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先贤刘光第

富顺先贤刘光第

作者|刘安龙(富顺县作家协会主席)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仲冬,川南沱江小镇赵化朔风鸣咽,滴水成冰,比天气更寒冷的是小镇父老乡亲的心。小镇人心目中的骄傲刘光第被清庭砍头的噩耗得到了确切的证实。

腊月初八午时,灵柩船逆水抵达中渡口。霎时,大炮九响,爆竹齐放,家家哭声嚎啕,人人执香带孝,门前设供引柩。家乡父老列队徐徐牵引灵柩,绕镇四街一圈,把家乡人民心目中的志士,迎放到镇上隆兴寺的龙潭公所。

初十晚上,全镇公祭,秀才兰瑞图朗诵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接着用哭腔宣读了公祭祭文:

彼苍者天,忠义何罪?歼我哲人,邦国其瘁。

哀我民思,周知所屈。汉唐遗秽,帮国其坏。

沟壑能填,白刃已蹈。强固曰命,正气浩浩。

生而为笑,死明众志。光被四表,功流百世。

面对慈禧腐朽政府的屠刀,偏远小镇的人民愤然而起,自发的组织隆重而盛大的悼念活动,放声哭出了自己的恨和爱,实为四川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举。

80年后的那个秋天,我身背简单的行李,走近了这座小镇,走进了裴邨(富顺初三中)中学。我们上课在小儿山,吃住在老“三中”——光第故居。还记得那厚厚的木板楼,还记得那深深的庭院,还记得那布满青苔的水井……

老师告诉我们,先贤刘光第幼年时,父死家贫,母亲王氏在艰难中咬牙送子读书。虽然家里穷得每天只能买三文钱豆渣作菜,但她仍对刘光第督学极严,刘光第亦发愤读书,往往是鸡鸣即起,三更回家,终成国家栋梁。历史老师每每讲到中国近代史,讲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总是血脉喷张,神情激越。我们亦热血沸腾,情不能已。

许多年过去了,刘光第的高尚品德和渊博学识在我心中永远不能忘记,同时,也为他39岁就舍身取义扼腕叹息。

刘光第的人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少小刻苦攻读,24岁就中进士。 在刘光第的功名道路上,除了有一个善良能干、贤而明理的母亲王氏外,至今仍被县人尊为好官的富顺知县陈锡鬯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而且,陈知县是他的终身恩人和朋友。就像现在,我们一些“贫困优生”,很多都受到地方领导的“一对一”结对帮扶,从而完成学业,升入大学。领导们期望的是,他们将来报效祖国,不辱桑梓。具有优良传统的才子之乡,定会才人代出,文脉相传。

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真挚感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命运深沉忧虑,对官僚腐败、司法黑暗的深刻揭露,奠定了他爱国主义诗人的基础。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晚清末季的社会生活,关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其他历史重大事件的诗篇,形成了晚清历史上较完整历史画卷,堪称“晚清诗史”。读他的诗,就是读一部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

刘光第在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十分了得。他的诗歌兼集前代各家之长,有十分珍贵的审美价值,在古典诗歌史上,也堪称卓然一家。相传,光第赴叙州府(今宜宾)参加府试,一叙府名儒看见不少摇头晃脑、晰晰唔唔的考生,不禁起了嘲讽之心,随口出了半副对联;“馥破石榴,红(学校)门中几多酸子?”考生们听了很不服气,可一时又对不出下联,正在出气不得的时候,刘光第却朗诵出了下联:“劈开银杏,白屋里一个大仁(人)!”那位名儒吃了一惊,当即改变态度,和颜悦色地问清楚了光第姓名、哪县考生等,回头对书院山长说:“富顺童生刘光第,不愧才子称号,将来必有大出息”。

我最喜爱的,还是他写家乡富顺赵化镇农村情调的风物诗:

古寨西门路,苍苍暮色连。日喧穿石水,风折过桥烟。

栖鹊危巢黑,肥驼细网鲜。溪头扶跳蹬,阴善愧承先。

如果晚清有全国性的诗歌大奖,刘光第像今天的新泉老师一样,拿它个“鲁迅文学奖”应该是囊中取物的事。

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一个贫困小户之子,步入士大夫行列,深感君恩国泽之厚,勤敏谨慎,尽心守职。这应该是那一代小知识分子共有的高尚品格。刘光第长期担任刑部小官,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纪委、监察局干部,却长期受助于家乡自流井医绅刘举巨和富顺知县陈锡鬯,才能勉强在京城维持。他不收各省藩司的“碳敬”,每年军机处的大臣们按例应得的“绩效”金,他亦不取分文……所以,对宫中内侍按例要进贡的喜钱,他一律不给;军机首辅礼清王做生祝寿,人们争相趋拜,他闭门不往;军机大臣裕禄升为礼部尚书,大家都去朝贺,他依然不去。并愤愤地说:“时事艰难,吾辈岂有暇奔走媚似权贵者哉!”话是如此,估计是囊中羞涩。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算是操得“撇”。看看我们现在有些从穷苦农村走出来,又走上领导岗位的腐败分子吧,在职时是何等风光。只是,深陷牢狱时痛哭流涕:是金钱和权力害了我啊!

好好学学先贤吧。

关键时刻,去身取义,为国捐躯。刘光第的壮烈殉难,有其偶然性,更多的是它的必然。与历代士大夫一样,他也怀抱圣君贤臣的政治理想,认为上有雄强君主独断专权,下有贤臣辅佐,即可臻国泰民安境地。光绪二十年(1894),刘光第甘冒丢官杀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甲午条陈》。

《甲午条陈》,集中体现了光第君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对皇帝个人,他寄以殷殷厚望:“愿皇上勃然发愤,内断于心,披览史册,鉴古今之成败,周知海内,酌中外之利害,然后用开创之规模,为继述之事业。”之后,“列为四条,为皇上呈之。”一、请皇上乾纲独断,以一事权也。二、请皇上下诏罪己,固结人心也。三、请皇上严明赏罚,以操胜算也。四、请皇上隆重武备,以振积弱也。

忠君、爱国、爱人民,这就是他的全部理想和抱负。他时常隐忧朝局,“深为扼腕”,又常为时势的一丁点亮色所振奋;时而想“终老田里,著述名山”,时而又“尚欲为国家极力整作一番”。如此辗转中,知识分子性格的矛盾和软弱,报国即报君的天真,最终使他如狂涛中的一叶扁舟,被时代浪潮推到了浪尖,完成了他壮丽的人生。

历史的涛声早已归于平静,故乡小镇的人们在安闲舒适中有时记起这位英雄志士。只是他们有时在思考:一个行将倾覆的王朝,真的值得以生命托付吗?正如光第先贤就义前对儿子喊出的那句话:我之子孙,可读书明理,但切记不要应试做官。这是为父最后的嘱托。

公元1998年9月,秋高气爽,桂花飘香,刘光第殉难100周年的日子。赵化中学操场隆重举行集会,祭奠与更名合并进行。我仿佛看见家乡农村的莘莘学子,在“光第”中学校园里,在“裴村”精神的鼓舞下“勤奋读书,正直做人”,进而“忧国忧民,报效祖国”。

如此,先贤应该安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