940年開始實施“三年二十萬戶”的住宅建設計劃。為了順利實施並公平分配,政府制訂了嚴格的公租制度,從嚴控制住宅標準規格,比如日本人有家眷家庭住宅面積標準為50至100平米,平均65平米、獨身者平均30平米;而中國人有家眷平均三間房、獨身平均一間房等;所有的獨身主要是靠公寓來解決(日語稱“寮”)。不僅如此,當時將標準面積規定為40、50、60、70平米四類,並結合各地情況制訂了28種戶型規格,比如平房是一棟四戶、二層是一棟八戶等。此標準對面積、水電氣暖設施、結構、建築材料等方面的規定極為詳盡,逐步形成了標準化作業和材料的集中供應,也相應降低了建設成本。這種方式和其中的規範和細緻,在當下國家大力推行的“經適房”、“廉租房”的建設中,不難看到當年的思路和影子。讓人唏噓的是這是七十年前發生的事情,而我們今日在自己的家園裡又付出了多少這樣的規範和細緻呢?!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大量的公租平房建築)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北安路到重慶路一帶的各類建築)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正在建設中的二層民居建築)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滿洲中央銀行的獨身宿舍“明泉寮”)

因為長春是“首都”,也自然成為“滿洲國”各類住宅的“展示場”。除了相對低廉的公租房建設外,各類公司住宅和私人住宅也紛紛亮相,當時有一種被稱為“文化住宅”的別墅群格外乍眼,頻頻在各種影片和文字資料中亮相,成為宣示“建設成就”的樣板。就這樣,在長春1940年左右出版的各種地圖中,隨處可見各種“社宅”、“代用官邸”、“寮舍”等住宅建築。集中幾個大的區域,包括站前西廣場一帶、北安路、西安大路、西安橋外、東朝陽路、動植物園北部、同志街、工農大路南湖以北等等,其中東朝陽路形成的高檔住宅區,至今仍是長春最神秘的高檔住宅區域。而為中國人新建的集中居住區,被安排在現二道區吉林大路勞動公園的和順一帶,當然它的規格和標準是最低的,“五族協和”的無民族差別本來就是一句口號而已,頂多也只是個“政治幼稚者”們的理想罷了。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東中華路一帶的高檔住宅區及網球場)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當初高檔的“文化住宅”)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北安路以北的“簡易型”別墅群)

在解放後的相當長時間內,當年的這些住宅建築,仍為安置民生起過相當的作用,只不過,我們住得不那麼講究,文革中一棟住宅內擠進N家的狀況大家都不陌生。時光進入到九十年後,當年的這些老住宅建築,陸續都到壽了。其實原本它們沒這麼脆弱,只不過在多年拆改搭建中,沒人重視它們的自然維護。那個年代裡,有住得已經不錯了,而我們的聰明智慧往往都用在如何能接建個零碎,用於滿足一下自家的私密和方便。後來,這些老住宅建築的普遍命運都是被“咔嚓”後建起了新的“面無表情”的住宅樓。不過,只要你看見過拆遷老建築的“艱難”和地板下、天棚上木料的體量,留下的一定是實誠的莫名感覺。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在白菊路北邊一帶的殘留二層老建築,當初就是這樣的一棟四戶制模板建築)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也是這一帶的老住宅建築)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這是省政府東邊的老“寮”式公寓建築,已經面臨拆遷改造了!)

時值今日,老住宅建築尚存一些,但基本上不多了。其實,畢竟時代在進步,那時的老住宅,放在今天已經談不到好到哪去了,沒有什麼建築意義的和那些真的變成危樓的,拆了也是歷史必然。本人在老建築的去留上並不贊同“見老就留”,但有一條不能糊塗,拆除老的前總應該先度量一下,我們是不是有本事建起比老建築更好的?!雖然我們大部分都說了不算,但說了算的或在自己說了算的範圍內,總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水準。先別急著去學雷鋒,先學好這個職業的最基本底線!

一座建築一座城之長春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民宅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